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睾炎的中医治疗.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6.35 KB
- 文档页数:1
附睾炎的中药方
附睾炎的中药方
附睾炎,不好治。
近日在网上发现一个偏方:柴橘乌贝汤。
但这个方子只怕没几个大夫敢用,因为它的组成比较特殊:
柴胡6克,乌药6克,青皮6克,橘核9克,附片9克,海藻12克,浙贝12克,白芥子12克。
中药有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其中十八反中有乌头反贝母、瓜蒌、白蔹、白芨、半夏。
其实,历史上乌头和半夏同用的方子很多。
但这个配伍禁忌在药典里是明确写上了的,而且,现在扩展至附片反贝母、半夏等了,为什么会扩展,不清楚,因为乌头和附片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
事实上,很多火神派的大师都同时使用附子和半夏、附子和瓜蒌。
李可还把十九畏中的几味药专门搁在一个方子里治疗胃病,效果很好。
但现在医闹这么厉害,大夫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治不好不怪我,万一您不乐意了,挑出来这个所谓的错误来,找大夫的麻烦,谁愿意找事。
我这几天经常用附子和半夏在一起用,效果不错,但这个附子和浙贝方在一起的用法还没有试过,我准备自己试试,看看有没有什么副作用,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
我刚刚试过了,附片和浙贝在一起喝了,一点事没有。
附睾炎属中医“子痈”、“子痛”等范畴。
中医治疗附睾炎通常是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
下面就为大家中医是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
辩证分型:
【湿热下注】
主证: 起病急骤,附睾肿胀、疼痛明显,牵引腹股沟及下腹部,阴囊皮肤潮红,触之剧痛,甚则形成脓肿、瘘管,或见鞘膜积液,伴寒战高热,头痛口渴,大便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相当于急性附睾炎或慢性附睾炎急性发作期。
治法: 清利湿热,解毒消痈。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络失和】
主证: 睾丸隐隐胀痛,下坠不适,附睾结节,轻度触痛,痛引腹股沟及下腹部,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相当于附睾炎由急性转向慢性期。
治法: 疏肝和络,散结止痛。
方药 :枸橘汤加减。
【寒湿凝滞】
主证 :睾丸坠胀隐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自觉阴囊、睾丸发冷、发硬,伴腰酸痛,遗精,畏寒喜暖,舌质淡暗,苔白润,脉弦紧或沉弦。
相当于慢性附睾炎期。
治法 :温经散寒止痛。
治疗附睾炎的药物
治疗附睾炎的药物
急性期的先选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抗生素选择应按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来决定)静脉给药10天,常用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均采用卧床休息3~4天,抬高阴囊,局部有红肿热痛的冷敷阴囊2~3天,必要时服止痛药,5天后开始热敷或热水坐浴,对疼痛不能忍耐的可局部1%利多卡因封闭。
急性附睾炎后期及慢性附睾炎口服敏感抗生素(1个月)和附睾汤(配方:虎杖、萆解、夏枯草、乳香、没药、川芎、白芍、桃仁、当归、昆布、海藻,辨证分型治疗,每日1付煎服,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附睾炎中医怎么治疗?附睾炎是一种常见的男科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西医西药,但其实中医也能够有效地治疗此病,那么附睾炎中医是怎么治疗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中医治疗附睾炎的理念在中医的理论中,附睾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湿热、瘀血、气滞等。
因此中医在治疗附睾炎之前会先通过脉诊和舌诊,以及询问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信息,对患者进行辩证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再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附睾炎的方法中医治疗附睾炎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附睾炎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医会根据患者所患的附睾炎的证型,配制合适的中药配方,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配方有李小平利尿消炎丸、暖肝煎等,它们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湿热、瘀血或气滞等病机,减轻炎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不适的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附睾炎时,中医通常会选取关元、气海、神阙、悬钟等穴位进行针灸。
其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
3、熏洗治疗中药熏蒸是一种常见的外治疗法。
在治疗附睾炎时,医生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煮沸,然后让患者用热气蒸腾睾丸部位,从而可以让药物渗透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的作用。
