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人民币的信用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2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的未来1月2日,由破土网主办的沙龙“美元霸权与人民币的未来”在北京成功举办。
此次沙龙中,卢麒元先生(香港沃德国际资产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局主席)向读者们分享了他对美元霸权的认识并介绍了美元霸权的历史渊源和美元的未来;阳和平老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则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提出,美元币值强弱实质上是美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力量博弈。
沙龙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破土特整理出此次沙龙的现场实录,以飨读者。
实录分为三篇刊出,本文为第一篇卢麒元先生的演讲,第二篇为阳和平老师的点评(经作者整理补充),第三篇为提问精选。
讲美元霸权有一些压力,压力不是来自于学术方面。
因为,美元霸权和人民币崛起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
也正因为如此,这方面的话题往往具有很强烈的“遮蔽性”。
就是越多的讨论,越容易掩盖事情的本源和真相。
今天我尝试把这件事情用我的视角重新解读,也对人民币未来提供一些建议。
我今天讲的大概分四个方面:一,给出美元霸权一个基本的定义和基本的分析框架;二,讲一下美元霸权的历史,其中涉及到卢布,也涉及到人民币的一些历史故事;三,讲一下美元的未来,不了解对手的未来,就很难规划我们的未来;四,最后一部分讲一下人民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什么是美元霸权?我对美元霸权的定义是这样的:第一句话,它首先是帝国霸权在货币上的延伸。
实际上霸权是阴阳两面,阴的部分是货币,阳的部分才是军事,或者说钱和剑是霸权的阴阳两面。
定义的第二句话是,美元是强制在世界范围内行使的主权信用,两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
第一句话是说,它是帝国霸权的一部分。
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货币,一个主权信用形成霸权,他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帝国的基础上,如果你不是帝国,你的信用就不可能成为全球霸权的。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它是强制在全球行使的主权信用。
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定义就行了。
下面我展开讲,一个主权信用成为霸权的三个必要条件,或者说是货币霸权的主要特征——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我们的货币叫人民卢麒元全世界只有中国以人民的名义命名自己的货币。
六十年前,开国先贤们很虔诚,他们将中国的一切财富归还给人民。
理所当然,也包括了货币。
共和国政府以中国共产党的信用为基础发行了人民币,中国人民欣然接受了人民币成为新中国的法币。
笔者曾经撰文《人民币的信用基础》。
笔者认为,人民币曾经是世界上最有信用和最有效率的货币。
笔者在《人民币信用基础》中透漏了两个秘密:第一,人民币当中存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额国家财富(如土地)。
一九七九年前的人民币的实质购买力是今天人民币的100倍以上。
如果考虑潜在的福利附加值,人民币的币值应为今天人民币的200倍以上。
那时候有1万元人民币比现在有两百万元要牛得多。
问题是,隐含在人民币中的国家财富慢慢地不见了。
第二,人民币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有食利者阶层。
食利的意思就是吃资本利得。
这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资产性收益”。
在金本位状态下,就算不是高利贷,复式的利息回报也是惊人的。
那就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结余将形成他们的资产性收益。
举例,三十年前存款10000元,现在至少应该拥有200万元。
中国的中产阶级早就应该出现了。
显然,人民币在最近三十年丧失了价值存储功能。
问题是,存储在人民币中的劳动结余被悄悄地被转移了。
转移者的小名叫通货膨胀,大名叫人民银行。
经济学是科学。
科学揭示真理。
真理永远朴素。
通货膨胀=超额发行货币=存款人财富减少=借款人财富增加。
借款人收益=资本收益+货币贬值-利息。
三十年货币贬值99%,意味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三十年通货膨胀100倍,意味着借产阶级已经成为超级富豪。
三十年来,存款人是人民,借款人是老板。
这就是中国的财富故事。
这就是中国人的财富人生。
于是,中国出现了借产阶级。
借产阶级很快就会变成资产阶级。
这就是房地产的秘密。
笔者看到关于房地产的争论感到可笑。
真正操纵房地产价格的当然不是地产商,当然更不是地方政府。
真正操纵房地产价格的是央行。
卢麒元:伤于财政,毁于金融来源:海疆在线作者:卢麒元时间:2013年7月06日 09:38847次浏览0条评论42次顶笔者按:今年,各种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了,当看到疯狂的全民金融大跃进的时候,笔者知道我们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金融特权和金融暴利不仅蚕食了其它产业的利润空间,也将最终终结持续了二十年的中国经济奇迹,我们距离一场猛烈的金融风暴已经不远了。
笔者觉得,已经没有再写新文章的必要了。
重发五年前的旧文章,一方面,再次解读一遍可悲的现实;另一方面,一起见证一段本不该发生的历史。
伤于财政毁于金融卢麒元中国真正读懂明史的人大概只有毛泽东。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将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政治与军事决策失当。
这一结论似是而非。
李自成进北京后,确实失误频频。
有三件事最具有代表性:义军劫掠京城;激反吴三桂;错杀李岩。
这些事件从直观的角度看,确实属于政治和军事范畴,但却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李自成真正的问题出自于财政。
“迎闯王,不纳粮”。
一句话就断绝了李自成的正规财政来源。
起义军的财政来源竟是吃大户,这种劫掠型财政,必然演变成为进入北京后的“骄纵”。
没有系统的财政建设,地方官吏无钱正常运作,只有反正或降清。
部属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必然思去,杀李岩实属无奈。
李自成由于不懂经济,最终输掉了政治和军事。
中国历史学家治史太过重视政治与军事,疏忽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经济。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财政。
毛泽东则不然。
毛泽东进北京,不仅仅注意了戒骄戒躁,不仅仅注意了政治协商,不仅仅注意了封官授衔。
最要紧的是全面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逐步开始城市工商业的改造,在此基础上发行人民币。
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财政主动权。
对于这一点,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体会最深,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及这一点,并十分感佩。
以此为鉴,蒋介石在台湾进行了土地改革,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培育经济,保障供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政策与制度,这才是毛泽东高明之处。
事实上,古今中外王朝兴衰大体上都与财政有关。
人民币的金融知识点总结一、人民币的历史背景人民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当时中国共产党政府开始筹建的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取代了之前流通的中华民国货币。
