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4
研究大学生危机管理现状及相关措施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频频爆发,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有关危机预防及处理的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管理中的重点。
实践大学生危机管理意在建立一个专门管理大学生危机的统一体制,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判断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评估危害风险,同时积极主动的协调学校各院系、各部门采取行动应对发生的危机,以及危机发生后把损失减小到最低并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以维护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安全与利益,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1 大学生危机的定义1.1 大学生危机的分类(1)由于大学生危机的产生具有不同的原因及后果,因此可据此将各种危机分为以下三类:管理决策危机、灾变性危机、信誉危机等。
比如水、电、火危险物品引起的事故;或者集体性生活问题如食物中毒,宿舍内疾病交叉感染等;或是自然灾害印发的危机,如洪水、地震等。
(2)从危机产生及影响的范围来划分,还可以将危机分为两类,即内部危机及外部危机;而从其性质等来看,又能将其分为人为危机和非人为危机。
1.2 大学生危机的特性(1)突发性。
危机在爆发前虽多有征兆,但人们往往无法知晓其发生的确切地点、时间,同时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会超过学校控制力和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具有突发性。
(2)紧迫性。
危机爆发时的突然性,往往触及学校预案所不及,使得事件紧迫,让学校管理层来不及防备。
(3)不确定性。
因为信息的来源、环境的区别、人们的应对心理等因素往往造成危机的不确定性。
比如危机的状态、影响力和对危机的回应等,往往都表现出不确定性。
(4)非程序性。
由于危机的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使得学校管理层在处理危机时,往往给予人工判断而缺失科学指导,使得危机处理具有非程序性的特性。
(5)效果双重性。
事情都是双面的,而危机也是双刃剑,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
2 高校应对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现状2.1 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当前,我国高校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危机管理存在思想误区,通常把大学生危机管理当成应急处理,没有制定过危机应对方案或者成立相关危机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各类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增加,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对党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有必要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解决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政府以及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理论以及体系还处于构建当中,以至于我国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常常措手不及,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产生比危机更严重的社会性后果。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危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政府却忽视对危机的宣传教育工作,广大市民同样也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对危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更缺乏公共危机实战演练。
(2)进一步规范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管理工程,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在许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配合。
但是,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在横向上是分散的,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
管理体系是割裂的,即使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会成立一些工作小组,但这类组织通常也是临时协调不同的部门,抽调人员、资源组建的,缺乏统一的、权威的领导者来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体制性的问题所带来的管理与协调不善将占据其很多精力,使危机管理滞后,并发一些其他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国内的学术上也对公共危机取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为,不仅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的背景。
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征和分类;接着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部分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并且了借鉴国外在危机应对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字: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前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装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
危机事件的频发,会给我们的社会、任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会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慌而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发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无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政府也通常也在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的被动型态度。
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
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装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今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我国公共危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频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了一定影响。
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是应对公共安全问题、降低社会“脆弱性”的基础性工程。
要增强公共危机教育的战略思维,要体现公共危机教育的全民性和社会性,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共危机教育方法。
关键词:公共危机教育;社会脆弱性;公共安全管理当前,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了一定影响,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增强公共危机防范,提高人类抵御公共危机风险能力,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是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性工程,是降低社会“脆弱性”、提高社会“有备”程度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社会“脆弱性”及公共危机教育重要性1.社会“脆弱性”。
“脆弱性”一词最早源于流行病学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奥基夫等人在“揭开自然灾害的‘自然’面纱”一文中提出: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脆弱性”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脆弱性”已经在环境生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并延伸至灾害学以及经济社会领域。
科学家们意识到:灾害并不都是“自然”的产物,有时是人类社会制度的薄弱环节所致。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George E.Clark等认为“脆弱性”是一个地区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衡量。
进入21世纪,对脆弱性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向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发展。
