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7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
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
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
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
一、概述:
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血液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11
2(保持空气清新,定期空气消毒。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
4(病情轻或缓解期病人适当休息,病情严重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5(按医嘱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贫血严重者给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是否有贫血、出血倾向、发热、寒战等症状。 7(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耐心细致做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忧虑,使其振奋精神,密切配合治疗。
8(定期更换内衣及床单,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卧床病人应按时翻身,以免发生褥疮。
9(嘱病人每日刷牙,有出血倾向病人,应勤漱口,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擦洗口腔,有溃疡时可涂碘甘油。
10(医嘱准备并协助医师作好各种治疗,同时按要求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11(实施化学药物或放射性治疗的病人,注意观察疗效及反应,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加强利尿促进尿酸的排泄。
12(进行健康指导,预防疾病复发,鼓励慢性病人坚持治疗,定期复查。
第二节营养性贫血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 详细了解疾病的诱因。
2(观察面色、睑结膜、甲床颜色及脉搏等情况。
【症状护理】
1(贫血的护理
(1)严重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注意安全。
(2)贫血伴心悸气促时遵医嘱给予吸氧。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瘦肉、猪肝、豆类等。注意色、香、味的烹调,促进食欲。
(4)观察贫血症状,如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程度,注意有无头晕眼
12
花、耳鸣、困倦等中枢缺氧症状,注意有无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贫血性心脏病的症状。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重点难点]
一、概念: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多表现为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
二、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
(一)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和单核-巨细胞组织。
(二)血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包括多能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多能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分为T、B淋巴细胞。
三、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红细胞运输O2和CO2,白细胞种类多,功能各异,具体见教材。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一、血液病分类:具体见教材。
二、护理评估:具体见教材。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重点难点]
一、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具体内容见第三节。
二、出血或出血倾向
(一)出血表现:皮肤、鼻腔、龄龈和眼底出血多见,其次为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多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多表现为内脏、肌肉、关节腔出血等。
(二)护理评估: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具体内容见教材。
(三)常见护理诊断护、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见教材。
血液系统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患者平常生活中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感染,轻者需输注抗生素,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危及生命。
就感染部位来讲,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肛周、泌尿道以及皮肤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就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来讲,细菌、真菌、病毒是常见的,有时也会有寄生虫的感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1.保持愉悦的心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悲伤与忧愁都与病无补,而且会减低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相反,保持心情愉快则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进食洁净、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洁净以防“病从口入”。
3.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注意口腔、鼻腔、会阴的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每日紫外线照射三十分钟,注意开窗通风。
4.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如已发生感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正确反映情况以利医务人员判断感染的真实情况做出治疗的选择,使感染尽快控制,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促疾病痊愈。
6.应用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身体抵抗力。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所有内科病员,原则上都应卧床休息。
(二)入院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以后每日2次。体温在37.5o C 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有突然升高者应复查核对,密切观察体温者随时测量并记录.新病人测血压及体重(重症例外)1次,其他按医嘱执行。
(三)护理按病情分特别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
1、特别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需要随时进行抢救的病人。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抢救用品,随时准备抢救,及时准确地填写特别记录。
2、一级护理:适用于病危、危重及极度虚弱的病人,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高热、昏迷、抽搐的病人,心力衰竭、严重呼吸困难、肝肾功能衰竭者等,病人的一起活动需护士协助。护士每15分钟至半小时巡视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二级护理:适用于病危、病重期已渡过,症状减轻,病情好转但仍需卧床休息者,如慢性病及年老体弱的病人,在床上可以自理但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护士每小时巡视1次,了解三情(疾病、思想及饮食情况),递送大小便器。
4、三级护理:适用于轻症等待检查的病人,恢复期和慢性病好转期已可下床活动且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护士每日巡视3—4次,观察病情.轻病人可适当到室外散步。
(四)病人入院后,于当日流出大、小便,并送病房化验室做常规检验。按照医嘱执行的大、小便化验,于次晨留出标本。
(五)每天下午记录大便1次,有次数增多者通知主管医师进行处理。3天无大便者,可常规给番泻叶10g代茶饮。必要时可灌肠通便.
(六)每周测量体重1次(重症例外).
(七)按医嘱给予饮食,并进行饮食指导.病人家属、亲友送来的食物需经办公室护士检查后方可使用。病人之间不得互换食物,以免交叉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目录
(常见病)
第一节白血病护理 (1)
第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3)
第三节缺铁性贫血护理 (4)
第四节巨幼细胞贫血护理 (5)
第五节淋巴瘤护理 (6)
第六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7)
第七节过敏性紫癜护理 (8)
9
10
11
12
第一节白血病护理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并浸润、破坏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主
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等。
护理措施:
1.保证休息与睡眠。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
3.积极预防感染:每日监测体温的变化,加强口腔、皮肤及肛周护理。当中性粒细胞≤0.5X109/L时,进行保护性隔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空气和地面消毒,谢绝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
4.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禁止使用酒精。
,
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粒细胞减少、化疗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3.预感性悲哀与患白血病和感受到死亡威胁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化疗药物副作用。
第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进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病情重,病人的精神负担重,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
压,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尽量避免人为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