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货币的独立,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人民币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包括1955年进行的一次货币改革和1980年代初进行的一次价格改革,为之后的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4年,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开始实行了双边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收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
2005年,中国正式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
二、人民币的发行机构人民币的发行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
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发行、稳定与管理,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机构。
此外,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财政机构,还负责管理国家外汇储备、进行货币政策调节和控制金融市场的稳定。
除了人民银行以外,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发行和流通人民币。
这些金融机构是人民银行的代理机构,负责人民币的流通和管理。
这些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它们在人民币的流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以维护货币的稳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水平、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
四、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是中国外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是由人民银行来管理和执行的。
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系中,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和监督人民币的汇率,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合理。
2023年度春季吉林国开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模拟考试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0题)1.金融市场监管中公开原则的含义包括价格形成公开和()。
A.市场利率公开B.市场纪律公开C.检查结果公开D.市场信息公开2.长期金融市场又称()。
A.初级市场B.次级市场C.货币市场D.资本市场3.金融工具的价格与其盈利率和市场利率分别是哪种变动关系()。
A.同方向,反方向B.反方向,反方向C.同方向,反方向D.同方向,同方向4.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不仅主动性强、灵活性强,而且调控效果和缓的工具是()。
A.公开市场业务B.流动性比率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再贴现政策5.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A.货币形式B.一般价值形式C.扩大的价值形式D.纸币6.在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的趋势。
A.多样化B.趋同化C.复杂化D.难以确定7.率先在上海成立相对独立的票据营业部的银行是()。
A.建设银行B.工商银行C.农业银行D.交通银行8.下列属于所有权凭证的金融工具是()。
A.股票B.政府债券C.商业票据D.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9.在19世纪末期,我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现代商业银行是()。
A.西北农业银行B.中国通商银行C.中央银行D.英国丽如银行10.依据(),保险公司分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保险公司。
A.经营范围B.经营目的C.经营方式D.基本业务11.以货币供应量未分子、以基础货币为分母的比值是()。
A.投资乘数B.货币乘数C.贷款扩张倍数D.存款扩张倍数12.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与货币作用效率呈()。
A.不确定关系B.不可比C.反比D.正比13.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是( )。
A.维护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B.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C.维护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政策的一致性D.保护社会公众利益14.外汇市场最核心的主体是()。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信用基础刘 静一、信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经历了不同阶段演化来的。
市场经济初期,各种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或不发达,市场行为主体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市场经济发达时期,现代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信用取代了商业信用,由此进入了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阶段;当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时,票据信用化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证券信用则在现代股份制经济以及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兴起,于是以票据、证券信用为主的阶段出现了,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才得以充分、广泛地发展。
不难看出,信用制度及其形式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的进程紧密相联,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信用是金融市场产生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促进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一)信用制度的发展推动资金商品化货币从普通商品分离出来执行价值和流通手段职能,成为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特殊商品,并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获得一种全新的增值职能,成为资本(资金)。
也就是说,在信用制度下资金转变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
马克思指出:“货币??在这里它被看作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实际上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商品形式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能转化为资本,并通过这种转化,由一个一定的价值变为一个自行增值、自行增加的价值。
