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7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护理人员如何应对和处理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血液及其相关器官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贫血、血栓症、白血病等。
作为护理人员,应对和处理血液系统疾病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护理人员在处理血液系统疾病时的方法和技巧。
1. 了解疾病特点在处理血液系统疾病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疾病的特点。
比如,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导致的疾病,因此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
白血病则是一种白血球恶性增殖的疾病,患者常表现出易出血、发热等症状。
掌握疾病的特点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2. 病情观察与监测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
包括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是否出现异常;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病情进展、治疗效果等。
通过定期的病情观察和监测,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的变化,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3. 药物管理护理人员需要负责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药物管理。
这包括合理使用药物、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效果。
例如,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补充铁剂、叶酸等药物;白血病患者则需要接受化疗药物。
护理人员应了解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确保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4. 预防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感染预防工作,包括手卫生的常规操作、做好环境清洁、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在医院及回家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疾病源,提高免疫力。
5. 心理支持血液系统疾病常伴随着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除了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
通过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6. 教育与宣教护理人员在处理血液系统疾病时,还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宣教工作。
这包括疾病的介绍、治疗方案、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关爱和照顾能力。
教学内容: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要点心理和社会支持在护理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血液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重点: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护理措施。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血液系统模型病例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及其症状、体征等。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病例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的血液系统疾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护理方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血液系统的了解情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然后逐一讲解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体征,最后介绍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提供病例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症状、体征,提出护理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与反馈:评价: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资料,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3.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2.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3. 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分类和特点的掌握。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影响的理解。
第二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3.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2.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3.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的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治疗方法的理解。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认识。
六章: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监测一、教学目标1. 学习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
2. 理解血液系统病人监测的重要性。
3. 掌握血液系统病人常见的护理评估指标。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2. 血液系统病人监测的重要性3. 血液系统病人常见的护理评估指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和指标。
2. 实践操作法:模拟护理评估过程,让学生参与实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病人护理评估方法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病人护理评估的实际操作能力。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CATALOGUE目录•概述•贫血的护理•白细胞减少症的护理•出血性疾病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血液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控制01概述血液系统的组成包括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骨髓淋巴结脾脏是造血组织的主要器官,负责生产血细胞。
参与过滤和储存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帮助身体抵御感染。
是血液的滤器,有助于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其他有害物质。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由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引起,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贫血由于血管壁、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导致,如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出血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
白血病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发生的肿瘤性疾病,如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淋巴瘤及骨髓瘤护理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感染促进康复监测病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护理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的发生。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病程。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02贫血的护理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贫血定义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可分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
贫血分类贫血的定义和分类症状贫血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体征贫血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体征,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肝脾肿大等。
贫血的症状和体征护理措施根据贫血程度,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休息与活动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
