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对比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11
日本殖民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全面侵华战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空前深重的国难,它极大地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日军疯狂而野蛮的侵略行径,反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顽强抵抗,极大地促使中华民族伟大而空前的民族觉醒,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一、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和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战争期间,日军所到之处,疯狂地掠夺公私财产,破坏文化遗产,开采矿藏森林资源,焚毁炸毁军民用设施,中华民族的物质精华,几被侵者洗劫一空。
沿海6省重要港口岛屿相继沦陷。
以省论,沦陷区遍及13个省,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华北、华东、华中各省站全国工业的90%,上海则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工业生产元气大伤。
一、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最明显的就是对中国人进行了“奴化教育”,他们期望不费力地统治中国。
其手段有1、撤换、更改教材。
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就发布了“排日教材要断然铲除”的密令,伪国务院更是通令各地学校,“暂用四书五经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教科书一律废止。
”“对于排外教材,切实取缔”采用教材以王道精神为基本准则,鼓吹日本文化、歪曲历史、复古尊孔,宣扬的是“建国精神”“王道政治”“日满亲善”等等2、实行“新学制”和“战时教育体制”,全面降低文化水准;3、培养师资力量;4、强化日式社会教育,重视“行动宣传”诱引中国人拥护伪政权,做敌寇忠实的奴隶;5、派遣留日学生,培养亲日奴才。
奴化教育摧毁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教育体制,打断了我国义务普及教育,使千百万儿童失去获得教育的机会,民众素质大大降低。
2012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8期)Total No .288收稿日期:2012—08—31作者简介:林韶南(1981—),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项目简介: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社科研究项目资助(KY2012010)。
国内中日同形词比较研究综述林韶南(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摘要:回顾中日同形词先行研究大致可以从词义与词功能两个方面来看,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词义对比、辨析上。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强调指出,在对同形词的定义及范围定界的进一步考察的前提下,重点开展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除了在词义与词功能这两方面呈现出差异,中日同形类义词是否也反映出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异同,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词义;词功能;分类;同形类义词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0—02对于学习和研究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既有跟汉语相同的部分,又有与汉语不同之处,所以日语中的汉字词有时是方便的“渡船”,有时却是可怕的“陷阱”。
即,松下達彦(2002)《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ための語彙学習先行モジュールの提案》中论述到的“正の転移”和“負の転移”的现象。
正迁移是指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知识影响下能正确使用日语中与母语对应的词汇。
负迁移则是指由于已有的母语知识的干扰,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起反作用。
要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必须在让学生充分利用既有的汉字和汉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
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综述1. 引言1.1 现状分析教育游戏是一种结合了教育和游戏元素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游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个人学习等领域。
在国内,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兴起,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教育游戏的发展。
不少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与国外相比,国内教育游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标准和评估体系等问题。
而在国外,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各国在教育游戏领域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许多教育游戏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探讨教育游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育游戏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
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和评价,探讨教育游戏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未来教育游戏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育游戏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3 研究意义教育游戏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
对国内外教育游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教育游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设计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游戏,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游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游戏在教学中的潜力,探索其在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教育游戏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拓展教育领域的研究空间,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在亚洲文化中,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深厚,其中服饰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日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设计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中日服饰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在古代的皇帝和贵族中,黄色和龙图案是权威和富贵的象征。
