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 土壤中有什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土壤中有什么》【课题名称】土壤里有什么【教材依据】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笫三单元笫四课。
本课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沉积和加热十•壤的方法,来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屮亲历, 体验科学探究后,了解土壤的组成,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想】木课在教学过稈设计方血,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稈: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研讨一一得出结论——课示延伸的探究。
木课从科学知识H标上來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
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屮,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木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教材分析木课是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白然中土壤的成分。
在教学过程屮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是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在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学情分析我校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攘从那里来,更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土壤的成分,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
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十-)、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來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土壤中有什么》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是由小石块、沙子、泥土、有机物质等组成的。
- 了解土壤中有水和空气。
- 了解土壤的颗粒较小,因此有良好的保水性。
- 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土壤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 培养对土壤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细节特征。
2. 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a. 讲师解释土壤的组成成分,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土壤中有小石块、沙子、泥土和有机物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土壤中的水和空气。
解释土壤中的缝隙可以储存水分和空气,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3. 实地观察与调查(30分钟)a. 将学生分组,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进行实地观察。
b.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所生长的土壤,并记录下所见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多样性,并搜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
4. 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水性,并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b.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发放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一些容器和一些相同大小的海绵。
c. 学生在容器中分别放入海绵和土壤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d. 学生通过比较海绵和土壤的吸水量来验证土壤的保水性,并讨论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讲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多样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3-4《⼟壤中有什么》优秀教案4. ⼟壤中有什么【教材简析】⼟壤覆盖在地球岩⽯圈的表⾯。
⼟壤的形成是岩⽯的风化和⽣物作⽤的结果。
整块的岩⽯风化成碎⽯,碎⽯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碎屑混在⼀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壤。
在⼟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观察分析⼟壤的成分。
⼀⽅⾯是寻找⼟壤来源于岩⽯风化和⽣物作⽤的证据,另⼀⽅⾯是认识⼟壤对⽣命的意义。
第⼀部分是“寻找⼟壤的成分”。
其中,⼟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了解⼟壤⾥有什么,⽽且使学⽣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部分是“⼟壤和⽣命”。
指导⼉童了解⼟壤和⽣物的⽣存、⼈类的⽣产与⽣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情分析】⼟壤对于学⽣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缺乏细致⼊微的观察和深⼊的思考。
学⽣对⼟壤中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般只停留在活的⽣物体层⾯,对⼟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学⽣是不了解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对⼟壤有研究兴趣,⽽且经过前期的科学课学习,学⽣已基本了解到⼀些科学研究的⽅法。
这节课将指导学⽣运⽤⼀些科学的研究⽅法对⼟壤成分进⾏科学的研究。
【教学⽬标】科学概念⽬标1.外⼒的风化作⽤和⽣物的作⽤会使岩⽯最终变成⼟壤。
⼟壤包含岩⽯风化⽽成的⼤⼩不同颗粒(⼩⽯⼦、沙、黏⼟)、动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和空⽓等。
2.⽣物的⽣存离不开⼟壤,⼟壤和⼈类的⽣产、⽣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科学探究⽬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壤的成分(包括⽤沉积的⽅法把⼟壤成分按颗粒的⼤⼩分成⼏层),综合各种⽅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壤成分的正确认识科学态度⽬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认识到⼟壤对⽣命以及⼈类⽣产⽣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法寻找⼟壤的成分教学难点:⽤沉积实验研究⼟壤成分,感知⼟壤不同颗粒⼤⼩的沉积顺序。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岩石风化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下风化而碎裂成小石子和沙,这些风化的碎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如果岩石进一步、更进一步碎裂会怎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既然土壤(可能)是岩石不断风化碎裂而成,那你认为土壤中一定会有什么物质呢?并且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学生活动:汇报自己的猜想,例如:小石子,砂砾,黏土,……等。
(右副板书1)你有办法将这些物质找出来吗?学生活动:汇报自己的方法。
眼睛直接看,用放大镜观察,用手触摸等。
实验观察我们要求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感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放大镜,我们可以先用眼睛直接观察,用手来感触,再用放大镜观察,记录下你的发现。
方法我在土壤中看到的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我发现土壤的成分有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来说说你的发现。
适时补充:根据颗粒的大小,我们将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砂砾,小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小于十六分之一的称为粉砂,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的称为黏土。
(右板副书2)三、引导思考土壤中我们已经发现有小石子、砂砾、沙等物质,这些是土壤含有的全部物质吗?你认为可能还有什么?有办法将他们找出来吗?(在前一个观察实验中,已经有同学发现土壤中除了小石子、砂砾、沙之外还有其他物质,你们认为土壤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有办法将它们找出来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4、土壤中有什么教材解读: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4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摸样吗》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的。
教材首先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土壤是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另外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引领学生意识到土壤对生命和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