“脆弱性”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社会脆弱性”是一个贯通自然、工程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一个系统、一种体制的薄弱环节状况。
在社会维度上,它是指特定的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当暴露在灾害冲击下,易于受到伤害并蒙受重大损失的程度。
这种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或其他体制性力量的综合作用。
本文所指的“社会脆弱性”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安全脆弱性,即人类社会等系统在受到自然灾害、社会危机、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灾害影响时在防御、应对和恢复能力中的薄弱环节的状况。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增多,面对的挑战也在增加,由各类矛盾和各种问题引发的公共危机也呈多发态势。
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给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阻力。
如何有效防范、及时处置公共危机,成为我国政府不可不重视的重大课题。
危机决策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危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危机决策的成败决定着危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应对现阶段事件性质及内容复杂化、多样化的公共危机时,我国的危机决策越来越突显出局限性。
因此,提升我国公共危机决策质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对于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新时期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立足于公共危机决策的内涵及核心要素,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决策存在的决策机构不完善、协调性不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国外公共危机决策先进经验的学习与总结,有针对性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高公共危机决策的对策与建议,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优化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以及危机决策研究提供参考。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名称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姓名杨利平学号1215001209443专业行政管理教育层次本科入学时间2012指导教师土斌斌论文提纲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梳理(一)公共危机的内涵(二)公共危机管理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一)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政治意义(二)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公共危机管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二)危机意识淡薄(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之策(一)健全长效的反危机战略规划(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三)建立常设的综合性、统一协调机构(四)加强公共危机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危机意识(七)其他方面的努力(六)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五)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共危机具有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其强大破坏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还极有可能因此导致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的不稳定。
能否解决好公共危机问题是对当前政府的极大考验,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公众的危机意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机制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其必然会面临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也极有可能带来许多灾难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为一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最终影响国家﹑社会﹑人民的正常秩序。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醒人们在安全时要提前做好危机发生后应有的各种积极应对措施。
但是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的存在会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灾前预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如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其政府的很大挑战,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年11月22日11:17 来源:人民网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26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着重新分配,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
洪涝灾害、地震、空难、SARS、禽流感、矿难等天灾人祸频发,我国已经进入危机高发时期,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并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能够产生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大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危机具有结构不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使人们无法在短期内确定危机性事件的演变趋势。
危机既能起到社会安全阀的积极作用,又有破坏性、消极性的一面,而从社会现实来看,危机往往对经济和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危机从发生到消亡,一般要经历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时期,因此,建立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危机潜伏期及时发现并遏制,是危机管理的第一要义。
对应于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管理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暴发期的应对、危机结束期的恢复,这四个阶段通常简称为PPRR,即指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
尽管危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复杂工程,但仍应遵循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原则,包括第一时间原则、全局性原则、主动面对原则、科学合法原则、预防第一原则等。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时的自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和秩序,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政府危机管理是与企业危机管理相对应的概念,但与企业危机管理在管理主体方面不同,政府危机管理面对的利益关系和危机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
激励视角下我国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共危机教育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激励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行为目标、行为过程以及行为矫正三方面对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开展进行分析,便可发现其在激励方面的不足,故而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公共危机教育的效果。
标签:公共危机教育;激励;分析一、公共危机教育及其重要性所谓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非危机状态下,在有意识创设出的特定刺激环境中运用宣传、培训、演练等手段,来提高社会公众危机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处理危机的能力,最终提高全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行为。