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
”显然,转让资金的使用权是信用制度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开始了资金商品化的新纪元。
从货币的产生到货币资金化,以及货币资金在信用制度下转化为借贷资金的过程,反映了资金商品化的发展轨迹,这正是金融交易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货币资金商品化是信用发展的产物,也是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
信用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使金融交易市场化成为可能。
(二)信用工具的出现将金融市场化变为现实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在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出现了约定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票据。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七方面重大任务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5)2.1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6)2.2 优化监管协调机制 (7)2.3 提升监管效能 (9)三、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10)3.1 推进股票市场改革 (11)3.2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13)3.3 促进衍生品市场发展 (14)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15)4.1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6)4.2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18)4.3 拓宽金融扶贫服务 (19)五、推动金融机构改革 (21)5.1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22)5.2 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23)5.3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24)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25)6.1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26)6.2 优化外汇市场管理 (27)6.3 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 (28)七、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30)7.1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31)7.2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33)7.3 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安全 (34)八、结论与展望 (36)8.1 主要成果 (37)8.2 未来展望 (38)一、内容简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协同,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健全金融科技监管机制: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新型金融风险。
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货币的信用基础与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货币是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支持经济交易和价值存储的基础。
而货币的信用基础则是货币体系的根本,它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和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货币形式。
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对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围绕货币的信用基础和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展开讨论。
一、货币的信用基础货币的信用基础是指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所依赖的信用支撑体系。
通常情况下,货币的信用基础包括国家信用、金融机构信用和货币政策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政府信用的体现,它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支撑货币的信用基础。
金融机构信用则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发行和流通过程中的信用支撑。
货币政策信用则是指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维护货币的稳定价值。
货币的信用基础一旦受到破坏,就会对货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
国家信用下降会导致货币价值受损,投资者和市场对货币的信任减弱,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
金融机构信用受损则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和金融危机,冲击整个经济体系。
货币政策信用失衡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破坏货币的稳定价值。
二、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数字货币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货币,它在支付和清算过程中不需要依赖实体货币,而是依托于互联网和电子技术完成交易。
数字货币因其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数字货币也面临着信用缺失的风险。
数字货币缺乏实体支撑。
传统货币通常由国家政府或央行发行,背后拥有国家的信用支持。
而数字货币的发行则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公司或金融机构,其信用支持不如传统货币可靠。
一旦数字货币的发行机构信用受损,可能导致数字货币价值暴跌或者失效,给持有者带来损失。
数字货币存在技术风险。
数字货币依赖于互联网和电子技术进行交易和结算,一旦遭受黑客攻击、网络故障或技术漏洞,就会导致数字货币的流通受阻或者资金丢失的风险。
虽然技术公司和金融机构会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但技术风险仍然存在。
货币的信用基础与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流通性和一定支付能力的通用支付工具。
在货币流通的过程中,信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在数字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用缺失的问题,这给现代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信用基础。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交换媒介,货币具有一定的信用效用。
货币的信用基础来源于国家信用和金融机构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货币信用的基础,它是由国家政府发行货币的信用背书所支撑的。