4、推拿治疗推拿是一种中医传统的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推压、揉捏等手法,可以帮助附睾炎患者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排毒,起到减轻炎症、缓解不适症状的作用。
5、贴敷治疗:中药贴敷是将有治疗功效的中药敷贴在患者的患处,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局部的舒缓。
常用于治疗附睾炎的贴敷中药有当归、川芎、丁香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在治疗附睾炎时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
因此患者切不可盲目医治,必须在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还需保持足够的耐心,积极配合治疗,切不可急于求成。
附睾炎的中医治疗
附睾是男性生殖器官之一,是精子的成熟地,由此可见其在生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男性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很容易进入输精管,然后逆行侵入附睾诱发附睾炎。
炎症的出现使得很多患者都惧怕,于是有关附睾炎治疗的知识也备受患者关注。
专家介绍,在附睾炎治疗上我们需遵循早发现早解决的原则,因此建议男性朋友若是出现阴囊胀痛、沉坠感以及附睾肿胀等症状时,就应及早的到医院检查,若确诊务必及早治疗。
附睾炎治疗中医疗效显著虽然西药抗生素等能够对附睾炎起到治疗的作用,但是一般而言,抗生素不适合长期服用,而慢性附睾炎的治疗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无副作用的中医也就成了患者最佳的选择,中药方中也有不少能够对附睾炎起到作用的:
1.疏风清热解毒汤:该中药方由银
花、连翘以及板蓝根、赤芍和丹皮等
中草药组成,用水煎服,能够对慢性附
睾炎起到清热解毒等功效,缓解症状;
弊端就是需要自己熬制,火候以及熬制
时间不好掌控。
2.中药:是由几十种名贵中药材组成,能够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治疗急慢性附睾炎更加彻底。
附睾炎治疗很重要,选对方法也一样重要。
疾病是由于病菌的侵入导致,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可通过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以及注意个人卫生等方法来预防疾病,这样能够减少疾病的伤害,也能够提高生活品质。
徐红雨医生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附睾炎有奇效
患者:张某
性别:男
年龄:32岁
初诊日期:2016年4月16日
主诉:右侧睾丸坠痛肿大,不敢活动,动辄疼痛加重,在县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诊断为急性附睾炎,输液七天,无效反而加重,眠差,大便干结,遂来我处寻求中医调理;
刻下:右侧阴囊肿如小拳头,不敢翻身久坐,面红,舌质淡,苔白,脉紧弦。
处方:大黄附子汤
方组:大黄45克制附片30克细辛3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1500毫升冷水泡药20分钟,水开后再煮30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效果:一剂服完,疼痛大减,泻下黑色大便,眠可,两剂服完疼痛消失,遂打电话问是否吃完三剂,嘱第三剂照常服用,后告知:肿下,痛消,一切正常。
仲景中医文化传播编辑。
中医药“附睾炎”“秘方”治副睾炎秘方1柴橘乌贝汤翟慕东《四川中医》1986年方剂组成:柴胡6克、橘核、附片各9克,乌药、青皮各6克,海藻、大贝母、白芥子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方解:寒性收引,其主疼痛,湿痰凝聚、而成形。
此因寒邪客于肝经、痰湿凝结所致。
故方用柴胡、乌药、橘核行肝经之积气;大贝母、海藻、白芥子祛痰、软坚散结;青皮疏理肝气、燥湿化痰;附片温经散寒。
合而用之,功效颇著。
主治:副睾炎。
症状:证见形寒肢冷,右副睾肿坠、疼痛、副睾尾部至头部触及一条索状硬结,疼痛放射向腹股沟,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白、脉多沉弦。
加减:若寒邪退却、痰湿转热者,去附片、青皮,加黄柏、知母;寒甚者,加肉苁蓉、炮姜;脾虚、痰湿甚者,加党参、白术、茯苓。
治疗多例,均获良效。
一般7~10剂即获痊愈。
2附子大黄汤冉雪峰《冉氏经验方》方剂组成:附片9克、大黄3克,元胡、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各9克,小茴香6克、桂枝3克,广木香、黄柏、红花各9克、甘草6克。
用法:荔枝核、橘核、川楝子打碎,大黄、小茴香、桂枝、广木香、黄柏、甘草后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和《六科证治准绳》三层茴香丸并方加减而成。
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元胡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化瘀。
临床治疗寒疝,效若桴鼓之应。
《止园医话》中云:“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速收特效”,确为经验之谈。
主治:寒疝。
可用于慢性附睾炎、鞘膜积液等症加减:急性期局部肿大、疼痛、体温升高,同时有精索肿胀和压痛者,去附、桂,加金银花、大青叶各25克,丹皮9克;坠痛者,加黄芪9克,升麻3克;硬块难消者,加红花9克。
