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历法 公历 农历 节气 八字 术语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黄历的有关专业名词解释黄历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时间工具,用于预测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它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践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关专业名词和术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黄历中的重要专业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
一、四柱八字(Bazi)四柱八字是黄历中最核心的术语之一,用于推测一个人的命运和吉凶。
四柱指的是年、月、日、时四个单位,分别用两个字来表示。
八字则是指由这四柱组成的八个字。
每个字都代表着不同的天干地支,通过对八字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图,进而预测其一生的运势和性格特点。
二、黄道十二宫(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黄道十二宫是指黄历中的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生肖符号和性格特征。
这十二宫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个生肖符号对应着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也与十二星座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
三、纳音五行(The Five Elements)纳音五行是黄历中解释天干地支以及其他天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在黄历中,每个天干地支都被归类到五行之一,这种归类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五行相互制约和影响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五行的分析,可以判断吉凶、指导种植、修建和其他活动的最佳时间。
四、黄历术语(Lunar Calendar Terms)黄历中还包含了许多术语和名词,用于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地理事件以及其他与时间有关的特定条件。
例如:“芒种”指的是夏季玉米和高粱开始抽穗的时候,也意味着进入了炎热的季节;“清明”是指每年四月的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人们还会祭扫和纪念祖先。
五、吉凶日(The Auspicious and Inauspicious Days)在黄历中,每一天都被标记为吉凶互异的日子。
吉日指的是适合进行重要活动的日子,比如结婚、开业、出行等。
而凶日则表示不宜进行重要决策或举办大型活动。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中国古代占星术术语中国古代占星术是一种古老的预测和命运分析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
这种占星术基于天文学知识,通过观察星体的位置、运动和相互关系,来预测人们的命运和未来发展。
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有一些重要的术语被用来描述不同的星体和他们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术语:1. 日月星辰:日、月和各种星辰是占星术中最基本的天体。
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其他星辰如金星、木星、火星等则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 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是古代中国时间计算系统的核心。
天干由十个天体组成,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由十二生肖动物组成,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经常被用来计算和描述人们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
3. 星座:星座是将天空划分为不同区域的划分方法。
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不同,中国古代占星术将天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北斗星宿代表吉祥和指引,而南斗星宿则代表不详和不安。
4. 八字:八字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四柱八字。
它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以天干地支组成的八个字。
通过分析和解读八字,占星师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性格、运势和命运。
5. 紫微斗数:紫微斗数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基于一个星座系统,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天干地支来描述一个人的运势和命运。
紫微斗数被广泛应用于皇帝、贵族和重要人物的命运预测。
这些术语只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占星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取代了占星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但中国古代占星术依然扎根于中国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历法用语大全1. 公历 (Gregorian calendar) - 指用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西方现代历法体系。
2. 农历 (lunar calendar) - 指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体系,常用于东亚国家。
3. 阳历(solar calendar) - 指以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体系,也称为公历。
4. 阴历 (lunar calendar) - 指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体系,与阳历相对应。
5. 国际标准日历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alendar) - 一种现代历法体系,以保持每月日期相等为原则。
6. 佛教日历 (Buddhist calendar) - 用于佛教信仰者的历法体系。
7. 伊斯兰教日历 (Islamic calendar) - 用于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历法体系。
8. 犹太教日历 (Jewish calendar) - 用于犹太教信仰者的历法体系。
9. 儒略日历 (Julian calendar) - 一种前格里历法体系,于公元前45年由儒略·凯撒所制定。
10. 改革儒略日历 (Revised Julian calendar) - 与儒略日历相似,但有修正,常用于希腊正教。
11. 科普特教日历 (Coptic calendar) - 用于科普特正教信仰者的历法体系。
12. 印度历法 (Indian calendar) - 用于印度及尼泊尔的历法体系。
13. 波斯历 (Persian calendar) - 用于伊朗及阿富汗的历法体系。
14. 马雅历 (Mayan calendar) - 古代马雅人使用的历法体系,有独特的时间计量方式。
15.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 (The Five Millennium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 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强调历史和文化意义。
16. 多元历 (Holocene calendar) - 以公元10,000年作为纪元的历法体系,与儒略日历相似。
八字术语精准释义日干,有的称为“日主”,有的称为“日辰”、“日元”,还有的称为命主和自身。
1.阴阳——意义广泛,万事万物都可分出阴阳,如阴为月亮、黑暗、地、夜、女、柔、弱、静、泄、耗、冬季、偶数等。
阳为太阳、光明、天、昼、男、刚、强、旺、动、生、克、夏季、奇数等。
阴阳之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阴中也包含着阳,阳中也包含着阴,当事物发展到极端之时,阴阳开始转换,也就是阳极必阴,阴极必阳之理。
2.五行——指金、水、木、火、土。
金性主清静肃杀,水主寒冷向下,木主生发豁达,火主炎热向上,土主生长养化育等。
3.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在八字推算中天干皆有阴阳之分,如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
为方便忆记把十二地支分配在手掌上,请参看基础篇掌诀图。
4.生克一生指天干相生而言,如甲生丙,辛生癸,甲生丁……克指相克而言如甲克戊,乙克己,戊克壬……5.五合——指天干而言,如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戊与癸合,丁与壬合。
6.争合——指天干而言,如两干争合一干,三干争合一干等。
7.合化——命局中如有两种五行相对,又有出来通关调解之五行,使两神化敌为友,使克变生。
日主弱官煞旺,取印化官煞者谓之化。
合者,乃三合、六合、干合、支合是也,如亥卯未合成木局,寅午戌合成火局等叫做三合局,谓之三合。
地支子与丑合,寅与亥合……谓之六合。
天干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谓之天干之合。
又如地支子与丑合化土,寅与亥合化木之类。
8.月令一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如日主甲出生在正月,乙出生在卯月,丙出生在午月即得月令。
9.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
每季的第三个月即是:三月辰月为春季,六月未月为夏季,九月戌月为秋季,十二月丑月为冬季,这四个月统称为春夏秋冬四季之月。
10.四仲——四季度中的第二个月,指子、午、卯、酉四个月,即二月是卯月,五月是午月,八月是酉月,十一月是子月。
中国黄历的详细简介及术语解释中国黄历简介黄历,又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的,是含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信息的一种历法。