货币的信用基础还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信用货币和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来支撑货币的信用。
货币的信用基础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它为货币的流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货币的信用基础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还包括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
社会信用是整个社会共同信用的体现,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个人信用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它是货币流通的重要支撑。
在数字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用缺失的问题。
数字货币是一种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新型货币,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
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支付便捷、交易安全、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问题也随之而来。
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相对薄弱。
传统货币的信用基础是由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所支撑的,而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则相对薄弱。
由于数字货币的发行和管理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和信用背书,因此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和恶意攻击。
数字货币的信用风险较大。
传统货币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而数字货币的信用风险更多来自于技术安全和市场波动。
由于数字货币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一旦发生技术故障或者黑客攻击,就会导致数字货币的信用风险上升。
数字货币市场的波动性也较大,投机行为和市场情绪波动会导致数字货币的信用风险增加。
货币的信用基础与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信用基础。
货币的信用基础是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基础,也是货币的价值认可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传统货币体系中,货币的信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信用和中央银行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政府作为最高政治权威所具有的信用背书,国家信用的强大是货币得以在国际上广泛流通和认可的重要保障。
而中央银行的信用则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所具有的信用和权威,在保障货币的稳定价值和良好流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货币的兴起,传统的货币信用基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数字货币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利用密码学技术追踪和确认交易,解决了传统货币的流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问题,因此备受关注。
但是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并不像传统货币那样具有国家信用和中央银行信用的保障,这使得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相对脆弱。
一旦数字货币出现安全漏洞或者黑客攻击,就可能导致货币的信用崩溃,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我们来探讨一下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问题。
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得其易被用于非法活动。
由于数字货币的交易记录难以追踪和监管,因此被用于洗钱、贩毒、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大大增加。
这使得数字货币的信用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第二,数字货币的价值波动较大,其交易市场相对不稳定。
数字货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和市场心理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这使得数字货币的信用也随之波动。
数字货币的技术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
由于数字货币的交易和存储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一旦出现技术漏洞或者黑客攻击,就会对数字货币的信用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问题,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数字货币的监管和控制,以期建立更加稳定的数字货币信用基础。
在技术方面,加强对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的监管和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要求数字货币平台和交易所加强安全技术和信息披露,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预防和避免数字货币的技术风险,提高数字货币的信用水平。
货币的信用基础与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对于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的信用基础是货币发行与流通所依赖的信用基础,而数字货币的出现则对货币信用基础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货币信用基础的概念、数字货币的特点及其信用缺失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的信用基础货币的信用基础是货币流通的支撑体系,是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础。
货币的信用基础主要包括中央银行信用、商业银行信用和公众信用。
中央银行信用是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信用基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购买国债或通过开展货币市场操作等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影响货币信用基础。
商业银行信用是指商业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在现代货币体系中,商业银行通过放贷活动来创造货币,从而影响货币的信用基础。
公众信用是指公众对货币的信用,包括公众对货币的信任度、持有货币的意愿等。
这些信用基础共同构成了货币的信用基础,支撑着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二、数字货币的特点数字货币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货币,它具有可编程性、去中心化、安全性等特点,与传统货币相比具有诸多优势。
