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194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Integrate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System Alliances and Client Unit Specifications(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 V I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2)4视频监控中心技术要求 (3)4.1 视频监控中心功能要求 (4)4.1.1 CMU功能要求 (4)4.1.1.1 业务功能要求 (4)4.1.1.2 CMU其他功能要求 (7)4.1.2 MDU功能要求 (8)4.1.3 MSU功能要求 (9)4.1.4 SMU功能要求 (9)4.1.4.1 用户管理 (9)4.1.4.2 认证鉴权 (10)4.1.4.3 设备管理 (11)4.1.4.4 产品管理 (12)4.1.4.5 权限管理 (12)4.1.4.6 系统管理 (12)4.1.4.7 授权管理功能 (13)4.1.5 MGU功能要求 (13)4.1.5.1 功能逻辑结构 (13)4.1.5.2 功能要求 (13)4.1.5.3 设备类型 (15)4.1.5.4 协议适配 (15)4.1.6 WPU功能要求 (16)4.1.6.1 WPU系统结构 (16)4.1.6.2 业务Portal功能要求 (17)4.1.6.3 管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20)4.2 视频监控中心性能要求 (24)4.2.1系统容量 (24)4.2.2监控点接入时间 (24)4.2.3被监控点切换时间 (24)4.2.4时延 (24)4.2.5视频质量 (24)4.2.6网元性能要求 (24)4.2.6.1 MGU性能要求 (24)4.3 视频监控中心网管要求 (26)4.3.1 CMU网管要求 (26)4.3.1.1 性能管理 (26)4.3.1.2 故障管理 (27)4.3.2 MGU网管要求 (28)4.3.2.1 配置管理 (28)4.3.2.2 故障管理 (30)4.3.2.3 性能管理 (30)4.3.3 WPU网管要求 (30)4.3.3.1 配置管理 (30)4.3.3.2 故障管理 (31)4.3.3.3 性能管理 (31)5前端设备技术要求 (31)5.1 前端设备概述 (31)5.1.1前端设备定义 (31)5.1.2前端设备组成 (31)5.1.3前端功能模块 (32)5.2 前端设备基本要求 (33)5.2.1前端监控设备整体要求 (33)5.2.2前端监控设备技术要求 (33)5.2.2.1 前端监控设备的功能要求 (33)5.2.2.2 前端监控设备的编码要求 (38)5.2.2.3 前端监控设备的性能要求 (39)5.2.2.4 前端监控设备的详细参数要求 (40)5.2.2.5 前端监控设备的外部接口要求 (44)5.2.3前端监控设备网管要求 (45)5.2.3.1 资源管理 (45)5.2.3.2 故障管理 (46)5.2.3.3性能与状态管理 (48)5.2.3.4 配置管理 (48)5.3 固定PU技术要求 (50)5.3.1固定PU的功能要求 (50)5.3.1.1 网络地址配置 (50)5.3.1.2 用户B/S访问权限 (50)5.3.1.3 提供WEBSERVER 管理功能 (50)5.3.2性能要求 (51)5.3.2.1 处理能力要求 (51)5.3.2.2 图像效果 (51)5.3.2.3 画面延迟 (51)5.4 M_PU技术要求 (51)5.4.1 M_PU 概述 (51)5.4.1.1 按产品实现方式分类 (51)5.4.1.2 按接入网络分类 (51)5.4.1.3 M_PU 产品形态 (52)5.4.1.4 基于移动属性的产品形态 (52)5.4.1.5 车载型M_PU的技术要求 (52)5.4.1.6 基于数据卡数量分类 (52)5.4.2.2 多卡绑定功能 (53)5.4.2.3 系统自检、恢复能力 (54)5.4.2.4 移动网络接入要求 (54)5.4.2.5 短消息激活功能 (55)5.4.2.6 语音激活功能 (55)5.4.2.7 带外能力(可选) (55)5.4.3 M_PU性能要求 (55)5.4.3.1 移动网络指标要求 (55)5.4.3.2 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55)5.4.3.3 网络适应性要求 (56)5.4.3.4 图像质量要求 (56)5.4.4 M_PU 硬件及接口要求 (56)5.4.4.1 GPRS/EDGE/WCDMA数据卡接口要求 (56)5.4.4.2 天线设计要求 (56)5.4.4.3 A T 指令接口要求 (57)5.5 前端设备与视频监控中心接口要求 (57)5.5.1接口规范范围 (57)5.5.2接口规范原则 (57)5.5.2.1 前端设备的管理接口 (57)5.5.2.2 前端设备会话控制接口 (59)5.5.2.3 前端设备的音视频传输接口 (61)5.5.3 PU与CSG的接口 (61)5.5.3.1 前端设备参数配置和查询流程 (62)5.5.3.2 云镜控制流程 (85)5.5.3.3 前端设备的控制流程 (90)5.5.3.4 告警上报流程 (91)5.5.3.5 透明通道流程 (92)5.5.3.6 前端设备注册流程 (93)5.5.3.7 前端设备心跳流程 (95)5.5.3.8 图象遮挡流程 (95)5.5.3.9 前端设备制式设置 (97)5.5.3.10 前端设备制式读取 (97)5.5.3.11 录像下载流程 (98)5.5.4 PU与MDU的接口 (98)5.5.4.1 前端设备注册流程 (99)5.5.4.2 前端设备心跳流程 (100)5.5.4.3 媒体会话建立流程 (100)5.5.4.4 媒体会话拆除流程 (102)6客户端技术要求 (102)6.1 客户端概述 (102)6.2 PC客户端功能要求 (103)6.2.1安全认证 (103)6.2.2设备管理 (103)6.2.5自动登陆 (103)6.2.6本地录像 (103)6.2.7中心录像查询和回放 (104)6.2.8报警信息的查询 (104)6.2.9音频 (104)6.2.10拍照 (104)6.2.11客户端升级 (104)6.2.12解码要求 (104)6.2.13显示要求 (104)6.2.14接口要求 (104)6.2.15数据安全 (104)6.2.16 NAT穿越 (105)6.3 移动客户端功能要求 (105)6.3.1用户登录 (105)6.3.2浏览功能要求 (105)6.3.3视频解码要求 (106)6.3.4视频播放要求 (106)6.3.5云镜控制要求 (106)6.3.6视频截图要求 (106)6.3.7手机本地录像要求 (107)6.3.8参数配置要求 (107)6.3.9异常处理要求 (107)6.3.10统一UI设计要求 (108)6.3.11在线升级要求 (108)6.3.12远程控制 (108)6.3.13无线接入 (108)6.3.14分辨率 (108)6.3.15视频解码 (108)6.4 客户端与视频监控中心接口要求 (108)6.5 服务质量和稳定性要求 (109)6.5.1服务质量要求 (109)6.5.2稳定性要求 (109)附录A:移动终端实现M_PU功能的相关要求(规范性附录) (109)1概述 (109)2功能要求 (109)2.1 系统要求 (109)2.2 用户登录功能 (110)2.3 实时视音频采集功能 (110)2.4 手机终端实现音视频编码的要求 (110)2.5 录像上传功能 (110)2.6 图片上传功能 (110)2.7 录像、图片抓拍功能 (110)2.8 文件夹管理 (110)2.11 软硬件编码 (111)2.12 支持多码流功能 (111)2.13 自动参数配置功能 (112)2.14 带外设备视频上传 (112)2.15 网络自适应上传 (112)2.16 前端高清抓拍 (112)2.17 上下线通告 (112)2.18 GPS/GIS功能 (112)2.19 彩信上传 (112)3性能要求 (112)3.1 性能指标 (112)3.1.1专有芯片编码手机PU性能指标 (112)3.1.2内部软件编码手机PU性能指标 (113)3.2 手机终端性能要求 (113)4业务功能操作流程 (113)附录B:商务客户端要求(规范性附录) (114)1商务客户端与平台架构关系 (114)2商务客户端与联通E盾门户的关系 (114)2.1 用户登录流程 (115)2.2 接口描述 (116)2.2.1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接口 (116)2.2.2获取用户联通E盾状态接口 (116)2.2.3验证用户身份信息接口 (116)3商务客户端界面要求 (116)附录C:PU返回的错误列表(资料性附录) (116)附录D:云台解码器(DECODERTYPE)编码(资料性附录) (118)附录E:如何注册解码插件(资料性附录) (120)附录F:密码的策略(资料性附录) (121)附录G:M_CU用户界面各模块界面参考实现(资料性附录) (122)1主菜单界面设计要求 (122)2用户登录界面设计要求 (122)3浏览器界面设计要求 (123)4播放器界面设计要求 (124)5按键使用设计规则 (125)6参数配置界面设计要求 (126)7图片/录像管理界面设计要求 (126)8图片操作界面设计要求 (127)9帮助文件界面设计要求 (128)前言为了满足中国联通公司开展视频监控业务的运营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固定和移动融合后的新应用环境,特编制本系列标准。
中国联通互联网服务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要求2011年8月目录1 前言 32 监测系统构成 33 监测系统接入位置及要求 44 监测系统的接口要求 45 监测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56 监测功能要求 57 控制功能要求 78 管理功能要求 89 数据采集功能要求 810 报告功能要求 911 监测系统可靠性要求 912 监测系统性能要求 911前言本文件规定了中国联通互联网服务质量监测系统(以下称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该系统部署在中国联通互联网中,用于监测中国联通互联网的网络通信质量和业务质量的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本文件包括监测系统构成、系统接入位置、系统接口、系统安全、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可作为中国联通互联网服务质量监测系统设计、开发、部署的技术依据。
