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史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公元581年至907年,这近33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隋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从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单纯按门第出身选官的制度,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主阶级。
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炀帝的暴政使其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用人纳谏,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比较清明,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逐渐衰落,使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混乱,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瓦解。
2.经济上:隋的统一和运河的开凿使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唐初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征税以土地财产为标准,而庄园经济则成为唐后期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城市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管理机构,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
3.民族关系上:唐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对外交通除陆路外,更开辟了海路与海外来的联系加强。
外贸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设立市舶使)。
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文化上: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文化产生,专业教育确立,多姿多彩的雕刻绘画艺术出现。
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介绍_唐代重大历史事件解析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唐代开始逐渐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唐代重大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一:李靖灭东突厥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
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
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
’于是遂行。
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1] 。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
隋朝与之联姻。
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
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
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1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2] 止于枹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第11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11.1 复习笔记一、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1)从太原起兵到关中称帝①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建立大将军府,起兵反隋。
③李渊率军攻破隋都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自任大丞相,封唐王,掌握实权。
④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李渊称帝,改元武德,定国号为唐,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
(2)经略北南、统一全国①618~621年,李世民率军先后攻取薛举、薛仁杲、李轨和刘武周。
基本解除了西北、东北方向对关中根据地的威胁,并使秦、晋之地连为一片。
②621~623年,李世民率军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期间唐军还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和高开道,最终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621~624年,李孝恭、李靖率军消灭割据江南的萧铣、林士弘、辅公柘,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
④628年,唐太宗派兵击灭朔方,至此,除边境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外,唐朝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登基①626年,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挟持唐高祖,发动了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②626年,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
(2)政权机构建设①三省六部制a.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b.中书主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
c.门下主审议诏令,有“封驳”、“涂归”的权力。
d.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e.三省长官为宰相,另选官员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参加政事堂会议,同为宰相。
②监察机构得到加强长安、洛阳设御史台,为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设长官御史大夫,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
③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另设道作为监察机构。
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对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
二、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初,为了更好地控制劳动人手和征收赋税,对户籍进行的整顿和重新编制。
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
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阏,核点户口。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隋文帝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
又开“相纠之科”,鼓励人们检举告发。
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
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
2.输籍定样:隋开皇五年,隋文帝根据宰相高额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
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使百姓负担合理,“奸无所容”。
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封建国家和地方豪强之间在对人口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隋朝政府积极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措施,从豪强士族手中把大批户口收归政府控制,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
3.府兵制: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
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臵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
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
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
