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得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支持性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效果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然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才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本文将围绕支持性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支持性心理干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支持性心理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建立正向的心理状态,加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自尊心,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减轻精神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心理负担。
支持性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两种。
个体治疗是通过与患者交流,帮助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群体治疗则是通过开展类似于心理团体活动的方式,让患者在一起交流感受和经验,增强彼此之间的社会支持和情感联系。
研究表明,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说,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减轻焦虑和抑郁在治疗过程中,支持性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
对于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说,焦虑和抑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
支持性心理干预能够通过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帮助其建立正向心态,减轻与疾病有关的负面情绪。
2.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支持性心理干预可以通过肯定患者成就和提供积极评价,帮助患者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
二、康复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康复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康复训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治疗的认知不断提高,康复训练也逐渐成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认知康复等多个方面。
职业康复包括培训技能、就业辅导等,帮助患者恢复就业能力;社会康复则主要是通过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逐步融入社会;认知康复则着重于训练患者的认知能力,使其学会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综合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对认知功能影响【摘要】综合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综合心理干预的定义和内容,然后详细探讨了其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
研究表明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工作、社交功能等。
通过临床案例和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综合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综合心理干预不仅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还对其认知功能产生持续影响,为未来精神分裂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综合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综合心理干预、认知功能、治疗、影响因素、临床案例、意义、持续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僵化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全球约有24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且患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无法完全治愈,且容易产生副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综合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患者康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综合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和困扰,提高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2. 减轻家庭负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家庭承担着重要的支持和照顾责任。
综合心理干预可以为家庭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减轻他们的负担,促进家庭和睦。
3. 提高治疗效果:通过综合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情绪变化,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这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各章节测试题目汇总2012一、是非选择题1.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认定为异常。
(否)2.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否)3.如果一个人自感情绪困扰,就肯定是有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否)4.法国的皮埃尔医生于18世纪末,从解除精神病患者的锁链开始,推行了精神病治疗的改革。
(是)5.麦斯麦的磁性学或麦斯麦术是现代催眠学的先驱。
(是)6.按照正态分布的标准,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以内包含了全部人群的96%,偏离均值太远的个体可以被视作是异常。
(错)7.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自1950年代起发展了一套治疗恐惧的行为技术程序系统脱敏法。
(对)8.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引起情绪或行为的异常。
(是)9.大脑结构与人的意识状态并不完全同构。
(是)10.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否)11.越是经济不发达、社会越动乱的地区精神疾患的发病率越高。
(是)12.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是)1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
(是)14.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不需要做物理或生化检验。
(否)15.临床会谈主要是咨询师讲而来访者听。
(否)16.只有结构性会谈才是规范与标准的会谈方式。
(否)17.DSM-Ⅳ的5轴诊断系统主要以前2轴做出决断,后3轴仅是补充信息。
(否)18.心理咨询师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心理治疗的效果好坏。
(否)19.自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会依据其他变量而改变的变量。
(错)20.个案研究是指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是)21.研究中的知情选择权是指主试有权了解被试的社会家庭背景并决定是否让他参与研究。
(是)22.即使是一般被认为是积极性的事件如结婚升学也会引发应激。
(是)23.应激导致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
(否)24.一个人的人生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紧张。
(是)25.积极应付才能有助于心理健康。
早期康复心理治疗对初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作用田思思发布时间:2023-06-09T09:27:19.916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5期作者:田思思[导读]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武义 321200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本院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
对比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治疗有效率。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BPRS评分(20.33±0.29)显著低于对照组(28.65±0.36)(P<0.05)。
治疗前,两组SD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SDSS评分(3.44±0.13)显著低于对照组(6.12±0.11)(P<0.05)。
治疗前,两组WHOQOL-BREF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88.36±1.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53±1.08)(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
结论:将心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可以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效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干预治疗;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均有发生,且临床症状十分多样,会导致患者的意志行为和思维状况以及知觉和情感等多方面产生异常的改变[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制控制和情绪调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丧失现实感、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等症状。
除了这些核心症状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经常遭受情绪调节困难和抑制控制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两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干预措施。
抑制控制是指个体对冲动、欲望和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抑制控制困难。
他们可能会经历冲动行为、情绪爆发和自我伤害等问题。
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活动,特别是与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相关的区域。
这些区域在抑制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活动可能导致抑制控制的缺陷。
干预措施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抑制控制。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消极思维模式,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抑制控制能力。
此外,心理教育和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抑制控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际的技巧和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体验和表达的调控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面临情绪调节困难,包括情绪的过度表达、情绪波动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困难可能与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的异常活动有关,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在干预方面,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情绪调节。
通过心理教育,患者可以了解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并学习一些实际的技巧和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则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消极情绪和思维模式,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除了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抑制控制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手段。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等核心症状,从而提高他们的抑制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