12 监测系统构成本文件中所涉及互联网服务质量监测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中心监测系统:通过控制探针实现监测,以及收集、存储、分析、输出监测数据等功能。
● 探针: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可快速部署在多种网络位置,可根据中心监测系统下发的监测任务或自主配置的监测任务进行协同工作,测量业务质量参数的监测设备。
图1 监测系统构成示意图13 监测系统接入位置及要求中心监测系统:中心监测系统接入互联网的接口应具备热备份保护,使用主备IP地址,可用接入带宽大于100Mbps。
探针:探针可根据需求灵活部署在互联网中常见业务服务器或业务终端的接入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中心、宽带接入网络、无线接入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等。
14 监测系统的接口要求中心监测系统接口中心监测系统应支持100Mbit/s或更高速率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协议,参见YD/T 1096-2009。
探针接口探针接口应支持10/100/1000Mbit/s自适应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协议,参见YD/T 1096-2009,端到端测试单元接口应具备扩展支持各种移动网络制式以及IEEE 802.11b/g/h等接入方式的能力。
中国联通视频监控系统操作打开网页,输入地址http://210.22.5.78,输入帐号密码即可观看。
一、实时观看选择需要观看的摄像机观看,也可以多画面观看。
启用/停止巡航预制点选择放大图像 缩小图像扩大镜头光圈八个方向控制按镜头焦距拉近缩小镜头光圈镜头焦距拉远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各功能以下详细介绍1、单击摄像机列表上的摄像机观看,如上图。
2、PTZ控制同时,球机还可以在视频界面上进行PTZ控制:上下左右控制按钮:放大按钮,可以选择放大倍数:点击之后,显示为,可以开始在视频界面上用鼠标画框来放大和移动摄像机镜头方向。
比如,选中整个视频画面的右侧一部分区域,松手之后,摄像机会自动放大定位到所选择的区域。
注:网络比较差的情况下,放大定位所需时间会比较长,此时,上会显示叉叉。
3、图像品质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该网页上网络摄像机的观看图像品质都由转发服务器控制。
4、色彩控制在摄像机列表下方点击“色彩控制”出现色彩控制界面。
5、插件上方控制条停止:停止当前播放的视频画面拍照:点击拍照,可拍下当前观看的视频画面,以照片的形式存放。
开始录像:点击开始录像之后,会把当前观看的视频画面以AVI 的格式存放到本地硬盘上。
设置:设置快照和录像的保存路径缓冲区选择:选择缓冲区,可以在网络比较差的情况下,获得比较流畅的观看效果,但是会影响实时性。
色彩控制:用户可以在线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度与饱和度。
可切换实时与回放模式 设置快照/录像储存路径选择网络连接协议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连接类型:默认是UDP,一般不需要更改。
6、插件左方控制条。
二、回放录像切换到回放模式。
开关声音及调整音量.选择显示路数:1-ch, 4-ch, 9-ch或16-ch。
点击全屏可以按ESC键恢复。
左右上下颠倒图像放大或缩小图像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1、单击摄像机列表上的摄像机,选择摄像机回放。
如上图,摄像机显示有SD卡录像和录像服务器录像,在单击摄像机回放录像的时候会有选择框跳出来,选择回放来源。
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IMS system equipments(v3.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 II 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规范v3.0 .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2)4 概述 (4)4.1 网络架构 (4)4.2 功能实体 (5)5 设备功能要求 (10)5.1 P-CSCF功能要求 (10)5.2 I-CSCF功能要求 (17)5.3 S-CSCF功能要求 (19)5.4 E-CSCF功能要求 (28)5.5 BGCF功能要求 (29)5.6 HSS/SLF功能要求 (29)5.7 MRFC/MRFP功能要求 (36)5.8 MGCF功能要求 (38)5.9 IMS-MGW功能要求 (41)5.10 IBCF功能要求 (46)5.11 TrGW功能要求 (50)5.12 PCRF功能要求 (50)5.13 SPDF功能要求 (50)5.14 SBC功能要求 (54)5.15 SEG功能要求 (55)5.16 SRVCC AS (55)5.17 ATCF (55)5.18 VIG (56)5.19 IM-SSF (57)5.20 AGCF (58)5.21 ENUM/DNS (73)5.22 SIP AG功能要求 (76)6 设备容灾要求 (79)6.1 P-CSCF容灾要求 (79)6.2 AGCF容灾要求 (86)6.3 SBC容灾要求 (91)6.4 S-CSCF容灾要求 (100)6.5 I-CSCF容灾要求 (108)6.6 HSS/SLF容灾要求 (108)6.8 ENUM/DNS容灾要求 (112)6.9 CCF容灾要求 (112)6.10 MGCF容灾要求 (113)6.11 IM-SSF容灾要求 (114)6.12 MRFC容灾要求 (115)6.13 维护操作功能要求 (116)7 计费要求 (117)7.1 P-CSCF计费功能 (117)7.2 I-CSCF计费功能 (118)7.3 S-CSCF计费功能 (118)7.4 MGCF计费功能需求 (118)7.5 BGCF计费功能需求(可选) (119)7.6 MRFC计费功能要求 (119)7.7 CGF/CDF功能要求 (119)8 设备接口要求 (121)8.1 CSCF/MGCF/BGCF接口要求 (121)8.2 IMS-MGW接口要求 (121)8.3 本地维护接口 (121)8.4 与网管中心接口 (122)9 操作维护及网管要求 (122)9.1 MML和GUI (122)9.2 本地维护和远程维护 (122)9.3 日志 (122)9.4 性能统计 (122)9.5 故障诊断 (124)9.6 加载 (125)9.7 软件版本及补丁管理 (125)10 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125)10.1 用户模型 (125)10.2 业务模型 (125)10.3 CSCF/BGCF 性能指标 (126)10.4 HSS系统性能指标 (127)10.5 MGCF 性能指标 (127)10.6 IMS-MGW 业务处理能力 (127)10.7 MRFC/MRFP 性能指标 (128)10.8 CCF/CDF 性能指标 (128)10.9 VCC AS (128)10.10 SLF (128)10.11 PCRF (128)10.12 SBC (129)10.13 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 (129)11 定时与同步要求 (129)12 电源及接地要求 (129)12.2 接地要求 (130)13 环境要求 (130)13.1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130)13.2 机房具有抗外界电磁干扰的屏蔽效应 (130)13.3 网关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 (130)13.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130)13.5 设备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130)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可参考的计费SIP/ISUP触发消息 (131)附录 B (资料性附录)User pro model (133)B.1 HSS用户数据组织结构 (133)B.2 Service Profile (133)附录C(资料性附录)容灾功能与设备能力支持的对应 (138)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IMS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与结构如下:1.《中国联通IMS技术体制v3.0》2.《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技术规范v3.0》3.《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测试规范v3.0》4.《中国联通IMS系统接口技术规范v3.0》5.《中国联通IMS系统接口测试规范v3.0》6.《中国联通OSS- IMS网综合网管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间接口技术规范v3.0》7.《中国联通IMS厂商设备网元管理系统技术规范v3.0》8.《中国联通IMS终端与卡技术规范v3.0》9.《中国联通IMS终端与卡测试规范v3.0》本标准是《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技术规范v3.0》。