而在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则更加多元化,受到西方和韩国等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中国服饰文化。
而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江户时期。
在江户时期,日本的服饰文化以和服为主,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的人所穿戴的和服都有所不同。
在近代,日本的服饰文化则更加多元化,受到了西方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服饰文化。
二、设计中国和日本服饰在设计方面有着不同的风格。
中国的传统服饰注重色彩和图案的设计,而现代服饰则更加注重版型和流行元素的设计。
同时,中国服饰强调舒适性和实用性,而日本服饰则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感。
日本的传统服饰通常以和服为主,和服的色彩较为淡雅,图案也较为简洁。
而现代日本服饰则更加注重时尚元素的设计,例如流行元素、动漫元素等。
同时,日本服饰也强调精致感和品质,注重细节处理和高品质的面料。
三、价值观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中日两国在服饰文化中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中,“礼仪”、“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在服饰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服饰制度注重礼仪、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和规范的重视。
然而,在现代中国,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服饰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性。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的服饰文化更强调“和谐”与“尊重”。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其设计注重与穿着者的气质、环境氛围的协调,以及对于自然与季节的尊重。
这种和谐与尊重的价值观也体现在现代日本服饰文化中,对于品质、细节和美的追求使得日本服饰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综述刘学成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国内对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技术到管理制度,最后上升到法律文化等方面不断深入。
而在日本方面对于日本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也是着重于日本海洋环境污染公害和日本海洋环境教育方面。
一、国内研究中国对日本环境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着重于日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立法,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
而针对日本海洋环境的著作则还无独立专著。
只是在日本环境研究中偶尔提到。
(一)研究视角第一,从史学角度。
专著方面如许海东的在《日本近现代环境保护发展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全面研究了日本近现代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发展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海洋环境保护史的内容。
宋宁而,姜春杰的论文《日本海洋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状况》(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探讨了目前日本国内海洋环境问题社会学的脉络和动向,提出了日本海洋环境社会学与日本海洋立国有着必然的联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包红茂教授的论文《海洋亚洲境史研究的新开拓》(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梳理了海洋亚洲研究的学术谱系,提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史学史方面,陈祥的论文《日本环境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中梳理了日本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关注点。
包红茂的《日本的环境史研究》总结了日本环境史学的特点和其关注对象与研究内涵,其中涉及到了日本海洋环境史方面。
第二,从管理学角度。
如任勇的《日本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该作通过提出了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环境变化,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观”通过管理学的角度对日本环境保护历史,日本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社会政策,环境能源政策,进行了考察和梳理。
此外还有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主编的《日本的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2年)该著通过对日本各种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和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管华诗,王曙光编著的《海洋管理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该书对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立法,海洋经济,海洋权益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国与其他各国性教育状况对比导语:中国性教育难以开展,使得许多青少年由于缺乏性知识而闹出不少社会问题。
缄口不言,便是讳疾忌医,终要憋出大病,纵观世界各国,但凡性教育发达的国家,其性犯罪率也比较低。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生活、生理需要、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
探讨生殖行为的教育,一般将创造继起之生命的过程分阶段叙述,包括受孕、胚胎与胎盘的发展,妊娠和分娩。
经常也包括如性交传染疾病(性病)和预防,以及避孕。
我国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性教育一直比较含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大量涌入,人们的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2002年1月,中国第一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教材,伴随着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争议正式出版,这意味着性教材公开摆上了学生的课桌。
然而,性教育在义务教育体系中依然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加上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教育发展不平衡。