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3温通利湿方丁甘仁《新编经验方》方剂组成:柴胡、炒桂枝各5克,荔枝核、橘核、香附(醋炒)、延胡索(醋炒)各9克,茴香3克、小青皮6克,云茯苓、泽泻(盐水炒)、路路通各9克,桔梗、广木香各3克。
附睾炎常见有三种类型附睾炎的中医疗法介绍(健康前行,医路护航)附睾炎是一种影响男性生育能力疾病,患上这种疾病后,患者一定要重视起来,要积极治疗。
但是,大多数患者对附睾炎不是很理解,以致于没重视它,产生了严重后果。
现在就请相关的专家,来详细的解答一下什么是附睾炎。
附睾炎是青壮年人的常见疾病,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便会进入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
因此,本病多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一般附睾炎患者会有硬结,硬结大多发生在附睾丸头部或者尾部,发生在尾部者居多。
附睾炎可分为急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以及结核性附睾。
1、急性附睾炎它会表现出发病突然,高热、白细胞升高,并且患侧阴囊非常的胀痛,有沉坠感,下腹部还有腹股沟部感到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还会加剧。
2、慢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是由于患者急性期没有可以彻底治愈,因此导致发展为慢性疾病,也有不少的患者没有明确的急性期。
3、结核性附睾炎结核性附睾炎也叫做附睾结核,属于十分常见的男性生殖道结核,属于泌尿系结核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前列腺结核或精囊结核。
附睾炎的针灸疗法介绍疏肝解郁行气法主穴取肝俞、内关、肾俞穴;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归来穴。
施以强刺激写法,得气后并予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作间断捻转以加强刺激。
祛痰瘀阻消肿法主穴取大敦、肝俞、蠡沟穴;配穴取曲泉、大赫、阴谷穴。
施以强刺激泻法,并作间断捻转,予以留针30分钟。
出针后施以艾灸隔姜灸法。
行气逐瘀镇痛法主穴取大敦、中都、复溜穴;配穴取行间、阴陵泉、次髎穴。
施以强刺激泻法,得气后并予留针30分钟。
出针后施以隔姜灸法。
健脾利湿通络法主穴取脾俞、阴陵泉、漏谷穴;配穴取大敦、行间、膝关穴。
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得气并予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施以温针灸。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急性附睾炎的中医学研究
急性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中一种常见病症。
中医学认为,急性附睾炎的发生与肾气虚弱、湿热蕴结有关。
1. 肾气虚弱: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弱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出现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补肾气、益肾阴、温肾阳等,常用的中药有补骨脂、枸杞子、五味子等。
2. 湿热蕴结:中医认为湿热内蕴是急性附睾炎的主要病理过程。
湿热的形成与饮食不节、工作生活环境不良等有关。
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等,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茵陈蒿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全身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加强体质,以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具体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药和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结合西医治疗并进行综合治疗。
因此,在治疗急性附睾炎时,还需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附睾炎附睾炎是发生于附睾(有时也累及睾丸)的非特异性感染。
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根据发病情况可分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
慢性附睾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于肾子(即睾丸、附睾)部位,将其归属于“子痈”、“子痛”范畴。
一、病因病机附睾炎多由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炎症,多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尿道器械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因此感染引起附睾炎;细菌亦可经淋巴、血行感染。
中医认为子痈多由感受寒湿,或湿热下注,或饮食肥甘,或房室不节,或热毒炽盛,或跌仆外伤等引起。
与肝、肾二经密切相关。
其病机为寒湿侵犯肝经,脉络阻塞,气血瘀结于宗筋,则肾子肿胀疼痛。
湿热流注下焦,气机不畅,血脉瘀滞,壅而成痈。
嗜食肥甘,化火生痰酿湿,亦可形成湿热下注。
房室不节,情志不舒,跌仆损伤,均可导致肝经疏泄不畅,气郁血瘀,结于宗筋而成子痈。
二、诊断要点(一)急性附睾炎 1.症状:初起自觉阴囊疼痛,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部位,甚则放射至腰部,疼痛剧烈。