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俗称通书或通胜。
公历是阳历,不考虑月球变化,而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包含我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等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蕴藏着人们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
历法中的部分吉凶之说可能含有迷信色彩,但不加分析的批判抛弃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学病入辩证的态度对待这一古代传统文化成果。
黄历包括24节气、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此页工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上下200年公历农历对照,本日星宿详解,日出日落,月出月落,全国各地72小时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经纬度,每月星座,生肖分析等。
黄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
大约从宋朝开始,历书中出现“冲煞忌宜”的术数内容。
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
黄历的术数内容常被批评为迷信。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就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台湾光复后,又全都恢复了。
古时历书系由钦天监发布,民国之后则是由五术、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或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印行当赠品。
千馀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目前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
不少现代人仍然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
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对择吉思想的笃信不疑。
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中国老黄历的查询方法中国黄历或者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雀七宿(井、鬼、柳、星、、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勃《滕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每一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勃《滕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阴历、阳历、农历常识古代天文历法一、阳历、公历、西元、公元、洋历所谓阳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是国际通用历法。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有阴阳的思想,易经的易字就是日和月的组合,阳最直接象征就是太阳,阴最初象征就是月亮,太阴。
所以,我们来百姓常说阴历、阳历说到根本就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阳历,也叫公历,说白了就是当人们能够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就是太阳历,阳历。
最初能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时间的是古代埃及人。
埃及人计算出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点,最早形成了太阳历。
后来,埃及人的阳历被古罗马凯撒修订成儒略历。
古埃及再到后来,儒略历被意大利的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与克拉乌等学者加以改革,形成了格里高利历。
这种格里高利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
逐步成为西方历法的通用版本,所以叫做公历。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格里高利历,故又名曰“国历”。
为与中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
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因为这种历法从西洋传来,公历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的。
所以,中国老百姓也叫它“洋历”。
地球公转二阴历、朔望历那么相对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阳历纪年来说,阴历就是计算月亮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纪月。
阴就是太阴,就是月亮。
公众号,军师府。
就是我们常说的几月初几。
也叫月历,因为是远古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观察月亮的朔望现象而定的月份长度大约29天半,所以把29天和30天定为一个月,然后一年分十二个月。
我们从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几乎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古代埃及、古达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都是采取阴历的。
因为必定人类在远古时期更便于观察月亮的周期。
月球公转但是,按照月历计算,一年就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了,比阳历的365天又四分之一日比,每年就要少11天,那么就要把季节打乱了。
因为季节的变化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确定的。
天文历法公历农历节气八字术语天文历法公历农历节气八字术语1公历:即格里历。
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
格里历的平年为365 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在格里历中,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 4 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o 2425日,与长度为365。
2422 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
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平年2月减一天”。
但因为格里历巳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2农历: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 0的为小月,30 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平年12 个月,日数为354或355 H;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 Ho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 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3干支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农历基础知识常⽤术语 农历是中国⽬前与格⾥历(即公历)并⾏使⽤的⼀种历法,⼈们习称阴历,那么你对农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农历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农历的常⽤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
朔⽇:⽉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天叫朔⽇。
平朔:⽤朔望⽉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运⾏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的最后⼀⽇(“晦⽇”、廿九⽇或卅⽇),有时会出现在初⼆”。
定朔:计算考虑了⽇⽉运⾏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的开始。
平⽓: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两个节⽓之间的天数15.22天。
定⽓: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两个节⽓之间的天数不⼀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冬⾄交接时间所在的那⼀天就叫冬⾄⽇。
冬⾄⽇必须在⼦⽉:冬⾄⽇当天或冬⾄⽇前的那个朔⽇定为⼦⽉初⼀“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建寅[⼦⽉为11⽉]; 殷正:殷历正⽉建丑[⼦⽉为12⽉]、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建⼦[⼦⽉为正⽉];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建亥[⼦⽉为2⽉]。
置闰:农历1个⽉就是1个朔望⽉、⽉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年12个⽉≈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年⽐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2.71771年就⽐回归年少1个⽉,如不调整过不了⼏⼗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
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个闰⽉。
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年分⼆⼗四个节⽓,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平⽓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定⽓计算。
天文历法名词解释
天文学测时间方法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
