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俗活动介绍
端午粽⼦甜⼜甜,短信祝福送⼼间;端午粽⼦黏⼜黏,幸福⽣活没有完;端午粽⼦满⼜满,愿你精彩⽣活每⼀天。下⾯给⼤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俗活动介绍_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1】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端午节也称诗⼈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夫屈原遭谗不⽤,是⽇投汨罗江死,楚⼈哀之,乃以⾈楫拯救。〞由此可⻅⺠间传说也是有⼀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说是让⻥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夫的⾝体了。⼈们看⻅后纷纷仿效。⼀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怪,以免伤害屈⼤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以后,在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竞渡、吃粽⼦、喝雄⻩酒的⻛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的楚国⼤夫屈原⽽展开,这种习俗传播⾄华夏各地,使这⼀⺠俗⽂化由各族⼈⺠共享,屈原之名尽⼈皆知。
源于纪念伍⼦胥。
端午节纪念伍⼦胥的传说,在江浙⼀带流传很⼲,江浙⼈⼤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胥的。伍⼦胥名员,楚国⼈,⽗兄均为楚平⺩所杀,伍⼦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阖庐信⽤,成为吴国重要朝⾂和⼤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攻⼊楚都郢城。当时楚平⺩已死,伍⼦胥就掘墓鞭⼫,以报杀⽗兄之仇。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
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相信很多的小伙伴们都会想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由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端午节的来历,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来历之一:纪念历史人物。相传屈原是一名爱国之士,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却不幸被奸人所害,被赶出都成,发配到沅、湘等地。流放过程中他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篇,被后人所赞扬。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因不忍祖国被侵,于是写下绝笔《怀沙》,从而抱石跳入汨罗江,百姓为了不让河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河中投入各种米团和食物,后来演变成吃粽子了。此后世人为了纪念他的爱国之心,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了就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来历之二:古百越族举行崇拜活动。这是闻一多先生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古代有一群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图腾族群,也就是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来历之三:来源于恶日。汉代人认为五月是一个恶运之月,恶运之日,在这一天出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同时也会在这一天里进行除瘟、驱邪,求吉祥的活动,保佑子子孙孙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因此后来会有很多在端午的时候举行除菌消毒的活动。
端午节来历之四:来源于夏至。这一说法来源于黄石先生的《端午礼俗史》,提出端午节是来源于夏至,而与屈原并无关系,后来又由刘德谦先生考证,端午节即是夏至,但端午节的说法依旧有很多种。
端午节的习俗
划龙舟,在故事视为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节日增强气氛。纪念传统节日的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起源及由来大全_端午节习俗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人们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人们为了赞颂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小编整理端午节的习俗起源及由来大全_端午节习俗,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习俗起源端午节由来
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日、夏节。虽然名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
1、纪念历史人物;
2、划龙舟;
3、吃粽子;
4、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
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营蒲、钟道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
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
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蒸或煮糯米,
在粽叶中夹上豆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
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组成龙舟
队伍,划龙舟比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
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
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
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_端午节的特色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及特色习俗,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端午节的习俗及来源
端午节,又称为“重五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通
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端午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习俗及来源。
一、百分之五十间谍故事传说
端午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传说,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吴国和楚国交战,因为吴国弱小,楚国决意伐吴,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吴国的忠臣屈原自刎而死,以示忠诚和坚定的精神。人们感到十分惋惜和悲痛,于是便每年都在这一天悬挂艾草、食粽子等纪念先贤忠烈。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称端午节的起源和百分之五十间谍事件密切相关。据说,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次战争,楚国的国王决意出兵攻打齐国,但由于齐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楚国想要谋划一次万无一失的攻击。于是,楚王命令他的大将除掉其中的一百名齐国的间谍,以终结对方的情报支援。但是,楚王的大将张婕发现了这个大阴谋,并决意挽救这些间谍的性命,所以他在端午节这一天送给了齐国的人们鸟蛋、茶叶等礼品,帮助他们逃脱危机。这个事件成为了后来端午节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传统上,粽子是用糯米包裹肉、豆、枣、虾或者其他美味的食材,经过蒸煮而成。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形状都不尽相同。
