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医学统计试题及答案(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56
单选题:
1 下面的变量中是分类变量的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
D.血型
E.血压
2 下面的变量中是是数值变量的是
A.性别
B.年龄
C.血型
D.职业 E 疗效
3.随机事件的概率P 为
A.P=0
B. P=1
C. P=-0.5
D. –0.5<P<0.5
E. 0<P<1
4.用样本作推断, 样本应是
A. 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
B. 总体中任一部分
C. 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 总体中按比例分配的一部分
E. 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
5.若以发汞含量大于2.6ug/kg为异常,调查某地1000 人中多少人属于异常,这资料可看作
A.计量资料 B. 计数资料 C. 等级资料
D. 实验资料
E. 以上均不对
6. 统计工作的步骤是:
A. 作假设、计算统计量、查界值表和作结论
B.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假设检验
C. 统计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
D. 设立对照组、估计样本、重复试验
E. 统计描述、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7. 反映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____ 。
A. 标准差
B. 标准误
C. 率
D. 全距
E. 均数
8. 编制频数表中错误的做法是____ 。
A. 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计算极差
B. 定组距, 常用等组距, 一般分8~15 组为宜
C. 写组段时组段可重叠,如“2~4, 4~6,…”
D. 用划记法计频数
E. 第一个组段应包括变量最小值,最后一个组段应包括变量最大值
9. 在描述资料的变异程度时,最宽的范围是___。
A 均数标准差
B 极差
C 四分位数间距
D 95%的参考值范围
E P5~P95 间距
10.比较20 头河马体重和20 只小白鼠体重两组数据变异程度大小宜采用____ A.变异系数(CV) B.方差C.极差(R)
D.标准差(S) E.四份位数间距
11. 对血清滴度资料表示平均水平的最常用统计量是::
A.均数B.中位数C.几何均数
D.全距E.标准差
12.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程度时,适宜的统计量是:
A.变异系数(CV) B.方差C.极差(R)
D.标准差(S) E.四份位数间距
13. 关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错误的是____
A. -1.96 到1.96 间曲线下面积是95%
B. 1.96 到2.58 间曲线下面积是2%
C. 大于 1.645 的曲线下面积是 2.5%
D. -1.96 到-1.645 间曲线下面积是 2.5%
E. 大于 1.96 的曲线下面积为 2.5%
14. 1.96μσ±范围内占正态曲线下面积的____ 。
A. 80%
B. 99%
C. 95%
D. 5%
E. 47.5%
15. 正态曲线下总面积为____ 。
A. 95%
B. 99%
C. 50%
D. 1%
E. 100%
16. 抽样误差是由
A. 计算引起
B. 测量引起
C. 抽样引起
D. 采样结果不准引起
E. 试剂、仪器未经校正引起
17.. 在抽样研究中,均数的标准误。
A. 比标准差大
B. 比标准差小
C. 与标准差无关
D. 比均数大
E. 与标准差相等
18. 配对设计 t 检验的统计假设为
A. 两样本来自同一总体
B. 差数的均数来自0μ=的总体
C. 差数的均数来自0μ≠的总体
D. 差数的均数来自0μ≥的总体
E. 差数的均数来自0μ≤的总体
19. 假设检验的步骤是
A 建立假设、选择和计算统计量、确定 P 值和判断结果
B 建立无效假设、建立备择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C 确定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选择 t 检验或 u 检验、估计 I 类错误和 II 类错误
D 计算统计量、确定 P 值,做出推断结论
E 以上都不对
20. 在比较两样本均数的假设检验中,结果 t=3.24,t0.05(v)=2.086,t0.01(v)=2.845。
正确的结论是
A 两样本均数不同
B 两样本均数差异很大
C 两总体均数差异很大
D 两样本均数来自同一总体
E 两样本均数来自不同总体
21. 区间 2.58X X S --
±的含义是 A .99%的总体均数在此范围内 B .样本均数的 99%可信区间
C .99%的样本均数在此范围内
D .总体均数的 99%可信区间
22. 通常可采用以下那种方法来减小抽样误差。
A .减小样本标准差
B .减小样本含量
C .增大样本含量
D .以上都不对
23. 关于假设检验,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单侧检验优于双侧检验
B .采用配对 t 检验还是成组 t 检验是由实验设计方法决定的
C .检验结果若 P 值大于 0.05,则接受 H0 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小
D .用 u 检验进行两样本总体均数比较时,要求方差齐性
24. 两样本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下列何者所取第二类错误最小
A .0.05α=
B .0.01α=
C .0.10α=
D .0.20α=
25. 甲、 乙两人分别从随机数字表抽得 30个 (各取两位数字) 随机数字作为