中国联通H.248协议技术规范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2003.2目次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缩略语 (2)5.连接模型 (4)5.1 终结点 (4)5.2 关联 (7)5.3 包(Package) (7)6.命令 (8)6.1 描述符 (9)6.2 命令 (20)6.3 命令错误码 (30)7.事务交互(Transaction) (32)7.1事物交互参数 (33)7.2 事物交互编程接口 (33)7.3 消息 (35)8.协议传送 (35)8.1 命令执行的顺序 (36)8.2 预防重启动崩溃 (36)9.安全 (37)9.1 保护协议连接 (37)9.2过渡性AH 方案 (37)9.3保护媒体连接 (38)10. MG和MGC的控制接口 (38)10.1 逻辑MG (38)10.2 冷启动 (39)10.3 协议版本协商 (39)10.4 MG故障 (39)10.5 MGC故障 (40)11.包定义 (40)11.1包的定义 (41)11.2 特性、统计和事件和信号参数的定义 (43)11.3 列表类型(List) (43)11.4 标识符的命名 (43)11.5包的注册 (43)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SN.1语言描述 (44)附录B(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BNF语言描述 (70)附录C(标准性附录)媒体流特性标签 (85)附录D(标准的附录)在IP上的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02)附录E(标准的附录)H.248协议包 (107)附录F (标准的附录) 在SCTP上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29)前言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控制设备与受控制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
本标准是以国际电联、计算机标准化组织、软交换论坛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网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内标准制定的。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标题: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正文:一、前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在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制定一份技术规范书对于保障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二、系统架构1. 总体架构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主要由前台、后台以及数据库组成。
前台负责接收客户的请求并展示相关信息,后台进行逻辑处理和业务规则验证,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客户数据。
2. 前台前台是客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包括网页、APP等形式。
前台的设计应简洁直观,用户友好。
同时,需考虑不同平台的适配和响应速度,确保客户可以快速且稳定地访问系统。
3. 后台后台是客户服务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逻辑处理和业务规则验证。
后台应具备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特点,确保系统在并发访问和大数据量处理时保持稳定。
同时,需要设置安全机制,防范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
4. 数据库数据库作为客户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具备高扩展性和高性能。
数据库的设计应符合规范,确保数据安全,同时支持快速查询和数据备份恢复功能。
三、系统功能1. 注册与登录客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来使用客户服务系统。
注册流程应简化,不过多收集用户信息,并提供验证码等安全验证机制。
登录过程应安全可靠,保护客户账号信息的安全性。
2. 信息查询与修改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查询个人信息、账单信息、积分等相关信息。
同时,客户也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修改、更新。
系统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查询功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业务办理与反馈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进行业务办理,如开通关闭套餐、办理增值业务等。
系统需要提供详细的业务说明和操作指引,确保客户能够顺利办理业务,并提供实时反馈和处理结果。
4. 在线支付与账务管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在线支付,如话费充值、账单支付等。
系统需要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并提供详细的支付记录和账务管理功能,方便客户随时查看和管理自己的支付情况。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目次目次 (I)前言 (1)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册-接口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总体原则 (1)5 网络架构 (1)5.1 远程管理系统网络架构 (1)5.2 远程管理系统功能实体 (2)5.3 系统南向接口与协议要求 (2)6 远程管理要求 (9)7 管理流程 (9)7.1 连接管理 (9)7.2 参数查询与配置 (13)7.3 设备维护与诊断 (24)8 数据模型定义 (37)附录A日志文件格式 (38)附录B报警事件定义 (39)附录C扩展Inform事件 (41)附录D业务配置模板定义 (41)附录E升级描述文件 (42)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
该系列规范包括:(1)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统要求(2)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技术规范—接口要求(3)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测试规范等,后续可根据被管理终端的增加,制定相应终端分册。
本标准是其中的《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接口要求》分册。
本分册定义了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接口技术、接口数据模型原型等。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国家工程实验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兴新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拥有本协议的版权,任何厂家未经中国联通书面许可不得向第三方泄漏协议的内容。
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分册-接口要求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综合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接口技术、接口数据模型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联通各种终端和RMS服务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Integrate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System Alliances and Client Unit Specifications(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 V I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2)4视频监控中心技术要求 (3)4.1 视频监控中心功能要求 (4)4.1.1 CMU功能要求 (4)4.1.1.1 业务功能要求 (4)4.1.1.2 CMU其他功能要求 (7)4.1.2 MDU功能要求 (8)4.1.3 MSU功能要求 (9)4.1.4 SMU功能要求 (9)4.1.4.1 用户管理 (10)4.1.4.2 认证鉴权 (10)4.1.4.3 设备管理 (11)4.1.4.4 产品管理 (12)4.1.4.5 权限管理 (12)4.1.4.6 系统管理 (12)4.1.4.7 授权管理功能 (13)4.1.5 MGU功能要求 (13)4.1.5.1 功能逻辑结构 (13)4.1.5.2 功能要求 (14)4.1.5.3 设备类型 (15)4.1.5.4 协议适配 (15)4.1.6 