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准备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9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准备工作
3.长征的历程
4.长征的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它始于 1934 年 10 月,结束于 1936 年 10 月,历时两年。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思想动员、组织调整、物资筹备等方面。
中共对红军进行了整编,将原先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合并为红军三大主力,同时加强了党的领导,明确了战略转移的目标和路线。
长征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云南等地,到达四川懋功。
第二阶段是从懋功出发,经过草地、雪山,到达甘肃会宁。
第三阶段是从会宁出发,经过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意义重大。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使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
其次,长征期间,中共对党的领导进行了调整和加强,使
党的工作更加有效。
第1页共1页。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名称:长征 地点:中国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 结果: 红军主力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简介1934年10月,由于博古[1-2]“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长征6到12章内容概括第一章:准备出发本章主要介绍了长征的背景和筹备工作。
自红军主力在江西遭受敌人的严重围追堵截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选择新的作战方向,决定进行长征。
章节详细描述了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物资储备、士兵心理调整等。
第二章:突围南走本章讲述了红军如何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南向前进。
在长征开始后的早期阶段,红军需要成功突出三堵阻力,无情情地全面打击敌人,确保前进的道路畅通。
这一章节将详细描述战斗中的策略,士兵们的英勇奋战以及红军领导层的指挥决策。
第三章:战略转移本章重点叙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战略转移。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红军采取了多次转移营地的策略。
这一章节将详细描述红军的行军路线选择、军民关系建设以及在转移过程中遭受的考验和困难。
第四章:队伍剧变本章着重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队伍剧变的情况。
长征途中,红军经受了艰苦的环境考验,很多人员因为伤病、缺乏粮食等原因无法继续前进。
而这也促使红军领导层采取了改革措施,调整了队伍结构和工作分配。
第五章:过草地本章主要叙述了红军如何成功地穿越草地地区。
草地地形复杂,极易迷失方向,红军必须依靠精确的导航和对地形的熟悉,才能安全通过。
这一章节将详细描述红军如何应对困难、克服种种障碍,最终成功过草地的故事。
第六章:战胜自然灾害本章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自然灾害,并展示了红军如何以坚韧的精神战胜困难。
从陡峭的山峰到剧烈的气候变化,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了各种自然灾害。
章节中将详细叙述红军如何适应这些环境挑战,保持士气,继续前进。
第七章:抵达陕北。
红军长征中主要遭遇了四大困难,这里以中央红军为主体展开说明:第一,敌军的围攻。
红军一直处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主要有薛岳率领的中央军、湘军、桂系军、川军、滇军、黔军,后来就是西北胡宗南的中央军。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遵义会议前三人团贯彻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湘江惨败,力量损失过半。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以军力挟持中央,导致红军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第三,征途中自然条件的恶劣。
毛主席诗《七律-长征》里面写的很清楚了,还有过草地没写上,其他毋庸赘言。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情民情。
受地方头面人物的煽动和欺骗,加上对国民党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反抗,少数民族人民不能接受外来的军事力量进入或经过他们的地区,甚至袭击红军,作为一支人民子弟兵,只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而不能随便动用武力。
历经时间:1934~1936年间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长征途经主要地点红1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红2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弋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红6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红7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红10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红25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重要事件:1.喋血湘江1934年12月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3.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4强渡嘉陵江1935年3月28-4月28日5.抢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6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7.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8.包座战役1935年8月29日9.攻占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10. 直罗镇战役1935年11月19~24日。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北上抗日先遣队经长汀、大田、尤溪,于8月1日攻占水口,击溃守敌王敬久部,乘胜追击至福州城下,与敌激战三昼夜,不能攻克福州城,遂移师北上。
7月23日为了结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七百余人,在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肖克、王震等三人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由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开始战略转移。
8月12日红六军团在桂东县的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8月26日红六军团到达湘江右岸的蔡家埠,准备枪渡湘江。
但湘敌刘建绪发现红军渡江意图,急调重兵防堵湘江,并督令湘军尾击红军。
桂军廖磊部分两路向道县、零陵地区运动,堵击红军西进。
红六军团进不得不放弃原定渡江计划。
9月4日红六军团在全县以南的界首地区渡过湘江,占领西延县城。
9月间程子华奉命到达鄂西北地区。
