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法4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1. 引言1.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是为了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创业以及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而制定的。
该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进行全面解读。
首先,介绍该法律的背景,包括其立法目的和历史背景。
接着,分析该法律的具体内容,包括其中所涉及到的各项规定和条款。
随后,探讨该法律的实施效果,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来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果。
最后,强调该法律在保障劳动合同制度、定期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以及工资支付与社会保险制度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这一法律的重要性和实施效果,以增进读者对劳动就业领域相关法律的了解。
文章将通过详细解读并分析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展示其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就业创业和预防解决劳动争议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2.1 法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是我国于2007年通过的一项重要法律。
这项法律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灵活性。
2.2 法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明确了政府在劳动就业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方面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规定了用人单位在招用、录用、解雇员工时应当遵守的原则和程序。
例如,禁止用人单位违法限制或歧视女性、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就业,并强调公正竞争原则。
此外,该法还明确了劳动合同制度,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规范了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
除此之外,该法还对劳动保障、职业培训、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
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一、劳动法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主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规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用人单位的权益进行保护。
1.1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的核心法律之一,它规范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强调了劳动合同的平等自愿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自主用工和自由招聘双方具有平等地位,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重要条款。
1.2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应当获得的经济权益,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同工同酬”原则,即同等劳动应享受同等报酬。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可以是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形式,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并建立完善的工资支付制度。
1.3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劳动的时间段,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普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同时,劳动法还对加班和休息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劳动者加班劳动应当得到加班费或者休假补偿。
1.4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是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在我国劳动法中,对劳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特殊工种劳动者的劳动条件要求,如孕期工作者、未成年工作者等。
1.5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对劳动者进行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劳动保护主要包括劳动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劳动保护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基本的经济和社会保障。
二、就业法就业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就业行为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中就业的概念劳动法中的就业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者提供劳动力而获得职业收入的过程。
就业是指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找到、选择并参与一定职业或工作,获得相应报酬的过程。
就业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
在劳动法中,就业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报酬的支付及劳动关系的解除等方面。
在劳动法中,就业的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就业关系的基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通过劳动合同明确约定。
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关键条款。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确保劳动者享有就业权益的重要方式。
2. 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力获得报酬是就业的关键目的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劳动合同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工资薪金,还包括加班费、奖金、津贴等一切应当支付给劳动者的合法报酬。
3. 劳动关系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就业过程中较为复杂的一环。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关系可以通过解雇或者辞职的方式终止。
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解雇劳动者,劳动者也可以依法提前通知或者支付违约金等条件进行辞职。
劳动法对解雇和辞职都有一定限制和保护措施,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中的就业概念以法律为基础,旨在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在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劳动者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就业活动,获得合法的职业收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在就业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用人单位的招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劳动力的培训等各种因素。
劳动法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保护措施,也对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确保双方在劳动关系中能够平等协商,公正合理地解决劳动争议。
总之,劳动法中的就业概念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报酬的支付和劳动关系的解除等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5号∙颁布日期:1994-07-04∙执行日期:2008-09-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法律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措施】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倡导和鼓励】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劳动合同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第五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而受歧视。
第六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履行促进就业职责中,应当简化审核、登记等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政策支持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七条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第八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第二条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版)摘要第一章总则:规定了本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职责和措施等。
第二章促进就业:规定了国家对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劳动者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益。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定义、内容、形式、期限、变更、解除、终止等事项,以及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了工作时间的标准、弹性制度、加班制度,以及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事项。
工资:规定了工资的支付方式、时间、标准,以及最低工资制度、工资保障制度等事项。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劳动安全卫生义务,以及劳动者应当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等事项。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提供的孕期、产假、哺乳期等特殊保护措施,以及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等事项。
第八章职业培训:规定了国家对职业培训的政策和措施,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了国家对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方针,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福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等事项。
劳动争议: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定义、类型、处理程序,以及调解仲裁机构的设立、职责等事项。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规定了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构、职责、权限等事项。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或者不履行义务,造成损害后果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事项。
第十三章附则:规定了本法的施行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事项。
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法律法规1. 劳动合同法1.1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1.2 劳动合同的期限和变更1.3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1.4 劳动争议的处理办法2. 劳动报酬法2.1 劳动报酬的计算和支付2.2 劳动报酬的最低标准2.3 劳动者加班工资和加班调休的规定2.4 劳动者工资拖欠的处理办法3. 劳动条件安全与卫生法3.1 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3.2 劳动安全保护的责任和义务3.3 劳动条件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3.4 工伤保险和职业病防治4. 妇女劳动保护法4.1 妇女在劳动就业中的平等权利4.2 孕产期间的特殊保护4.3 存在性别歧视的禁止和救济5. 少年劳动保护法5.1 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5.2 限制未成年人从事的危(wei)险劳动和特定劳动5.3 未成年人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6. 劳动争议仲裁法6.1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置和职责6.2 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执行6.3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裁决的申诉7. 劳动监察法7.1 劳动监察机构的职责和权限7.2 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和处罚7.3 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和处理办法8. 失业保险法8.1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管理8.2 失业人员的申领条件和待遇标准8.3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8.4 失业保险的监督和执法9. 社会保险法9.1 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和待遇9.2 医疗保险的范围和报销标准9.3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申领条件和待遇9.4 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和管理10. 职业教育法10.1 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原则10.2 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10.3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效果评估 10.4 职业教育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附件:1. 劳动合同模板2. 工资支付登记表格3. 工伤保险申请表格4. 诉讼申请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订立的关于劳动条件和权益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劳动就业促
进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
该法于2007年1月1日
颁布,旨在促进劳动就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劳动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加强劳动力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争议解决。
根据该法,政府应制定促进劳动就业的政策、计划和措施,并提供劳动就业服务。
用人单位应公开招聘、平等就业,并保障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险等权益。
劳动者享有自主选择职业、平等就业和公平报酬的权利,并受法律保护。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为解决劳动纠纷提供法律保障。
劳动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依法履行各自的义务,共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2020、2020年和2020年我国均没有修订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以下是最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即202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发布,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爱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成立和保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增进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依照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第二章增进就业第十条国家通过增进经济和社会进展,制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遇。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