睾丸非常敏感。
局部迅速肿大发硬,有触痛。
伴全身发热或高热。
如果脓肿形成则局部有波动感,脓溃则形成瘘管。
2.体征:体检可触及肿痛发硬的附睾。
3.理化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尿中可有白细胞;B 超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慢性附睾炎1.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有阴囊疼痛、坠胀。
2.体征:患者附睾轻微肿大,稍硬,有压痛,与睾丸界限清楚。
三、鉴别诊断(一)睾丸扭转多在剧烈活动后,与精索扭转同时发生。
睾丸剧烈疼痛伴下腹部和腹股沟部位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发生休克。
体温及血白细胞偶有升高,阴囊皮肤也可红肿发热。
检查时可见睾丸因提睾肌痉挛、精索缩短而上移,睾丸有明显压痛。
附睾不在正常位置,而是在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
兜起阴囊后疼痛非但不减轻反而加重。
(三)结核性附睾炎临床表现为慢性过程,附睾逐渐增大,多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窦道长期不愈。
也可表现为急性过程,病人突然发热,阴囊疼痛肿胀,脓肿形成并破溃,然后转入慢性阶段,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
子痈(急慢性睾丸附睾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睾丸附睾炎、慢性睾丸附睾炎急性发作或疼痛明显的住院患者。
一、子痈(急性睾丸附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痈(TCD编码:BWN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附睾炎(ICD-10编码:N45.903);或急性睾丸炎(ICD-10编码:N45.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男科学》(秦国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男科学》(郭应禄,胡礼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中西医结合男科学》(张敏建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
2.证候诊断参考《子痈(急慢性睾丸附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急性子痈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证慢性子痈气滞痰凝证阳虚寒凝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子痈(急慢性睾丸附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子痈(急性睾丸附睾炎、慢性睾丸附睾炎急性发作或疼痛明显)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子痈(急性睾丸附睾炎)、慢性睾丸附睾炎急性发作或疼痛明显的患者。
2.伴有腹股沟斜疝、精神病、严重神经症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重点观察睾丸附睾肿痛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睾丸、附睾、精索静脉彩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六项、血沉、结核菌素实验;心电图、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C-反应蛋白、血脂等。
子痈(急慢性睾丸附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男科学》[2]。
(1)急性子痈①起病急骤,初起多表现为一侧睾丸或附睾胀痛和下坠感,迅速出现阴囊肿胀和疼痛,严重者可放射到腹股沟下腹部和腰部。
②波及子系时,子系呈条索状肿硬疼痛。
③化脓时阴囊皮肤紧张光亮,睾丸或附睾肿大,压痛明显。
④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恶心,小便短赤等症状。
⑤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慢性子痈①可有急性子痈病史,或开始即为慢性,可有急性发作。
②附睾硬结,子系亦可同时增粗,有不同程度疼痛,或重坠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男科学》[3]、《中西医结合男科学》[4]。
(1)急性睾丸炎急性细菌性睾丸炎,多发生于单侧,起病急,表现为睾丸肿痛,疼痛向同侧腹股沟、下腹部放射。
超声检查可见睾丸体积增大,实质回声不均,显示高血流信号,可与睾丸扭转时血流信号减少甚至消失进行鉴别。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多发生于青春后期,起病快,一般在腮腺炎发病后4~7天出现,急性期尿中可查到致病病毒。
(2)慢性睾丸炎有急性睾丸炎病史,体检患侧睾丸肿大或萎缩。
一般多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局部不适、坠胀感或者阴囊疼痛。
(3)急性附睾炎发病多较急,多发生于一侧,双侧少见。
患侧阴囊肿大,皮肤红肿。
附睾肿大,发硬,触痛明显,早期与睾丸界限清楚,后期界限不清,可波及睾丸形成急性睾丸附睾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可升高,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尿液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病原体。
