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光合作用教案科学初中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 + 水光能→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3. 讲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叶绿体、二氧化碳、水。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条件。
2. 提问: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 讲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完成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为生物圈提供氧气。
三、实验教学1. 让学生观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并点评。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探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 学生分享探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在探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三、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水杯、绿色植物标本苗、黑色玻璃纸、剪刀。
2. 实验材料:自来水、糖水。
3. 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绿色植物的照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回答“植物是如何生长的?”的问题时,逐渐引导学生接触到光合作用这个概念。
2. 实验操作a. 学生观察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形状。
b. 实验设计老师解释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老师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一:将一片绿叶分成两半,其中一半用黑色玻璃纸遮挡。
步骤二:将两片叶子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注入相等的水。
步骤三:在两个水杯中分别倒入相等的糖水。
c. 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指导,将实验操作进行下去。
实验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片叶子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两片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学生可以发现经过光合作用的叶子更加翠绿和健康。
4. 概念讲解老师对光合作用这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解释,强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产生氧气。
5. 操作实践为了巩固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实践。
a. 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绿色植物苗,摆放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b. 学生可以进行自行设计的实验,以验证和探索植物光合作用的其他相关内容。
6. 总结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让学生回答“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描绘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标注出其中关键的过程和成分。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初中科学光合作用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3.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原理。
2. 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相关光合作用的课件和资料。
2.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酒精、碘液、烧杯、锅、阳光、黑房间、不透光的纸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生存,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a. 将绿色植物放在黑暗房间内进行暗处理一昼夜,消耗掉植物原有的有机物。
b. 将植物移到阳光明媚的阳台几个小时,用不透光的黑色纸片遮住一个叶片的一部分。
c. 将遮光的叶片取下,放入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d. 将脱色后的叶片放入碘液中浸泡,观察颜色变化。
四、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2.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存在。
五、拓展思考(5分钟)1. 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在晚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晚上没有光,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存在。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构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模型构建法: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为什么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讲授新课 (1)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2)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机制,包括光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以及暗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3)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1. 2. 3. 1. 2. 1. 2. 3. 4. 1. 2.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冀少儿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2.掌握光合作用产物的作用和功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产物;2.光合作用产物的作用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产物的作用和功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2.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产物1.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氧气和葡萄糖;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化学键中,形成葡萄糖;3.植物将葡萄糖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物质。
2. 光合作用产物的作用和功能1.氧气:供给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2.葡萄糖: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用于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繁殖、生长等。
3. 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小苗、酒精灯、玻璃棒、试管、氯化钾溶液。
2.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一株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小苗,用酒精灯在其叶片上烧烫25秒钟左右。
烧烫后,小苗的叶片将会停止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步,将烧烫后的叶片剪下,用玻璃棒放入试管中,注入2~3毫升氯化钾溶液。
第三步,用另一个试管套在上面,将其倒置,与另一个装有氯化钾溶液的试管相连。
第四步,将试管置于光源中照射10分钟左右,观察气泡的产生和大小。
4. 课堂练习1.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什么?2.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什么能储存在化学键中?3.氧气的作用是什么?4.葡萄糖的作用是什么?五、教学板书光合作用的产物- 氧气- 葡萄糖光合作用产物的作用和功能- 氧气:供给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 葡萄糖: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繁殖、生长等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作用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氧气和葡萄糖的产生过程,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中,要确保实验安全,并且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
初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绿叶样品。
3. 实验材料:二氧化碳、水、光能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绿叶样品,引导学生观察绿叶的颜色和形状。
2. 提问:你们知道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吗?绿叶还有什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15分钟)1. 利用PPT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和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被捕获后,用于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产物(20分钟)1. 利用PPT展示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如淀粉)和氧气。
2. 讲解有机物和氧气的重要性: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氧气是动物和人类呼吸所需的气体。
四、实际现象的解释(15分钟)1. 提问: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植物的意义: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3.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如植物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平衡。
五、实验(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实验步骤:a. 将二氧化碳、水和光能设备准备好。
b. 将二氧化碳和水放入光能设备中。
c. 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记录产物的生成。
六、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产物。
2. 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光合作用对植物和自然界有什么重要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绿叶样品,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产物,使学生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河北少儿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三章叶的光合作用的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既是本章的开端,更是本章的重点。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本节学习,可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了理性知识的基础。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这一实验探究和分析,不仅得出光合作用重要产物——淀粉等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的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学生分析本节有关“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产生氧气”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甚至以为有机物是植物的根吸收而来的,所以本节验证实验尤为重要,其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教学的一系列环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并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设计理念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以验证“绿叶的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为主线,创设情境,学生描述并结合录像等教学手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理,进而能创造性地进行验证探究、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的原因。
2.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3.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有关资料,得出相应结论。
2.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光合作用实验的操作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并增强学习的兴趣。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七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3. 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植物。
