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西藏面具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面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具文化。
西藏作为中国的西南边疆省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面具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
本报告将对西藏面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西藏面具的起源与历史西藏面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部落社会。
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使用面具来祈求神灵的保佑,驱除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具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并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舞蹈、戏剧等活动中。
西藏面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有木头、皮革、彩绘等,形状各异,寓意深刻。
三、西藏面具的现状1. 文化保护与传承西藏面具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保护西藏面具的技艺和传统文化不被遗忘。
同时,许多传统手工艺人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西藏面具的制作技艺,通过培训学徒和举办展览等方式,使西藏面具的传统得到了延续。
2. 面临的挑战西藏面具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迫切。
其次,面具制作技艺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新一代年轻人对此缺乏耐心和兴趣。
最后,市场需求狭小是制约西藏面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市场上对西藏面具的需求较小,销售渠道有限。
四、西藏面具的发展潜力1. 旅游经济的推动作为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西藏面具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
游客们在了解西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会对西藏面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开发旅游资源、举办面具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将有助于提升西藏面具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2. 融入现代审美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西藏面具可以进行创新和变革,融入现代审美元素。
例如,在颜色运用上可以更加鲜艳明亮,形状可以更注重时尚感,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等高效渠道,增加西藏面具的宣传推广。
3. 打造品牌形象通过提升西藏面具的品牌形象,建立起高质量的面具制作企业,将有助于西藏面具的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引言: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和独特传统。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险。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古老的手艺和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节日和活动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目前的保护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问题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意识不强,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甚至有一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还比较薄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三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导致其逐渐淡化;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够密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从法律法规、保护意识、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2. 正文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工艺技艺等各种形式。
由于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临失传的危险。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者不足,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支持,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藏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发展。
历史藏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其文化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唐代,藏族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宗教和文化。
藏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自古以来一直作为藏族人民的书写工具。
藏文的字母形状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藏族宗教方面最为著名的就是藏传佛教,它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佛教的传播使得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为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哲学和文学元素。
14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此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拉萨也成为了新的文化交流中心。
17世纪时,雍正皇帝委任堪布策佐,推进藏文的规范化改革,使其更具有传播和交流的功能。
现状尽管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现状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
藏文也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让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中,藏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即与现代化的协调。
现代化进程明显地影响了藏族文化,使得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元素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藏族文化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必须寻找现代化进程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藏文化并让其更好地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强化教育和传承:加强藏传佛教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等的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引导藏族青年人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二、保护藏文:提高人们对藏文的认识和重视,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和开发藏文,保护藏文本身的形态和内容,由此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
三、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广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合,扩大藏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使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光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影响这些文化遗产的因素。
在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发展趋势、保护、传承、未来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民间技艺、民俗表演和口头文学等众多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这也是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弘扬,促进藏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重要举措。
部分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开篇,为后续内容的讨论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念,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国文化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保护工作的动力不足。
2.缺乏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但现阶段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3.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传承为主,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4.外部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全球化的冲击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5.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1.加强意识宣传: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在文化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投入,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保护人才。
3.建立保护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提高保护的专业化水平。
4.研究和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推动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5.整合资源:整合政府、民间、学术界等多方资源,形成保护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7.创新保护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手段,包括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美术等形式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传统技艺传承人口老化、缺乏传承机制、市场化导向等问题愈发凸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落在每一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身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对策,加强政府角色和社会参与,共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0字】1.2 问题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该法律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机制,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侵权的风险。
2. 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支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相对匮乏,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 社会认知度不足。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对其认知度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增加,易受到外界的忽视和破坏。
4.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市化进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难,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2. 正文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下,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1期(总第497期)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赵恒山(拉萨那曲高级中学,西藏 拉萨 85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在特定地域内生活的人们所创造的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并在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文化、经济、科研、社会价值。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逐渐兴起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外出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西藏地区拥有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积累,也是西藏进行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