由其定义可知,由于公共危机教育是公共管理部门对全体社会公众开展的普遍教育,故而具有公共性;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公众危机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也具有实践性。
其对我国公共危机应对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有效减少危机造成的伤亡损失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危机的定义可知,危机具有破坏性,其影响范围是整个社会的人、财、物及基本社会秩序。
其中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人生命的伤害。
无论是美国“9·11”恐怖袭击还是我国“5·12”汶川地震甚至日本“3·11”特大地震都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在危机面前人的生命是无比脆弱的。
公共危机教育的基本目标正是通过在常规状态下教育公众熟练掌握应对技能,使其在遇到危机状态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进而帮助他人脱险,最终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的效果。
正如在“5·12”坟川大地震中,紧邻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也遭到重创,但由于校长叶志平加固了教学楼,并且四年里坚持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后,该校2 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仅用时l分36秒,无一伤亡。
正是平时扎实的危机教育与演练将这些鲜活的生命从死神的名单中夺了回来,创造了防灾的一大奇迹。
校园公共危机应对与管理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既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此,校园公共危机的应对和管理成为学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研究校园公共危机的特点和原因,探讨校园公共危机应对与管理策略。
首先,了解校园公共危机的特点是制定合理应对策略的前提。
校园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突发性、危害性、全面性和扩散性。
突发性意味着校园公共危机往往在一瞬间发生,不给学校和相关人员任何准备时间。
危害性指的是校园公共危机对学生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严重威胁。
全面性意味着校园公共危机可能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扩散性则表示校园公共危机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
其次,了解校园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对制定应对策略同样至关重要。
校园公共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恶意破坏、欺凌、校园暴力等;自然因素包括火灾、地震、洪水等。
校园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制定应对策略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危机的特点。
在校园公共危机应对与管理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应急救援设施和教育培训等。
例如,学校应备有足够的灭火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学生和教职员工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从而减少伤亡。
除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外,校园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还应关注对受伤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康复。
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心灵创伤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及时为受伤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治疗。
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的冲击。
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本文对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
首先介绍了面对突发公共危机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根底上对开展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公共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根本价值和行为准那么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情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城市化加速开展时期,公共危机呈现高发态势,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危机不仅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而且往往同时涉及多人,甚至涉及整个学习、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一般具有公共危险性,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其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
迫切需要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来提高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
对大学生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建立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公共危机,在受到教育界关注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后,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和行为。
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恐慌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
恐慌心理主要表现为面临危险发生时,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
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
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应激的强度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更取决于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
其他心理问题,如睡眠障碍、愤怒、悲哀的情绪反响、情绪问题伴随的躯体病症和体征等。
而在行为上,那么可能表现为逃避、束手无策、社交退缩等。
还有局部学生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等。
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有必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掌握应对常识,具备自救或救援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法律观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效力。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应对研究随着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学生可能会遭遇各种危机事件,包括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应对和解决,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面临的危机事件1.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因此产生自杀倾向,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人际关系问题在校园生活中,高校学生可能会遭遇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遭遇霸凌、排斥等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自闭、孤独等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
1.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情感问题等,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3.加强学生心理援助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援助中心,为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及时帮助。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员,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重建自信。
