知鸣推荐:张小龙之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 格式:docx
- 大小:30.82 KB
- 文档页数:8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产品设计思想和哲学墨知鸣写在前面:本分享来源于互联网,读后值得真真真的要推荐一下。
张小龙,从一名程序员到如今的资深产品经理,到腾讯的副总裁。
其产品从foxmail的开发,到QQmail的推出,到微信的火爆,都与其对产品的深层思想和哲学分不开。
而随着和菜头的微博推荐,张小龙更是声名鹊起。
成功的故事,成功的经验,离不开成功的思想和哲学。
这里极力推荐各位看看。
15 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 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 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 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 被收购,QQmail 推出,Foxmail 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从Foxmail 到Foxmail 被腾讯收购,再到QQmail 以及现在极为火爆的微信,张小龙做为互联网圈一位极其低调的产品经理,渐渐被揭开面纱,甚至开始被罩上光环为圈内人推崇。
尤其是最近和菜头在知乎上一篇文章: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是让张小龙近乎成为一个传说… 以下是一篇张小龙关于产品方面的经验分享,程苓峰更是把它概括为张的产品心法:说这是张小龙的产品心法。
张说的“产品经理的心态”,其实我觉得也是记者的心态:求知,而非任务;辩驳,不为自尊心而战。
张说的“产品的人性”,其实也是新闻采写的人性: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的是对的。
张以“我说的都是错的”开头,这也是和菜头和Keso 的自我标签。
职业有不同,境界无不同。
以下转自互联网:一个笑话: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一个笑话: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Martin:一个按钮容易坏——你懂得- 小龙:白底+按钮,就是马桶→iPhone的主设计师原来设计厨卫产品-IOS 的哲学思想值得思考:1.为什么简单是美?- 比如夏天女孩子穿得少(就是美),而windows 的多任务切换alt+tab 就很不人性。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18期微信是什么?张小龙表示并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2012年7月24日,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办了一个讲座。
很多听众慕名而来,都想要听听这位奇人脑海里到底有哪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而张小龙在这场长达8小时20分的个人秀里,把自己做产品15多年以来的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并表示以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
这次讲座的总结语是一句“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张小龙似乎想借此告诉听众:成功的产品经理不可复制,无需顶礼膜拜。
但随后在知乎刮起的“张小龙风”,却让他几欲“封神”。
在张小龙好友的众多跟帖中,一个朴实无华却胸怀经纬的形象跃然纸面。
而他长达8个多小时、有800位听众全程听讲的讲座内容,更是被奉为经书,广为传阅。
简单美“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张小龙借助这个问题展开了他的“简单美”理念。
乔布斯追求极致的简洁,而微信“摇一摇”的极简体验就是对乔布斯理念的效仿。
“…摇一摇‟非常简单,不用做任何学习。
我们避免在界面里出现任何的文字解释,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已经失败了。
”张小龙认为,这种最简化的功能是没人可以模仿和超越的,就像汽车是双腿的延伸一样,他把手机看做是人的“第六根指头”。
“要了解人们的欲望,然后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并且他们使用的过程是按照你的预期来进行。
”在张小龙眼里,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就像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定了非常简单的规则一样,一个优秀的产品也应该是简单而有序的,用户应该在你制定的框架中寻找乐趣。
每天上亿次摇动,后台显示的搭讪成功率很低,但无数的男性和女性还在拼命摇,为什么?吸引男性摇一摇的驱动力自不待言,女性则大相径庭:喜欢通过摇一摇检验魅力值。
“我很不认同很多产品,一开始就做一个复杂的规则,最后没有任何演化的空间。
⼲货⼁微信之⽗张⼩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有⼀句话: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定下来的规则也⾮常简单。
很多物理
学家说我们发现宇宙的规律是很简单的,既然宇宙的规律都这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把很多事
情搞复杂化?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边的⼈?⼀是我想奉承⼀下产品经理,另外⼀点是觉得⼤家很
像上帝。
上帝是⼀个什么样的⼈?上帝是⼀个建⽴了简单的规则,然后让这个世界演化的⼈。
我这⾥想表达的是,产品经理和上帝⼀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知道他们的欲望,给他们制定
⼀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个规则运转。
当你做到了这⼀点,你就会像上帝⼀样的,你会有上帝
的成就感。
微信之⽗张⼩龙经典演讲⼲货:《微信背后的产品观》164
页PPT
声明。
微信十年,张小龙教给我们的产品方法论!编辑导读:在刚刚过去的“微信之夜”中,张小龙作为“微信之父”对微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规划和憧憬。
很多产品经理从中吸取到了宝贵的知识,本文作者也不例外。
文章将从背景端、用户端、产品端、思维观念四个维度进行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微信公开课:互联网界的一次春晚,互联网人的一次狂欢!近期,能够刷爆朋友圈以及各大群聊的,除了娱乐界的那些“瓜”,对于互联网界来说,无疑就是小龙哥的公开课了。
十年陪伴,难凉热血!每一次,都为小龙哥思维的高度以及思想的深度所深深折服。
而公开课背后所体现的那些产品方法论,更是如教科书一般的经典!01 前言一身运动装,一口带着些许口音的普通话,演讲时,甚至还能感受到一丝的羞涩和腼腆。
这个被上帝眷顾过的男人,看起来是这样的普通,而且在他87分钟的演讲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又是那样的务实。
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张小龙在公开课总共提到了75次视频号,70次内容,38次用户,37次朋友,36次直播,39次推荐;提到了0次闭环,0次打法,0次私域流量,0次品效合一,0次方法论,0次矩阵,0次复盘,0次玩法,0次中台。
没有高谈阔论,小龙哥好像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产品经理,为广大的用户汇报着十年之际微信的更迭。
我们之前就总结过产品经理级别的划分:初级产品经理专注于功能模块;高级产品经理专注于产品本身;资深产品经理专注于业务领域。
而张小龙这种被上帝眷顾过的产品经理,又是从哪些维度和视角出发来看待产品的呢?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们可以窥见其冰山一角。
总结起来,一共有“三端一念”,让我们一起来膜拜一下吧~02 背景端先抛出一个观点,一定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整个公开课,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讲述视频号的内容。
纵观微信的十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朋友圈视频以及那个几乎无人问津的“视频动态”之外,微信对于视频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
