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谈一谈对于有意义的学习的理解,并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有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请老师谈一谈对于有意义的学习的理解,并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举例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眼中的课堂生活。今天又要上语文课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老师仍旧是教我们先认生字、词,然后领读课文,然后一段一段地讲解,再然后是分段,概括中心思想。一想到每天的上课程序,我就一点胃口也没有。偶尔课堂上闹出一两出笑话,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而课文有的时候也挺有趣的,但是不多。学校生活就是这样。下一堂课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学生们不要上,想想就知道个大概。你说,这种生活会有趣吗?其实,首先我们的教材要改,改成散页装的,今天上第一节课就发第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本搞不清今天会上什么新的内容,当然,书本的内容可要经常更新,不能几十年都学一个老故事。其次上课的形式要有趣,我们教师的上课形式要改,不能总是老一套,得常换点花样。以前我们沿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被动学习,长期如此,学生很容易生成惰性,因为不用动什么脑子,不用自己去思考,也不需要发言,因为不做任何反应,或者有几个人做出回应,教师就会一直讲下去,直到下课。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也很少。另外,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从来都没有时间自己先去想一想,如何来解决,老师就直接把推理过程,把结果告诉了学生。
探寻学习的意义、解读有意义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们一直都在为此努力。有意义的学习的三个关键因素:有趣、有效、有用。
对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解,我比较认同奥斯贝尔与罗杰斯的表述。二者所表述的意义学习要点中,有我认可的学习意义取向。
任何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进行直线式的认知。在系统的认知活动前,他就具有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其中包括了个体的情感态度,这些就是主体所具备的经验,它是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如果外部信息的输入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那么,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就是毫无意义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来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获得发展,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从这点来看,有意义的学习更侧重于内部活动,是由内而外的经验+情感的活动,其次才是形式上的整合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内部)、引导(外部)、反馈。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掌握“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符合有趣、有效、有用因素,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如:妈妈说:“下午我要去开会。”要求改成转述句。我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当“妈妈”一个当“我”。“妈妈”对“我”说话后教者让“我”向大家说说“妈妈”对他说了什么。“我”脱口而出:“妈妈说,下午她要去开会。”教者立刻说:“对极了,‘妈妈’对‘我’说时是引述句,‘我’向大家说时是转述句,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教者趁热打铁又出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进行训练,如:小丽对小花说:“今晚,我去找你,我们一起学习。”在这里,教者让“小丽”对“小花”说后请第三位同学来告诉大家“小丽”对“小花”说了什么。这位同学上来便说:“小丽对小花说,今晚,她去找她,她们一起学习。”教者问学生听明白谁来找谁了吗?同学们马上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句中的第二个她应指明是小花,这就成了“小丽对小花说,今晚,她去找小花,她们一起学习。”再如:小明对我说:“我的这本书,你可以看。”经过角色表演后学生很流利地说出:“小明对我说,他的这本书,我可以看。”至此,我让学生结合以上句子弄清谁
在说话(第几人称)?谁在听(第几人称)?由谁来告诉大家说话的内容?人称上该怎么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求知欲高,个个跃跃欲试,我就让他们自己找几个例子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去表演,最后各组再把表演后的成果派代表汇报,由师生共同评议。学生们乐此不疲,通过自己实践后,同学们掌握得既快又好,记得也较牢固。角色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引述句转换成转述句的方法:把自己放入句子中,当“我”或第三者(听话人),然后把说或听的话告诉大家,告诉大家的话写下来就是转述句,写时要注意三点:标点符号的改变,去掉引号,把冒号改为逗号;人称代词的改变;保持原句意思不变。最后我再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把转述句换成引述句,学生们如法炮制,掌握得很好。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顺逆思维得到训练,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探寻学习的意义、解读有意义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们一直都在为此努力。
有意义的学习的三个关键因素:有趣、有效、有用。对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解,我比较认同奥斯贝尔与罗杰斯的表述。二者所表述的意义学习要点中,有我认可的学习意义取向。
任何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进行直线式的认知。在系统的认知活动前,他就具有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其中包括了个体的情感态度,这些就是主体所具备的经验,它是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如果外部信息的输入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那么,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就是毫无意义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来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获得发展,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从这点来看,有意义的学习更侧重于内部活动,是由内而外的经验+情感的活动,其次才是形式上的整合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内部)、引导(外部)、反馈。比如我在引导学生掌握“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符合有趣、有效、有用因素,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如:妈妈说:“下午我要去开会。”要求改成转述句。我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当“妈妈”一个当“我”。“妈妈”对“我”说话后教者让“我”向大家说说“妈妈”对他说了什么。“我”脱口而出:“妈妈说,下午她要去开会。”教者立刻说:“对极了,‘妈妈’对‘我’说时是引述句,‘我’向大家说时是转述句,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教者趁热打铁又出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进行训练,如:小丽对小花说:“今晚,我去找你,我们一起学习。”在这里,教者让“小丽”对“小花”说后请第三位同学来告诉大家“小丽”对“小花”说了什么。这位同学上来便说:“小丽对小花说,今晚,她去找她,她们一起学习。”教者问学生听明白谁来找谁了吗?同学们马上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句中的第二个她应指明是小花,这就成了“小丽对小花说,今晚,她去找小花,她们一起学习。”再如:小明对我说:“我的这本书,你可以看。”经过角色表演后学生很流利地说出:“小明对我说,他的这本书,我可以看。”至此,我让学生结合以上句子弄清谁在说话(第几人称)?谁在听(第几人称)?由谁来告诉大家说话的内容?人称上该怎么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求知欲高,个个跃跃欲试,我就让他们自己找几个例子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去表演,最后各组再把表演后的成果派代表汇报,由师生共同评议。学生们乐此不疲,通过自己实践后,同学们掌握得既快又好,记得也较牢固。角色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引述句转换成转述句的方法:把自己放入句子中,当“我”或第三者(听话人),然后把说或听的话告诉大家,告诉大家的话写下来就是转述句,写时要注意三点:标点符号的改变,去掉引号,把冒号改为逗号;人称代词的改变;保持原句意思不变。最后我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