两个样本, 求得 221212,,,X S X S --
,则理论上
A .221212,X X S S --==
B .作两样本 t 检验,必然得出无差别的结论
C .作两方差齐性的 F 检验,必然方差齐
D .分别由甲、乙两样本求出的总体均数的 95%可信区间,很可能有重叠
26. 作两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时,正确的理解是:
A. 统计量 t 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B. 统计量 t 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小。
C. 统计量 t 越大,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D. P 值就是α
E. P 值不是α,且总是比α小。
27.将 90 名高血压病人随机等分成三组后分别用 A 、B 和 C 方法治疗,以服药前后血压的 差值为疗效,欲比较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相同,正确的是____ 。
A. 作三个差值样本比较的 t 检验
B. 作三个差值样本比较的方差分析
C. 作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D. 作两两比较的 t 检验
E. 以上都不对
28.当组数等于 2 时,对于同一资料,方差分析结果与 t 检验的结果:____.
A . 完全等价且 F=t. B.方差分析结果更准确
C.t 检验结果更准确. D.完全等价且 t F
E.以上都不对
29. 方差分析中
A. F 值可能是负数
B. F 值不可能是负数
C. 组间离均差不会等于组内离均差
D. 组间离均差不会小于组内离均差
E. 组间离均差不会大于组内离均差
30.方差分析的目的:
A、比较均分
B、比较标准差
C、比较均方
D、比较离均差平方和
E、比较变异系数
31.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SS 组内<SS 组间
B、SS 组间<SS 组内
C、SS 总=SS 组内+SS 组间
D、MS 总=MS 组内+MS 组间
E、MS 组内<MS 组间
32. 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中,获得P>0.05 时,结论是
A. 证明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B. 证明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C. 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D. 可认为各总体均数相等
E. 以上都不是
33.完全随机设计、随机配伍组设计的总变异分别可分解成几个部分?
A 2,2
B 2,3
C 3,3
D 3,4
E 3,2
34. 方差分析要求____ 。
A.各个总体方差相等B.各个样本均数相等
C.各个样本来自同一总体D.各个总体均数相等
E.两样本方差相等
35. 方差分析中的组间均方表示____ 。
A. 表示全部变量值的变异大小
B. 仅仅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
C. 仅仅表示处理作用的大小
D. 表示处理作用与抽样误差两者的大小
E. 以上都不对
36.方差分析中,对3 个样本均数比较,获得P<0.05 时,结论是____ 。
A.说明3 个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B.说明3 个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C.说明3 个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D.说明3 个样本均数不全相等
E.以上都不是
37.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A.麻疹易感儿数
B.麻疹患儿人数
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麻疹疫苗接种后阳转人数
E.阳性人数
38.已知佛山市和中山市两地肺癌各年龄别死亡率及两地总的死亡率,欲比较两地总死亡率的高低,应正确选用的分析方法是
A.直接比较两地总的死亡率B.分别比较各年龄别死亡率
C.计算标化率比较D.不能进行比较
E.以上都不对
39. 欲描述疾病发生水平,适宜的指标是
A.发病率B.死亡率C.病死率D.治愈率E.2 年生存率
40. 标准化率反映了事物发生的____。
A. 实际水平
B. 相对水平
C. 绝对水平
D. 真实状态
E. 研究总体的水平
41. 标准化率适用于____ 。
A .比较两地的年龄别死亡率
B .比较两矿山年轻人的患病率
C .比较两工厂老工人的死亡率
D .欲比较两医院的总治愈率,但两医院的重病号人数比率不相同
E .欲比较两医院的粗治愈率,但两医院的医疗水平不相同
42. 对合计率进行标准化的目的是____。
A. 消除内部构成的差异,使率具有可比性
B. 将率变成实际水平
C. 使大的率变小,小的率变大
D. 使率能够在任意两组中对比
E. 以上都不对
43.已知深圳市和广州市两地胃癌各年龄别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欲比较两地胃癌死亡的高低,最好的 分析方法是
A .直接比较两地总死亡率
B .分别比较各年龄别死亡率
C .选用间接标化法计算标化率比较
D .选用直接标化法计算标化率比较
E .进行两地总死亡率差异的假设检验
44.经调查获知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均为 4/510,经统一年龄构成后,甲地标化率为 4.5/510,乙地为 3.8/510。
因此认为:_____
A . 甲地人群较乙地年轻. B.乙地人群较甲地年轻
C.甲地的诊断较乙地准确. D.乙地的诊断较甲地准确 E.标化率符合实际
45.某医师治疗了两例视网膜炎患者,1 例有效,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_____ A.有效率为 50%.