然而,就算是微信这样一根定海神针,也免不了被“抖音”、“快手”,这种短视频的浪潮所波及。
从微信新版看张⼩龙的产品之道,回归社交和⽤户本质本⽂由鸟哥笔记春⽻计划出品本⽂8587字,阅读时间约22分钟2018年腾讯年会上,张⼩龙拿着⼿上的⼩纸条,⽤着并不怎么流畅的语速分享了⾃⼰的致辞。
“关注⽤户,⽽不是关注竞争对⼿”“⼤部分产品都在欺骗⽤户,你做各种滤镜,你说「记录美好⽣活」,但⽣活其实是不美好的”“互联⽹的发展史,就是套路发展史,⽤套路去欺骗⽤户、误导⽤户(例如:don’tmake me think,别让⽤户思考,让⽤户沿着产品经理设计的路径使⽤)”“善良⽐聪明更重要,AI可以⽐你更聪明,但是你⽐AI更善良。
”他的致辞迅速被流传,被解读,甚⾄被误读。
其中不乏⼤部分将张⼩龙的致辞和势头正猛的抖⾳关联在⼀起,让整个发⾔看起来⽕药味⼗⾜。
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把张⼩龙、微信、腾讯、头条关联在⼀起去解读所有的动作。
然⽽直到12/21号微信7.0版上线,回想张⼩龙年会上所说的话,在对微信7.0版⽆以名状的惊叹中,才愕然明⽩,张⼩龙就是张⼩龙。
微信7.0不是story,也不是打抖⾳,微信就是微信本⾝⽽已。
怎么去理解微信7.0版本?微信7.0版为什么能获得⼀致好评?为什么说张⼩龙依然还是那个张⼩龙?本⽂尝试从回归⽤户本质,和回归社交本质两个⽅向,去梳理微信7.0版本需求产⽣的背景和背后动机。
刨去世⼈对张⼩龙本⼈赋予的诸多误解,回归产品领域以产品经理的⾓⾊去重新理解张⼩龙其⼈,尤其是张⼩龙的产品理念。
⼀、回归⽤户本质“关注⽤户,⽽不是关注竞争对⼿”——张⼩龙⽤微信7.0版对⾃⼰的理念现⾝说法。
我们⽆论是在做公司战略、产品策略、还是做运营策略的过程中,经常容易陷⼊两种思维。
⼀种是,战略布局,XX布局了什么领域,我们要差异化(或者是迅速跟进),XX做了什么产品功能,很强⼤,我们⼀定要打败它。
还有⼀种是,因为我司或我们产品要完成什么样的业务⽬标,实现什么伟⼤理想,所以从业务逻辑上看我们要先形成内容⽣态,然后再通过A打法B闭环,形成整个业务的完整⽣态。
张小龙谈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墨知鸣写在前面:本讲座来源于网友,读后感觉非常不错,有些产品观很多人都懂,可是很多设计出来的产品很多都过于丰富和复杂,微信的成功告诉你未必如此。
当然诚然微信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操作动感和人性化、拟人化、多媒体交互功能上都还有欠缺,但是作为一个产品,它已具备基本功能,而且是较为舒适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个相关行业的底层工作者,阅后极力推荐。
废话不说,大家自己看,欢迎有什么观点可在百度空间上互相交流。
2012 年7 月24 日下午14:20---23:30,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腾讯为此开设17 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 人。
晚上19:10 分听众晚餐,20:30 继续进行。
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600 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800 人听完全程讲演。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能是张小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公开讲演,在公众面前讨论产品。
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 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今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
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
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作为腾讯前员工,我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程的全部视频和PPT 资料都储存于腾讯KM 平台,请务必在阅读本文前完整浏览一次8 小时20 分的视频资料。
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部思考和分析,都在这8 小时20 分的视频之内。
其中,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300 余条。
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180 余页的PPT 文档。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
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1、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因此,我的体系化阐释和原文相比,完全落到了下乘。
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但是永远无法和原文素材相提并论。
因为实际操作的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任何体系化阐释的指导和影响。
相反的,这种阐释很可能成为个人理解的障碍。
以下内容和张小龙的PPT 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完全基于我个人对张小龙的认知和理解衍生而成。
请在完整浏览视频资料之后,再行继续阅读本文:一、微信的演化2010 年11 月19 日23 时58 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对iPhone5 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
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google voice 跟我通话,facetime用用跟我视频。
(/p/t/2509031165724)第二天,2010 年11 月20 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
一年零8 个月之后的2012 年7 月,随着微信4.2 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张小龙关于iPhone5 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实现。
而就在此时此刻,张小龙都未必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念头会在一年多之后如此深切地影响到一亿多用户;意识到一个普通用户此时此刻,仅凭一台iTouch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改变以往有电话相随的生活。
产品经理之美就体现在这里。
微信1.0 版的诞生是完全出自纯粹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考虑,立项后2 个月,微信1.0 版的释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KiK的启示---在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必将出现相应的移动通讯工具。
KiK是一种免费短信,它很可能成为QQ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竞争对手。
因此,从战略角度分析,腾讯必须开发一款移动通讯工具,这就是微信诞生的缘起。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 个月。
但是微信1.0 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
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
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 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
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
于是,微信1.2 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
