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许永奎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11期“学案”教学是目前很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式。
“学案”教学是适应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即促进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提高。
学案历史教学应用“学案”教学是目前很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式。
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
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意图,学习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和开发学生资源。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利用学案进行教学的。
一、“自主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
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能脱离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
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
“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
例如,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我在学案的【自主认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皇帝称号的由来。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
从此,“________”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2)皇帝的权力。
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21世纪新课改浪潮的掀起和新课标的重新修订,对于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新课标中提出“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改变原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例如学生讲课、自学辅导、先学后教等方式。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主讲人先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组织教学过程中,分三组进行,第一组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包括张骞的简介,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艰难曲折的经历,和通西域的意义。
甚至把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张骞通西域的一段视频也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第二组,介绍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路线和传递的技术与产品,把我们现在一些产品名字的由来介绍的也很详细,第三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遗迹,包括大漠中驼铃声、神秘古楼兰的消失。
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组织、指导,放手给学生,学生给你的是不一样的天空。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动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例如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利用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导入新课,东北人民颠沛流离逃亡的凄惨画面,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人们的逃亡?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是我国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具有现代特点。
现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其作用,突出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不断地完善学案导学模式,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学案设计原则1.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而学案导学模式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是由学案、学具、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但其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实施的受益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是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内容时,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弱化教师的启发作用。
教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在设计学案内容时,教师要注重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性的教学问题,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可采用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发展原则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要将学案与历史教材有效整合,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内容时,要适当地拓展历史教材,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延展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学案导学—以导助学—形成网络情境下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采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学案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在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网络体系。
浅谈历史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以全面、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合理评价等特点的新理念已经确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变,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正朝着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
同时,也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创新,本文就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历史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它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
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应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
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寓教于乐,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将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师生进行互动,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案的编写: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它需要包括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学案的编写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既要具有系统性,又要有启发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通过学案,学生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导学教师的角色: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激发者。
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多样性的课堂活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课堂展示等。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和技能提升。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编写不同主题的学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案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拓展课堂教学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者:苏琴华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31期随着新一轮课程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我教你学——教师主体模式”转向“你学我导——学生主体模式”。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了如下尝试: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原则1课堂教学要精0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只有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性,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探索,形成一定的思维力和创造性,才会保证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如果放任自流。
让学生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探索,只能事倍功半。
例如。
在讲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投影了这样一道问答题。
司马迁说孔子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
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分析说明儒学在战国、秦、汉时期地位不同的原因。
问题摆出来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
第二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由组长做好记录,并进行归纳,时间约为10分钟。
第三步,请各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
学生A:儒家提出的“仁政”在战国时期不可能实现。
学生B:秦朝的时候,儒生攻击郡县制,以古非今,它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所以遭到压制。
学生c: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提出了大一统,为政治上统一提供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才获得独尊的地位。
……第四步,教师综合各小组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解答。
在这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是进行思考、探索、发现的工具。
学生运用这些工具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能力。
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金乡县开发区(鱼山镇)中学申海利新课改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科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改革的浪潮中,重视学生为主体,强调人文、创新开放的教学趋势要求历史教学模式必然改革。
现今,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原则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角地位。
“教师搭台”有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多媒体平台、学案平台、研究性学习方案、情景设计、习题设计等,本文主要谈一下学案教学。
所谓“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成为沟通学与教的实施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案教学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以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过程。
在学案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抓住两个核心环节即“学案设计”与“学案使用”。
“学案设计”指通过系统研究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著述,详细分析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并根据课程实践给予可操作性的解读。
这里重点强掉设计者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准确、详细解读,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学案使用”关键在“使用”两个字上,有很多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更多的是“讲学案”,即让学生先做学案,然后老师对答案就完了,其实这跟传统的直接讲教材是一回事,根本不能充分挖掘学案的功能。
而“用学案”则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性、主体性。
历史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关注学生学习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我们应该把学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案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
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通过制定针对性学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业水平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学案教学模式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原理和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
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设置教学环节和任务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历史。
2.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案模式的特点是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3.强调反思与评价。
学案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运用反思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来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学案表格的制定历史课程贯穿中外历史、古今史、纵横史等多个维度,学生需要深度思考各类人物、时间、事件的联系和对社会与历史的影响。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时使用学案表格制作来梳理知识体系,做到“知识-方法-综合”的关联。
2.学生研讨教学历史学科多以人物剖析,事件分析为主,通过结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可以达到双向交流、广泛参与的教学效果。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讨、讨论、展示、批判等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3.课堂知识问答对于具有明确历史区分、具有普遍性的知识要点可以适时使用座谈、问答、发言等方式。
在详细讲解知识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梁培影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8-01新课改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科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改革的浪潮中,重视学生为主体,强调人文、创新开放的教学趋势要求历史教学模式必然改革。
现今,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原则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角地位。
"教师搭台"有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多媒体平台、学案平台、研究性学习方案、情景设计、习题设计等,本文主要谈一下学案教学。
所谓"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成为沟通学与教的实施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案教学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以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过程。
在学案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抓住两个核心环节即"学案设计"与"学案使用"。
"学案设计"指通过系统研究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著述,详细分析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并根据课程实践给予可操作性的解读。
这里重点强掉设计者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准确、详细解读,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学案使用"关键在"使用"两个字上,有很多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更多的是"讲学案",即让学生先做学案,然后老师对答案就完了,其实这跟传统的直接讲教材是一回事,根本不能充分挖掘学案的功能。
