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56 KB
- 文档页数: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和护理对策【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 feeding intoleranc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97-01早产儿指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体重一般低于2500克。
早产儿由于提早出生,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尤其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建设,早产儿的成活率也再逐年上升,同时胎龄较小的早产儿的救治工作也不断增加,胎龄越小,其面对宫外环境越容易出现危险,其中喂养不耐受问题是最常见的。
凡是影响胃肠动力的因素均可造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不仅会影响胃肠喂养,还可能妨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及认知等[1]。
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护理水平也在不断完善,改善早产儿喂养,促进早产儿治疗及护理对早产儿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及护理综述如下。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定喂养不耐受又称为喂养困难,常出现在新生儿,特别是在早产儿中,吸吮或胃管喂养常出现胃潴留、呕吐及腹胀,腹部平片出现胃影增大或肠淤张等表现[1.2],江绍基胃肠病学又称为胃排空障碍或胃轻瘫[3],喂养不耐受是一个症状诊断,必须寻找原因。
早在2000年黄瑛、邵肖梅[4]已经提出卫阳不耐受的判定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的1/3;之后董梅[5]等进一步指出判定喂养不耐受的标准:指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①、开始喂奶时间延迟;②、呕吐;③、腹胀;④、胃内有咖啡色样物;⑤、残余奶(grv),胃排空减慢。
而2012年brigit m[1]等指出至今喂养不耐受缺乏统可操作性定义,在判定喂养不耐受时应详细辨别其它征象,如胃食管反流(ger)通常发生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这时出现的呕吐不被认为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迹象,出现腹胀时要排除机械通气的影响,腹围增加2cm以上,出现肠鸣音的减弱,胃管内可抽出血性分泌物应当除外胃管损伤等等,因此喂养不耐受的明确的定义目前并不完全明确。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6000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37 周(259d)的新生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1)呕吐,腹胀(24 h 腹围增加 >1 .5 cm,伴有肠型);(2)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或 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 或持续喂养时超过 1h 的量 ;(3)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4)大便潜血阳性 ;(5)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 2 %(乳糖吸收不良);(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7)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2 .1 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妊娠 25 ~ 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 ;妊娠35 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喂养不耐受表现。
资料显示,胎龄 <34 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34 .8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13 .5 %;而体重≤1 500 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68 .51 %,体重>1 500 g 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11 .73 %。
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
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大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是否使用氨茶碱及胃出血等方面有差异(P<0.05),表明喂养不耐受与上述因素相关。
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早开奶、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奶量、注意喂奶方式和途径、刺激排便、及时处理腹胀、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标签: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早产儿又称为未成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往往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喂养后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不仅影响基础疾病的恢复,还会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
近年来,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报道逐渐增多,喂养问题也已经成为早产儿临床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为了探讨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对策,本研究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低于36周入住新生儿科早产儿128例,其中男68例,女50例,胎龄28+2~36周,出生体重为1100~2450g。
12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喂养不耐受51例(39.84%),将此组设为观察组。
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早产儿的喂养方法均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早产儿管理指南中所述的营养支持进行[2],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喂养方法、性别等多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对两组早产儿干预前都取得了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1. 引言1.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背景早产儿是指在37周孕龄以前出生的婴儿,由于未完全发育,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耐受性。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吃奶困难、吐奶、腹泻等现象,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健康。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早产儿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免疫系统不成熟、营养需求较高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实践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给医护人员和家长带来了一定困扰。
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探讨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质量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总结目前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喂养困难、生长发育延迟等严重后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措施,并综合目前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其对乳汁或配方奶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早产儿的胃肠道运动功能也不够成熟,容易出现胃肠蠕动不协调、排空延迟等问题,进而影响喂养的效果。