饮食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应立即平卧,避免意外发生。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一)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共同起源于胚胎早期中胚层卵黄囊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出生后以骨髓造血为生。
血浆由水分、电解质、葡萄糖、脂类、蛋白质等成分组成,其中某些成分参与止血及调节血栓形成的过程。
造血系统包括各种血细胞及造血组织(骨髓、肝、脾、淋巴组织及胸腺),发生于造血系统或主要累及造血器官或血液,或由于机体止血与抗血栓平衡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称为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简称血液病。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1.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
此外,红细胞还具有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与悬浮稳定性等生理特性。
通过测定这些生理特性有无改变,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
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存在于外周血液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细胞质内有残留的核糖体,尚存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白细胞种类多、形态和功能各异,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
白细胞具有变形、趋化、游走与吞噬等生理特性,是机体防御系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性粒细胞的含量最多,其功能为吞噬异物尤其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
单核细胞的功能为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微生物及其产物等,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二道防线。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及肝素。
T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5%,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B淋巴细胞又称抗体形成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当白细胞数目减少,尤其是粒细胞减少,易诱发各种感染。
3.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过程,其黏附、释放、聚集、收缩与吸附的生理特性,与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一)所有内科病员,原则上都应卧床休息。
(二)入院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以后每日2次。
体温在37.5o C 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有突然升高者应复查核对,密切观察体温者随时测量并记录.新病人测血压及体重(重症例外)1次,其他按医嘱执行。
(三)护理按病情分特别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1、特别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需要随时进行抢救的病人。
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抢救用品,随时准备抢救,及时准确地填写特别记录。
2、一级护理:适用于病危、危重及极度虚弱的病人,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高热、昏迷、抽搐的病人,心力衰竭、严重呼吸困难、肝肾功能衰竭者等,病人的一起活动需护士协助。
护士每15分钟至半小时巡视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二级护理:适用于病危、病重期已渡过,症状减轻,病情好转但仍需卧床休息者,如慢性病及年老体弱的病人,在床上可以自理但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
护士每小时巡视1次,了解三情(疾病、思想及饮食情况),递送大小便器。
4、三级护理:适用于轻症等待检查的病人,恢复期和慢性病好转期已可下床活动且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护士每日巡视3—4次,观察病情.轻病人可适当到室外散步。
(四)病人入院后,于当日流出大、小便,并送病房化验室做常规检验。
按照医嘱执行的大、小便化验,于次晨留出标本。
(五)每天下午记录大便1次,有次数增多者通知主管医师进行处理。
3天无大便者,可常规给番泻叶10g代茶饮。
必要时可灌肠通便.(六)每周测量体重1次(重症例外).(七)按医嘱给予饮食,并进行饮食指导.病人家属、亲友送来的食物需经办公室护士检查后方可使用。
病人之间不得互换食物,以免交叉感染.(八)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个人卫生处理。
一般冬季每周沐浴或擦澡1次,夏季每周3次。
洗发每两周1次,夏季每周1次.剪指甲每周1次。
(九)卧床病人应预防褥疮,并做好口腔护理。
(十)病室应保持整齐、清洁、安静、舒适。
血液系统疾病主要症状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贫血出血倾向或出血继发感染骨关节疼痛1.贫血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
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
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 g/L,红细胞压积最低值男性为40%容积、女性为35%容积均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骨髓、肝、脾等器官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经率较高。
常用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护理措施见329-330口服铁剂药物的护理措施按医嘱发给病人铁剂时向病人说明几点注意事项:✧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呕吐及胃部不适,服用时从小剂量开始并在饭后或餐中服用,可减轻反应,目前临床使用琥珀酸亚铁、维铁控释片等,一般胃肠反应较轻;嘱病人应按时按量服药;✧口服铁剂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每次100mg,每天3次,胃酸缺乏者可同服稀释盐酸溶液均可促进铁吸收;✧服铁剂同时忌饮茶、奶、咖啡,因为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易吸收物质,奶含磷较高,均可影响铁的吸收;✧口服液体铁剂时,病人必须使用吸管,避免使牙齿染黑;✧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这是由于铁剂造成的,并非上消化道出血,以消除病人顾虑;✧铁剂治疗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1个月,6个月时再服药1个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注射铁剂药物的护理措施✧深部注射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抽取药物后更换针头;✧可采用“Z”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2.出血倾向或出血血小板减少、血管脆性增加、血浆中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循环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增加,均可导致出血。
绝大部分白血病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皮肤出血多为瘀点、瘀班、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肿、子宫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有无进行性贫血、出血、发热、感染等症状。
及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情况变化。
2.观察化疗患者化疗的副作用,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时,注意保护血管,并注意防止化疗药物外渗。
【护理措施】1.按内科疾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活动与休息:根据病情安排体位。
病情轻或缓解期可下床活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需密切观察患者活动中的体力变化,必要时给予协助。
病情重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3.饮食与营养:饮食按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无刺激饮食。
4.空气与环境:病室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粒细胞显著减少者,应注意保护性隔离。
5.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关心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6.感染的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期做空气消毒。
大病房患者可戴口罩作自我保护,避免呼吸道感染。
患者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条件者入无菌洁净层流室,防止交叉感染。
(2)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晚用软毛牙刷各刷牙1次,用餐后及呕吐后用漱口液漱口。
危重者每日2次做口腔护理,口腔黏膜有溃疡时可用锡类散涂敷。
(3)便后及每晚睡前用1:20碘伏溶液坐浴,防止发生肛门周围脓肿。
7.高热患者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
降温过程中患者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多饮水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
8.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及时给予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
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