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2014中期行业策略,利率市场化改革窗口开启
- 格式:pdf
- 大小:763.61 KB
- 文档页数:3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方自身的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关系绝对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一直都是对利率进行管制的,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变大,利率管制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
例如在贷款市场上,出现因低利率导致的资源错配,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黑市,一些非法机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去外面借出;或者如果由于利率管制造成存款低利率,一方面会使居民财产缩水,另一方面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
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资金需求,导致金融乱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
从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时起,到2015年开放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标志,经过20多年不断深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才初步宣告完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利率(1996-2003年)1、以国债利率招标为起点,债券利率市场化。
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全面开设调节利率以外的资金搭配机制,使得利率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建立和健全创造了基准利率的收益率曲线,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水平。
2、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完成资金批发利率市场化我国不再全权管理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关系自行计算拆借利率。
3、外币利率市场化首先实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协商确定机制,逐渐过渡到放开一部分小额外币存款的利率管制,另一部分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并逐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04-2013年)主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设立“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是因为相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更加审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具备健全的体制和产权约束机制,否则万一产生恶性竞争,很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2014年银行业投资分析报告2013年12月目录一、改革加速:自由化、市场化、去杠杆化 (3)1、2012年的政策与行业特点带来今年经营压力 (3)2、三化提速: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经营去杠杆化 (4)3、从“危”中看“机”,开启变革元年 (7)二、金融改革下的行业变化:行业分化加速、转型契机已现 (8)1、趋近存款端利率市场化,负债成本浮动加大 (8)2、拥抱互联网技术倒逼银行转型加速 (13)3、民营银行创新盈利模式催化差异经营 (19)4、监管手段由“堵”转“疏”,推进表外业务多元化 (22)5、流动性管理条例促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24)三、行业状况展望:资产配置策略、息差走势与资产质量 (27)1、从银行角度试解债券利率上升 (27)2、债券投资占比有所提升,银行配置策略分化 (29)3、负债成本抬升,资产收益波动加大,净息差稳中略降 (31)4、资产质量:最坏时刻已过去,警惕低经济增速下的持续压力 (32)5、Q3 核销、转让力度加大,明年信贷成本将上行 (33)四、估值压力(平台贷)VS. 估值红利(优先股) (34)1、平台贷发生系统性风险概率不大,结构性和流动性问题值得关注 (34)2、银行优先股试点,政策红利提升行业估值 (36)五、投资策略 (37)1、投资要素分析 (37)2、投资思路:抓住政策红利把握节奏性布局成长性 (40)4、投资组合 (42)六、风险因素 (44)一、改革加速:自由化、市场化、去杠杆化1、2012年的政策与行业特点带来今年经营压力2012 年中国银行业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五次降息、疯狂的同业(成为银行在低信贷增速下新的盈利增长点)、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为银行短期“大赦”了资本约束)、预期的经济强复苏(迎来去年年末银行股的一波强势行情)。
步入2013 年,这些关键词为行业带来了诸多经营挑战,经营压力凸显:(1)降息重定价带来行业净息差的急剧收缩(见图表1-3);(2)年初市场纠偏了对经济强复苏的预期,实体经济表现出弱复苏态势,上半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加速(见图表4),并伴随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的快速上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文章介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问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利率浮动、风险管理、竞争压力和盈利模式调整。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文章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章认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竞争力,适应新的盈利模式以及应对利率浮动带来的挑战。
文章呼吁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改革,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利率浮动、风险管理、竞争压力、盈利模式调整、影响、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
在过去的金融体制中,我国的利率一直受到政府指导和管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景和意义,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了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日益凸显,这引发了人们对其深远影响的关注与探讨。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风险管理、竞争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策略调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银行业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的策略调整。
一、利率风险管理强化利率市场化打破了原有的利率管制,银行业面临利率波动风险增大,因此,银行需要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
银行需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的预测分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利率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二、客户细分与差异化定价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户需求差异,实施精细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通过对客户进行细分,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又能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
三、金融服务创新与产品优化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银行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存款、贷款、理财产品等,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品质。
同时,发展线上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业务,拓展服务边界,提升盈利能力。
四、中间业务发展与盈利模式转变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单纯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维持。
银行需要加速发展中间业务,如财富管理、银行、咨询顾问等,拓宽非利息收入来源,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轻型化。
五、资产负债管理精细化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通过精确匹配负债端的期限结构和成本与资产端的收益结构和风险,优化流动性管理,确保在利率波动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经营。
六、信息系统建设与技术支持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银行需要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市场敏感度和决策效率,实现业务自动化、智能化。
同时,通过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总结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银行业必须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实施客户细分与差异化定价,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与产品优化,发展中间业务以转变盈利模式,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并借助信息系统建设与技术支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内参精选|宏观·策略Macroeconomy·Strategy将是A股迈向成熟的弯道重阳投资裘国根不经意间,我们已站在一个重要历史拐点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将面临重大制度变革。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传统的加杠杆保增长无疑是饮鸩止渴,为确保经济和金融安全,去杠杆促转型成为必然。
去杠杆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是艰难挑战,休克疗法式的去杠杆显然不是明智选择。
去杠杆有两种途径,一是减负债,二是加权益,选择单纯减负债的去杠杆或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速,选择以加权益为主、减负债为辅的去杠杆则现实可行,而加权益的前提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能有效配置资金的权益市场。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建设中,在当前和未来,A股市场都将是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中最重要的权益市场。
无论是证监会去年11月30日新闻发布会的四文件,还是进一步加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新国九条”,无论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税收递延政策的推出,还是QFII和RQFII的持续扩围,都在为股市复苏及其与国际接轨做制度铺垫。
历史使命决定了未来A 股市场不能长期萎靡。
如果各项制度变革得以贯彻落实,A股将发展成为一个能切实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投资和融资功能兼备的资本市场。
如按盈利、利率、制度和风险偏好的四维框架来分析当前的A股市场,制度因素当居首位。
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制度变革不仅将影响上市公司盈利,也将影响市场利率,影响市场风险偏好。