可行超声检查。
(4)慢性附睾炎临床较多见,可由急性附睾炎迁延而成。
查体可触及附睾头或尾部肿大,质地较硬,有压痛;附睾与睾丸的界限清楚;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等感觉,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
确定诊断取决于病理学检查。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中医男科学》 [2]。
附睾炎中药方集附睾炎是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附睾炎多继发于尿道、前列腺或精囊感染;慢性附睾炎常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引起。
本病中医属子痈范围,临床表现多为突然发病,阴囊内疼痛、坠胀,并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感染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下腹部及会阴部。
1.桑螵蛸散治附睾炎[配方] 桑螵蛸30克,大黄、白芷、蟾酥、陈醋各适量。
[制用法] 研末为糊状外敷。
[功效] 治附睾炎。
2.红花黄芩散治附睾炎[配方] 红花5克,姜黄5克,川楝子5克,朱砂3克,巴豆 6克,黄芩5克,蜂蜜适量。
[制用法] 将以上6味研成细末,过筛,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
1日1次。
[功效] 消炎止痛。
3.芦荟菖蒲散治附睾炎[配方] 芦荟30克,白相思豆20克,胡椒10克,丁香30 克,豆蔻30克,石菖蒲35克,姜汁适量。
[制用法] 将上7味药研粉后,加姜汁拌匀,用棉花蘸药涂搽患部。
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 疏肝散寒、祛湿消肿。
4.清睾汤治急性附睾炎[配方] 龙胆草15克,车前仁30克,生地20克,柴胡12 克,草葎60克,大黄(后下)9克,橘核12克,枳实12克,荔枝核(打)15克,五灵脂12克,海藻30克,昆布20克,川楝子15克,桃仁12克,广香12克,地龙15克。
[制用法] 以上诸药,用水800毫升煎取汁500毫升,分3次饭后频服。
[功效] 清热泻火,利尿除湿,软坚散结,行气止痛。
用治急性睾丸炎、急性附睾炎,症见起病急骤,初期仅感阴囊胀痛不适,不久出现肿胀和剧烈疼痛,有的伴有恶寒发热,身软乏力,口渴,小便短赤等,并有小便刺痛,少腹痛,会阴不适症状。
肿大的阴囊质地坚硬,有明显触痛。
5.白茅根汤治附睾炎[配方] 白茅根100克,青苔30克,酸浆草50克,苦菜根30 克,鸡蛋1个。
[制用法] 煎汤浸洗患部。
[功效] 清热祛湿。
6.蝉蜕汤治睾丸炎[配方] 蝉蜕10克,冰片1克。
[制用法] 将蝉蜕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0分钟,下火后趁热将冰片捻碎加入药液中,随即熏洗患处注意水温适度,以免烫伤。
附睾炎根治中医秘方附睾炎,是发生在附睾组织的炎症感染疾病,在中青年男性中较为常见。
在中医的理论中,附睾炎被认为是湿、热、毒、邪侵入肾经所致,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来进行治疗。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如何治疗附睾炎,以及附睾炎根治中医秘方吧!一、中医如何看待附睾炎中医把人体的睾丸和附睾器官,称之为“肾子”,睾丸及附睾的炎症感染以及化脓性疾病,则称之为“子痈”。
中医认为,附睾炎是湿热毒邪侵入肾经所致的疾病。
肾经在中医中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脏腑,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当湿热毒邪侵入肾经时,会导致附睾组织发生炎症,从而引发附睾炎的症状。
临证中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附睾炎。
二、附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疾病的类型,然后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附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为:1、寒湿凝滞型:辨证:这种类型的附睾炎通常表现为下腹冷痛、阴囊胀痛,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温补祛湿、化瘀通络,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2、湿热炽盛型:辨证:湿热炽盛型的附睾炎常伴有阴囊发热、灼热感、尿黄等症状。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以减轻炎症和排除湿热毒邪。
3、气滞血瘀型:辨证:这种类型的附睾炎通常表现为阴囊胀痛、疼痛剧烈,可能伴有血尿等症状。
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三、附睾炎根治中医秘方中医在治疗附睾炎时,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开具药方,对症治疗。
武汉中医李小平医生通过三十年行医的临床经验,总结配伍出来的专利中药药方:利尿消炎丸,治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有很好的疗效。
利尿消炎丸由50多味中草药配制而成,专人专方,可以清热解毒、活血行气止痛、利尿通淋,对于各种证型的附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利尿消炎丸之外,还有一些附睾炎中医秘方,辩证分型后,可用于不同证型附睾炎的治疗:1、寒湿凝滞型附睾炎的中医秘方:●龙胆泻肝丸:这是一种中药丸剂,包含龙胆草、茯苓、泽泻等中草药。