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快速的跨境转账,降低了传统支付方式的成本和时间;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受国家或地区的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数字货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和加密算法,使得数字货币交易更加安全和可信。
数字货币的出现对传统货币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问题尽管数字货币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信用缺失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数字货币没有真实货币的信用背书,其价值来自于市场的认可和参与者的交易,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较大,缺乏稳定的信用基础,很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和投机行为的影响,导致价格的急剧波动。
数字货币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监管机构很难对数字货币进行有效监管,容易导致市场的混乱和恶意操纵。
国开大学2023年春季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一(吉林省考学生专用)1.()具有成为货币的天然优势。
单选题 (2 分) 2分A.牲畜B.海贝C.米粟D.金属正确答案: D2.()是传统信用货币与现代通信技术整合而产生的一种最新的信用货币形态。
单选题 (2 分) 2分A.实物货币B.存款货币C.信用货币D.电子货币正确答案: D3.在所有资产形式中,()的流动性最高。
单选题 (2 分) 2分A.现金B.金融票据C.活期存款D.定期存款正确答案: A4.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在()条件下。
单选题 (2 分) 2分A.金本位制B.银本位制C.金银复本位制D.金银平行本位制正确答案: C5.在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中,M0指的是()。
单选题 (2 分) 2分A.流通中的现金B.银行活期存款C.企业单位的定期存款D.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正确答案: A6.国家通过法律明确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比价,金币和银币按照它们的法定比价进行流通,这种货币制度被称为()。
单选题 (2 分) 2分A.平行本位制B.双本位制C.跛行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正确答案: B7.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货币,并有国家规定的固定兑换比例,但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的货币制度被称为()。
单选题 (2 分) 2分A.平行本位制B.双本位制C.跛行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正确答案: C8.从逻辑上来说,()的出现是借贷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单选题 (2 分) 2分A.商品交换B.剩余价值C.私有财产D.信用关系正确答案: C9.高利贷信用最早产生于()。
单选题 (2 分) 2分A.原始社会中后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封建社会初期正确答案: B10.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单选题 (2 分) 2分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正确答案: B11.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
单选题 (2 分) 2分A.中央银行票据B.国债C.金融债券D.公司股票正确答案: B12.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协助资金供求双方完成资金融通的信用工具被称为()。
货币的信用基础与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货币成为了人们交易中的新兴货币形式。
与传统的实体货币不同,数字货币存在着一些独特的信用缺失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货币的信用基础和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看货币的信用基础。
货币的信用基础主要包括发行机构的信用、法定货币的法定地位以及货币的稳定性等方面。
在传统的实体货币中,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是货币的主要发行机构,这些机构依托于国家的信用进行货币的发行和管理。
法定货币在法律上拥有支付和结算的法定地位,公民和法人可以通过法定货币来进行交易和支付。
货币的稳定性也是货币信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稳定性可以保障货币的购买力,进而维护货币的信用。
与传统实体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存在着一些独特的信用缺失。
数字货币没有明确的发行机构,其发行和管理不依托于特定的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这就导致数字货币的信用基础相对较弱。
数字货币并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其在交易和支付中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这可能会给数字货币的使用和交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较大,其稳定性也不如传统实体货币,这就增加了数字货币的信用风险。
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还体现在其安全性方面。
由于数字货币主要依托于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51%攻击、双花等问题,这就为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特点也增加了其安全性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黑客攻击,数字货币的存储和交易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信用缺失。
数字货币的信用缺失主要体现在其信用基础的薄弱、安全性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用前景的限制等方面。
虽然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便利和创新,但其信用缺失问题也制约了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数字货币的信用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推动数字货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4(最新)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基础》形考任务参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汇率的波动幅度、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等,这些安排或规定称为()A.汇率制度B.汇率的作用C.汇率的决定D.汇率的影响2.短期信用的借贷期限通常在()A.一年以内B.10年以上C.1~10年D.5年以内3.一国经济增长通常用()来衡量。
A.人均GDP的增长率B.失业率C.通货膨胀率D.就业率4.如果国家规定黄金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那么这种货币制度称为()。
A.金银复本位制B.银本位制C.金本位制D.信用货币制5.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A.无穷大B.负利率C.正利率D.零6.()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
