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_1
- 格式:docx
- 大小:20.64 KB
- 文档页数:20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跨境电商出口基地,是全球最重要的供应链核心之一。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对于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有必要通过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构建出适合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将有助于这些企业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机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如何构建适合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进一步评估这些指标的有效性,为这些企业提供实用的发展和管理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方法,从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将建立一套符合该类企业特点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研究,可以为该类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启示和建议,帮助它们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也可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聚集地和电子商务集散中心,拥有众多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
这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研究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对于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有利于推动义乌电商产业向着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身优势和劣势,制定更加有效的竞争战略,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
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
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
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
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
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
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
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量化模型,特别是对GEM模型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GEMN 模型。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详细解析GEM模型的基本原理、评价流程和优缺点,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评价量化模型——GEMN模型。
该模型在保留GEM模型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还将通过实证研究,验证GEMN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概述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是对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旨在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评价量化模型通常涉及多个维度和层面,包括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这些维度和层面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如企业数量、产值规模、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品牌影响力等。
这些指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取决于评价目的和产业集群的特定特征。
在评价量化模型中,GEM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GEM模型由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于1998年提出,它以钻石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六个关键要素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这六个要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
文献综述经济学义乌国际商贸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对此给与了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给以简单的综述及简评,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主题产业竞争力,指的是某国家或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其他他国或地区同意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活力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专业竞争优势,而产品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在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其中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换取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
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在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出版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他从产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
而且,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机会和政府这是对他们产生影响。
这就是其著名的“砖石体系”理论。
此外还撰写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全球产业中的竞争》等著作。
邓宁(1993)认为,在跨国公司快速大战的趋势下,波特的单一国家模型难以解释竞争力。
拉格曼等人(1993)提出了“双菱形”模型来解释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竞争力差异。
芮明杰(2006)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吸引与创新能力”一项,来说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过程中的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评判理论与方法探究引言企业竞争力评判是管理学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力评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企业竞争力评判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企业竞争力评判理论1. 竞争力观点竞争力是指企业或组织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和实现持续进步的能力。
它涉及到企业的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同时受到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2. 竞争力评判的框架竞争力评判的框架可以包括内部因素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个方面。
内部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能力、市场定位、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外部环境分析则主要关注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政策法规等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 竞争力评判指标体系竞争力评判指标体系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工具。
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管理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二、企业竞争力评判方法1. 主观评判法主观评判法是依据专家阅历和裁定,通过主观评估来确定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竞争力评判中,特点是快捷、简便,但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的问题。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是基于主观评判与客观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起首通过定性评判确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然后通过定量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提高评判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相对评判法相对评判法是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评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这种方法包括竞争地位法、竞争能力法等,通过比较企业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市场扩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
4. 综合评判法综合评判法是将各种评判指标综合思量,分别给出不同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出综合评判结果。
这种方法需要对评判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裁定。
三、企业竞争力评判的应用1. 发现问题、制定战略企业竞争力评判可以援助企业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1. 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通过有效管理和资源配置,获取相对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竞争力体现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企业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外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法律政策等方面。
企业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以评价和提升竞争力。
3. 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制定战略和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竞争力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及时调整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评价方法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和计算,得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2. 资源驱动模型资源驱动模型将企业的竞争力归因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通过评估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来评价竞争力。
该方法主要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技术创新、品牌价值、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3. 效率评价法效率评价法通过评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经济效率分析法等,通过计算企业的效率得分来评价其竞争力水平。
三、方法应用1. 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竞争力水平。
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
通过投入资源和进行内部管理的优化,企业可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2. 拓展市场份额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提升竞争力。
拓展市场份额可以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渠道拓展等方式实现。
外贸企业竞争力考核标准外贸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相对于其他企业所具备的优势。
针对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各国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标准,以评估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外贸企业竞争力考核标准,以及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标准进行有效提升。
一、市场综合竞争力市场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各个市场环节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水平。
常见的市场综合竞争力考核标准包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取得更高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产品质量标准外贸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质量是评估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要求,并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和产品质量问题。
三、价格竞争力标准价格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中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产品的能力。
价格竞争力标准包括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市场定价能力等。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提升价格竞争力,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创新能力标准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创新能力标准涉及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
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不断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五、国际营销能力标准国际营销能力标准是评估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和拓展能力的指标。
重要考核内容包括市场开拓能力、渠道拓展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企业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
六、供应链管理能力标准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够高效运作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包括供应商选择与管理、库存控制、物流配送等方面。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供应能力和客户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
法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的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
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各具特色。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管理开发学院(IMD)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最具影响的研究机构,它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其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
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
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
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
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
能力。
”在此定义中,世界经济论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即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
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
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家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
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
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它提出影响国家国
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1)国内经济实力,
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2)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3)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
(4) 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5)基础建设,指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6)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7) 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8)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以此模型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都是在企业或者国家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很少有人在产业的层次方面研究国际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既不同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也不同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以企业这个较为微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而是介于国家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一种以产业这个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所谓中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
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
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由于传统产业的定义面太广泛,所以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
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括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相似。
例如小汽车、传真机、洗衣粉等都可以独立被视为一个产业。
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一方面,企业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结构,确定自己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可以取某一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该产业
中的竞争优势。
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迈克尔·波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
论是由英国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
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李嘉图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
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
由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仅仅考虑了生产技术差别的影响,到了20
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了H—0理论,即从生产要素比例
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
H—0理论表述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