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
《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
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
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
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历法大全(万能历法·国际时间)
历法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时间元素(单位)尚有:节气、世纪和年代。
雾松飞鹤的博客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
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
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
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
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
雾松飞鹤的博客。
农历历法名词
农历历法,又叫阴阳结合历法,即阴历和公历的结合历法。
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个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的一年长度,并添加24个节气,设置闰月,使平均日历年适应回归年。
补充资料:
历和公历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历。
由于“夏正”的使用,它在古代被称为夏历。
1970年以后改称“夏历”为“农历”。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使用新的历法,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
每个农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阴历部分。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
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算法系列之十八:用天文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使用VSOP82/87行星运行理论计算二十四节气发生的准确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都是以月亮运行规律为主,严格按照朔望月长度定义月,但是由于朔望月长度和地球回归年长度无法协调,会导致农历季节和天气的实际冷暖无法对应,因此聪明的古人将月亮运行规律和太阳运行规律相结合制定了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
在这种特殊的阴阳结合的历法规则中,二十四节气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月亮运行规律和太阳运行规律的纽带。
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结合置闰规则,使得农历的春夏秋冬四季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引起的天气冷暖变化相一致,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开始使用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指导农耕种植。
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
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颁布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天文位置的定义,就是从太阳黄经零度开始,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太阳一个回归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公历月对应2个节气。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令”,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令;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
“节令”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人们习惯上把“节令”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为了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首先要解释几个天文学概念。
“天球”是人们为了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而引入的一个假象的球体,根据观察点(也就是球心)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日心天球”、“地心天球”等等。
天文历法公历农历节气八字术语天文历法公历农历节气八字术语1 公历:即格里历。
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
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在格里历中,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 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 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
2425日,与长度为365。
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
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
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2 农历: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3 干支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
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
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
4 节气: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
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公历中:"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气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5 时差与天文时间算命所用的时间是天文时间(视太阳黄经时),而一般人脑子里面所记的时间是钟表时间,也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往往因为"真太阳时差"而致排出来的时往往有误。
一、标准时与出生地的经度时差: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以能够被15整除的经度作为该区域的中央子午线,每一时区占经度15度。
在该时区中央子午线以东的地区,时间要加,以西的地区,时间要减,一度4分钟。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1)中原时区(东八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东七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东六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东五区):以东经7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东九区):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
一个时区的"标准时",只是一个大地区的统一时间,大家共同遵守的"人工"时间而已,并不是该时区内每个地点的"本地时间(LMT)"--真正的经度时。
要用出生地的经度与出生大地区的标准时来加减,全球任何地点都用这个原则。
例如: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这个大地区当时钟敲定正午12点时,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
如香港位于东经114度10分,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
二、平均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时差钟表时间每天24小时的"平均太阳时"是人造的,假想地球绕日自转、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这只是政府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设的"统一"时间。
事实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黄赤道的关系,并不是一年365。
25日、每日都是24小时,只有每年阳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时,其余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
这种误差,称为"真太阳时差"。
《世界航海历》每日都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
三、夏令时间的时差人造的时间中还有一种"战时时间",又称"夏令时间"、"日光节约时间"。
有些国家、地方政府在夏季时因日出早,日落迟,白昼较长,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省用电,将作息时间提早一个小时(把钟表拨快一个小时)。
由于上述三种时差,要得到精确的出生天文时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推算外国人的八字尤其不易,因为有些地区的时制实施冬令时间,或采用格林威治标准(GMT),或采用地方时制,并不统一,命学家要先问明该地区的时间制度,才不致错误。
出生时间若在节气或子时的交界,更要精密计算时差,否则不但时辰不对,甚至生日、生月、生年都可能会由于一个时辰的不正确,而致满盘皆错!5 正月,冬月与腊月:正月即农历一月,正月初一即为春节;冬月即农历十一月;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最后一天即为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