WPU功能要求 (16)4.1.6.1 WPU系统结构 (16)4.1.6.2 业务Portal功能要求 (17)4.1.6.3 管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20)4.2 视频监控中心性能要求 (24)4.2.1系统容量 (24)4.2.2监控点接入时间 (24)4.2.3被监控点切换时间 (24)4.2.4时延 (24)4.2.5视频质量 (24)4.2.6网元性能要求 (25)4.2.6.1 MGU性能要求 (25)4.3 视频监控中心网管要求 (27)4.3.1 CMU网管要求 (27)4.3.1.1 性能管理 (27)4.3.1.2 故障管理 (27)4.3.1.3 配置管理 (28)4.3.1.4 安全管理 (28)4.3.2 MGU网管要求 (28)4.3.2.1 配置管理 (28)4.3.2.2 故障管理 (30)4.3.2.3 性能管理 (30)4.3.3 WPU网管要求 (31)4.3.3.1 配置管理 (31)4.3.3.2 故障管理 (31)4.3.3.3 性能管理 (31)5前端设备技术要求 (31)5.1 前端设备概述 (31)5.1.1前端设备定义 (32)5.1.2前端设备组成 (32)5.1.3前端功能模块 (33)5.2 前端设备基本要求 (34)5.2.1前端监控设备整体要求 (34)5.2.2前端监控设备技术要求 (34)5.2.2.1 前端监控设备的功能要求 (34)5.2.2.2 前端监控设备的编码要求 (39)5.2.2.3 前端监控设备的性能要求 (40)5.2.2.4 前端监控设备的详细参数要求 (41)5.2.2.5 前端监控设备的外部接口要求 (45)5.2.3前端监控设备网管要求 (46)5.2.3.1 资源管理 (46)5.2.3.2 故障管理 (47)5.2.3.3性能与状态管理 (49)5.2.3.4 配置管理 (49)5.3 固定PU技术要求 (51)5.3.1固定PU的功能要求 (51)5.3.1.1 网络地址配置 (51)5.3.1.2 用户B/S访问权限 (51)5.3.1.3 提供WEBSERVER 管理功能 (51)5.3.2性能要求 (52)5.3.2.2 图像效果 (52)5.3.2.3 画面延迟 (52)5.4 M_PU技术要求 (52)5.4.1 M_PU 概述 (52)5.4.1.1 按产品实现方式分类 (52)5.4.1.2 按接入网络分类 (52)5.4.1.3 M_PU 产品形态 (53)5.4.1.4 基于移动属性的产品形态 (53)5.4.1.5 车载型M_PU的技术要求 (53)5.4.1.6 基于数据卡数量分类 (53)5.4.2 M_PU功能要求 (54)5.4.2.1 系统要求 (54)5.4.2.2 多卡绑定功能 (55)5.4.2.3 系统自检、恢复能力 (55)5.4.2.4 移动网络接入要求 (55)5.4.2.5 短消息激活功能 (56)5.4.2.6 语音激活功能 (56)5.4.2.7 带外能力(可选) (56)5.4.3.1 移动网络指标要求 (56)5.4.3.2 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57)5.4.3.3 网络适应性要求 (57)5.4.3.4 图像质量要求 (57)5.4.4 M_PU 硬件及接口要求 (57)5.4.4.1 GPRS/EDGE/WCDMA数据卡接口要求 (57)5.4.4.2 天线设计要求 (57)5.4.4.3 AT 指令接口要求 (58)5.5 前端设备与视频监控中心接口要求 (58)5.5.1接口规范范围 (58)5.5.2接口规范原则 (58)5.5.2.1 前端设备的管理接口 (59)5.5.2.2 前端设备会话控制接口 (60)5.5.2.3 前端设备的音视频传输接口 (62)5.5.3 PU与CSG的接口 (63)5.5.3.1 前端设备参数配置和查询流程 (63)5.5.3.2 云镜控制流程 (87)5.5.3.3 前端设备的控制流程 (92)5.5.3.4 告警上报流程 (93)5.5.3.5 透明通道流程 (94)5.5.3.6 前端设备注册流程 (95)5.5.3.7 前端设备心跳流程 (97)5.5.3.8 图象遮挡流程 (97)5.5.3.9 前端设备制式设置 (99)5.5.3.10 前端设备制式读取 (99)5.5.3.11 录像下载流程 (100)5.5.4 PU与MDU的接口 (100)5.5.4.1 前端设备注册流程 (101)5.5.4.2 前端设备心跳流程 (102)5.5.4.3 媒体会话建立流程 (102)5.5.4.4 媒体会话拆除流程 (104)6客户端技术要求 (104)6.1 客户端概述 (104)6.2 PC客户端功能要求 (105)6.2.1安全认证 (105)6.2.2设备管理 (105)6.2.3实时视频查看 (105)6.2.4远程实时控制 (105)6.2.5自动登陆 (105)6.2.6本地录像 (106)6.2.7中心录像查询和回放 (106)6.2.8报警信息的查询 (106)6.2.9音频 (106)6.2.10拍照 (106)6.2.11客户端升级 (106)6.2.12解码要求 (106)6.2.13显示要求 (106)6.2.14接口要求 (106)6.2.15数据安全 (106)6.2.16 NAT穿越 (107)6.3 移动客户端功能要求 (107)6.3.1用户登录 (107)6.3.2浏览功能要求 (107)6.3.3视频解码要求 (108)6.3.4视频播放要求 (108)6.3.5云镜控制要求 (108)6.3.6视频截图要求 (109)6.3.7手机本地录像要求 (109)6.3.8参数配置要求 (109)6.3.9异常处理要求 (109)6.3.10统一UI设计要求 (110)6.3.11在线升级要求 (110)6.3.12远程控制 (110)6.3.13无线接入 (110)6.3.14分辨率 (110)6.3.15视频解码 (110)6.4 客户端与视频监控中心接口要求 (111)6.5 服务质量和稳定性要求 (111)6.5.1服务质量要求 (111)6.5.2稳定性要求 (111)附录A:移动终端实现M_PU功能的相关要求(规范性附录) (111)1概述 (111)2功能要求 (111)2.1 系统要求 (111)2.2 用户登录功能 (112)2.3 实时视音频采集功能 (112)2.4 手机终端实现音视频编码的要求 (112)2.5 录像上传功能 (112)2.6 图片上传功能 (112)2.7 录像、图片抓拍功能 (112)2.8 文件夹管理 (113)2.9 参数配置 (113)2.10 手动报警功能 (113)2.11 软硬件编码 (113)2.12 支持多码流功能 (113)2.13 自动参数配置功能 (114)2.14 带外设备视频上传 (114)2.15 网络自适应上传 (114)2.16 前端高清抓拍 (114)2.17 上下线通告 (114)2.18 GPS/GIS功能 (114)2.19 彩信上传 (115)3性能要求 (115)3.1 性能指标 (115)3.1.1专有芯片编码手机PU性能指标 (115)3.1.2内部软件编码手机PU性能指标 (115)3.2 手机终端性能要求 (115)4业务功能操作流程 (115)附录B:商务客户端要求(规范性附录) (116)1商务客户端与平台架构关系 (116)2商务客户端与联通E盾门户的关系 (116)2.1 用户登录流程 (117)2.2 接口描述 (118)2.2.1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接口 (118)2.2.2获取用户联通E盾状态接口 (118)2.2.3验证用户身份信息接口 (118)3商务客户端界面要求 (118)附录C:PU返回的错误列表(资料性附录) (118)附录D:云台解码器(DECODERTYPE)编码(资料性附录) (120)附录E:如何注册解码插件(资料性附录) (122)附录F:密码的策略(资料性附录) (123)附录G:M_CU用户界面各模块界面参考实现(资料性附录) (124)1主菜单界面设计要求 (124)2用户登录界面设计要求 (124)3浏览器界面设计要求 (125)4播放器界面设计要求 (126)5按键使用设计规则 (127)6参数配置界面设计要求 (128)7图片/录像管理界面设计要求 (128)8图片操作界面设计要求 (129)9帮助文件界面设计要求 (130)前言为了满足中国联通公司开展视频监控业务的运营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固定和移动融合后的新应用环境,特编制本系列标准。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发布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为了满足中国联通公司开展视频监控业务的运营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固定和移动融合后的新应用环境,特编制本系列标准。
本系列标准主要用于基于和基于移动应用的视频监控多媒体业务。
本视频监控业务系列规范面向行业客户、家庭客户和公众客户的视频监控业务需求。
本系列规范规定了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中心、前端设备及客户端单元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1、视频监控中心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及网络管理要求;2、前端设备的结构要求、接口要求,重点对的功能、性能、接口、环境及网管要求进行了规定;3、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的功能要求,以及客户端的服务质量和稳定性要求。
本系列标准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第二部分:《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第三部分:《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测试规范》本规范由中国联通部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联通部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本规范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是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系列规范之一,主要提出了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前端设备及客户端的相关技术规范。