B.最好用绝对数表示
C.必须用率表示时,应同时给出其可信区间
D.分母太小,用相对数不可靠.
E.不能得知总体有效率
46、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相对数主要包括
A、构成比、率、相对比
B、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
C、百分比、千分比、万分比
D、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E、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率
47.调查某地居民1600 人,得蛔虫感染率为50%,则其总体率的95%可信区间为:____
A.47.55~52.45%.
B.48.75~51.25%
C.45~55%.
D.49.68~50.32%
E.据此资料不可推知
48. B 区胃癌总死亡率高于A 区,但标化后A区高于B 区,这是因为
A A区总人口多于
B 区所致
B B 区总人口多于A 区所致
C A区老龄人构成较B 区多所致
D B 区老龄人构成较A 区多所致
E 总死亡率与年龄别人口构成无关
49.平均发展速度实质是发展速度的_____表示。
A.中位数B.均数C.几何均数D.众数E.以上都不对
50. 对分类资料作分析时,正确的是
A.一组资料内各类构成比之和为100%,而率无此关系
B.比较两组样本构成比的差异,须作假设检验
C.比较两组样本率的差异,须作假设检验
D.某病年龄别患病率30 岁为39.5‰,60 岁为20.6‰,可认为30 岁比60 岁患病严重
E.某病年龄构成30 岁为39.5%,60 岁为20.6%,可认为30 岁比60 岁患病严重
51、根据下述资料,则
甲疗法乙疗法
病情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病人数治愈数治愈率(%)
轻型40 36 90 60 54 90
重型60 42 70 40 28 70
合计100 78 78 100 82 82
A、乙疗法优于甲疗法
B、甲疗法优于乙疗法
C、甲疗法与乙疗法疗效相等
D、此资料甲、乙疗法不能比较
E、以上都不对
56.对四格表资料作卡方检验时,若有一个实际数字为0,则
A.不能作卡方检验
B.必须用校正卡方检验
C .还不能决定是否可计算卡方统计量作检验
D .不必计算校正卡方统计量
E. 还不能确定是否需要作校正
57.两个四格表,一个22
0.01χχ>,另一个22
0.05χχ>,可认为:
A . 前者两个的百分数相差大. B.后者两个的百分数相差大
C.前者更有理由认为两总体率不同 D.后者更有理由认为两总体率不同 E.尚不能下结论
58.几个样本率比较的2χ检验,得 P<0.05 可推论为
A 几个样本率不全相等
B 几个总体率不全相等
C 几个总体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 每两总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 每两个样本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9.四格表的周边合计不变时,如果实际频数有变化,则理论频数:
A . 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E.随 A 格子实际频数的变化而变化
60.某省观察了三个地区的花生黄曲霉素 B1 污染的情况,将资料整理成 3×2 的行×列表,在进行卡方分 析时,发现有只一个格子理论频数小于 5,须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A .直接用公式2
2
(1)r c A n n n χ=-∑计算 B .不满足行×列表公式使用条件,最好增加样本例数以增大理论频数
C .删去上述理论频数小于 5 的行
D .将理论频数小于 5 所在的行与性质相近的邻行实际频数合并
F .删去上述理论频数小于 5 的列
61.卡方的连续性校正使得校正前的卡方值与校正后的卡方值有如下关系,应用时应注意其适用条件。
A 校正前的卡方值大于校正后的卡方值
B 校正前的卡方值小于校正后的卡方值
C 校正前的卡方值等于校正后的卡方值
D 不确定
E 校正前的卡方值等于校正后的卡方值+0.5
62.对三行四列表资料作卡方检验,自由度等于
A. 1
B. 2
C. 3
D. 12
E. 6
63. 四格表卡方检验的无效假设H0 是
A. 两个构成比相等
B. 两个样本率相等
C. 两个总体率相等
D. 两个总体构成比相等
E. 总体构成比相等
64. 在两组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中,实验组的观察值为0, 3, 7, 14, 32,对照组的观察植为0, 0, 2, 4, 4, 8。
编秩中零值的秩应编为
A.1; 2,3 B.3; 1.5, 1.5 C. 2; 2, 2 D. 1; 2.5, 2.5 E. 不参加编秩
65. 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时,如果H 值没有校正,则
A. 提高检验的灵敏度
B. 会把无差别的总体推断为有差别
C. 会把有差别的总体推断为无差别
D. 第一、二类错误概率不变
E. 第一、二类错误概率都变
66. 作符号秩和检验时, 记统计量T 为较小的秩和, 则正确的是
A. T 值越大P 值越小
B. T 值越大越有理由拒绝H0
C. P 值与T 值毫无联系
D. T 值越小P 值越小
E. 以上都不对
67. 在符号秩和检验出现两个差值为零,编秩时,它们的秩应为