运用RMP分析法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市场以及产品进行了分析,并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RMP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传统的民族艺术、手工艺、节日庆典等内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与场所。
它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被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的旅游热潮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旅游产品种类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也加快了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的经济效益,也对弘扬当地民族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旅游开发项目的开发方式不当、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并不是无法调解的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目前,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且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以及对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等方面。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一、引言藏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里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宗教、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二、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 精神和文化传统类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精神和文化传统类的项目。
其中包括藏族的唐卡绘画、藏医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藏族传统歌舞、传统木雕工艺等。
这些项目代表了藏族独特的信仰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类藏区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藏族传统节庆活动、祭祀习俗、婚丧嫁娶仪式等。
这些活动在藏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藏族特有的社会文化风俗。
3. 动植物育种和传统医药类在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动植物育种和传统医药类也占据一席之地。
包括藏区独特的农业育种技术、传统植物药物制作、藏医诊疗技术等,这些项目不仅反映了藏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对藏族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 语言文字类藏区还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文化,如藏族语言、文学、文化传统等。
这些项目在保持和传承藏族语言文字、促进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当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现状,这些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体现了藏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 加大保护力度对于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大保护力度。
这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等。
还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认定工作,确保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一直在积极开展工作。
本文将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现状分析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面临严重威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与游戏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传统节庆习俗逐渐淡化,传统民间音乐舞蹈逐渐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也有所加强。
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国际认可和保护,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的工作。
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体系不完善、保护力度不够、传承人缺乏、市场化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对策分析1.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要加强对非遗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2.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加强非遗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等方式,全面提高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藏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加强对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融汇了藏族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内容,是藏族文化传承和表现的重要形式。
藏族民歌以其情感真挚、音调悠扬、歌词含义深刻而享誉海内外。
目前,全国各地的藏族地区都有不同的藏族民歌传承和表演活动,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帕罗藏曲、林芝地区的“秀美林芝”藏歌等。
2.藏戏藏戏又称为“则巴”,起源于藏族地区,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藏戏剧目繁多,包括宫廷戏、民间戏、以及各种仪式戏,形式多样,剧情丰富,反映了藏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3.唐卡绘画唐卡绘画作为藏族绘画艺术的代表,以其浓重的宗教色彩、独特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人瞩目。
唐卡绘画被誉为“佛像的百科全书”,在藏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广泛的影响。
4.藏医药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藏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藏医药涉及辟疫、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对维护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5.藏族传统手工艺藏族手工艺主要包括唐卡绘画、香格里拉羊毛毯、木雕、石雕、银器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工艺考究,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所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区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加大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及发展作者:宗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进行传承与发扬。
西藏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其中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藏香就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
本文浅析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板胡的现状,并以藏香为例,提出了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到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藏香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有很多的物质物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发展遗留下的瑰宝。
其中的非物质文化是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民族精神、文化意识、想象力创造力等。
西藏非物质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地区,需要人们加以足够的重视,充分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1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1传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成果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不断壮大与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根据资料显示,西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2项;在我国先后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西藏有6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中,西藏地区有76项;拥有西藏自治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22项;134人成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735项;西藏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身处高原,但始终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1.2开发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途径在对西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时,需要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为基础,遵循生态发展与人类内在的进化,减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使得非物质文化的开发符合产业化与市场发展的要求。
西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的开采需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可加入人们的主观因素,中断其自身发展的演变过程。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中包括传统藏医药、
藏族舞蹈、染织、唐卡艺术、降神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和传
承的严峻挑战。
首先,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多种困难。
一方面,地震、风雨等自然
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意
味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衰落,传承人群的流失和文化保护资源的减少。
因此,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的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性,严格采取文物保护措施,以及培养
更多的传承人,是当前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任务。
其次,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除了保护传统的民俗习惯、文化价值,还要从研究、传承、发展等多层面深入进行。
目
前很多传统文化无法融合新的生活方式,导致年轻人很难接受,造成文化缺失。
此外,保
护不彻底、传承人缺乏、市场扭曲等问题也制约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应该加
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年轻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的传承人群,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等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总之,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更多的传承人,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一、背景介绍藏区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的一系列传统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藏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藏区的文化传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现状分析1.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藏区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包括藏传佛教、唐卡绘画、藏戏、藏医药、藏族服饰、藏族歌舞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都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藏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机尽管藏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现实中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在保护和传承上,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护机制,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技艺的传承,传承面临着困难。