4.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人文关怀服务站,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和帮助,为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5.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学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增进人际关系。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一、研究背景高校是人口密集、人才集中的场所,也是危机事件易发生的场所。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但会造成师生人身和心理的伤害,而且影响了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易给学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建设和谐校园,维护正常秩序,保障学生健康成才,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大学生危机事件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或涉及大学生利益的,主要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的,对学校的声誉、秩序或部分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总称①。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主体特殊性。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敢作敢为、意气风发的特性,大学生年龄相仿,所处的社会背景一样、生活学习经历相似,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问题的看法和反应通常比较一致,容易一呼百应,引发群体性的反应。
因此,大学生危机事件多为群件性事件,在较大人群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2.场所特定性。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在高校内。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是他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场地就自然地以学校为主,如自杀、食物中毒、流行性疾病感染、打架或群殴、宿舍火灾、群体性集会、罢课或罢食或其他恶性犯罪案件等事件。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是发生在高校之外,如离校出走、校外伤害等。
3.事件敏感性。
高校是理论前沿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比较敏锐,容易使大学生在从众心态和理想主义情怀的驱使下引发危机事件。
同时,由于高校的地位不断提高,受公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信息传播途径的快捷及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危机事件一旦暴发,迅速扩散,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
4.诱因传染性。
与公共危机事件相比,虽然大学生危机事件的诱因往往比较单纯,但是一旦处理不当,会引发其他学生或其他高校效仿,从而产生影响更大的危机事件。
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五所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2011-01-01【摘要】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偶发转变为常态化频发,成为政府管理中不可回避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知识群体,在提高自身公共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肩负传播公共危机应对相关知识和提高群众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重任。
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对北京市五所高校中的500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构建系统的危机教育体系是其主要原因。
在借鉴国内外公共危机教育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宏观思路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危机教育;大学生;对策一、公共危机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按照危机影响范围、层面、程度的大小以及对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威胁程度,可以将危机分为公共危机与一般危机。
所谓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影响范围广大,或者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或状态。
所谓危机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个体在掌握相关的危机知识,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良好心理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个体面临危机时的处理能力以及在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
危机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危机意识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培养面对危机时自救和互救的技能技巧。
公共危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个体直面自然和社会的危机,提高应对风险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因此,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层面的危机知识、危机意识和危机心理以及实践层面的危机能力和危机责任。
在实践层面的危机能力中,还应强调危机演练的重要性,因为危机模拟演练可以检验日常危机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提高个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具体而言,公共危机教育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一是危机意识教育。
危机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必须保持对危机的高度警惕性和防范性。
在危机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灌输”危机意识,这是开展危机教育的前提。
二是危机应对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危机事件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除了危机本身的危险性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公众抵御灾难的能力,而抵御灾难能力的高低与公民平时接受的危机知识与危机处理技能息息相关。
充足的危机知识储备是保证良好的危机心理的基础,而危机处理能力的获得和提高需要适时进行危机应对情景训练。
三是法律规范教育。
法律规范教育是公共危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维持安定和正常秩序的前提保证。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应激能力。
五是社会责任感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危机是对社会公众道德的检验,保持社会安定有赖于公民的社会公德和自律程度。
对从事危机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还要培养应对危机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战胜危机的法宝。
六是民族精神教育。
公共危机教育,应当突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系统教育,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公共危机应对中。
二、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北京市五所高校调查分析通过对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反映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采取非概率抽样的判断抽样方法发放了问卷500份,收回48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5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3%。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共危机意识不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60.8%的受调查学生从没听说过危机教育,28.2%的学生对危机教育不太了解,只有11%的学生对此比较了解。
这说明仅有少数的大学生关注危机教育这一问题,而更多的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尚处于空白阶段。