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微信2.0 的推出是微信团队在极短时间内的第三次试错。
免费短信在利益上毫无吸引力,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
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内容的便利性出发,微信2.0 将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工具。
作为一种重要指标,新浪微博每分钟出现一条关于微信的搜索结果,确立了微信2.0 快速流行和传播的基调。
微信3.0 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
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拥有先发优势。
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预判微信3.0 的新功能是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
但是,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
“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 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 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当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 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开放API 接口打造移动社交平台。
微信4.2 推出视频通话功能,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
从此,微信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
未来一系列新功能的演进,都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进行。
任何试图以节省电话费、短信费作为竞争卖点的产品,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的可能。
因为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
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手机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天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
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群落的行为模式。
用产品为人群提供服务,并且要预判人群卷入之后行为模式的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人类群落也处于演进过程中。
早期人类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个人认识每个人,人际关系以非常实际的亲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纽带。
现代人类是社会化人群模式,人群数目极大增长,人际关系依托于抽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契约、合同、雇佣关系。
产品经理曾经是村落里的铁匠,他认识每个村民,每个村民也认识他。
而在今天,产品经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用户,用户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产品经理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各种选择:他可以提供某种基于熟人群落的旧式服务,以增进熟人群落的情感为产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种基于大数人群的新式基础服务,以便于人们彼此认识,协调工作,从自利为基础的无序活动中自组织处有序活动;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种中间类型的产品,帮助人们平滑度过两种人群模式,减少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阵痛。
但是,产品经理的主流应该是服务于未来。
先于人众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产品,利用产品提供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群。
尽一切可能,降低学习成本,利用人类的本能设计产品,使得人群得以顺利“滑入”新的产品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产品经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美和善和总量。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1、敏锐感知潮流变化。
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
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放弃理性思维。
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
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
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海量的实践。
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
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
《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
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博而不专的积累。
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
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负责的态度。
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四、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1、绝不考虑Web 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产品优先级:(1)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2)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3)交互高于UI。
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 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聚焦:一个APP 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APP 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 的Timeline 就是一个好的范例。
而类似Facebook、Path 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
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
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不要让用户选择。
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
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
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
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拒绝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