三、发展趋势分析1. 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机制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机制建设。
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2. 加强文化教育和传承人培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和传承人培养。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摘要:藏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关键词: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发展趋势一、引言藏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包括藏族、纳西族、土族等多个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的影响,藏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藏族唐卡艺术、藏族舞蹈、藏族传统医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藏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研究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 藏族唐卡艺术唐卡是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在藏区,唐卡艺术一直是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随着现代绘画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唐卡艺术家面临生计压力,导致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2.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藏族舞蹈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传,许多传统舞蹈团队和舞蹈大师难以为继,这使得藏族舞蹈面临消失的风险。
3. 藏族传统医药藏族传统医药是藏区独特的医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随着西医药在藏区的普及和传统医药知识的流失,传统医药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很多重要的医药知识和医术技艺失传,这对藏族传统医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上所述,展示了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交融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摘要】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现状分析中,探讨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状况及面临的挑战;在发展趋势分析中,总结了政策支持和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对传承与创新、教育与传播等方面提出建议。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方向,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保护和传承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发展趋势、政策支持、保护措施、传承、创新、教育、传播、展望、局限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藏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俗、传统医药等,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落的挑战。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可以促进对藏区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弘扬和传承藏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发族群间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保护措施,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工作。
深入研究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藏族历史遗产调研报告藏族历史遗产调研报告一、背景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了解藏族历史遗产的现状和保护现状,我们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调查藏族历史遗产的数量、类型和保护现状,以便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搜集。
四、调研结果1. 历史遗迹: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例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
这些遗迹展示了藏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丰富性。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和人为损坏,这些遗迹需要更好的保护和修复。
2. 古建筑:藏族古建筑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如格萨尔王府和兰州拢克寺。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一些古建筑已经面临破旧和废弃的情况。
3. 文化艺术:藏族的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
在调研中,我们参观了一些藏族艺术家的工作室,并了解了他们的技艺和创作过程。
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压力正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挑战。
五、保护建议为了保护藏族历史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藏族历史遗产保护意识。
2. 加强保护技术:提供专业的保护技术支持,包括修复、保养和管理。
3. 合理规划和管理: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历史遗产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保护藏族历史遗产。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藏族历史遗产的现状和保护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采取相关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藏族历史遗产,传承和发展藏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提纲:一、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意义二、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现状分析三、保护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措施四、开发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方式与途径五、案例分析:保护与开发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实践一、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意义藏族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是当地居民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藏族文化历史的体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民俗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其次,它是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工艺作品是当地居民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再者,它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保存和传承好这些传统工艺,有助于维护藏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二、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藏族传统工艺在生产、传承、创新等方面逐渐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流通渠道缺乏、市场狭窄等问题,很多传统工艺品销售困难,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
另一方面,传统的手工艺人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也逐渐降低,很多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
同时,一些商业化的工艺品,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追求商业效益等因素,对传统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保护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措施为了保护好藏族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政策保障和宣传。
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保障传统工艺的生产和传承,同时向社会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
其次,建立传统工艺保护机构。
组织专门机构,负责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
同时,对传统手工艺人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
此外,开展相关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机会,促进藏族传统工艺的发展。
最后,建议重新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创新中注重文化特色的呈现,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工艺品的文化价值。
四、开发藏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的方式与途径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创新必须相辅相成,只有找到更完善的商业模式,才能满足工艺品的生产和传承。
西藏文化产业趋势西藏文化产业趋势导言: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和文化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西藏的文化产业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分析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西藏的文化特色西藏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藏族、汉族、尼泊尔族、印度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要素。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西藏非常重要的宗教,对西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藏有许多佛教寺庙,著名的布达拉宫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文化的影响使西藏人民具有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西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2.独特的建筑风格西藏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藏族特色。
藏式建筑多以石砌墙体、木构结构为主,屋顶呈封闭式结构,中心有一排相连的小塔楼。
这种建筑风格非常吸引人,成为游客前往西藏的重要旅游景点。
3.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西藏地区有多个民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朴实、彩色为特点,给人一种宗教、庄重、神秘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服饰成为西藏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
4.独特的传统艺术藏族有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唐卡绘画、木雕、雕塑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宗教、民俗题材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成为西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藏文化产业的现状目前,西藏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的兴起西藏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
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西藏游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是宣传和弘扬西藏文化的重要窗口。