股市的制度变革将导致“游戏规则”的改变,这一点已经在2005年股改历史中得到明确验证。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昌逆亡,我们切不可低估股票发行注册制、强化现金分红、严格借壳上市标准、以股代息、退市保险等一系列积极的制度变革对A股市场的全面深远影响,不可低估制度变革伴随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和风险。
回顾A股历史,如果说小平南巡讲话使A股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无疑将使A股走向成熟和繁荣。
2013年中期以来,市场利率水平逐步上行并滞留高位,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宏观调控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综合反映。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4)作者:来源:《金融周刊》2015年第20期一、序言本报告所称的理财产品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设计开发、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登记,并有统一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
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是在银监会指导下,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依托于自身的业务与技术平台,自主设计、开发建设和营运管理,供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理财产品报告、登记及相关业务操作的电子化系统。
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各界创新活力,金融市场监管也更加完善。
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泛资产管理特征日益显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既竞争又合作,共促中国金融市场繁荣。
2014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理财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年末理财规模在各类资产管理业务中位居首位;监管部门推进银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规范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加强理财信息登记工作和信息披露,推动银行理财创新与转型,投向实体经济,回归资产管理本质,逐步打破刚性兑付。
在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大数据支持下,中央结算公司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3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14上半年)》,报告用详尽的数据揭示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全貌。
具体而言,2014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呈现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理财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2014年末,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52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5,012只,资金余额15.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 78万亿元,增幅46.68%:2014年全年日均理财余额13.7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4.16万亿元,增幅43.38%。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自1993年起,我国便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迈入深水区,而这一系列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回顾,以及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对方案的梳理,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成功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的作用十分重要。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逐渐加快。
2019年,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时,据有关政策文件显示,202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涉足深水区,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必然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试图探讨,作为利率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面对这种影响。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及展望总体来讲,我国利率市场化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主要路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主要分为为三个阶段。
(一)、货币市场利率改革(1993—1999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首先要为市场利率寻找一个参考的均衡点,即人们常说的“锚”。
而货币市场作为流动性最强的金融市场,其利率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是各国市场化利率的重要的参考指标,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从此开始。
1996年,取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限制;一年后,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国开行首次用市场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随后,国债也开始进行市场招标。
自此,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逐渐完成,货币市场均衡利率逐渐形成。
(二)、贷款利率放开管制,存款利率浮动加大(1999—2013年)在第一阶段货币市场利率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便同时尝试着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改革,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一)竞争压力加剧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定价方式,市场竞争的压力将加大,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服务的质量和价格。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市场定价机制的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主要通过政策利率确定贷款和存款利率,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市场定价机制将逐渐建立,商业银行需要将贷款和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商业银行需要了解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贷款和存款利率。
(三)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管理,必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型,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盈利模式的变革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利差收入实现的,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竞争的加剧,利差收入将大幅下降,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增加其他收入项,如手续费收入、信用卡收益等多元化业务实现盈利。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一)做好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贷款和存款利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要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变化,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避免贷款和投资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减少经营风险。
(三)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高金融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2,2012(CumulativetyNO.472)我国商业银行须直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梅 梅(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提速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极大影响。
作为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市场先机、提高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指出转变盈利模式、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加强自主定价方面提升将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需要着力的领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放开,仅在人民币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作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进一步市场化乃至完全放开。
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目前却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因为它们是现行利率体制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利率管制,让银行业还维持着“开门就赚钱”的格局,没有内在动力去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
但是,不管银行欢迎与否,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改革进程的提速,银行能做的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一)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滑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应对策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银行业改革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面临着一些变化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存贷款业务,以适应市场变化。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款利率的放开,这将导致存款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二是贷款利率的计算将更加灵活,不再由央行规定贷款利率的下限和上限,而是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来制定贷款利率。
2. 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存款定价策略。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存款利率浮动计息:根据市场情况和银行风险自觉的内控机制,动态调整各项利率参数,使得存款利率更加灵活。