在问到“危机教育是否应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编入教学”时,37 6%的同学认为危机教育意义重大,应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编入教学;16.9%的同学认为危机教育没有学习价值;45.5%的同学则认为危机教育学习与否是无所谓的。
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还是很重视危机教育的,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危机教育的重要性。
在问及“汶川大地震的级数”时,62.3%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但仍有37.7%的同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另外通过分析问卷中“您对上海商学院火灾事件是否了解”、“您对新疆针刺事件的了解程度”和“您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公共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这些已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为背景的题目,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还是有所了解的,但也有不少同学平时根本对此不关注,危机意识淡薄。
在地震应对的态度中,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听到“几点几分、某地将发生地震”信息时大学生反应的题目,发现只有14.5%的学生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不相信,是地震谣言”。
这就说明学生对地震这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普遍都有畏惧心理,在听到有关地震的谣言时,心理上易产生动摇。
在对待传染性疾病的态度上,在“是否关注传染病防治知识”题目中,42%的学生选择一直很关注,3l.7%的学生选择“SARS过后才开始关注”,另有26.3%的学生选择“一般不关注”。
在“流感盛行时期您会大量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吗”问题中,75.6%的同学选择会减少。
从这两个题目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非典”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了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灾难的教育意义。
在对待流行病有关信息的态度上,44.1%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信息的新和快,9.7%的学生不关心这类信息,46.2%的学生认为应该留意媒体的报告。
这一结果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不懂得在听取和采纳信息时应该完整和可靠,而是一味地图新图快。
可以看出,对于像传染性疾病之类的公共危机,由于其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比较强,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培养上有待加强。
在有关校园治安方面的题目中,当被问及“您对进入宿舍楼需要身份认证持何种态度”时,50.2%的学生表示赞同,26.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23.4%的学生则表示“反感”,说明大部分同学安全意识不高,急需加强。
在“您对学校宿舍查处违章电器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4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4.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7.4%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必要”。
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意识到使用违章电器的危险性,但还是存在不少的同学对此采取抵触态度。
所以,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的危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在危机真正发生时从容应对。
在开放式问卷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个人危机的态度比较明确,有较强的个人危机应对意识。
然而,面对公共危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且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事件,如食物中毒、犯罪等;对其他公共危机基本上没什么认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理智应对。
另外,由于危机意识淡薄,缺乏防范意识,对可能引起危机的不确定因素、危机爆发的征兆、信号和结果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危机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就不能在危机的源头上很好地控制危机苗头,而面对突发危机难免力不从心、措手不及,难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第二。
公共危机应对知识不足。
危机应对的科学知识是正确应对危机的基础。
大多数大学生应对危机的心态、关注度以及反应是积极的,并具备一定的基本自救知识;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零散,尚不系统,危机关注视域过窄。
大多数人只是从经验层面对经常耳闻目睹的危机事件关注程度较高,而对不常遇到的危机事件,则表现出无知。
在火灾应对的科学知识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少数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在遇到火灾且被浓烟包围后该怎么做的情境中,72.2%的同学选择了“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匍匐在地”这个正确选项,27.8%的同学选择了“向着光、明亮的方向逃走”或“看周围的人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火灾中死亡人数大部分是什么造成的”这一问题中,47.2%的学生认为是被“烧死的”,23.4%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被“烟气毒死的”,还有29.4%选择了“在逃生中人群相互挤压致死”或“慌忙中跳楼摔死”。
这就说明大多数学生懂得在发生火灾后的正确做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也有近30%的学生在火灾这个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他们不知道在火灾中大部分人不是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的。
关于地震科学知识的调查中,在“发生地震,哪种救助方法更为有效”的题目中,82.6%选择了自救或互救这个正确答案。
在“如果您住在六楼,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的题目中,72.8%的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27.2%的学生不知道地震来了应该怎么办而选择了错误的自救方法。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地震应对知识比较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地震发生后应该怎么办,存在一定的无知。
在关于“您是否清楚自己所居住地方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位臵”的调查中,有28.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知道”,42.9%的选择“有所了解”,5.2%的选择“十分了解”,23.6%的选择“不关心,无所谓”。
可见,大部分同学对居住地周围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有所了解,但真正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大学生寥寥无几。
在传染性疾病的科学知识调查中,对于食用猪肉或猪肉制品是否会传染H1N1病毒的回答结果显示,82.8%的人会选择“不会”这个正确答案,但仍有9.2%的大学生认为食用猪肉能够感染乙肝病毒。
另外,对于“哪个群体的人更容易感染H1N1”的调查显示,72.6%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可见,绝大部分人对相关问题能够做出正确选择,这与近年来流感盛行的特殊背景,以及国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宣传有关科学防御知识息息相关,可见加强危机教育至关重要。
第三,应对危机的实践经验欠缺。
在校大学生即便具有相关的危机预防和危机应对的基础知识,知道处理简单危机事故的基本措施,却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切实运用,严重缺乏应对危机的实践经验。
在关于“您是否接受过危机教育或相关训练”这一调查中,18%的学生选择了“接受过正规的应对危机训练和专门的危机教育”,22%的学生“接受过一些应对危机的训练和教育,对其有一定了解”,60%的学生则表示“没接受过任何危机教育和训练”。
可以看出,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参加过比较正规、系统的危机培训,而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其有所了解或根本没有接触过。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平时多注重危机情境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