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通知活动于院西北的红二十五军返回鄂东北地区,接受中央指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鄂豫皖地区敌占绝对优势,根据地发生了人力、物力的严重困难,于是决定鄂豫院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
是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离开中央苏区,到鄂豫院根据地工作,传达中央指示。
红军⾛完长征的感想(通⽤8篇) ⼀、长征经历的各个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7⽇~1934年10⽉10⽇)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10⽇~1935年1⽉15⽇)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15⽇~1935年6⽉14⽇)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14⽇~1935年10⽉19⽇)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19⽇~1936年7⽉1⽇) ⼤会师阶段(1936年7⽉1⽇~1936年12⽉12⽇) ⼆、红军⾛完长征的感想(通⽤8篇) 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长征。
下⾯⼩编为⼤家带来了红军⾛完长征的感想(通⽤8篇),供⼤家参考。
红军⾛完长征的感想1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红军们刻⾻铭⼼的,是⼀段段⾎与⽕、⽣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动⼒,是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观、价值观的全⾯展⽰。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往⽆前的精神。
正如索尔兹伯⾥所说:“长征将成为⼈类坚定⽆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们再次认识到,⼈类的精神⼀旦唤起,其威⼒是⽆穷⽆尽的。
”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是现实的。
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的。
它承接着井冈⼭精神,⼜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星精神、载⼈航天精神,更为它注⼊了新的时代⾎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标、⽮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概,实事求是、独⽴⾃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局、紧密团结的⾰命风格,⼼系群众、患难与共的⾼尚情怀。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历史背景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长征过程江西瑞金出发——冲破三道封锁线——渡江战役,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1935.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师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七律长征的节奏划分长征征程,曲折坎坷,是中国革命的壮举。
长征途中,红军经受着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围剿,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战斗的节奏。
本文将从节奏的划分角度,探讨长征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以展现长征的伟大意义。
第一阶段:浴血的出发长征的第一阶段是红军在敌人的包围中浴血奋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浴血的出发”。
红军在瑞金会师后,经过敌人的长时间围剿,被迫突围。
红军不仅面临着敌军的强大火力和数量优势,还要应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缺乏足够的补给。
在这个阶段,红军的节奏是紧张而又无法预料的。
第二阶段:奔波的求生第二阶段是红军奔波求生的阶段,可以称为“奔波的求生”。
红军在逃亡途中,面临着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他们需要克服人力和物资的短缺,同时还要躲避敌人的追击。
在这个阶段,红军虽然没有与敌人进行正面交战,但他们仍然需要保持战斗的节奏,以确保全军的生存。
第三阶段:迎难而上第三阶段是红军在险象环生中迎难而上的阶段,可以称为“迎难而上”。
红军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与敌人展开战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和伏击战,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实力。
红军在这个阶段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节奏逐渐趋于稳定。
第四阶段:智勇双全第四阶段是红军智勇双全的阶段,可以称为“智勇双全”。
在这个阶段,红军的领导者们展现出聪明才智和出色的战术能力。
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有针对性地打击敌军。
红军在这个阶段领导得当,士气高涨,节奏稳定快速。
第五阶段:胜利的临近第五阶段是红军胜利的临近阶段,可以称为“胜利的临近”。
红军在这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敌人开始产生恐慌和内部分裂。
红军的节奏在这个阶段加快,他们更加有信心,更加准备面对敌人的最后抵抗。
第六阶段:胜利的到来第六阶段是红军胜利的到来阶段,可以称为“胜利的到来”。
红军在这个阶段最终击败了敌人,取得全面胜利。
他们顺利完成了长征的任务,开创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在这个阶段的节奏是庄重而又庄严的,表达出了他们的胜利喜悦和豪情壮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那么,你知道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下面一起随店铺来看看。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的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左倾军事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
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是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继而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红军长征各阶段分析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红军长征的经过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红军长征(Long Marches)【时间】1934~1936年间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地点】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 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宣言】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935.10)【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长征:一段传奇的征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它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本文将通过讲述长征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展现这段传奇历程的伟大意义。