学案导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近几年来,我们初三历史复习中,一直运用学案教学的方法进行复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以“达标”为目的,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就是制定学生的方案,作为课前预习,课堂上学习和课后总结升华的依据。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得到有效应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先设计和编写好学案。
学案的设计主要设计学生如何“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学好课程标准。
在编写学案前必须弄懂课程标准的阶段性导言和内容标准两个部分内容结合中考说明。
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其次,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具体分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编写好学案前要全面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来制定预期的学习策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
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的机会。
再次制定学习目标,学案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表精神,又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体现学生的兴趣要求,以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还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展开。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最后预订学习策略,教给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预期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对应策略。
编写学案要坚持由浅入深,多设疑点,因疑设练,以练促学。
我们就以初中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来编写复习课学案。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单元线索:公元前230年制前221年“秦王扫六合”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始皇创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汉武帝完善和发展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实行了更有力的措施。
实现了大统一,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课堂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口耳授受”,即“老师讲,学生听”。
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许多学生只习惯发挥大脑储存的功能,而不习惯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整天读呀、记呀、背呀,不但学习负担很重,而且收效并不理想。
古今中外很多著名教育学家都想到了要改革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方法,我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
有一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说过“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出结论的方法教人。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加精确:“教,是为了不教。
”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强调要把“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送给学生的最大收益。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逐步深入贯彻落实,一些新的理念也随之诞生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教学纲领。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变接受式为发现式――课前人人动手、动脑,收集历史资料人类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5000多年,但我们的历史课本叙述的只是几千年历史的一条主线,很多内容还是阶段性的、间断的。
因此要将历史课程演绎得生动,还必须依赖一定的历史资料信息的补充。
然而这些资料信息内容如果只是由老师搜集,再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就会出现学生被动接受,时间花得多效果却不好等弊端。
因此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到上述学习资源中心一起查找资料信息,并启发学生在检索、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课前,我一般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带着新问题回到课堂。
上新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但又与新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起点水平、兴趣相关的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课堂,又能让老师从“海选”的资料信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的放矢;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稿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
浅谈学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in teaching,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have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focused on students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good character,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participate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our classroom is more efficient.I think the use of the case study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not only can inspir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wareness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seek knowledge, the desire to solve problems, but also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the teacher to check the feedback, so that students grasp more knowledge firm. However, we can not blindly imitate, but not brought on by. This requires that the majority of history teachers to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 worked out for their own learning plan teaching model, the paper on the use of the case study change the way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in teaching.新课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它使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乐中学、乐中思”;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学习、创新,就会摸索出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和风格特色的教学模式,而学案教学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要谈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学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1 学案教学呈现的优势1.1 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
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变是不行的。
从“教案”到“教学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体现了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案”往往以教师如何教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不够。
在这种教案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作出预定答案。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
教师的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
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
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
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我们现在使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中的板块式教学(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合作研讨、当堂检测)正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课改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改进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谈话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配合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循循善诱,及时点拨。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老师总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不停地往里塞,而学生也总是无奈地、被动地接受,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学习成为了他们的负担,苦不堪言。
新课改以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课堂中学生有了合作、展示;有了思维的碰撞和喜悦;有了成功的快乐。
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舞台。
而学案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
如在“合作研讨”、“展示交流”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多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了。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教学时,在内容的组学习等形式群体攻关,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学习研究题目时,应精心选择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而又必须经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研究题目,其间,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分工指导和启发帮助。
其间,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适时作出启发与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中积累成功经验。
现在存在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
这种不求实效的“合作”,非但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它更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重视巩固检测和反思,精益求精现在的学生往往,不喜欢记笔记,学案中“预习导学”、“自主体系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笔记的作用,便于学生查阅和期末的复习,可以成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提纲和依据。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在时什么都会,老师一离开教室,讲的东西也跟着老师走了。
这不是因为老师没讲透,而是学生缺少相关的巩固练习。
学生只有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
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
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环节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课堂应适当、合理地向课外延伸,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堂课下来,对于预计的教学效果,教师哪些地方做到了甚至更好。
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都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哪些好的经验要整理下来,让大家共同学习。
而不足之处更要好好想想,不足在哪里?为什么?怎样处理才会更好呢?要给每堂课一个小结和反馈。
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教学。
1.4 共同提高,增进友谊在学案准备上的基本形式是: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我们过去使用的教案是给老师自己使用的,而学案摒弃了这一点。
它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共性很强,如果大家都按这样的教学案一成不变地上课,就会让每位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况且不同班级的学生的情况也不同,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微整上课的流程,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
还有教学案上配备的练习很多,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作业。
这样的备课形式使学案能够发挥集体智慧,能够做到资源共享。
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汇集了许多精英,如果能把许多精英的智慧汇聚到一起,那确实是很大一笔财富,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每位老师也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编的学案吃透,这样既减轻每个人的任务量,也减少了资源浪费的现象。
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扬相互协助的精神,不断地表达、不断地交流、不断地创新,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友谊也不断增长。
使教师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新鲜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2 在学案教学法实施中的困惑和不足(1)笔者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学案“问题化”、“知识化”、“大众化”等问题,把学案设计成一本“练习册”,或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题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
(2)课堂操作不当。
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比较大,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导致课堂上具体的环节很难把握,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3)学习小组效果不明显。
在有的班级,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是很少的。
以前没有上课交流的机会,现在给了这个机会,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用。
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深处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从而对于小科采取放弃或者不重视的态度。
同时,小组评价机制仅仅适合本学科,不少学生对此根本不在乎,导致小组评价如同虚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小组的课堂讨论效果。
(4)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
小组的讨论很难展开,又很难收住。
有的放不开,导致课堂沉闷,根本就不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有些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3 思考与对策(1)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可以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中。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在使用学案前做好每个板块问题的优化和课堂时间的预设等,设计出更符合自己授课风格的学案。
可以找个别同学看看,做一做,根据其反映做调整,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情。
(3)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比如小组长轮流坐庄,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主持人或表现奖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