然而,药物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代谢问题,因此需要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总结起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抑制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综述了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的进展、在精神障碍病人中的实施方式、应用研究现状,以及精神障碍病人对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的效果评价,并分析了在应用中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心理护理干预在我国精神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精神障碍;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综述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和适应不良,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及功能损害[1]。
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BD),抑郁症(Depression),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以及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等。
目前,全球约4.5亿人患有精神障碍[2],我国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约有1600万人[1]。
在我国,除痴呆症外,精神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3]。
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欠佳。
结合心理治疗不仅能改善病情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还能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病情与心理状态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出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案,通过改变患者的感受,态度和行为来减轻患者痛苦,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推广。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旨在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障碍病人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心理护理干预的概述心理干预是指心理治疗,是以临床心理学的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患者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那么,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心理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
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们常常对自己的症状感到困惑和无助,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心理治疗师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找到导致精神疾病的潜在原因。
比如,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治疗师可能会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压力源、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应对方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抑郁情绪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心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这种对病情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让患者减少对自身症状的恐惧和羞耻感,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心理治疗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绝望和被误解。
心理治疗师以倾听、理解和关心的态度与患者相处,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让患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能够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例如,对于患有焦虑症的患者,治疗师的耐心倾听和鼓励的话语,可以让他们在情绪崩溃时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在面对困难。
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再者,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许多精神疾病与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思维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比如,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过度追求完美、过度担心出错的思维模式,导致反复出现强迫行为。
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这些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引导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实践,患者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出现了现实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发展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性格特点1. 内向和孤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内向和孤僻的性格特点。
他们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喜欢独处,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怀疑和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怀疑和敌对的性格特点。
他们对他人的意图持怀疑态度,常常感到被人陷害或迫害。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3. 情感冷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的性格特点。
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情感体验的困扰和障碍有关。
二、心理发展1. 童年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往往有一些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他们可能表现出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困难,缺乏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青少年期往往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上的困扰。
他们可能出现学习和社交能力的下降,情绪波动和冷漠等问题。
这可能与他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的困惑有关。
3. 成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年期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发展挑战。
他们可能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职业和家庭生活,常常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三、心理干预1. 心理教育: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通过向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精神分裂症。
同时,心理教育还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提高社会支持和关爱。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社会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干预措施。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感知和认同。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排斥、孤立和歧视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变得薄弱,无法融入社会,从而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2. 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归属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缺乏社会归属感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和自杀等心理问题。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社会归属感的缺失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他们已经存在的心理症状和困扰,使他们更加脆弱和易受伤害。
3. 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的措施(1)提供支持和理解: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对其社会归属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减少歧视和排斥,帮助患者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2)建立支持网络:建立支持网络可以帮助患者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这些支持网络可以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和专业人士等,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分享和实际帮助。
(3)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就业是社会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适应精神分裂症患者特殊需求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工作环境,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4)心理干预和治疗:心理干预和治疗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增强社会归属感和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和心理教育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社会压力和困扰,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4. 结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缺乏社会归属感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而增强社会归属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社会融入。
自行减药停药精神分裂症容易复发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令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脱离了真实的世界,很多人不得不终生住院。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难题是高复发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药物的副作用令很多患者自行减药、停药。
如果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大脑神经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患者就可能要终生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减少复发。
中断药物治疗,复发风险暴增4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全球接近1%左右,目前我国的患者以千万计,他们的诊疗还不很规范,过半患者没有接受早期、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很多患者和家属总想吃个偏方或者灵丹妙药就根治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从发病到治疗经历的时间越短,患者康复的机会就越大。
然而,国内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偏晚,从发病到就诊平均1.5年。
氯丙嗪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会令患者产生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导致他们吃药后表情呆板,走路的姿势像一个老太太,别人一看就知不正常,而有的药物服用后还可导致肥胖。
民间有“桃花癫”的说法,说的是很多人在春天发疯,其实精神分裂症没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但很多人在春天会停药一段时间,就可能导致发病。
由于对这些药物存在排斥心理,或者担心药物依赖性,很多患者一旦感觉症状减轻便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疾病复发。
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大脑神经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出院一年内的复发比例高达33.5%,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