A.金融制度B.金融市场C.金融机构D.金融体系7.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属于()A.公司债券B.活期存款C.货币市场工具D.资本市场工具8.将两国货币兑换比率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A.间接标价法B.汇率标价法C.利率平价理论D.直接标价法9.与投资实物、购买股票和债券等财富贮藏形式相比,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
A.高风险性B.高安全性C.高收益D.低收益10.下面哪个参与者对债券发行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对债券的募集发行以及买卖等经营行为的监管,维护债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A.投资者B.中介机构C.管理者D.发行者11.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发挥的是()职能。
A.交易媒介B.支付手段C.贮藏D.计价单位12.()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但目前盈利水平不高的企业股票。
A.收入型基金B.成长型基金C.契约型基金D.平衡型基金1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作为一个平衡项目的是()A.净误差与遗漏B.金融账户C.资本账户D.经常账户14.充分就业通常以()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2024年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范文一、货币材料货币材料即铸造货币所用的选材。
一般而言,成为货币材料需满足这四个条件: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世界上许多的国家曾经长期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如铜、白银、黄金或其他。
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币材,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及其经济发展水平。
欲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哪些材料的货币,可____《认识货币:中国货币简史》。
二、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国家规定货币的名称。
货币单位变现为国家规定的货币名称。
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量。
一旦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货币能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如秦朝的半两钱,24铢为1两,半两重12铢。
三、通货种类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被称为“通货”,通货可区分为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它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也称主币。
如____唯一法定货币为人民币,所以这时我们也把人民币称为本币。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用来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
辅币一般多为金属铸造的硬币,也有些纸制的纸币。
四、法偿能力本位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不管支付的金额有多大,债权人或者卖家都不能拒绝接受。
而作为小额通货的辅币,在流通和支付过程中,超过了一定数量,债券人可以拒绝接受,因此辅币也称为“有限法偿”。
但是有些国家也会通过立法决定辅币和本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比如中国。
举个栗子。
你去菜市场买菜,可以用____张一角钱(相当于____元)去买,卖菜大妈不能拒收,因为我国的辅币是“无限法偿”的,没有规定上限。
而在某些规定辅币“有限法偿”的国家,你可能就只能用____张一角钱+____张整的一元钱去购买,超过____张卖菜大妈有权拒收。
五、铸造发行程序金融市场中规定的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
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
卢麒元外汇储备——中国的金融黑洞2011-07-19储备,储而备之。
所备何事?备兑支付债务也!我国政府欠了谁的债务?我国用于购买外汇所印刷之人民币,就是我国政府向全体国民之隐性负债。
请注意,任何以纸币形式发行的主权货币,本质上都是政府向全体国民负债之债务记账符号。
在理论上,政府有责任,向持此符号者备兑支付同等价值的实物。
请设想一下,未来政府将用什么来归还向国民所欠之巨额债务?难道用那些花花绿绿的异国债券吗?外汇储备毕竟是非物质储备,备兑支付手段一旦出了问题,将何以备兑支付?如果,我国政府无法实现备兑支付,人民币必然贬值。
货币贬值是解脱主权货币债务的不二法门。
这意味着,中国将会经历一次没有底线的通货膨胀过程。
通观古今中外,这样拙劣的金融故事无不导致悲惨的结局。
很遗憾,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在飞速上涨,我国政府对全体国民的的隐性负债仍然在急剧增加。
外汇储备,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的金融黑洞了。
难道,仅仅是金融黑洞吗?笔者以为,这也是不折不扣的财政黑洞!政治的根本基础就是财政。
显而易见,外汇储备,也必将成为我国的政治黑洞。
百度百科黑洞词条: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
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
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
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
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
黑洞引申义为无法摆脱的境遇。
记住最后一句话就行了:“无法摆脱的境遇。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年,朱镕基的汇率改革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稀缺问题;同时,朱镕基也为未来的中国经济稳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就是外汇储备问题。
对此,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中华民族将会进入由此“金融黑洞”构成的“无法摆脱的境遇”。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有的!此文不方便在此展开来讨论这一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使用程度逐渐提高,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和稳定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稳定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相对较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吸引国际资本、提高国际信用评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2.市场需求和供给: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密切相关。
如果市场需求大、供给充足,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会相对容易。
