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贵港市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V�: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甘肃华亭一中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南宁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桂林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一、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一)命题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
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
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
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
2.字形测试,别字为主;题型选择,多种格局。
字形的考查,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别字上。
由于试卷为电脑打印,很少涉及错字。
题型命制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词或语,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
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
3.词语考查,重在语境;易混词语,初见端倪。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成语考查,主要考查常见或易混淆的成语,注意成语错误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不当修饰。
5.两类病句,交互出现;语意错误,渐趋主流。
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
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
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
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6.语言表达今年变化较大,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这几年的公益广告、新闻点评、语言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
注意图表阅读与文字分析,语言积累和理解运用常用语,利用扩展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等类型。
考生要关注热点问题并根据要求谈出有个性的见解。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 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 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 下列各句中,加粗体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到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 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 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 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D.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201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一)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鏖(áo)战跛(bǒ)脚鞭笞(c hī)三年五载(zǎi)B.濒(bīn)临骷(gū)髅呜咽(yè)觥(gōng)筹交错C.不啻(dì)皈(guī)依枕藉(jí)怙恶不悛(quān)D.桎梏(kù)船舷(xián)星宿(xiù)同仇敌忾(kài)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磨炼门可罗鹊怡然毅然决然B.寒喧立竿见影报怨以德报怨C.切磋食不果腹慌乱兵荒马乱D.针灸心悦臣服相亲文人相轻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
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①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中国遇难者身份。
②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③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富余有关 B.核定富余关于C.核实富裕关于 D.核定富裕有关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A二用成语灯红酒绿(1992年全国已考):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想入非非。
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实际上“非非”是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达不到的境界”,因此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左右逢源(2000年全国已考):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迅速。
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2001年北京春季已考):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含贬义。
(该义项使用较多)也形容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示意。
如: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三不四(2001年北京春季已考):一般是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
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淋漓尽致(2002年全国已考):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如:“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如: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如: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
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如: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数米而炊:比喻把精力都放在做琐碎小事上,以至劳而无功。
也形容生活困窘。
(此义项使用较多)。
如今他靠微薄的工资度日,虽然还不至于数米而炊,但已比较困难了。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一、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一)命题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
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
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
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
2.字形测试,别字为主;题型选择,多种格局。
字形的考查,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别字上。
由于试卷为电脑打印,很少涉及错字。
题型命制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词或语,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
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
3.词语考查,重在语境;易混词语,初见端倪。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成语考查,主要考查常见或易混淆的成语,注意成语错误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不当修饰。
5.两类病句,交互出现;语意错误,渐趋主流。
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
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
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
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6.语言表达今年变化较大,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这几年的公益广告、新闻点评、语言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
注意图表阅读与文字分析,语言积累和理解运用常用语,利用扩展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等类型。
考生要关注热点问题并根据要求谈出有个性的见解。
7.修辞方法,偶尔入题。
重在修辞方法运用的考查,基本上在三类试题中运用,一是古诗鉴赏,一是现代文阅读,一是句式仿写。
(二)应试策略: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题应建立四个意识1.建立话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话题”,有别于话题作文的话题,用的是它的本义,即“谈话的中心”。
平时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
总是有一定目的围绕一定的中心的。
高考语言表达题,也是有一定的中心的,差别只是有的试题明说了,有的没有明说,需要我们去体会。
譬如上文所举2000年第26题,并未明示话题的中心,但它是存在的,即仿写的文字要表达对“友谊”、“勇敢”、“信任”的积极作用的评述;又如前举2002年第25题也没有明示中心,但所给材料中隐含着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识。
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
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
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
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
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4.建立表达意识。
这里所说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
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①向心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②连贯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③层次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④协调性原则(这是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
二、古典诗歌鉴赏(一)命题:古诗鉴赏,诗词并举;主客观题并举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眼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但语言、感情考得最多,这是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所在。
(二)应试策略:重视模式构建,优化书面表达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几类题答题模式参考:1.“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4.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6.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三、文言文阅读(一)命题:文言阅读,史传为重;句式用法,列入考查文言文阅读除要重视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中信息筛选、语句意义理解和内容要点归纳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字词。
主要字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且易与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字词。
强化18个虚词的记忆,重点掌握120个实词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
2.特殊句式。
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成分省略,非常重要。
(二)应试策略1.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考场“四步走”阅读法。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
从1997年开始,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切分为四个部分,再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也就是说,在这最后一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
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
这样可以消除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如2000年全国题第16题,就分别从胡威、胡威之父胡质、胡质帐下的都督、晋武帝等四个方面切入,对文意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读罢这四个选项,我们就可以知道,全文主要写了胡威父子,围绕着胡威省父这一事件,表现父子俩清廉谨慎的品质。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
这一步必不可少,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要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匈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
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包括加点的实词、虚词,要翻译的句子,要考查的句式)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这一步任务最重,主要是理解词语和句子,大多靠推断来完成。
有几种词语和句子在文中意思的推断方法可供参考:①依字形推断;②依语音推断;③依语位推断;④依语法推断;⑤依上下文意推断;⑥依事理推断;⑦依常识推断。
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
经过以上三步,可以解决字词问题、句子问题、文意理解问题,只剩人物的评价问题了。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排查人物行为,落实对人物的评价。
如2001年第15题是要选出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把①-⑥句放入原文一一排查,发现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虽与“兵不厌诈”有关,但表述的是“结果”而不是“手段”;是“燕王”所为,而不是“田单”所为。
于是排除A、B两项。
第⑤句“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应当说既未联系到田单的“兵不厌诈”,又未联系到他的作战“手段”,只是反映了作战“过程”与“结果”。
第⑥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全是从结果上来看田单火牛阵的作用,自然不符合题干要求,于是又排除D项。
最后只有C项正确。
四、科技文阅读(一)命题:实用阅读,关注热点;科技阅读,备受青睐实用文的阅读,从试卷结构看,北京放在第四大题。
从所选文章看,材料都是社会热点。
一般是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关注科技,阅读科技报刊,是中学生不能缺少的一课。
题型为主观题、客观题并举。
(二)应试策略1.阅读应试对策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科技文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
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
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2.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