A. –1, +2 B–1.5, +1.5 C.–2, +1 D.–1, +1 E不参加编秩
68. 多样本计量资料比较,当分布类型不清时选择
A t 检验.
B u检验.
C 秩和检验.
D 卡方检验 E. 方差分析
69. 符合t 检验的数值变量资料如果采用秩和检验,不拒绝H0 时
A. 第一类错误增大
B. 第二类错误增大
C. 第一类错误减少
D. 第二类错误减少
E. 第二类错误不变
70. 在作两样本均数比较时,已知n1、n2 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极度偏态的资料宜用
A.卡方检验
B. 秩和检验
C. t 检验
D. u检验
71. 两小样本比较的假设检验,首先应考虑
A. t 检验或秩和检验均可
B. 用秩和检验
C. 用t 检验
D. 符合t 检验还是秩和检验条件
72.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得到回归系数为-0.30,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A.X 对Y 的影响占Y 变异的30%
B.X 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减少30%
C.X 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减少0.30 个单位
D.Y 增加一个单位,X 平均减少30%
E.Y 增加一个单位,X 平均减少0.30 个单位
73.求得r 值后可推论为
A.两变量间有相关关系
B.两变量间无相关关系
C.|r|大时就有意义
D.n大时就有意义
E.对r 值作假设检验后才能推论
74. 作两变量X 和Y 的直线相关分析时, 正确的理解是
A. 作散点图是多余的
B. |r|大表示相关密切
C. r<0 表示Y 随X 增大而增大
D. r>0 时可不作假设检验
E. 以上都不对
75.对于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系数,下列有几句论断是正确的相关系数越大回归系数也越大。
两总体回归系数相等两总体相关系数也相等。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符号一致。
相关描述关联关系;回归描述因果关系。
A 0 句
B 1 句
C 2 句
D 3 句
76.在相关分析中,得到相关系数为0.83,不可能的解释是A.X 与Y 有因果关系
B.X 与Y 有伴随关系
C.X 与Y 有函数关系
D.X 与Y 的总体相关系数为零
E.X 与Y 的总体相关系数不等于零
77. 由样本算得相关系数r=0.88,说明
A. 两变量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B. r 来自高度相关的总体
C. r 来自总体相关系数为大于0 的总体
D. r 来自总体相关系数不为0 的总体
E. 以上都不一定对
78. 从样本得到变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r=0.92, 则
A. X 与Y 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B. 若对此份资料作回归分析, 其回归系数是正值
C. 若对此份资料作回归分析, 其回归系数是负值
D. 表明总体相关系数0
p≠
E. 表明总体相关系数0
p=
79. 根据样本算得两个随机变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r, 经t 检验, P<0.01, 可认为
A. X 与Y 间密切相关
B. 总体相关系数p很大
C. 总体相关系数0
p=
D. 总体相关系数0
p≠
E. 总体相关系数0
p>
80. 直线回归中,如果散点分布呈直线趋势,X 增加时Y 减少,则可初步判断
A. 两变量呈正相关关系
B. 两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C. 两变量呈无相关关系
D. b>0
E. b<0
81. 两组资料,回归系数b 大的那一组
A.相关系数r 也较大
B.相关系数r 较小
C.两变量相关较密切
D.两组相关系数大小无一定关系
E.以上都不对
82. 最小二乘法是指
A. 各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和最小
B. 各点到x 轴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 各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D. 各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E. 各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大
83. 两变量(x 和y)作相关分析时, 算得r=0.95, 可以说
A. x 和y有关,因r 值较大
B. x 和y相关, 可认为x 和y有因果关系
C. x 和y相关不很密切, 因r 值不到1
D. 不能确定x 和y的相关程度, 因不知n的大小
E. 可以认为x 和y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84. 两变量(x 和y)作相关分析时, 算得r=0.38, 可以说
A. x 和y无关,因r 值较小
B. x 和 y 相关不很密切, 因 r 值不到 1
C. 不能确定 x 和 y 的相关密切程度, 因不知 n 的大小
D.虽然 x 和 y 相关, 但不能认为 x 和 y 有因果关系.