3.金融体系的发展: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金融体系的发展包括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金融监管机构的健全程度、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因素。
4.政策和法律法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着决定性作用,包括外汇管制政策、加强金融开放政策、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等。
5.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对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度和使用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人民币汇率过于波动,会影响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
6.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产生影响,比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等。
卢麒元:人民币的信用基础美元价格将进行历史性的重置。
人民币在美元价格重置过程中,将遭遇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
人民币再也不是三十年前的人民币。
人民币的性质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已经被系统性地破坏了。
人民币信用基础被破坏,使人民币丧失了自定义价格的依据。
人民币不能不另有所本。
这就是以美元为本位的所谓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使中国丧失了国际贸易自主定价的权力。
这标志着国家货币管理主权的出现了严重的隐忧。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管理主权不可避免地被撕裂和侵犯。
中国经济管理主权一旦丧失,中国经济将彻底沦为依附型经济。
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人民币价值的根本依据。
人民币的信用基础是抵御货币殖民主义的最后阵地。
如何重建人民币信用基础,不仅仅是现实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深远的政治问题。
一、人民币的历史与现实。
人民币是法币。
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合法流通货币。
一般而言,人民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供信用基础。
这里所说的“一般而言”,是指上述信用基础,既无法律规范,也无信托责任。
政府只承担或然义务,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政府发行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并无现实的物质储备或精确配比的未来税收作保证。
人民币信用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执政党和政府道德基础之上的。
人民币的信用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管理。
人民币的信用管理水平,标志着中国行政管理的道德水平。
这一点对于理解人民币的历史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对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的评价。
建国初期,在没有充足物质储备和完备税制的情况下,人民币作为法币的信用基础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信任。
中国人民将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信任,转化为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信赖,并自然而然地延伸为货币信用。
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双向忠诚。
事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共产党近乎完美地履行了这份忠诚。
不要看低了这份忠诚,这是最朴实而最有效的信用。
人民信而用之,中国的现代金融得以诞生。
于是,在极端资本匮乏的时代,人民币成就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
客观地说,人民币曾经达到过货币使用的极高境界。
笔者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金融集团。
在资本近乎零的起点上,由信仰出发建立信用,在不到三十年间,积累了庞大的公共财富。
尤为可贵的是,由人民币凝聚而来的巨大财富,没有流入个人腰包,没有流失海外,而是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这是全体中国国民的宝贵财产。
这些宝贵的物质财产是人民币币值的原始的物质基础。
请注意,计划经济时期的是中国净资产快速增长的时期。
是真实的财富增长。
这与单纯的营业额(GDP)增长不可同日而语。
净资产(财富)的增长长期保持着人民币坚挺的币值。
笔者由衷钦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
他们放弃了个人信用套现的机会,将之全部贡献给了人民,转化为人民币法币的强大信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全体国民集体进行了人民币的信用积累。
无数前辈们近乎无偿地为共和国服务,在漫长岁月里,他们艰苦卓绝地劳动,创造了天量的价值。
但是,他们没有按劳取酬,没有形成私人财产。
而是将天文数字的价值积存于人民币的内涵价值当中。
写到这里,笔者落泪了。
伟大的前辈们将巨额财富藏进“尺子”里了。
三十年前,我们接过了这把“尺子”。
然而,除了“尺子”之外,作为个人,我们几乎一无所有。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这把“尺子”一无所知。
我们手握巨额财富,我们竟然全然不知。
但是,有人却发现了“尺子”秘密,他们悄然地行动了。
于是,人民币在短短三十年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价值创造者和他们的子孙们没有能够享有属于他们的财富。
无数人再一次走向相对贫困。
然而,“利益相关者”们组成了“特殊利益集团”,攫取了这笔宝贵的财富。
厉以宁们似乎很懂经济学。
他说社会主义是短缺型经济。
真聪明!买不到东西,叫短缺;买不起东西,叫什麽呢?商场里商品丰富,就等于“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吗?厉以宁们的话语老百姓很难听懂。
新自由主义的话语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听懂。
其实,他们的死穴是主体论。
主体论强调,自由是相对的。
厉以宁们和新自由主义者们每一句话听上去都是对的。
问题在于,主体的一切美好,正是客体悲惨的原因。
这种“买不起的自由”,正是“极大丰富”的原因。
三十年来,国内外的“自由主义者”们,获得了操纵人民币的极大自由。
他们的自由已经使人民币失去了自主定价的自由。
他们绝对的自由,将使中国通向被奴役的道路。
2,人民币在市场经济中的变化。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人民币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首先,市场化过程迅速增加通货需求。
通货迅速增长,导致人民币内涵价值迅速缩水。
笔者保守的估计,三十年来,人民币内涵价值缩水幅度超过100倍。
即相当于,三十年前拥有100元现金,此刻至少应该拥有10000元的等价购买力。
这意味着人民币持有者财富的内涵价值被无形地剥夺了。
很多在改革开放前拥有大额储蓄的人,应该足以拥有今天的房产。
但是,由于内涵价值的消失,很多老人反而陷入贫困。
老人们很难理解,为什麽越过越穷了?储蓄者被剥夺,意味着借款者财富的急剧增长。
借款能力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最有价值的特殊权利。
中国金融行业成就了中国近三十年新生的资产阶级。
他们当中,多数人获得的财富与他们创造的价值不成比例。
这就与计划时期的建国者们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用特权套取信用,并用信用转换成个人财富。
