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O
(二)诊断依据。
艰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
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由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
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
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93)——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脑梗死致残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在安静状态急性起病。其根据闭塞血管的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偏瘫、失语、偏盲、一侧肢体麻木、流涎口齿不清、眩晕、呕吐、复视、共济失调等,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还可以产生意识障碍。早期磁共振检查科发现病灶,CT在12小时后能发现梗死灶。其一般于起病3周后进入恢复期。
【诊断要点】
①发病者年龄较大。
②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病,通常在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而面瘫、失语等神经局限性体征明显。
⑦脑脊液多数正常。CT检查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MRI可早期诊断。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做好恢复期药物治疗,重视康复治疗,加强预防性治疗,减少脑梗死复发。
1、一般治疗:康复治疗指导对患者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以降低致残率。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相应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控
制血糖等治疗,减少脑梗死复发。
2、药物治疗
(1)本病发病3-6小时,可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剂(tpA) 0.9mg/Kg(最大剂量900mg)总量的10%静脉注射其余为静脉滴注持续1小时。
或东菱克栓酶 10U 和生理盐水 10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次
(2)本病发病3-14日,可用:
尼莫地平 20mg 口服每日3次
或氟桂利嗪(西比灵) 5mg 口服每晚一次
精品文档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诊治流程规范
(参考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院前处理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
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C 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处理流程:
抢救
急诊医师诊断步骤
是否为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
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 CT/MRI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 3-6 小时以内,年龄 18 岁以上,无溶栓禁忌症,详细参考溶栓
适应症及禁忌症。
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以下基本评估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推荐)。
1、脑 CT/MRI ;
2、血液学、凝血功能、生化及心电图检查;
3、 NIHSS 评分;
4、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气道、呼吸;血压;
5、紧急处理:颅高压,严重血压、血糖、体温异常,癫痫等(参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6、开启绿色通道,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治疗。
卒中单元 /病房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
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
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
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
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
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脑CT可以显
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
脑梗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一、中医病名:中风病急性期
二、西医病名:脑梗死急性期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指标》(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颅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颅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昏不知人或神智昏糊、迷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
引言: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介绍2021年的脑梗死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诊断标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体征方面则可观察到局部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MRI、CT等,可明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二、急性期治疗
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是关键环节,旨在恢复脑血供和保护脑组织。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急性期治疗应包括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溶栓治疗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供。血管内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栓直接清除,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预防策略
预防是脑梗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
预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来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
4.脑梗死后的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支持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诊疗策略
脑梗死的诊疗策略在特殊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对于儿童和孕妇,应根据年龄和生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安全性。对于老年人,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合并症,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流程规范
(参考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院前处理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见下方)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急诊处理流程:
2、血液学、凝血功能、生化及心电图检查;
3、NIHSS评分;
4、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气道、呼吸;血压;
5、紧急处理:颅高压,严重血压、血糖、体温异常,癫痫等(参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6、开启绿色通道,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治疗。
卒中单元/病房
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卒中单元/病房医师诊治步骤及流程:
1、是否为卒中: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症状;
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脑CT/MRI;
3、卒中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
4、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参见溶栓治疗适应征、禁忌征);
5、适合静脉溶栓者:完成溶栓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
6、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联系介入医师及介入室,完成术前准备,与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
脑梗死
[概述]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有关。
[临床表现]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⑴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矇,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⑶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
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guidelin)。文重点介绍EUSI(European Stroke Initiotive)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建议.
1、一般治疗
1.1 肺功能及气道的保护较严重的通气障碍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严重的肺炎、心力衰竭、大面积的椎基底或半球梗死、半球梗死后癫持续状态等。对于严重卒中及肺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气分析(BGA)或呼气性PCO2及经皮O2等检查。经眼连续脉搏血氧测定法可提供治疗所需要的信息.对于轻至中度低氧血症者,通过鼻导管供氧2~4L/min可以改善氧合作用;对于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有较高误吸危险的昏迷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
1.2 心脏监护及血压管理继发于卒中的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在急性期可出现STT明显改变、心肌酶升高等类似心肌缺血的表现.因此,卒中后应尽快行心电图 (ECD)检查,严重卒中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连续心电监护。高血压的监控及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概念认为,卒中急性期应该常规降压治疗。目前研究发现,很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梗死区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缺陷,使缺血半暗带血流更依赖平均动脉压(MPA)。血压升高是机体代偿性反应,故不主张积极降压治疗,以便维持适度的脑灌注压(CPP)。因此,对以往有高血压史者,控制收缩压的标准为180mmHg(7 5mmHg= 1kPa),舒张压为100~105 mmHg。反之,以往无高血压者,轻度血压升高(160~180 90~100 mmHg)是有利的,但是血压极度升高(收缩压〉220 mmHg;
脑梗塞中医诊疗指南
1.脑梗塞时常发生怎样治疗?
2.脑梗患者该怎样恢复?
脑梗塞时常发生怎样治疗?
针对脑梗塞主要是药物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静脉溶栓药物
公认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发病4.5小时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开始越早,临床结局越好。静脉溶栓患者应收入卒中单元监护,溶栓治疗严重出血的风险大约6%左右。
动脉溶栓药物
针对颅内主要供血动脉的闭塞、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症状出现小于6小时、未能进行静脉溶栓的卒中患者进行动脉rt-PA溶栓治疗可能有益,但是不能妨碍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不能溶栓者,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指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不建议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但有特定指征,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支架植入术者例外。治疗应持续到事件发生后9个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仍发生卒中的患者,建议重新评价其病理生理学和危险因素。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等,神经保护治疗针对的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个环节。
抗生素
感染控制和预防肺炎和泌尿道炎症,严重的卒中患者可能需要预防性应用抗
生素。
抗凝药
预首选低分子肝素,长期治疗通常需要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可以起到预防肺栓塞的作用。
胰岛素
当血糖>10mmolL时,需输注胰岛素降低血糖。高血糖可能是卒中后的一个应激反应,一些患者血糖水平会自动下降。在卒中后首个24小时内静脉应用生理盐水,并且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就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时应予静脉输注葡萄糖或10%~20%葡萄糖输注。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共识
(2017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 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 1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 MRI )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 24h 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 CT或 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
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
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分级诊疗流程
(2019年版)
TIA/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脑梗死TIA 不是良性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机率。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候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就近转卒中急救地图中的卒中定点救治医院。
二级医院
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
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
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
4.急性期TIA/脑梗死患者;
5.应进行血管评估,应尽量查明病因及发病机制;
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1)不能进行
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不明的患者;(2)无条件进行溶栓或血管内治疗;(3)有严重合并症,当地医院无法良好控制,病情许可时。
三级医院
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
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
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
4.急性期TIA/脑梗死(初发与复发)患者;
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
6.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患者;
7.门诊治疗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
8.原有疾病基础上再次加重,需重新评估的患者;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梗死(cerebra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
1、西医诊断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治疗。
三、治疗思路
(一)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
1、脑梗死超早期无溶栓治疗指征者、急性期的腔隙性梗死。
2、恢复期、后遗症期无手术和血管成形术指征者。
(二)以下情况可以用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
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分水岭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OCSP分型属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手术指征者。
(三)治疗目标
改善全身状况,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存质量。
四、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
(一)脑梗死急性期的概念
指脑梗死发病2~4周内。
(二)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治疗原则
超早期、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助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