包括:1、视频监控中心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及网络管理要求;2、前端设备的结构要求、接口要求,重点对的功能、性能、接口、环境及网管要求进行了规定;3、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的功能要求,以及客户端的服务质量和稳定性要求。
包括系统体系架构、接口模型、视频监控中心功能和性能要求,前端设备结构、组成、技术、接口要求和功能、性能、环境、网管要求,以及客户端技术、功能、性能、接口要求和服务质量、稳定性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联通视频监控业务的网络规划与建设、工程设计、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业务管理平台分册V1.0(试行)目录目录 (II)前言....................................................................................................................................................... I V 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缩略语 (5)4业务管理平台系统架构 (6)4.1系统架构 (6)4.2功能模块 (8)5平台功能 (8)5.1用户管理 (8)5.1.1用户信息管理 (8)5.1.2用户订购关系管理 (9)5.1.3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9)5.1.4黑白名单 (9)5.2CP/SP管理 (9)5.2.1CP/SP信息管理 (9)5.2.2CP/SP生命周期管理 (9)5.2.3CP/SP管理员管理 (9)5.3产品管理 (10)5.3.1业务结构 (10)5.3.2服务信息管理 (10)5.3.3产品基本信息管理 (10)5.3.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1)5.3.5产品资费策略管理 (11)5.3.6产品优惠策略管理 (11)5.3.7业务的捆绑打包管理 (11)5.4资源列表管理 (11)5.4.1直播频道地址管理 (11)5.4.2相关服务器地址管理 (11)5.5认证鉴权 (11)5.6计费结算 (12)5.7门户服务 (12)5.7.1用户自服务门户 (12)5.7.2CP/SP自服务门户 (12)5.7.3运营商自服务/管理门户 (12)5.8统计分析 (12)5.8.1统计分类 (13)5.8.2统计输出形式 (13)5.9系统管理 (14)5.9.1权限管理 (14)5.9.2日志管理 (14)5.9.3平台参数配置 (14)5.9.4系统维护 (14)6业务流程 (15)6.1用户信息同步 (15)6.2B/S基础业务流程 (16)6.3C/S基础业务流程 (17)6.4B/S增值业务流程 (20)6.5C/S增值业务流程 (22)7系统接口 (23)7.1与BSS/VAC平台接口(B1) (25)7.1.1开户 (25)7.1.2用户状态变更 (25)7.1.3用户信息变更 (25)7.1.4用户订购变更 (25)7.1.5计费话单同步 (25)7.2与EPG平台接口(E-B) (25)7.2.1EPG首页鉴权 (25)7.2.2业务鉴权 (26)7.2.3产品包信息获取 (28)7.2.4业务订购/退订 (29)7.2.5UserToken更新 (30)7.3与CP/SP平台接口(P-B) (30)7.3.1用户身份重定向(B/S) (30)7.3.2用户身份确认(C/S) (32)7.3.3业务鉴权 (33)7.3.4UserToken更新 (33)7.3.5增值业务订购查询 (33)7.3.6增值业务产品详细查询 (33)7.3.7增值业务服务详细查询 (34)7.3.8增值业务产品服务关联关系查询 (35)7.3.9SP产品优惠信息(可选) (35)7.4与TV增值业务运营平台接口(T-B) (36)7.4.1用户身份重定向(B/S) (36)7.4.2用户身份确认(C/S) (36)7.5与内容管理平台的接口 (36)7.5.1运营数据上报接口(C3) (36)7.5.2数据同步接口(C-B) (36)7.6与CDN的接口(D-B) (37)7.7与终端的接口(U1) (37)前言中国联通为了更好地开展TV屏视频业务,需要对支持IPTV业务及互联网TV业务的平台所要求的技术进行全面的规范,特制订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系列规范,本系列规范主要包括:(1)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总册V1.0(试行);(2)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业务管理平台分册V1.0(试行);(3)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内容管理平台分册V1.0(试行);(4)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EPG平台分册V1.0(试行);(5)中国联通TV业务平台技术规范—盒端接口分册V1.0(试行)。
中国联通MGCP技术规范中国联通软交换试验网媒体网关操纵协议〔MGCP〕技术规范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2002.12目次前言 (i)1 范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2)5 呼叫模型〔model〕 (3)6 命令 (7)7 协议消息格式 (12)8 协议传送要求 (21)9 协议安全要求 (23)10 包〔Package〕 (24)附录A 〔规范性附录〕本标准协议语法的ABNF描述 (25)前言MGCP协议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操纵、业务提供的操纵设备〔软交换设备和MGC〕与受操纵设备〔MG〕之间的接口协议。
本标准是以国际电联、运算机标准化组织、软交换论坛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网络的实际情形和相关国内标准制定的。
本标准由中国联合通信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要紧起草人:中国联通媒体网关操纵协议〔MGCP〕技术规范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操纵器〔或软交换设备〕之间使用MGCP协议进行通信时的协议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媒体网关、媒体网关操纵器和软交换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YDC 003-2001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RFC 3435(2002) MGCP协议RFC 2327(1999) SDP协议RFC 1819 RTP协议RFC 2327 SDP协议RFC 2401 IP协议安全机制RFC 2402 AH协议RFC 2406 ESP协议RFC 2234 ABNF语法定义规那么3 术语和定义软交换设备〔Softswitch〕: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要紧完成呼叫操纵、媒体网关接入操纵、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要紧功能,并能够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中国联通GSM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07-05 发布 -07-05 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目次前言 IV 版本变更说明 V 1范围 1 2 网管基本参数指标 2 移频直放站近端机 2 查询项 2 网管参数 2 直放站参数 2 控制项 3 网管参数 3 直放站参数 3 告警项 3 移频直放站远端机 4 查询项 4 网管参数 4 直放站参数 4 控制项 5 网管参数 5 直放站参数 5 告警项 5 选频直放站 6 查询项 6 网管参数 6 直放站参数 6 控制项 7 网管参数 7 直放站参数 7 告警项 7 宽带直放站 7 查询项 7 网管参数 7 直放站参数 8 控制项 8 网管参数 8 直放站参数 8 告警项 9 光纤直放站近端机 9 查询项 9I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网管参数 9 直放站参数 9 控制项 9 网管参数 9 直放站参数 10 告警项 10 光纤直放站远端机 10 查询项 10 网管参数 10 直放站参数 10 控制项 11 网管参数 11 直放站参数 11 告警项 11 室内覆盖直放站 11 室内覆盖主干放11 查询项 11 网管参数 11 直放站参数 11 控制项 12 网管参数 12 直放站参数 12 告警项 12 室内覆盖从干放 12 查询项 12 直放站参数 12 控制项13 网管参数 13 直放站参数 13 告警项 13 基站放大器 13 查询项 13 网管参数 13 设备参数 14 控制项 15 网管参数 15 设备参数 16 告警项 16 3监控系统协议要求 17 基本格式 17 数据传送要求 18 命令单元 18 校验单元 20II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鉴权 20 多字节字段的字节流顺序 20 有符号数据类型符号位的规定 20 字段缺省值的规定 21 直放站编号缺省值的规定 21 协议版本号的规定 21 