2.行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龙舟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水上漂浮物,通常由木板制成,外面贴上彩纸或油漆。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湖泊或河流畔,举行龙舟赛。多人划动木桨,快速推进龙舟,使其急速滑行在水面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来历传说和独特的习俗,在整个中国以及一些东亚国家,这个节日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热爱。
一、来历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下面介绍两个最为著名的版本:
1.屈原投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传在公元前278年的端午节那天,屈原因忧国忧民而郁郁寡欢,他认为国家朝政腐败,决定以自己的死来呼吁国家改革。
当时,屈原投江时怀抱的是一块石头,以示心中的坚决。人们闻讯纷纷划船下水,打捞屈原的遗体,并在江边投入大量食物,以免他的尸体被鱼吃掉。
人们从此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都划龙舟、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祈求国家和平富强。
2.伍子胥钓鱼
另一个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典故是关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是中国
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相传,伍子胥曾经因为楚国内部的阴谋,被贬
斥到了钓鱼台。
在每年的端午节,伍子胥会到汉江边钓鱼。他会选择一种特定的草
鱼和一种特定的时间,以展现他的忠诚和智慧。他从不垂钓到鱼,因
为他早就为国家无私奉献,他不再需要世俗的东西。
这个传说象征着伍子胥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守,因此在端午节,人们
也会品尝粽子,类似于楚国贵族为伍子胥准备的食物。
二、习俗
除了来历传说,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部分。以下是一
些重要的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最传统的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用竹叶包
裹而成。传统的粽子有咸味和甜味两种不同的口味,咸味的粽子通常
用猪肉、咸蛋黄和豆沙等制成,而甜味的粽子则常常用红豆沙或枣泥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久远,很多的记载都模糊不清,也因此,端午节的来历是众说纷纭,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屈原说。而端午节的习俗也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推移,许多的传统习俗都已经不再用,大家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供大家阅读。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端午节义名端五,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午”与“五” 通)端阳节、地腊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
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
"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1、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过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在湖北、湖南、贵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不知不觉,又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那么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以供大家参考!
目录
一、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二、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端午节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端午节的起源与风俗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盛夏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
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他为报效国家,忠言进谏,却遭受谗言陷害,最终投汨罗江身亡。为了悼念屈原,人们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隆重的节日,以纪念他的忠贞和爱国情怀。
端午节的风俗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风俗和神秘传说的节日。人们在端
午节这天会挂艾叶、叶艾菖蒲、香囊、樽酒等一系列象征着辟邪镇恶的物品。同时还吃粽子、赛龙舟,另一个特有风俗是穿“五彩绳”,民间认为这可以祛邪辟鬼。传说中,屈原死后,一
群人把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虱啃食屈原的尸体。后来,这种风俗就演化成了吃粽子的传统。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部分传说和民间故事,比如五毒驱除、荷花女神、五谷轮转等等,这些在中国各地流传甚广。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时刻。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
的传统,更是中国人民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不论是风俗习惯,还是传说故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个充满纪念和祝福的节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来历和习俗。
来历:
1、纪念屈原: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忠诚于国家,但被当时的权臣陷害而被赶出国都。楚国后来被秦国所灭,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这天划龙舟、包粽子等。
2、纪念伍子胥:端午节还有一个来历是纪念战国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为吴国效力,后来被诬陷而被追杀。他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也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3、古代巫术驱邪:端午节的另一个来历与古代巫术有关。据说五月五日为阴阳交替之日,邪气盛行。古人通过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驱邪避瘟,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习俗:
1、划龙舟:端午节划龙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源于纪念屈原。民间认为划龙舟可以驱赶江中的邪气和水鬼,确保一年的平安和吉祥。龙舟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赛事。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馅料(如红豆、枣、肉等)包裹在粽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里的食品。包粽子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投粽子入江,以免鱼虾噬食屈原的身体。
3、挂香包、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制作香包、艾叶和菖蒲,挂在门户或佩戴在身上,用以驱邪避瘟,保佑家宅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雄黄酒具有消毒驱邪的作用。现代人在端午节时饮用的雄黄酒已经取消了雄黄成分,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