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雁冰、左雨浓《民间文化与新时期文学创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期文学一直与民间文化交织复现,并通过多样化的路径与呈现方式对其进行反映。因此,借由民间文化的理论视野来考察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是我们认识新时期文学思潮变迁与创作资源重组的一个特殊切入点。
民间文化介入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路径,其一是作为艺术审美领域的文化符号,其二是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的原型母题。在新时期文学作品中,象征作家精神文化记忆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多以环境气候、社会风俗、地方语言、民间传说、传统文艺样式等形式存在于作品中。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厚重土地,路遥作品中的黄土颂歌,贾平凹笔下灵秀的陕南风光,均对秦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文明着墨不少。他们所描画的地理文化环境,凝结成表征陕西的地域文化符号。
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的原型母题,是民间文化介入新时期文学的另一种路径。这种深藏于人类文明史源头的原型母题,常以宗教崇拜与母性崇拜两个层面呈现出来。如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通过藏族土司、继承者、汉族妻子、贫民奴隶等一系列人物,体现宗教文化对民族心理构成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铁凝的作品《麦秸垛》中仁义、包容、宽厚的大芝娘,以原始的母性光芒辐射开来,具有人类起源之母的原始神话意味。
民间文化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可以从文化资源、文化空间与文化因子三个层面进行观照。作为文化资源的“民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作家笔下,常被用来阐发他们对现代社会文明与生态意识的批判性思考。如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讲述了现代社会文明辐射乡村之后,民间文化与城市物质观念之间的“交换'‘与搏斗。在这场文化交换中,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被支付,历史文化古迹也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之下走向颓败。在与现代社会的较量中,“民间”常被视作人类精神园地的最后净土。
作为空间场景,民间文化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大致存在着以下三种表现方式。其一,作家对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的真实还原;其二,关注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交叉地带的冲突;其三,象征作家的精神家园。如80年代后期,新时期作家中出现了一支书写城市民间的创作队伍,他们均致力于再现早期城市民间中底层人民的生活情状,池莉等人的写实小说即为例证。而史铁生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将乡村生活的日常美学与地域风光的自然审美相结合,点染出清平湾这一原始素朴的理想原乡。
作为文化因子,民间文化深存于民族文化品格之中,主要以儒家文化中的“仁”“义”观、济世精神、耕读情结等传统文化价值为中心。在铁凝的小说《笨花》中,为官一生的向喜,为追求理想人格而退居乡间,显示出儒家文化传统中济世精神向耕读情结的转化。
建基于民间文化土壤的新时期文学创作,绕开了传统的“脸谱化”书写,是审视世界、思考人性的重要收获,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民间文化精神的包容性与开阔性,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消解道德文化体系的“是”“非'‘判断。其二,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的新时期文学,在走向开源的收获与成就中,出现了过度倚重民俗与地域文化、堆砌拼贴民间文献等程式化问题,从而削弱其现实性与思想性。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民间文化资源应该首先被表现为一种气息与精神,而不是用以点缀的佐料。在更为开放的场域中呈现民间文化资源,使各种正面的、积极的文化力量共存共生,才是民间文化在当代文学中较为合理、健康的存在方式。
(摘编自惠雁冰、左雨浓《民间文化与新时期文学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的原型母题,民间文化主要从宗教崇拜与母性崇拜介入新时期文学。
B.民间文化在新时期文学中作为空间场景的存在方式,没有关注到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交叉地带的冲突。
C.铁凝的小说《笨花》是民间文化作为文化因子存在于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典范之作。
D.将民间文化资源作为创作的主要资源是民间文化在当代文学中合理、健康的存在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民间文化介入新时期文学的路径和存在方式两个方面来论述,层次分明。
B.文章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例来论证民间文化常作为审美文化符号介入新时期文学。
C.文章论证民间文化作为空间场景三种表现方式时,将池莉与史铁生的作品进行了对比。
D.文章结尾论述了建基于民间文化土壤的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弱点,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化存在于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因此通过民间文化的理论视野就可以把握住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潮变迁。
B.在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社会风俗、地方语言、民间传说等民间文化常常作为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介入到作家的创作中。
C.民间文化精神的包容性与开阔性容易消解道德文化体系的“是”“非”判断,给新时期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与思想性,会因过度倚重民俗与地域文化、堆砌拼贴民间文献等程式化问题而受到削弱。
参考答案:
1.A(B项“没有关注到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交叉地带的冲突”说法不当,文中“如80年代后期……”中“如”说明只是举例中没有列举关注到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交叉地带的冲突的例子,并不能得出民间文化“没有关注到乡村民间与城市民间交叉地带的冲突”的结论。C项“典范之作”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铁凝的小说《笨花》向喜这一人物形象上有民间文化因子的存在。D项文中“不是用以点缀的佐料”并不能理解为“将民间文化资源作为创作的主要资源”,失之偏颇)
2.C(“将池莉与史铁生的作品进行了对比”说法错误,只是分别举例,并没有进行对比)
3.A(“通过民间文化的理论视野就可以把握住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潮变迁”表述绝对化,民间文化的理论视野只是一个特殊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