调整说明: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我们对本课的教学活动作了一定的调整,其中,构建土壤模型,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获取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将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1)在学生猜测土壤成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构成土壤成分的几种单一物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沙砾、沙、粉沙、黏土和腐殖质的特征,然后将这些单一物质进行混合,尝试构建土壤的模型,让学生体验土壤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构建的土壤模型与野外收集的土壤进行对比,获取对土壤成分的初步认知。
(2)用多种方法观察野外收集土壤样本的成分,与构建土壤模型的物质进行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其建立起联系,学生也能通过这种研究的方式形成证据意识,通过这一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获取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土壤沉淀实验与混合物质的沉淀实验,它们都能呈现出效果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两次沉淀实验现象的对比,可谓是学生在获取对土壤成分正确认识过程中的又一有力证据,也有助于养成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2、尝试构建土壤模型,体验土壤形成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土壤的成分;3、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4、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土壤、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若干。
4.土壤中有什么【教材简析】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
其中,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对土壤中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体层面,对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学生是不了解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有研究兴趣,而且经过前期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节课将指导学生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科学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包括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成分,感知土壤不同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
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观察土壤成分的探究活动,会用多种方法、使用多种工具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一些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行为,主观上认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发现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物以及腐殖质、空气、水、盐分等物质的混合物,认识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具:政区地球仪一个、地形地球仪一个、放大镜若干、一份干燥土壤、相关课件。
学生探究器材:土壤若干、烧杯500ml一个、筷子一根、放大镜一个、白纸一张、记录单一份、纸巾若干。
四、教学设计:1、导入(1)出示政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2)出示地形地球仪,谈谈地球上地形。
(3)欣赏地球上的岩石奇观,思考是怎么形成的,破碎的岩石最后变成什么,去哪里了。
(4)揭题:土壤中有什么2、探究土壤中有什么(1)请同学拿出教师准备好的探究器材和土壤,说说打算怎样观察。
(2)出示记录单,讲解需要注意的问题后开始探究活动。
(3)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土壤中有什么(4)交流发现,小石子和一些小颗粒混杂在一起不方便观察,思考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大小不同的颗粒。
(5)出示成有250ml左右水的烧杯和搅拌棒,思考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颗粒吗?为什么?(6)教师指导注意事项后开始探究活动。
(7)活动后谈谈有什么新发现,然后仔细观察慢慢平静的混合液是否有分层现象。
(8)出示土壤颗粒相关资料,整理板书中土壤的主要成分。
(9)思考是否还有大家没有观察到的成分,查看相关视频、图片,补充土壤成分。
3、土壤和生命(1)思考土壤与生物有哪些关系。
(2)根据图示谈论图中土壤与周边生物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主要成分有固体颗粒、气体和水分。
2.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3.能够初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养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白板、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土壤有哪些。
2.引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以及这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活动(25分钟)1.分组探究(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使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收集相关信息。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
(4)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汇报和讲解(1)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补充,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定义剖析(1)解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作用。
2.观察和实验(1)学生带上手套,将一小块湿润的土壤放入实验盒中。
(2)观察土壤有无异味、颜色、质地等特点。
(3)在实验盒中加入水,观察土壤的变化。
(4)让学生思考:水中溶解了什么,土壤中有什么?(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课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2.小组合作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能用眼、放大镜、放入水等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寻找土壤成分。
4、通过实验,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保护土壤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土壤的成分和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颗粒大小,感知轻重不同物体的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牙签、纸、放大镜、烧杯、玻璃棒、水、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片、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交流感知谈话引入1.谈话:同学们想一想,地球上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地、成片的庄稼的生长都要扎根于哪里?对,土壤中。
课前老师让大家采集了不同的土壤样本,能说说你是从哪儿收集到的吗?师:看来大家的课外作业完成的不错。
2.交流: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3、谈话:同学们了解关于土壤的知识还真不少。
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水、空气、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
)4、谈话: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除了这些,土壤还有没有其他东西?板书课题。
(土壤里有什么)二、观察实验探究新知1.设计研究方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观察、实验)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2、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水槽、烧杯、培养皿、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药匙、火柴、干土、湿土、含腐殖质多的土【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的食物最终是从哪里来呢?生:土壤师:所以土壤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土壤?生:想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土壤中有什么板书:土壤中有什么二、齐读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生:齐读三、猜想:土壤中有什么?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土壤中有什么?生:动物、植物、水、空气……师:你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
那如何进行观察呢?现在就让我们根据导学案上的实验一步一步来验证。
四、实验一:证明土壤中有水学生想办法、汇报、实验。
(办法:用手摸。
实验材料:湿土、干土)师:谁来告诉我,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土壤中有水?生:回答不出师:请组长把一号培养皿和二号培养皿从水槽中拿出来,看看里面是什么?生:土师:你们用手分别捻一捻一号和二号里的土壤,回答我有什么不同?生:一号是湿的,一号是干的师:证明土壤中有什么?生:水五、实验二:沉淀实验(证明土壤中有小石子、沙、黏土和空气)学生想办法汇报实验方法、实验。
(办法:做沉淀实验。
实验材料:土、烧杯、水、玻璃棒。
注意要学生认真观察。
)小组展示汇报。
师:好,我们已经证明了土壤中有水,现在请组长把装土的烧杯拿出来,大家仔细看这些土壤,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师:土壤的微粒按照颗粒大小可分为四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2页,阅读完后,谁来说说土壤微粒的分类?生:回答。