一、长征前的准备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红军被迫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
在这场伟大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红军,跨越了14个省份,翻越了高山、峻岭、草地、沙漠,总行程约为12500公里。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征程,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二、长征途中的故事1. 四渡赤水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毛儿盖与敌军展开激战。
由于敌人布下了重重包围圈,红军被迫撤退。
在四天四夜的时间里,红军战士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次四渡赤水的战斗,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聪明才智。
2.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8月至9月,红军进入了川西高原。
这里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红军战士们在雪山和草地间跋涉,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等种种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其中,红军烈士陈昌浩的事迹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陈昌浩是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因病去世。
在他临终前,他把自己的藏族衣服留给了一位当地的藏族姑娘。
这位姑娘为了纪念陈昌浩,将这件衣服制成了一面旗帜,传承下去。
这面旗帜成为了红军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骄傲和信仰。
3. 遵义会议XXXX年X月X日至17日,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历史上重要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党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长征准备阶段: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分兵突围【来源:人民网】 2006年08月12日14:28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北上抗日先遣队经长汀、大田、尤溪,于8月1日攻占水口,击溃守敌王敬久部,乘胜追击至福州城下,与敌激战三昼夜,不能攻克福州城,遂移师北上。
7月23日为了结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七百余人,在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肖克、王震等三人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由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开始战略转移。
8月12日红六军团在桂东县的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8月26日红六军团到达湘江右岸的蔡家埠,准备枪渡湘江。
但湘敌刘建绪发现红军渡江意图,急调重兵防堵湘江,并督令湘军尾击红军。
桂军廖磊部分两路向道县、零陵地区运动,堵击红军西进。
红六军团进不得不放弃原定渡江计划。
9月4日红六军团在全县以南的界首地区渡过湘江,占领西延县城。
9月间程子华奉命到达鄂西北地区。
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通知活动于院西北的红二十五军返回鄂东北地区,接受中央指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鄂豫皖地区敌占绝对优势,根据地发生了人力、物力的严重困难,于是决定鄂豫院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
是年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离开中央苏区,到鄂豫院根据地工作,传达中央指示。
9月间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粉碎了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先后收复巴中、南江、旺苍,直逼广元城下;9月22日又克阆中、苍溪。
至此,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均被红军收复,川军第一、第二、第三路军逃至嘉陵江以西,第四路军逃至营山、渠县地区。
是役重创了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恢复和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0月初国民党军队继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推进。
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惊慌失措,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10月6日红六军团在甘溪超到桂军第十九师的突然袭击,战斗失利,部队被截成三段,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包围中。
10月7日中央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接替主力红军防务,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各军团,先后向兴国、于都、会昌地区集中,准备突围转移。
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
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发布命令:“将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同行动。
”并规定第一纵队各梯队分于10日17时、18时出发。
是日晚,中共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进行战略转移。
10月上旬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主力红军长征后。
中央根据地的斗争,作了如下布置:(一)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
以项英(任书记)、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苏区中央局委员。
陈毅为中央办事处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
(二)留下红二十四师、十多个独立团及其他地方部队共一万六千余人,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
(三)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之间三角地区为最后基本的游击区和最后坚持阵地。
10月22日,又宣布成立中央军区,以项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领导中央根据地和闽浙赣边区的斗争。
长征失利阶段:湘江战役损失惨重会师计划落空【来源:人民网】 2006年08月12日14:29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以南地区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0月中旬蒋介石在华北视察,突接“南昌行营”情报,得知中央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乃匆匆赶回南昌,判断红军行动方向。