近三十年,中国用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改造。
这样的历史轮回,确实很讽刺。
其次,人民币价值尺度变化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波动。
商品价格波动,损害了人民币的信用基础。
人民币终于丧失了自定义尺度的能力,必须另有所本。
于是,中国实施了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至此,人民币开始异化为美元兑换券。
初步丧失了人民币的管理主权。
人民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变动,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
笔者不否认,人民币价值变动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或许在形式上,这一变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损害人民币信用基础的机会主义逻辑,没有能够系统保障中国国民的整体福利,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人民币持续贬值的经济学含义。
首先,从纯粹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贬值,相当于贷款人向存款人征收的财产税。
这是特权拥有者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对无特权者的财富进行的强制性剥夺。
无特权者是指无法获得贷款的存款者。
后者包含了普通国民、公共机构和政府部门。
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的财富转移,粉碎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经济伦理。
更为严重的是,它制造了特权食利者阶层。
其次,从纯粹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贬值,相当于本国国民对外国消费者的消费补贴。
人民币持续贬值,使中国商品价格脱离真实的价值内涵。
形成长期的对外财富赠予。
由货币政策形成的国际财富转移,往往具有增加就业的短期效果。
但是,长期的、大规模的、国际性的财富转移,必然损害人民币信用的物质基础。
最后,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国民财富缩水。
这制造出一种怪异的经济现象。
总营业额(GDP)不断增长,总资产净值不断降低,总国民收益相对减少。
人民币贬值是对中国国民福利的剥夺。
人民币持续贬值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币的信用基础。
4,人民币的现实状况。
今天的人民币,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信用。
理论上讲,人民币的信用主要依托于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收。
但是,由于人民币信用的精神基础和管理基础均已遭到破坏,单纯的物质基础无法支持一种国际货币。
人民币信用无法作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结算和支付手段。
中国迅速发展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只能借助美元作为中介。
在联系汇率制度安排下,中国无奈地放弃了通货数量管理权。
人民币通货数量与外汇结算挂钩的制度性安排,已经间接地丧失了人民币的铸币权。
我们看到一种奇特的货币悖论出现在人民币身上。
一方面,中国的物质基础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人民币信用基础不断被削弱。
事实上,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已经变得极其脆弱。
当中国经济学家热烈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候,有多少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人民币已经处于严重危机之中了。
中国已发行的人民币通货,已经远远超过真实商品交易需求。
中国政府匹配通货的商品供给能力受到国际贸易的严重制约。
中国已经形成严重的国际贸易依赖。
脆弱的国际贸易稳定一旦被打破,通货的平衡将彻底失控。
人民币存在崩溃的可能性。
总之,人民币的历史实在太沉重。
人民币的现实确实很严重。
二、纸币的信用基础。
笔者将纸币的信用基础归结为三大基础:精神基础;物质基础;管理基础。
精神基础。
就哲学意义而言,纸币是由信仰延伸出来的信用。
信用总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超越物质形式,凝聚公众的念力,从而产生的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美元之所以印上“IN GOD WE TRUST”,并非儿戏。
这里面蕴含了基督教新教伦理。
这是一种承诺。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有义务恪守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诚实、公正、勤劳、节俭、效率等普世价值,并将这种普世价值体现在货币的价值当中。
正是许许多多的人,认同这一信仰,形成基本的信任,才有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美元信用。
请注意,金币是不需要信仰的,它的价值就是其自身;纸币是需要信仰的,作为一种符号之所以有价值,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这意味着,铸币者需要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
任何忽略和轻视纸币精神基础的行为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古今中外,亡国灭种者,无不源于信用破产。
换句话说,一方小小的纸币,昭示着该国治国者的道德水准。
物质基础。
货币作为通货,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
作为代币的纸币,最终需要发币者充足的商品供应能力作保障。
这种商品供应能力就是纸币的物质基础。
这一点在经济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政府提供的通货与实际交易商品不相匹配,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同时,通货的周转效率,往往意味着资本增殖的效率,这就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合理性的问题。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纸币的物质基础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控制问题,而且是一个速度(效率)控制问题。
二者需要平衡。
这就揭示出货币管理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强大的生产能力是强势货币的必要前提(但未必必然形成强势货币,例如前苏联卢布);二是强大的流通能力是强势货币的基本保证(但未必必然产生强势货币,例如香港港币)。
结论是,纸币的物质基础,决定于发币者控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综合能力。
管理基础。
通货与商品交易之间的平衡考验着发币者的管理水平。
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交易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大的条件下,通货本身和与通货相匹配的商品如何供给,需要极其强大的管理能力。
这种强大的管理能力就是纸币的管理基础。
这一点在政治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政府不真实拥有强大的资源掌控能力,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大范围的通货匹配,也就无法管理一种强大的国际货币;当政府不能建立公平、高效、完整的市场体系,通货就无法充分发挥资本配置资源的功能,本币必然成为低效率货币,本币通货的效率决定了它的竞争力,也决定了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