E. 可以认为 x 和 y 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85. 在直线回归分析中,Sy . x(直线回归的剩余标准差)反映
A y 变量的变异度
B x 变量的变异程度
C 扣除 x 影响后 y 的变异程度
D 扣除 y 的影响后 x 的变异程度
E 回归系数 b 变异程度
86. 有一样本作相关分析,t 检验结果为 r t =4.04 ,若作回归分析,求 b t 应是 A b t >4.04 B b t < 4.04 C b t =4.04 D b t ≠4.04 E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7. Y=14+4X 是 1~7 岁儿童以年龄(岁)估计体重(市斤)的回归方程,若体重换成国际单位 kg ,则 此方程
A. 截距改变
B. 回归系数改变
C. 两者都改变
D. 两者都不改变
88.已知 r=1,则一定有
A. b=1
B. a=1
C. .Y X S =0
D. .Y X S ≠0
89.根据某地 6 至 16 岁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资料,反映患者的年龄分布可用
A 普通线图
B 半对数线图
C 直方图
D 直条图
E 复式直条图
90.表达某地两年几种疾病的患病率可用
A 直方图
B 单式直条图
C 复式直条图
D 线图
E 百分直条图
91.统计表中不应当出现的项目为
A 备注
B 横标目
C 纵标目
D 线条
E 数字
92.欲比较两家医疗机构近15 年来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应当使用的统计图为
A复式条图 B 百分条图 C 线图 D 半对数线图 E 统计地图
93.为研究新药“胃灵丹”疗效,在某医院选择50例胃炎和胃溃疡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胃灵丹治疗,对照组用公认有效的“胃苏冲剂”,这种对照属于
A 实验对照
B 空白对照
C 相互对照
D 标准对照
E 历史对照
94.某医师研究丹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实验组用丹参,对照组用无任何作用的糖丸,这种对照属于
A 实验对照
B 空白对照
C 相互对照
D 标准对照
E 安慰剂对照
95.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根本区别是
A 实验设计以动物为对象
B 调查设计以人为对象
C 调查设计可随机分组
D 实验设计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E 实验设计可随机分组
96.进行配对设计的目的是
A 实验的方便
B 收集资料的方便
C 分析资料的方便
D 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效率
E 设计简便
97.所谓对样本含量的估计就是要在
A 资金允许的条件下确定尽可能多的例数
B 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确定尽可能多的例数
C 可以说明问题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例数
D 保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例数
E 能得到拒绝零假设结论前提下确定最少的例数
98.医学研究中, 设立对照组的目的是
A 分离处理因素的效应
B 均衡实验因素
C 便于估计总体参数
D 减少样本含量
E 减少抽样误差
99.几种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误差最小的是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系统抽样
C 分层抽样
D 整群抽样
E 阶段抽样
100.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的优点是
A 节省时间、人力、物力
B 资料分析简单
C 能计算发病率
D 资料的代表性更好
E 统计分析指标少
101.实验设计与调查设计的根本区别是
A 调查设计比较简便
B 实验设计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C 实验设计以动物为对象
D 调查设计以人为对象
E 两者无区别
102.为验证某疫苗在儿童中的预防效果,在某地全部500 名易感儿童中接种,一段时间后从中随机抽取200 名儿童进行接种后效果考察,得阳性人数178 名,则可认为
A 该研究的样本是500 名易感儿童
B 该研究的总体是200 名易感儿童
C 该研究的样本是178 名阳性人数
D 阳性率是该研究的一个统计指标
E 该资料是计量资料
103.出生率下降,可使
A.婴儿死亡率下降
B.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C.总死亡数增加
D. 老年人口数下降
104.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为
A 年活产总数
B. 年初0 岁组人口数
C 年中0 岁组人口数
D. 年末0 岁组人口数
105.自然增长率是估计一般人口增长趋势的指标,它的计算是
A.出生数—死亡数
B. 粗出生率—粗死亡率
C.标化出生率—标化死亡率
D. 年末人数—年初人数
106.计算某年围产儿死亡率的分母是
A.同年妊娠28 周以上的妇女数
B. 同年妊娠28 周以上出生的活产数
C.同年围生期死胎数+ 死产数+ 活产数
D. 同年出生后7 天内的新生儿数
107.终生生育率是指