附睾炎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对于附睾炎的治疗,当然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中医调理,因为不仅有效,还可以避免副作用,而生姜外敷或者是喝柴橘乌贝汤,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1柴橘乌贝汤
柴胡、乌药、青皮各6g,橘核、附片各9g,海藻、大贝母、白芥子各12g。
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附睾炎。
有人曾用本方治疗附睾炎多例,均获良效。
一般服药7~10剂即告痊愈。
★ 2.生姜外敷方
老生姜适量。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清水洗净,横切成约0.2cm 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敷于患侧阴睾,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更换1~2次,直至痊愈为止。
治疗期间不用抗生素,疼痛难忍者适当使用镇痛剂。
功可消肿散结,主治急性附睾炎。
临床报道用此方共治疗28例。
敷药3天有14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负痛消失,附睾消肿)第4天10例愈,另4例敷药后5天痊愈。
★ 3.附睾汤
虎杖20g,夏枯草、萆薢、乳香、没药、川芎、白芍、桃仁、当归各10g。
若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加滑石、瞿麦、金银花各10g;肾阴不足,去萆薢、夏枯草,加熟地20g,石斛、续断各10g,日1剂,水煎服。
10日为1疗程。
功能利湿祛毒,活血化瘀,主治湿热下注,瘀血阴滞之慢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的中医学研究
急性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热、阴囊疼痛、红肿等症状,严重时
可能导致附睾坏死和不育。
在中医学中,认为急性附睾炎多与湿热、痰火、血瘀等病理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
疗急性附睾炎的主要目标是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
1. 清热解毒方:如加味大黄汤、板蓝根颗粒等。
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
帮助降低炎症反应。
2. 祛湿化痰方:如四逆散、海金沙等。
这些方剂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
湿热和痰浊。
3. 活血化瘀方:如草木樨、三七煎等。
这些方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瘀的形成。
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针对个体病情选择具体的穴位刺激、艾灸、拔罐等疗法,以促
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炎症和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急性附睾炎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西医的药物治疗
和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疼痛、高热等症状,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
建议。
外敷中药16天治愈附睾炎
宋先生今年31岁,至今未婚。
2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附睾疼痛不适,并且伴有腰痛,下肢畏寒,经常会出现滑精,小便清长。
最近宋先生腰痛明显加重,弯腰困难,影响了工作以及生活,这才到医院进行检查。
做B超检查提示:左侧睾丸头见3厘米×2厘米×1.5厘米大小的肿块。
查体:左侧附睾红肿、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体温:39.1摄氏度,诊断为急性附睾炎。
经注射液治疗18天效果不明显
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头孢噻肟钠注射液治疗,治疗18天后,宋先生阴囊红肿,发热等症状消失,但是左侧附睾依旧肿大,仍感到疼痛。
辨证为肾阳虚弱,寒凝血瘀,以活血祛瘀,通络散结治疗为主。
给予地龙蒲黄散外敷治疗,开方药:地龙、生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炮附子。
将上药共为细末,取30克米醋适量调匀,敷于左侧附睾处,并且同时口服
金匮肾气丸6克,早晚各1次。
经地龙蒲黄散外敷治疗16天痊愈
宋先生治疗2天后附睾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治疗4天后附睾肿块减小,治疗10天后副高疼痛完全消失,肿块消散,做B超检查提示左侧附睾未见异常。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附睾炎24例关键词附睾炎疝气中药内服外敷附睾炎属中医“疝气”(外疝)“子痈”范畴。
以起病急骤,附睾肿痛,并向腹股沟下腹部及会阴部放射痛,多发于一侧甚则肿大如鸭卵,阴囊外皮色赤发热,立则坠胀异常,卧则稍缓,微有寒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该病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均选自1999年2月~2006年12月门诊患者。
其中年龄为25岁-65岁,平均年龄41.5岁。
起病均在一周内来院就诊,以半个月为一疗程观察。