(2)以利率应对市场需求波动:在对同类型存款定价时,根据存款期限、存款额度、存款类型和存款人信用状况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利率策略,尽量吸引更多的存款人。
(3)利率弹性定价:设定一个浮动的利率区间或上限和下限,根据客户区域和信用等级调整利率。
同时,也可通过客户优惠、存款明细比例等方式,以提高客户利率。
(4)差异化定价:不同存款人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资金量和客户类型等不同定价策略,来分别分望其招徕更多存款。
3. 积极拓展大额客户和低成本存款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中,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大拓展大额客户和低成本存款的力度。
因为大额客户拥有相对较高的信用评级和资金实力,存款期限较长,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低成本存款,则主要表现在存款类型、期限和金额方面的优惠,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开发和推出各种低成本存款产品来吸引客户。
4. 注重客户服务与资金流向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谋求存款、贷款、理财、风险控制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也更为显著。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注重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附加值,达到优化客户结构和提升业务盈利能力的目的。
2014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2015年已然来临,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对于中国金融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十大事件。
铭刻这一年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希望能与广大读者一道,在2015年迈步从头,绘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新的篇章!一、沪港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里程碑2014年4月11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将在6个月内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以下简称为“沪港通”),沪港通从此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创新机制,沪港通将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一方面,既不改变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也不改变证券市场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沪港通在短时间内打通了通向境外股票市场的道路。
二、优先股放开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拓宽2014年4月1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
这是继2013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之后,有关监管部门发布的商业银行开展优先股试点工作的配套性政策文件,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申请审批程序,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质量,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三、央行定向降准资金导向“三农”与小微为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4月25日和6月16日两次实施“定向降准”。
四、同业监管新规出台规范银行同业业务201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随后银监会发布《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两个同业监管新规文件均旨在规范同业业务发展。
五、存款偏离度管理打破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怪现象2014年9月12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有关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利用市场提高资源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
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希望大家喜欢。
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
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
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与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深圳大学2014金融学一班 卢雷2014/11/25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因此,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加强金融间接调控,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和提高竞争力。
也是加入WTO的必要条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规划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首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2.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3.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4.中央银行不在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最终形成货币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影响机制。
二.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
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
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
文章编号:1009-9190(2003)5-0010-07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分析及实施策略EFFECT ANALY SI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F STATE-OW NED COMMERC IAL BANKS AND MEASU RED TO BE TAKEN吴水龙 周 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以适应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要求,成为商业银行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在实施对策中提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强化利率浮动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分阶段推进利率市场化;强化全面成本管理,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建立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创新避险工具;加强有关的人才培养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
本文在总结国外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剖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迎接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并运用 本、量、利 方法构造了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模型,以求为决策者提供定价利率的初始平台。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分析利率市场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随资金供求的变化而波动,自发地调节资金市场。
但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大量稀缺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一些急需资金的民营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却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被迫从地下金融市场借用高利贷。
2007到今年的银行利率水平一、引言银行利率是金融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个人和企业的财务决策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2007年到今年,即2021年,对中国的银行利率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读者了解银行利率的历史变化和当前情况,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金融决策。
二、2007年至2013年:稳定增长期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的银行利率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中央银行的主导利率也在逐步上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利率水平得到了有效抑制,以保持通胀的稳定。
三、2014年至2015年:政策调整期2014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银行利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一调整旨在促进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然而,由于改革过程的不确定性,利率水平的波动较大。
四、2016年至2017年:降息周期2016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央行相继降低了基准利率。
这一举措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降低企业借款成本,提振市场信心。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回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五、2018年至今:利率市场化2018年开始,中国央行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再单纯依赖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的形成。
通过引入L 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M L 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使得市场利率更加灵活,并更好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
这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六、当前利率水平以2021年为例,中国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基准利率方面,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5%,同期贷款利率约为4.65%。
而L PR和M L F利率则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更加灵活。
此外,中国央行在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复苏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定向降准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灵活调控货币政策,平稳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