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兴盛的唐朝唐朝的建⽴与统一⻁牢关战役贞观之治唐代制度及其变迁晋阳起兵统一进程汗⻢功劳三省六部制监察制度唐律制定府兵制度均⽥制与租庸调质科举制及其⼈才举荐制度昭陵六骏条件科举分类考试内容⽩蹄乌 特勤骠 飒路紫 清骓 什伐⾚ 拳⽑騧明经进⼠、帖经、诗赋、时务策帖经、经义、时务策制举常举除邢家之⼦、⼯贾殊类、部曲、杂⼾、奴婢等其余皆可参加科举科⽬秀才、明经、进⼠、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等⼋科考试科⽬临时有贤良⽅正科、直言极谏科等,取⼈极少不占主要地位均⽥制租庸调制机构组织内容输庸代役中央:左右武卫、左右卫、东宫六率 地⽅:折中府任务指导思想衰落若国家不需要均⽥⼈⼾服徭役便让军⽥⼾每⽇交纳绢3尺或布3尺7⼨5分,交满20⽇即可不⽤服徭役原因唐后期⾯临外部较⼤压⼒,府兵制度即兵农合一在⽩热化阶段战⽃⼒不⾏。
府兵制之下一些⼠兵未能按时番上,导致其他⼠兵未能及时下返,朝廷给予这部分⼠兵补偿,内部⽭盾使得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内轻外重作为折中府的设置指导思想维护京师,戍卫边疆凡是均⽥⼈⼾不论授⽥多少都需要按照规定缴纳一定的赋税和遥役主要内容特点1取消一般妇⼥、部曲耕⽜奴婢的授⽥,反映出妇⼥地位的下降和⻔阀⼠族的衰落2授⽥增加了杂⼾、官⼾、⼯商业者、僧道,反映出寺观经济的发展3对贵族官僚的授⽥更加完备,授⽥数量⾼,反映了地主⼟地所有制发展4⼟地买卖限制放宽,永业和⼝分⽥均可买卖,为⼟地兼并和⼤⼟地所有制发展提供了便利1授⽥内容:对百姓及其⾼官贵族和⼯商业者作了⼟地分配量的规定2贵族永业⽥和赏赐⽥可以⾃由买卖;合法迁移及其⽆⼒葬者准许出卖永业⽥;迁往宽乡、卖充住宅、砥店的可以售卖⼝分⽥,但不得超过应有的数量进程评价⽞武⻔之变贞观盛世⽒族志德修订亲征⾼句丽1我国第一部封建时代较为完整的法律,对反映唐朝的政治经济起着重要作⽤2成为东亚邢德之准则,对⽇本、越南等东亚国家⽴法产⽣重⼤影响3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保障统制阶级特权,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的利益公元645年,唐太宗3次亲征⾼句丽受挫背景举措评价原因表现11.表⾯上像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传统,其实质则不然。
唐史研究史书的特点(一)官修史书占重要地位日历:日历是修撰官各人所记,每到月末,在馆内评定是非,封存馆中,以备修史之用。
起居注:起居注在汉代早已有之,唐人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实录:实录至迟始于南朝,“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成之,以备史官采择。
”唐代开始,历代皇帝皆有实录,以日历等为基础修成,大多撰于皇帝身死之后。
时政记:时政记唐代由宰相编撰,记录皇帝与大臣所论国事,“每月封送史馆”。
国史:国史在实录、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基础上编修。
五代后晋时官修《唐书》(旧唐书)),宋代官修《唐书》(《新唐书》),都是在前代官修实录、国史基础上,综合其他资料修成的。
(二)政书的崛兴所谓政书指用以概述有关典章制度的书籍。
《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属于某一个别部门的典章制度作品;《通典》和《会要》是开创性综合各部类而写成的典章制度专著。
(三)别集显著增多宋人统计,自东汉至唐末,有别集七百余家,有总集七十五家。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开元盛时书目,其中文集不过百余部,《新唐书·艺文志》记唐人集多达五百余部。
(四)地图、地志学的大发展图经:唐代,各地要定期(三年或五年)向朝廷造送地图,称为图经。
外夷图、职贡图:唐代,鸿胪负责接待外宾,因得以熟悉国外传况,绘编外夷图、职贡图。
《括地志》:地志方面,唐贞观中,魏王泰等撰《括地志》五五O卷,《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中唐时,贾耽撰《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四十卷,是全国的总地志,详记古今地理沿革;《贞元十道录》:贾耽本人把《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删繁据要,为《贞元十道录》四卷,其书久佚。
敦煌发现残页,《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两京新记》:韦述著,记述长安、洛阳之事。
《长安志》、《长安志图》: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乃专叙长安之事。
《蛮书》:唐人樊绰撰《蛮书》十卷,是研究唐代南诏所在云南地区历史与地理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
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
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羽《沧浪诗话》)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
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唐诗繁荣的表现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夜泊牛渚怀古的历史背景解析引言《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其深情笔触和深刻的历史意味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我们需要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解析。
1. 时空背景《夜泊牛渚怀古》写于唐代,具体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杜牧自任江南节度副使期间,约公元818年左右。
杜牧在京城御试落榜后被贬至江南,写下了这首感慨万千的诗作。
2. 诗歌内容分析a. 牛渚"牛渚"是指黄鹄山(现已改名为黄鹂山),位于今天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
这座山峰位于长江三角洲、东海之滨,因地理位置重要而备受关注。
b. 怀古杜牧通过"怀古"表达了他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思念和渴望。
他回顾了历史中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优美景色,以及逝去的岁月带来的变迁。
c. 历史回顾杜牧在诗中提到了吴越国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
吴越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南方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地方政治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南宋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知名且持久的王朝,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文化达到巅峰。
3. 文化意义a. 情感表达《夜泊牛渚怀古》通过杜牧对黄鹄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抒发自己愁思离散、向往过去兴盛岁月等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是唐代诗歌所特有的风格之一。
b. 歷史记忆杜牧通过描绘过往辉煌岁月并辅以自身的其他感慨,使《夜泊牛渚怀古》成为传颂的文学作品。
它帮助人们认识到历史对于塑造现实世界以及个人情感的重要性。
结论《夜泊牛渚怀古》是杜牧在唐代创作的一首具有历史背景的诗歌。
通过整体分析该诗,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将过去辉煌岁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人们对历史保持记忆并思考现实。
同时,《夜泊牛渚怀古》也彰显了杜牧才华横溢的创作风格和对江南地域之美的赞誉。
中国唐代历史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唐朝历史吗?关于古代唐朝历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唐朝历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唐代历史:简介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国唐代历史:国号历史唐朝,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 山西太原西南)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
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来自尧帝的唐国,李渊称帝之前,就以光大、复兴帝尧的唐国为志向,按照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的说法,说李渊在615年,奉召前往太原前,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李渊得到这个任命,心中窃喜,太原本是古代陶唐氏帝尧的封国,我又是唐国公,现在让我来安抚这块地方的黎民百姓,这实在是天意。
等到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地方军政长官,他更是得意忘形,对儿子李世民一吐心迹: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