全部病例均附合附睾炎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1.2.1 内服基本方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草15g、柴胡10g、生地15g、赤芍15g、橘核15g、荔枝核15g、川楝子12g、玄胡12g、三棱12g、莪术12g、加减:如热象不显,仅见局部肿痛者,去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加海藻、昆布。
如舌苔白腻者加吴萸。
水煎,分三次空腹温服。
1.2.2 外敷法生大黄粉60g鲜马鞭草60g,蜂蜜适量,共捣烂如泥,布包外敷并托起阴囊,一日一换。
属其静养,卧床休息,忌食辛辣发物。
1.3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减轻;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2 结果临床痊愈20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
3 典型病例患者柳某某,男,46岁,2005年4月2日初诊,痛苦面容,跛步入室,搀扶就诊。
自诉4日前睾丸肿账疼痛下坠,引腹股沟痛坠难忍,立则加剧,卧则减轻,微感寒热,痛苦难言。
查体:右侧睾丸肿大如鸭卵,附睾触痛明显,阴囊外皮色赤发热,触之硬结,腹股沟拒按疼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附睾炎,中医诊断:外疝,症属湿热下注,气血壅滞。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化瘀散结,内外并治,处上基本内服方,外敷法不变,各5付,分5天服用,并属其卧床静养禁食辛辣发物。
中药治疗附睾炎药方
夏枯草川贝母治急性附睾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附睾炎。
【偏方组成】夏枯草30克,川贝母、白芥子、枳实各15克,海藻、昆布、橘核、青
皮各10克,附片、乌药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加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1周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附睾炎患者146例,用药1~2个疗程治愈142例,显
效4例。
有效率为100%。
大黄当归治急性附睾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附睾炎。
【偏方组成】大黄、当归、甘草梢各10克,桃仁15克,鸡内金、土茯苓、鸡血藤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内服。
7日为1个疗程。
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加减】发热者,加苦参、赤小豆、龙胆草;痛甚者,加全蝎、小茴香;下坠感甚者,
加炙升麻。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睾丸附睾炎36例,用药2个疗程治愈21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
黄柏熟地治附睾炎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解毒。
主治附睾炎。
【偏方组成】黄柏、熟地各15克,知母、龟板各12克,猪脊髓1匙蒸熟兑服,银花30克,荔枝核2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睾丸肿大而痛者,加玄参30克,海藻15克,丹皮5克;胀痛甚者,加橘核
15克;微痛者,加赤芍12克,生甘草6克;小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6克;肿痛硬结者,加海藻15克,川楝子20克;发热者,加败酱草30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3例,结果全部获得痊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痄腮引起的睾丸炎有什么特点,又该如何治疗?
“痄腮”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俗名,它是一种病毒感染的疾患,特点是患者双侧腮肿。
本病病毒喜欢侵犯有活性的腺体,睾丸为男性的性腺体,活性强,所以睾丸炎为流行性腮腺炎在生殖系统的主要并发症,约20%的“痄腮”患者并发睾丸炎。
“痄腮”的潜伏期平均为18天。
腮腺肿大后,一周左右可并发睾丸炎,常为一侧睾丸肿痛(这种睾丸炎特别痛),寒战高烧,并可有呕吐,腹痛,阴囊检查可见睾丸肿大如核桃或鸡、鸭蛋大,触痛明显,质地中等,也有质硬如石,阴囊皮肤明显水肿,鞘膜腔穿刺有黄色积液,发病初睾丸肿胀迅速,可在1~2天内达到极点,约经10天左右肿胀消退。
有1/3~1/2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
对于双侧睾丸感染的病人,部分病人可因睾丸萎缩引起精子生成障碍而致不育。
治疗:(1)卧床休息,垫起阴囊或用丁字带托起。
局部冷敷有一定效果。
可用1%普鲁卡因做患侧精索封闭。
全身症状对症处理。
(2)中药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9克,山栀9克,黄芩9克,柴胡9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川楝子9克,荔zhi核9克,陈皮5克,枳壳5克,桔梗3克。
(3)一般抗生素无效,中药注射剂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等有一定疗效。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有抑制炎症及减轻症状作用。
连用1~2周。
(5)丙种球蛋白注射。
(6)腮腺炎患者康复期血清(3~4个月内的血清为宜)。
(7)乙烯雌酚1毫克,每日3次口服。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