命令体实际字节数的规定 21 设备编号的规定 21 多包发送处理 22 保护定时器 22 监控中心查询/告警电话的规定 22 命令编码 23 命令单元数据格式 24 网管参数查询命令 24 直放站基本参数查询 26 选频直放站参数查询1 30 选频直放站参数查询2 32 移频直放站参数查询 33 基站放大器参数查询 34 直放站主动告警 (0x40) 38 基站放大器告警 (0x41) 41 设置直放站系统编号 (0x60) 42 设置远程通信参数 (0x61) 43 设置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 (0x62) 43 设置门限值(0x63) 46 设置功放开关量 (0x64) 46 设置衰减量 (0x65) 47 设置选频信道号(0x66) 49 设置移频信道号(0x67) 50 基站放大器参数设置 (0x68) 51 4补充规定 54 设备类型 54 直放站编号 54 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 55 厂家标识 56 信道号表示方法 56 下行驻波告警门限 56 协议版本号 56 直放站监控中心与网管中心的接口 57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前言本规范是为了统一联通公司直放站统一监控管理协议而制定的本规范属于强制实行规范,联通公司要求自本规范下达起所有进入联通公司直放站及监控系统必须满足本规范所有条款鉴于网络建设时间较长,对于已在网运营的设备,可以保留厂家现有协议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公司移动通信业务部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深圳国人通信有限公司北京阔步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福州三元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人:孔祥华、于承慧、王亚丽、王文江、马鑫、张翔、张晨、黄海峰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IV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版本变更说明1、版本说明:原版本:《中国联通直放站监控协议规范》目标版本:《中国联通直放站监控协议规范》 2、版主要变更内容该版本规范在原版本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对基站放大器的控制主要变更内容如下:1)增加了基站放大器设备类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定义; 2)去掉了“电话号码错”应答标志0x07;3)在直放站基本参数查询数据格式中增加“上行衰减值”、“下行衰减值”、“上行输出功率电平”、“下行输出功率电平”、“上限频率信道号”、“下限频率信道号”; 4)将监控系统基本参数指标部分的“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三个参数由网管参数改放在直放站参数中;5)将监控系统基本参数指标部分的“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两参数从查询项中去掉; 6)增加了对“收发信号告警”、“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的参数说明和对“直放站编号为0”的解释;7)“设置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0x32)”表中的“ : 1,: 0”改为“ : 1,: 0”V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1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中国联通直放站网络管理协议和直放站设备的网管接口技术要求本规范所管理的设备包括直放站、基站放大器直放站网管系统一般由监控中心、通信信道和直放站三部分组成监控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对众多厂家提供的多类型、多数量的直放站进行“集中控制,统一监管”监控中心对直放站的操作主要包括参数设置、数据查询、告警处理三种主业务;直放站作为被监管对象,在被动应答来自监控中心的命令外还必须将当前故障信息以告警命令的形式主动上报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和直放站的通信方式可以是RS串口直连、有线拨号和短信方式等不管采用什么通信方式,直放站统一监控协议只是作为应用层协议,与具体的传输介质、传输手段无关本协议规范不仅适用于“单机式” 直放站系统,也适用于“分布式”直放站系统,“分布式”直放站系统、通信信道和监控中心组成的直放站网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监控中心设备3设备1设备4设备5主机通信信道设备2设备n-1设备n 设备n-2 设备n-3图1 直放站网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2 网管基本参数指标移频直放站近端机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工作信道号1—8 上行移频信道号1—8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移频信道号1—8 工作信道1—8本振失锁上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下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工作信道号1—8 上行移频信道号1—8 下行移频信道号1--8 告警项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工作信道1—8本振失锁上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3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移频直放站远端机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8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工作信道号1—8 上行移频信道号1—84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移频信道号1—8 工作信道1—8本振失锁上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下行移频信道1—8本振失锁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注:该参数需设成与移频放站近端机的直放站编号参数相同的值) 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8(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工作信道号1—8 上行移频信道号1—8 下行移频信道号1—8 告警项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工作信道号1—8本振失锁上行移频信道号1—8本振失锁下行移频信道号1—8本振失锁5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选频直放站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16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输出功率电平1”)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输出功率电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输出功率电平1”)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工作信道号1—16上行信道1—16本振失锁下行信道1—16本振失锁6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行功放开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上行功放开关1”)下行功放开关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分路功放时,使用相应的功放开关;当采用合路功放时,使用“下行功放开关1”)上行衰减值1-16(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上行衰减值1”)下行衰减值1-16 (对于多个载频的设备,当采用每个载频分别进行增益控制时,使用相应的衰减值;当采用整机统一增益控制时,使用“下行衰减值1”)工作信道号1-16 