课件展示师:是不是没有观察清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看清土壤微粒大小的不同?小组讨论一分钟,看哪组的方法最好生:可以做沉淀实验师:对,在做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先看清实验要求,大家一起齐读生:学生齐读实验要求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上来汇报他们的观察记录生:小组汇报汇报完后,教师补充,课件展示师:说明土壤中有什么?生:小石子、沙、黏土和空气六、实验三:证明土壤中有腐殖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怎样证明?(办法:用火绕。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土壤包含大小不同的岩石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残体、腐殖质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铁勺、铁架台、漏斗、滤纸及课件。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药匙,塑料盒,白纸,放大镜,烧杯,镊子,小竹棒,水,牙签。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苏州,你喜欢苏州吗?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鱼米之乡”,在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壤,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
土壤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土壤,一起深入地了解土壤,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我们的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课题)师:如果给你一份土壤样品,你会使用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生:肉眼看(用放大镜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师:今天早上老师从学校的花坛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鲜的土壤,请大家使用刚刚所说的方法,参照我们的实验记录单上的步骤,借助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工具来进行观察。
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并记录在我们的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罗列:小动物、植物残体、水分、小石子、沙。
二、观察岩石颗粒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过小石子和沙子。
那它们有什么区别?生:小石子比较大,沙子都很小。
《土壤中有什么》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学会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从讨论他们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和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开始。
当学生学会了预测和观察后,就让他们预测一下土壤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观察、测试土样,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动物、动植物的遗留物以及杂物,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土地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采集新鲜土壤三份;分组材料:一张白纸、一个昆虫盒、一份晒干的土壤、一个放大镜、一根玻璃棒、一个装半杯水的烧杯、一个酒精灯、一包火柴、一个燃烧匙、一张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讲述:课前,老师让各小组的同学们到我们周围的一些地方去挖了一些新鲜的土壤(板书:土壤),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是在哪里挖到的土壤?它什么样子的?2、学生汇报。
(菜地里、花盆里、路边等)同学们在很多地方都采集到了土壤,说明土壤就分布在我们的身边。
而且大家采集到的土壤种类还真不少,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样进行采集的?(直接拿工具来挖)3.解“土”字。
是的,只要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最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
所以“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中间的一竖又有什么含义呢?(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着营养,因此生长得勃勃生机!)(教师板书“土”)4、引出课题:对于我们常见到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土壤中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有多少?)同学们就像小科学家一样,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土壤中有什么,(补充板书:中有什么)课件出示课题。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p52-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土壤中有什么》是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潮湿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
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干湿土壤、白纸、放大镜、烧杯、牙签、小木棒、打火机、酒精灯、石棉网、实验记录表。
教师演示准备:ppt课件、玻璃片、滴管、纯净水、支架、沉淀好的土壤溶液。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出示一盆花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这盆花叫做红运当头,你们喜欢吗?生:喜欢。
师:这么美的花是长在哪里的?谁来说说?生:泥土里。
师:对,泥土也叫土壤,土壤中有什么能让这盆花长得那么茂盛,那么美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及内容】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中有什么》【教材依据】本课是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这课要求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沉淀的方法,来探究土壤的成分。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并通过合作探究后了解土壤的组成,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想】本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拓展延伸。
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
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使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再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
【学情分析】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又不知道土壤的成分。
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
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知道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教学过程: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谈话导入(1)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教材,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2)“土壤”前两课我们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3)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2、引导学生谈论土壤中都有什么?课件出示”土壤的纵剖面“(1)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小动物、微生物。
(2)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3)课件出示“土壤的分层”可看出:土壤中枯枝落叶在最上层,上土在中层,下还有一个土层。
(4)课件出示“土壤结构表“知道:因此,最好取上土层的土壤样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5)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课件出示”观察计划设计表“按要求填写好”观察时间“、”观察地点“、”环境特点“等(6)课件展示育才学校完成的”观察计划设计表“中”环境特点“内容,以及”观察时间“和”观察地点“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课件出示”土壤里有空气“(1)实验:把土壤浸入水中,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土壤疏松,隙间充满了空气。
2、课件出示”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一)“发现: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潮湿的土壤中空气较少。
3、课件出示”思考讨论题“(1)实验中,为什么土块和铁块的体积必须相同?(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答:土壤是疏松的,铁是致密的,水能向土壤内渗透,不能向铁块内渗透。
4、课件出示”金属容器测量法(注水法)“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中有什么》一、教材分析《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
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干燥的土壤、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
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今天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任务。
请大家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