2.手工艺品的发展西藏的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西藏独特的文化氛围,藏族的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置换价值。
一些具有标志性的手工艺品,如唐卡、香木手串等,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西藏文化产业的代表。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发布时间:2023-06-06T09:07:02.71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5期作者:丁增措姆[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文化多样化的表现与体现,其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文化和旅游局,西藏丁青 855700摘要: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本文从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入手,阐述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传承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文化多样化的表现与体现,其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的源泉基础,一是向国外先进文化学习,二是基于本国的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由此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也是创建新的文学、艺术、技术和工艺的需要。
1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又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如唐卡、藏戏、藏香、藏药、格萨尔说唱等具有浓郁高原色彩,自2005年开始,西藏自治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和传承情况的摸底掌握,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近年来,西藏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本着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传承发展目标,在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2.1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了进一步的促进更多的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西藏自治区积极遴选并进行申报,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科学和艺术且亟需进行保护的项目申报在册,2022年已完成自治区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10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60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先后确定4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自治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以及2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发展153余支民间藏戏队伍,藏戏艺人达到近3000人,格萨尔说唱艺人将近100人。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作者:才旦布
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摘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进行重点保护,为此提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首先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研究现状结果,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0引言
藏区作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位置,藏族人们以其顽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音乐、绘画以及舞蹈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
而随着藏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藏区大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一些有型的物质文化来说更容易流失,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
其中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甘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甘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00多种,因此在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甘肃甘南地区为例。
在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其提供一条可靠的发展道路。
1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藏区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要发展地区,其中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区民族多样性的主要体现【3】。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与集成中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重视,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表述传播形式
目前藏区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以口头表述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其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说唱、民间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仅在甘南地区就存在藏族神话故事、藏族民间故事、迭部苯教僧乐、口弦演奏技艺、尕巴舞、僧乐、谜语、歌谣、祝词、迭部方言、民歌等多種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也最能够反应出群众的审美情趣与真实情感。
这种口头传播形式,在文字形成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藏区人民用说唱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生活场景、传授生产与生活经验以及抒发自身思想情感等。
而一些传说故事主要通过其中任务的内心、语言与行为等来表现藏区人民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传播形式
表演艺术形式也是目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播形式,主要通过演唱、人体动作、演奏以及表情等对生活内容进行表达。
藏区表演艺术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藏戏与歌舞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中目前甘南地区国家级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分别是甘南“南木特”藏戏、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卓尼巴郎鼓舞、舟曲多地舞和甘南藏族民歌。
藏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仅会在节日与祈神等活动中唱歌,在劳动会也会唱歌。
而由于藏区地理环境、生产环境以及劳动对象等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在藏族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态与形体动作。
藏区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以及戏曲舞蹈四大分类,在藏族各地区广泛流传。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传播形式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仅甘南州境内就有甘南藏族唐卡、卓尼洮砚制作技艺。
藏区传统手工艺主要根据民间生活习惯与审美等进行艺术创作,且范围十分广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因此面对藏区种类丰富的手工艺产品,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
甘南藏族唐卡与卓尼洮砚等藏区手工制品由于其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宗教特色广受国内外人士的赏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藏区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下了能够反映民族变迁的各类文化精髓【4】。
2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
2.1原生态民俗类保护发展趋势
目前来说,藏区拥有多达十几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种类繁多,并极具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宗教特色。
远古时代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开始以口头说唱的形式,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斗争经验,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感【5】。
而就地理位置来说,甘南藏族自治州属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的西南部、甘肃
省南部,州内现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万,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典型的藏族聚集地特征。
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方式等多方面影响,许多仪式与节日已经失去原有特色。
因此,原生态民俗类保护发展模式成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的主要道路之一。
主要发展形式为对原有藏区原生态文化进行保护,但不能与现代生活完全隔绝,在尊重其原有生活环境与习惯的同时,避免其过于商业化,还原原生态民俗的本土性,让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延续与发展。
2.2生产性为主的传统技艺发展趋势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技艺模式,其中包括藏药、造纸技艺、藏香、藏族金属锻造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
这类技艺与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进行实践才能不断延续下去。
生产性为主的模式主要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生产、加工、再加工以及销售的流程,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生产链,实现实际生产力转化。
同时政府应当定期对一定提供生活补助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例如为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授予名誉称号等,为传统藏区手工艺制造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为其提供相关社会保障,保证传统技艺在帮助藏区人民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技艺的传承与延续。
2.3传承式文学艺术发展趋势
藏区文化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拥有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学艺术发展形式具有浓厚的藏族特色,且历史悠久。
但随着藏区人民生活与娱乐方式的改变,目前面临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处境。
因此对文学艺术可以采取传承式发展形式,政府应当鼓励艺术传承人进行家庭内部传承,并给予一定奖励。
同时对藏区民间艺人进行大力宣传,倡导藏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
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藏区文学艺术进行传播,形成更高效与广泛的传承与保护形势。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藏区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提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经过研究表明,虽然发展趋势比较乐观,但是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结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藏区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建设文化甘南注入了强劲活力,带来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宁.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49-54
【2】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西北民族研究 2006.3
【3】黄赛凤. 政府主导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西藏大学,2010
【4】王友富.李旭.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1
【5】张敬燕. 困境与突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路径探索[D] 2015.2
作者简介:才旦布(1995.05),男,藏族,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