就是在城市的一些中小学,性教育课程也只是个摆设,成为各种重点学科的“后花园”;即使偶尔开设了性教育课,老师讲课也是“尺度小”,“点”到为止;而在观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性话题还是一个禁区。
我国目前的性教育现状仍旧令人尴尬的,全国连一本统一的性教育大纲都没有。
近日,武汉下发给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一书,因图文并茂地对女性生理构造、生理变化进行介绍,堪称情色图书。
有老师笑称“大尺度”,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进步”、“性教育何必遮遮掩掩”。
人类的繁殖离不开性,除非人类毁灭,否则这就是人人都得面对,且无法阻止的事情。
既然无法阻止,闭口不谈只能是讳疾忌医,将造成的严重后果。
研究称中国学校性教育几近空白,家长任孩子无师自通,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很早就开始频繁进行性生活,许多少女堕胎,对她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性传染病发病呈上扬之势。
一、目前我国性教育状况及造成的后果我国性教育现状是:个人胡乱探索、家庭沉默不语、学校隔靴搔痒,社会态度不明。
文化长廊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综述王米娜 四川旅游学院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近现代留日知识分子的日本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B0215。
摘 要: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与日本有着尖锐的民族矛盾,然而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也日益密切。
清末民初,数万留学生东渡日本,借助日本作为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同时,日本的政体、文艺等也开始影响中国的文化思想,涌现出了一系列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等。
这些知日派代表人物关于日本的论点如今看来仍不乏真知灼见,成为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时代缩影。
以史为鉴,近现代留日知识分子的日本观论点,对当今如何认识日本、把握中日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人;日本观;综述作者简介:王米娜(1981-),女,汉族,河北人,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68-03清朝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需要开眼看世界。
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富强之路,国内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
他们对于日本的认识成为了近代中日关系的缩影,代表人物有黄遵宪、梁启超、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
一、清末时期代表人物:黄遵宪、梁启超——学习日本政体制度1877年黄遵宪作为驻日公使随员来到日本,于1882年回国,在日期间完成了50余万字的著作《日本国志》,对日本的历史、天文、地理、物产、工艺、经济、军事等作了详尽研究。
此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书中对日本宪政制度的研究,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
书中将日本的明治维新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突出体现在法治、君主立宪制、分权体制、重视保护民权等方面,对日本的近代化政策进行了积极评价。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极为珍贵的史料完成于1887年,面世时却已经是1895年。
这段历史期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巨大创伤。
2021年9期┆11争鸣中日大学生婚姻观对比的文献综述孙惠俊 李 淼摘 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出现了晚婚、出生人口减少等现象,由此,两国相继出现不少关于大学生婚姻观的调查报告。
由于国情不同调查问题设定侧重点不同,但主要集中在结婚意愿及结婚原因、择偶标准、生育意愿三个方面。
关键词:结婚意愿及结婚原因;择偶标准;生育意愿 婚姻、生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国之大事,事关国家未来发展。
而逐步进入适婚年龄的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婚姻、家庭、生育观念,更是能够影响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关注大学生的婚姻观念,有利于政府掌握未来人口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许多研究调查大学生婚姻观的相关成果,尽管都是面向大学生进行婚姻观调查,但因为社会情况不同,在相关问题设定时侧重点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从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来看,都包含结婚意愿及结婚原因、择偶标准、生育意愿三方面,但日本方面更加关注于结婚意愿与生子需求,以及女性对待事业与婚姻的态度,这些问题的确都与日本的国情和社会现状有密切联系。
中国方面的调查则更加关注年轻群体的道德责任感和性观念。
随着对外开放加深,国内各方思想碰撞,对年轻人的婚姻观造成很大影响,使他们既保留传统的同时对待感情又更加开放。
笔者结合中日双方研究者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对中日大学生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比较。
一、结婚意愿及结婚原因年轻人的不婚化、晚婚化是导致日本少子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
但从2017年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出生动向基本调查结果来看,无论男女,有超过8成以上的未婚者仍表示愿意结婚。
宫城县政策科对大学生的调查(2017)表明,9成的大学生对结婚仍持积极态度,男女观念并没有太大差别。
但据熊谷太郎(2015)调查显示,有3成的女性虽然表明有结婚意愿,但如果没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不结婚也没关系[1.熊谷太郎.地方大学の大学生の結婚に関する意識調査[D ].松山大学論集.2017-04,1-25,29(1)]。
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发言摘要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启动的号角声中应运而生的。
它的成长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日本研究发展的缩影。
在日本研究所举行30周年所庆之际,中华日本学会同时召开2011年年会,并以“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为题组织进行研讨,目的是与学界同人一起对这一时期的日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中国日本研究再创辉煌寻找路径和动能。
与会学者的发言切入主题的方式互不相同,内容却可谓异彩纷呈,在有限的时间里勾勒出了该时期日本研究状况的基本脉络。
本刊特将其中十位代表的发言摘要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高洪:30年来中国的中日关系研究综述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里,“中日关系”充其量只能算作二级学科下辖的一个“研究方向”,所以以学科视角观察中日关系似乎是在“放大”。