A.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一生实际的生育的子女数
B.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C.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某年龄段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108.婴儿死亡率是指
A.0 岁死亡率
B. 活产婴儿在生活一年内的死亡概率
C.某年不满1 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之比
D. 某年不满1 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婴儿总数之比
109.某病病死率和某病死亡率均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者的关系为A.病死率高,死亡率一定高
B.病死率高,死亡率不一定高
C.青年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D.女性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110.总和生育率下降,可使老年人口百分比
A.上升
B. 下降
C.毫无关系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111.随访观察某种慢性病1000 人的治疗结果,第一年死了100 人,第二年死了180 人,第三年死了144 人,则该慢性病的 3 年生存率的算法为A.(0.9 + 0.8 + 0.8)/3
B. 1–0.10×0.20×0.20)
C.1–0.10–0.20–0.20
D. 0.90×0.80×0.80
112.老年人口一般是指
A.50 岁及以上的人口
B. 55 岁及以上的人口
C.60 岁及以上的人口
D.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
121. 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A 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B 资料整理、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统计推断
C 实验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D 资料收集、资料核对、资料整理和资料分析
E 统计设计、统计描述、统计估计和统计推断
122. 以下不属于定量资料。
A. 体块指数(体重/身高2)
B.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C. 细胞突变率(%)
D. 中性核细胞百分比(%)
E. 中学生中吸烟人数
123. 关于频数表的制作, 以下论述是正确的
A. 频数表的组数越多越好
B. 频数表的下限应该大于最小值
C. 频数表的上限应该小于最大值
D. 一般频数表采用等距分组
E. 频数表的极差是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和
124. 比较身高与坐高两组单位相同数据变异度的大小,宜采用_____。
A. 变异系数(CV)
B.标准差(s)
C.方差(s2)
D.极差(R)
E.四分位间距
125. 关于假设检验的以下论述中,错误的是
A.在已知A药降血压疗效只会比B药好或相等时, 可选单侧检验
B. 检验水准定得越小, 犯I型错误的概率越小
C. 检验效能定得越小, 犯II型错误的概率越小
D. P 值越小, 越有理由拒绝H0
E.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双侧检验的检验效能比单侧检验低
126. 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同一常数后,做两个样本均数差别的t 检验,A. t 值不变
B. t 值变小
C. t 值变大
D. t 值变小或变大
E. 不能判断
127. 将90 名高血压病人随机等分成三组后分别用A、B 和C 方法治疗,以服药前后血压的差值为疗效,欲比较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相同,正确的是
A. 作三个样本两两间差值比较的t 检验
B. 作三个样本差值比较的方差分析
C. 作服药前后配对设计资料的t 检验方差分析
D. 作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E. 以上都不对
128. 某医师治疗了两例视网膜炎患者,1 例有效,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 有效率为50%
B.最好用绝对数表示
C.必须用率表示时应同时给出其可信区间
D.分母太小,用相对数不可靠
E.不能得知总体有效率
129. 经调查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均为4/105,经统一年龄构成后,甲地标化率为4.5/105,乙地为 3.8/105。
因此可认为
A. 甲地人群平均年龄较乙地大
B.甲地人群实际冠心病死亡率较乙地高
C.甲地老年人构成较乙地大
D.甲地各年龄别冠心病死亡率都较乙地高
E.甲地人群冠心病平均死亡风险较乙地高
132. 以下不是卡方检验的用途
A. 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率之间有无差别
B. 交叉分类资料两属性间有无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