早产儿的呼吸系统也可能存在问题,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扮演重要角色。
早产儿由于早产导致的生理不成熟,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特点,这些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喂养表现。
环境因素也会对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产生影响。
比如喂养方式、喂食技巧、喂养时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早产儿的喂养体验。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案,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早产儿对进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呕吐、呛咳等。
这一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给早产儿的喂养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未成熟: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较晚,胃肠道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消化能力较弱。
早产儿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也与足月儿有所不同,微生物的变化也会影响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增加喂养不耐受的风险。
2. 无力吸吮和咀嚼:早产儿的吸吮和咀嚼能力较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次进食,甚至需要使用辅助器具。
这会增加早产儿进食的困难度,容易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3. 呼吸系统问题:早产儿出生时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或呛咳等问题。
这些呼吸问题会影响早产儿的进食过程,增加喂养不耐受的风险。
4. 其他系统问题:早产儿可能存在其他系统的问题,比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早产儿的喂养能力,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1. 对早产儿进食过程的观察研究:通过观察早产儿的进食过程,研究者发现早产儿进食时存在吸吮和咀嚼困难、辅助器具使用不当等问题。
这些观察结果对改进早产儿喂养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胃肠道发育和微生物组成的研究:研究发现,早产儿的胃肠道发育较慢,消化功能不完善,可能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关。
早产儿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也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机制。
3. 呼吸系统问题的研究:早产儿的呼吸系统问题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过程,发现呛咳和窒息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研究结果为改进早产儿喂养方式提供了参考。
4. 临床干预策略的研究:为了改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干预研究。
改变进食方式、使用辅助器具、进行早期干预等。
2020年10月Anhui Medical Journal1177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筛查及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李晓艳张亚琴张成云郝瑞影肖景霞赵慧森[摘要]目的进行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筛查,并分析影响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86例(存在乳糖不耐受)和对照组170例(无乳糖不耐受)。
收集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胎龄28-30周(0=0.578,07?=1.782)、1分钟Apgar评分4~6分(0=0.922, OR=2.51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0=1.673,OR=5.328)、人工喂养(0=1.293,OR=3.644)、父母乳糖不耐受(0=0.986,07?= 2.680)是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使用含乳糖酶的益生菌(0=-0.523,OR=0.593)是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早产儿乳糖不耐受高危因素众多,应尽早防治。
[关键词]早产儿;乳糖不耐受;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0.10.016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的常见表现,发生率高达50.3%⑴。
乳糖不耐受是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早产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乳糖酶活性不足、胃动力减弱、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⑵,常表现为胃潴留、胃内容物返流、吐奶、腹胀等现象,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明显增加早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早产儿死亡率卩虫。
乳糖不耐受所致的喂养问题越来越受到新生儿科重视,如何改善乳糖喂养不耐受成为临床工作的难点。
目前,国内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相对丰富,但较少关注于乳糖不耐受这一重要原因,缺乏早产儿乳糖不耐受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早产儿的喂养及不耐受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治疗早产儿及微量喂养的实施过程,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对81例早产儿中46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为试验组,另外35例给予单纯经胃肠道内喂养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体重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疽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两组胎粪完全排出时间、治愈率等。
试验组平均每天体重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疽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明显增加体重,使早产儿尽早适应胃肠道喂养,有利于生长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方法不耐受因素由于早产儿缺乏一些氨基酸转化酶,而某些必需氨基酸对神经系统、视网膜、肌肉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包括必需氨基酸在内的氨基酸的提供对发育尚未成熟的早产儿来说尤为重要[1]。
近年来,必需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对早产儿发育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在神经组织中含量丰富,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突触终端的膜内,因其高度的不饱和性,增强了膜的流动性,有利于膜的功能。
早产儿虽然也可以在体内将a-亚麻酸[ALA (18:3ω3)]转化为DHA,将亚油酸[LA (18:2ω6)]转化为ARA,但转化率低[2]。
1 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11月在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NICU接收治疗的早产儿。
1.1资料选择胎龄小于37足周,出生体重<2000克。
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及心肺疾患儿。
其中男42例,女39例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组46例;对照组:单纯经胃肠道内喂养组35例。
两组出生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相比观察指标:临床观察体重变化、静脉营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黄疽消退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住院时间、肝肾功能及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