告警项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信道1—16本振失锁宽带直放站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7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限频率信道号下限频率信道号上行功放开关下行功放开关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上行输出功率电平下行输出功率电平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上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上限频率信道号下限频率信道号8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上行功放开关下行功放开关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告警项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上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光纤直放站近端机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光收发模块故障电源故障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9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告警项电源掉电光收发模块故障电源故障光纤直放站远端机查询项网管参数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下行输出功率电平下行输出过功率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光收发模块故障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收发信号告警10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控制项网管参数设备编号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整机上行衰减值整机下行衰减值告警项电源掉电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低噪放故障光收发模块故障下行输出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自激告警门禁告警电源故障收发信号告警室内覆盖直放站具体参数项由主机的直放站类型确定室内覆盖主干放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从设备数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11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下行输出功率电平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入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门禁告警控制项网管参数直放站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直放站远程通信方式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告警项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入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门禁告警室内覆盖从干放查询项网管参数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12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下行输出功率电平上行最大增益下行最大增益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入过功率设备过温下行驻波告警门禁告警收发信号告警控制项网管参数设备编号直放站主动告警使能标志直放站参数下行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开关告警项上行低噪放故障下行输出过功率下行输入过功率下行驻波告警门禁告警收发信号告警基站放大器查询项网管参数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远程通信方式主动告警使能标志13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设备参数厂家标识设备类型版本号下行功放1输出功率下行功放2输出功率下行功放3输出功率下行功放4输出功率下行功放1输入功率下行功放2输入功率下行功放3输入功率下行功放4输入功率下行功放1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2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3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4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1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2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3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4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1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2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3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4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1输入欠功率下行功放2输入欠功率下行功放3输入欠功率下行功放4输入欠功率下行功放1驻波告警下行功放2驻波告警下行功放3驻波告警下行功放4驻波告警下行功放1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2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3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4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1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2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3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4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1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2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3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14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下行功放4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1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2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3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4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衰减值1 下行衰减值2 下行衰减值3 下行衰减值4 下行功放1开关下行功放2开关下行功放3开关下行功放4开关功放1旁路状态功放2旁路状态功放3旁路状态功放4旁路状态塔放1旁路状态塔放2旁路状态塔放3旁路状态塔放4旁路状态塔放5旁路状态塔放6旁路状态电源1故障电源2故障电源3故障电源4故障塔放1故障塔放2故障塔放3故障塔放4故障塔放5故障塔放6故障控制项网管参数基站放大器编号设备编号监控中心查询/控制电话监控中心告警电话远程通信方式主动告警使能标志15中国联通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设备参数下行功放1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2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3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4输入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1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2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3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4输出功率告警上门限下行功放1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2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3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4输出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1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2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3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功放4输入功率告警下门限下行衰减值1 下行衰减值2 下行衰减值3 下行衰减值4 下行功放1开关下行功放2开关下行功放3开关下行功放4开关告警项下行功放1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2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3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4输出过功率下行功放1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2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3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4输入过功率下行功放1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2输出欠功率下行功放3。