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th-david
- 格式:ppt
- 大小:12.54 MB
- 文档页数:99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五四运动的开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五四运动的开展1、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二十世纪的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如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战争、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等问题暴露无遗。
同时,亚、非、拉殖民地和附庸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为世界革命独立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五四运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它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发生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激烈化以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所引发的空前民族危机,直接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发生的过程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出席和会的有20多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
中国曾对德、奥宣战,并派数万华工赵欧参战,因此也得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和会。
北京政府派去参加和会的代表是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等。
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七项要求,主要内容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电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
中国留欧学生团体派出代表要求中国代表团必须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
中国代表团接受了这一建议,向和会请求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遭到美、英、法操纵的和会拒绝,并提出德人在山东所有他种权利,应无条件地由日本接收。
1919年4月30日,《凡尔赛和约》明文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4月30日、5月1日,陆征祥电告北京政府外交失败。
中国外交失败的的消息传回中国后,立即激起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5月4日下午一时许,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
6月3日,北京20多个学校派数百学生上街展开讲演活动。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军阀黑暗统治,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切中时弊。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而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偏心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偏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偏向于片面的观察问题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首先,本章介绍了近代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工业的制造。
其次,本章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名义法律制度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此外,外交和贸易方面的开放政策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第三,本章探讨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思潮主要有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潮、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崩塌和现代理念的涌现。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对中国社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章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动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暴露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陷入深重困境,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社会现实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而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寻求自救和自强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提供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潮发展的系统概述。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从古老的思想文化体系向现代的思潮和思想转型。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