对于患者因为害怕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的问题,专家表示,药物副作用出现概率很低,约为1%~10%,但很多患者看得太重,其实这是必要的治疗成本,只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医生及时调整用药,可将副作用控制在安全范围。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第一代药物有明显进步,有些药物可明显改善药源性的肥胖、糖尿病等,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精神科收治的74例患者(2021年9月~2022年11月),随机分为心理组与非心理组,各37例。
非心理组患者根据精神疾病类型采用对症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组增加心理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心理组治疗后PANSS 评分(50.11±12.17分)均显著低于非心理组(76.27±10.98分)(P<0.05)。
结论联合应用心理治疗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精神疾病控制效果,应用效果可靠。
【关键词】:心理治疗;精神科;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焦虑;抑郁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容易导致心理健康受损,出现心理失衡等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精神障碍,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精神科接诊的患者中,多数患者为后天因素刺激引发的精神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外部干预,调控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疾病,控制效果[1]。
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干预模式,可以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提高认识能力,纠正异常行为,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待会儿,近年来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其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的具体效果尚有待明确。
为此,本研究选择本院精神科收治的74例患者(2021年9月~2022年11月),对比分析了心理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期间本院精神科收治的74例患者(2021年9月~2022年11月),随机分为心理组与非心理组,各37例。
心理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85±20.18岁,病程2~32个月,平均21.36±10.21月。
非心理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2~61岁,平均40.98±19.85岁,病程3~32个月,平均31.98±9.91月。
心理干预对重度抑郁合并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评价曾家琴发布时间:2023-06-07T05:50:43.11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5期作者:曾家琴[导读]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重度抑郁合并SCH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2例重度抑郁合并SCH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MA和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重度抑郁合并SCH患者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身心症状,具有推广价值。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404100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重度抑郁合并SCH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2例重度抑郁合并SCH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MA和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重度抑郁合并SCH患者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身心症状,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理干预;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多发心理疾病之一,以青壮年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不协调,行为、感知、思维和情感障碍等[1]。
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干扰下,患者易衍生出抑郁、焦虑和自卑等情绪,一旦患者出现重度抑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过激行为,例如自杀、伤人等,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加强心理干预,及时帮助患者改善认知,有助于预防疾病进展[2]。
本次研究以重度抑郁合并SCH患者为对象,分析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2例重度抑郁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18±4.71)岁;观察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76±4.13)岁。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SAS、SDS评分影响评价发布时间:2021-06-07T08:12:16.4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4月4期作者:马睿冰[导读]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SAS、SDS评分影响评价。
方法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院治疗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4例。
参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1个月SAS和SDS评分。
结果实施后,参照组依然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高,差异大(P<0.05)。
马睿冰黑龙江省海伦精神病人疗养院 152300【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SAS、SDS评分影响评价。
方法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院治疗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4例。
参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1个月SAS和SDS评分。
结果实施后,参照组依然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高,差异大(P<0.05)。
结论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内心压抑感,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减少SDS等对患者的影响,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SA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AS and SDS scores.Methods 68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1 month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sti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reduce patients' inner depression,help patients adjust their mentality,reduce the impact of SDS on patients,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schizophrenia;SAS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世界较复杂,内心脆弱、敏感,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SAS评分等长期居高【1】。
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得作用
早期干预与治疗的重要性
如果患者发病时间短,第一次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时尽早使用疗效全面、副作用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治疗疾病及早日康复的关键。
特别是发病于青少年时期的患者,只有迅速地控制症状,尽快地恢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才能使疾病不至于影响其今后的前程。
而患者在某一段时期疾病急性恶化,主要原因是患者或使用药物维持不当,剂量过少,或时停时用,或骤然撤药等。
甚至急性复发,发生在药物治疗情况下。
每复发一次会加重病情,治疗会更困难,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逐步衰退。
获得成功的召唤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A Beatiful in Mind)是根据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Jr.John Forbe Nash)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数学家纳什年轻的时就显示杰出的数学天赋,但由于患有精神分裂症使他在学术上向高层次进军的道路上遭受到巨大的阻碍。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爱妻的帮助下及医生的治疗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
最终他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发展中的精神分裂症病治疗药物
在北京举办的精神科专家学术演讲暨再普乐上市三周年庆上,专家们一起就精神分裂症治疗进展进行讨论。
会上,专家们深入讨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控制急性阳性症状有显著疗效,同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及认知障碍也有显著疗效。
与其它抗精神病药相比,作为目前全球公认的抗精神病一线用药再普乐更能维持疗效,降低复发。
它较少副反应,大大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受到临床医生及广大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肯定。
由礼来公司于1996年在美国成功上市抗精神病新药再普乐,目前全世界已有800多万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再普乐的成功治疗,再普乐已成为全球销售量第一的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档案
大约有1%的人口在他们一生中某些时间会患精神分裂症。
估计全球有4500至50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其中3300万在发展中国家。
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的子女有10%的风险患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一般男性多在17至30岁,而女性则在30至40
岁发病。
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可能有幻听,语无伦次和妄想。
医生不知道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但推测可能是大脑内化学不平衡的因素。
1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4个出现自杀企图,并有至少1个自杀成功。
由于难以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症状,预防复发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和职业功能。
首次发作的病人中有1/4完全康复。
一半以上病人会复发或呈现慢性病程。
25%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和照料。
(北京青年报2002-3-29)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药物的治疗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两类:
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又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
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副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用药剂量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治疗剂量较小。
常见的典型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较小,出现某些副作用的情况较少,对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疗效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好。
但大多价格昂贵。
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地平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