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发布××××-××-××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概述 (2)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 系统建设目标 (2)4.3 系统管理范围 (2)5 系统体系结构 (4)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 (4)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 系统技术要求 (6)6.1 系统总体要求 (6)6.2 软件技术要求 (7)6.3 管理能力要求 (7)6.4 性能要求 (7)6.5 系统安全要求 (7)6.6 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联通客户服务系统的技术规范,对该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和运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2. 系统架构设计2.1 系统组成联通客户服务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注册、登录、密码管理等功能。
- 服务需求模块:包括用户提交服务需求、查看服务需求状态等功能。
- 服务处理模块:包括服务需求派发、处理、反馈等功能。
- 报表统计模块:负责生成各类报表和统计数据。
2.2 系统架构联通客户服务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其转发到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并与数据访问层进行交互,完成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
-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提供数据的存取操作。
3. 数据库设计3.1 数据库结构联通客户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表: - 用户表:存储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手机号码等。
- 服务需求表:存储用户提交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需求类型、需求描述、状态等。
- 服务处理表:存储服务需求的处理信息,包括处理人、处理意见、处理时间等。
- 报表统计表:存储生成的各类报表和统计数据。
3.2 数据库设计原则在设计数据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数据库表的字段应合理命名,具有一定的描述性,便于理解和维护。
- 数据库表应尽量满足第三范式,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 数据库表的字段应设置合适的数据类型和长度,以节约存储空间和提高查询效率。
4. 系统安全设计4.1 用户认证和授权用户认证和授权是系统安全的基础,联通客户服务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用户需要经过身份验证后才能访问系统,并根据其角色进行相应的权限控制。
4.2 密码安全性为了保障用户的密码安全,联通客户服务系统应采用加密存储的方式保存用户密码,并可以对用户密码进行合理的预防、检测和响应措施,如密码强度检查、密码加密传输等。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1
2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China Unicom Integrate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System Alliances and Client Unit Specifications
(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及客户端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视频监控中心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视频监控中心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CMU功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1 业务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2 CMU其它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MDU功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MSU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SMU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1 用户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2 认证鉴权....................................................................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3 设备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4 产品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5 权限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6 系统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7 授权管理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4.1.5 MGU功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5.1 功能逻辑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5.2 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5.3 设备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5.4 协议适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 WPU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1 WPU系统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2 业务Portal功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3 管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视频监控中心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系统容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监控点接入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被监控点切换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时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视频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网元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1 MGU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视频监控中心网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CMU网管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1 性能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2 故障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3 配置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