2. 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实验材料:绿叶、酒精、碘液、清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植物为什么能生长?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能生长是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自学(5分钟)1. 学生自学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四、实验(15分钟)1.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实验,学生跟随操作。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通过自学、讲解、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和能量转换,以及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以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实质。
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绿叶、阳光、二氧化碳等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片绿叶,提问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绿叶在光下能做什么?3. 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5.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
6. 学习光合作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绿叶的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7. 随堂练习: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光合作用1. 概念:绿叶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2. 实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3. 表达式:二氧化碳 + 水 + 光能→ 有机物 + 氧气4. 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酶。
5. 场所:叶绿体。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植物需要光照才能生长?(2)为什么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1)植物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从而生长。
(2)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光照,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作为能量来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场所等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解。
2. 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实验材料(如植物、二氧化碳、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15分钟)1. 介绍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植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光合作用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2. 开展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践活动,如种植绿色植物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理解、应用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进行的地方,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葡萄糖,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
本篇文章将讨论关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教案设计及其实验操作。
一、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并知道光合作用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并知道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扮演的角色。
3.了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4.能够进行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实验操作,并知道实验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课前准备1.制备植物叶子样本:在室温下的光照条件下,将富含叶绿体的绿叶片放入无氧水中,固定时间后,将叶片置于浓度适当的甲醇中,置于深冷冰箱中压缩,取出后挤出叶绿素汁。
2.制备测量叶绿素吸收光谱的工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手持式光谱仪。
三、教学过程1.光合作用的种类及特点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所产生的氧气和葡萄糖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
光合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光照反应和暗反应。
光照反应是指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后,通过光能的传递,水分子被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而氧气则通过叶子中的气孔排出。
此时,氢离子被转化为氢原子,进而通过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将其转化成ATP分子,同时还会生成电子供暗反应使用。
暗反应是指在光照反应之后,氢原子被转化为ATP分子,随后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葡萄糖分子。
2.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地方。
其结构主要包括外膜、内膜、基质、类囊体等部分。
其中,类囊体是一系列光合色素和相关蛋白质复合物存在的区域,而基质则是叶绿体内部介质。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体通过光合色素的存在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ATP分子,进而合成葡萄糖。
3.光合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色素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色素类物质,它可吸收并吸收光谱内特定的波长区域内的光、转变光能等,是植物体内光合作用进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光合色素根据其吸收光谱的波长,可分为几类,其中主要包括叶绿素(a、b、c)、色胆元等。
高中生物光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2. 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描述和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4.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能够自行合成所需物质的?光合作用对植物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什么?2. 学习内容呈现: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包括植物中的叶绿体结构、叶片中叶绿体的分布、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等内容。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植物的气孔作用。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原理。
5. 拓展延伸:介绍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光合作用为生产和环境保护做贡献。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巩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三、教学方式:1. 教师讲授、视频展示;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3. 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植物叶片、试管、水槽等;2. 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分;2. 学生小结笔记。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化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收获,不断积累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果借助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的应用;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3教学用具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2教学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同学间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与整理。
细心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及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教学过程3.1创设情境,直入主题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
3.2提出问题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3.3探究发现课前准备1:新鲜的金鱼藻放在透明的广口瓶中,按照课本上的装置,放于光下。
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管的管塞,迅速将要熄灭的火柴棍放在管口。
①观察现象;②知识的铺垫:氧气有助燃作用;③分析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
课前准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盆栽天竺葵在暗处放一昼夜,选一叶片遮光,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摘下。
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为什么水浴加热?对照: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3.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清水
四、课前准备
教师: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提早准备好天竺葵,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暗处理,并且培训实验小组长。
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按小组分别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具体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一般看见的植物是什么颜色?而有些本来呈绿色的植物没受到太阳的照色呈什么颜色呢?比如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大葱,掩埋在地下部分,呈现白色,地上部分呈绿色。
那这主要与什么有关呢?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他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
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又是什么?光照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吗?
(二)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 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引入课题。
(三)探究发现
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前已按小组分别进行了按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3小时,摘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中试验步骤第③④⑤⑥步做实验,即摘叶去纸、隔水加热、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洗掉碘液、观察。
老师一边巡视观察,一边指导实验。
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
(3)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4)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5)对照不同点与相同点: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
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产物。
(7)如果在早晨、中午、下午三个时段分别摘下一片叶通过上面的操作步骤,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四)教师总结
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并提供能量。
人类提倡植树造林,美化家园。
进一步引发思索。
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益处呢?
(五)知识迁移
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应用于日常生活。
早晨鱼儿会在水面上游动,卧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早晨起来易头晕的原因。
使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刘宏玲,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