蒋介石从东路军蒋鼎文部所获材料中判明:中央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
于是拟定了追堵长征红军的初步计划要旨。
10月21日至23日中央红军自21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广东军阀陈济棠部扼守的信丰至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失利后,一部进入荒无人烟的大山野林之中,经过艰苦转战,打破了湘、桂、黔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围追堵截,于是日在黔东北印江的木黄和松桃的石梁与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10月26日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师后,于是日在川黔交界的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两军会师大会。
经中央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中央决定两军合成一个战略单位,成立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的军事行动。
10月2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挺进湖南,开展湘西攻势。
10月间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从福州地区移帅北上后,先后攻占罗元、庆元、常山等地,但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被迫转入闽浙赣边根据地,与万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
两军会台后,11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武装编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
全军近万人,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分两路北上。
红十军团以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
以后又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
11月1日至8日中央红军占领汝城以东的连珠岩、土桥、东冈岭、苏仙镇等地,进到汝城、城口、沙田一线,突破了由湖南军阀何键部防守的第二道封锁线(广东仁化至湖南汝城间),沿赣粤湘边向湖南前进。
11月13日蒋介石鉴于中央红军西进甚急,深恐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进至桂、黔边境,是日“南昌行营”发布“追剿计划”,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所有原西路军各部长及北路军蒋系“中央军”薛岳部及周浑元部,均归指挥。
同时又电令贵州军阀王家烈,广西军阀白崇禧各派得力部队分至湘黔、湘桂边境堵击,妄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11月25日至30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27日,红军先头红二师、红四师各一部于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铺之间的渡河点。
湘桂两省敌军分路向红军猛扑,妄图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渡河西进。
尾追敌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
29日,红三军团渡过湘江,于界首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
30日,中央纵队渡过湘江。
经红军英勇奋战,突破了湘桂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红军减员至三万多人。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宣告成立,任弼时任书记,同时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领导机构,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军区政治委员。
1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停止南渡酉水,占领大庸、桑植后,推备夺取沅陵,进入湘中,策应中央红军西进。
12月初,红二、六军团主力沿沅江东下。
11月27日红二十五军从信阳城南越过平汉铁路,进至桐柏山区,在方城的独树镇与敌反复冲杀后,于是日甩开敌人,进入伏牛山区。
但伏牛山区反动组织严密,地主围寨甚多,且北临陇海路,创建根据地较为困难,红二十五军不得不放弃在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继续向陕南前进。
11月底中央根据地中共中央分局举行会议,决定成立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派李乐天、杨尚奎去赣粤边,罗孟文去杨赣县,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去闽西。
12月上旬中央红军翻越西延山脉的最高峰――越城岭(老山界),进入苗、僮民族地区。
12月10日中央红军进入苗、惶民族地区后,红军住地连续失火。
是日,中央纵队到达龙坪,此系僮族村镇。
当夜宿营后,发生大火,村镇烧毁过半,红军奋力抢救,并抓获国民党放火奸细三人。
次日召开群众大会,将奸细公审后处决。
12月13日中央军委在通道境内召开会议。
是时,敌“迫剿军总司令”何键调集湘军及配属其指挥的“中央军”薛岳所部共十五个师的兵力,在通道城以北地区――新宁、武冈、绥宁、靖县、会同、芷江、黔阳一带进入阵地,进行堵截。
如果中央红军坚持原定计划,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团,就要与五、六倍的敌军决战。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于是中央红军自通道城改变了进军方向。
但博古、李德仍然坚持会合红二、六军团的基本目标。
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6日红二、六军团在涪涩河歼敌三十四旅大部。
17日,占领桃源,包围湘西政治经济中心常德,牵制敌军十余个师,胜利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突围长征约战斗任务。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红军渡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主要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
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
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决定提出红军的基本口号是:“创造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消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决定提出利用争取的时间,使部队得到短期休整,加强连队政治工作,缩编部队,充实战斗连队,以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决定提出保持同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的密切的通讯联络,加强对他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领导,“使他们以积极的行动,来配合我们的反攻”。
1月1日至3日中央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分二路强渡乌江。
中路前卫团(红四团,团长耿飘,政委杨成武)于1月1日到达江界河渡口,进行威力侦察。
2日上午,佯攻老渡口,在上游新渡口强渡,未成。
3日上午再次强渡,击溃黔军江防司令林秀生部第五、第六两个团,强渡成功。
下午,占领黔军江防司令部所在地猪场(珠藏)。
左路于茶山关渡口渡江,因黔军独立第二师侯之担部第二团未加抵抗,于3日安全渡江,进入尚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