但是,“中日关系”,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日本研究者关注日本的核心目的之一,而且它涵盖、包容着广阔的相关学科领域的成分———“中日政治关系”、“中日经济关系”、“中日军事安全关系”、“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等大大小小、包罗万象的两国间双边关系,所以又需要某种意义上的“显微”。
中日关系论著者并不局限于专事中国与日本关系的研究群体。
可以说,一个以思考日本问题为业的学者,只要长时间地浸淫在“日本研究”中,难免会触碰到中日关系的某个或某些个问题。
“中日关系”的这个特性导致了研究成果在数量方面汗牛充栋,质量方面繁花似锦,进而造成了研究者在自我定位上的复杂局面。
根据对中华日本学会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2010年联合出版的《中国的日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自己填写的研究方向做的粗略统计,高校与科研机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构中曾经出版过中日关系类著作或三篇以上论文的学者中,有近38%的学者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国际关系”或“中日关系史”(其中三分之一定义为断代史),可见从“兼及”中日关系的众多学者中遴选主流学说和领军人物也绝非易事,而逐一详述又很难避免挂一漏万。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礼貌用语是维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能在合适的语境正确地运用礼貌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礼貌语言文化是必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貌文化丰富发达,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拥有丰富的汉语礼貌语言。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以礼仪着名。
同处在东方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在礼貌语言以及礼貌文化上有非常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进行交际时,在这些相似的地方能很好地理解彼此,可是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不相同的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貌语言,这些礼貌语言在用法上虽有相似,可更多的是两国文化体现出的不同,这便是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之文献综述部分。
在文献综述这部分,第一讨论此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详细地叙述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这个平台上,将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与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相比,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研究少多了,所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部分为礼貌用语的概论。
这部分叙述了礼貌用语的理论支撑,礼貌用语的定义、功能、特点以及形式。
其中,礼貌用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感谢语、道歉语、敬语以及寒暄语。
第三部分就分别从这五类语言展开分析中日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这是本论文着重研究的部分。
第一类是中日感谢语的对比研究。
重点介绍了汉语感谢语用责备和关心的方式来表达感谢的特点以及日语感谢语用道歉来表示感谢的习惯。
然后论述了中日感谢语文化。
第二类是中日道歉语的对比研究。
汉语中直接表达道歉的词语寥寥无几,笔者重点介绍了对不起和不好意思,并挖掘为什么直接道歉语这样稀少的原因,这与中国人爱重面子的心态有关。
跟中国相反,日语中的道歉语特别多,它们使用的范围广,使用的频率高。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今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茶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一起来看看。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
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
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
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
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
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
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日本、中国大陆青少年援助交际现状比较研究【摘要】起源于日本的援助交际现象已悄然出现在中国大陆的青少年群体中,并有蔓延趋势,而中国大陆的相关研究却凤毛麟角。
通过对日本、中国大陆地区青少年援助交际现象的现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地在援助交际的主体人群及数量、接触和参与援交的渠道、援助交际的方式与内容、青少年对援交的认知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该差异分析可以为预防中国大陆地区青少年援助交际现象得发生及进一步找到解决对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援助交际;援交;日本;中国大陆;青少年援助交际现象自1994年9月首次见诸日本报端后一直被日媒广泛关注,并愈演愈烈成为其社会问题之一。
此后,援助交际现象亦随20世纪的末世思潮,蔓延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并悄然出现在中国大陆的青少年群体中。
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都对援助交际现象十分关注且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中国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至今却凤毛麟角。
现有学术期刊网上仅有的几篇论文或泛泛介绍了援助交际这一现象,或分别介绍此现象在日韩、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状态。
[1]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青少年援助交际现象与发源地日本之间有何异同,迄今尚未出现详细对比研究。
因此,笔者欲通过比较两地援助交际现象的现状找出其差异,以便为预防中国大陆地区的青少年援交现象发生及进一步找到该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援助交际的主体人群及数量由于援助交际行为的私密性及隐蔽性较强等特点,难以对其进行大规模地实况调查和监控。
因此,尚无详细数据说明日本全国范围内从事援助交际行为的青少年人数。
已知的统计数据都是通过局部的、小范围内的调查研究而得到的。
日本援助交际的主体包括一般白领女性、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已婚妇女等各阶层的女性,所涵盖的范围虽非常广泛,但主力军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都是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女中学生。
[2]1996年,东京都生活文化局就援助交际的实况,针对东京都内的女高中生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有援交经历的女高中生比率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