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10 含答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762.50 KB
- 文档页数:10
课练10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某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可能是流经()
A.美国东岸的寒流
B.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北美洲西岸的寒流
2.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则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沿岸地区空气湿度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减缓向北航行油轮航速
D.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洋流的定位。图中洋流使等温线向北凸出,该洋流可能是北半球向北流的暖流,或是南半球向北流的寒流。结合题中选项,南美洲西岸的寒流导致大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故选C。第2题,该洋流若为北半球向北流的暖流,则可以加快向北航行油轮的航速,故C错误;随着洋流流动,污染物的污染范围会扩大,故B错误;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故A正确,D错误。
下图为南纬15°的海洋表面水温变化曲线,M为水温最低点。据此回答3~5题。
3.M处的表层海水常年流向为()
A.向南向东B.向南向西
C.向北向西D.向北向东
4.受洋流影响,M东岸陆地的气候特点是()
A.多云雾B.多降雨
C.多降雪D.多高温
5.如果M点水温明显升高,则()
A.海鸟大量增加
B.沿岸降水减少
C.洋流速度加快
D.鱼类大量转移
答案:3.C 4.A 5.D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结合经纬网知,M位于南美大陆西海岸低纬度地区,为秘鲁寒流,向西、向北流动。第4题,本题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M点纬度较低,水汽蒸发旺盛,由于受寒流影响,多云雾天气。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排除其他三项。第5题,本题考查洋流变化对沿岸生物及环境的影响。如果M点水温明显升高,意味着水温异常升高,使得海洋鱼类数量大大减少,也使得以此为食的海鸟数量减少,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水温升高,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大大减弱,相反会带来降水,排除B项;洋流的流速与水温升高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
读印度洋某海域及马六甲海峡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示时段最可能是()
A.3~5月B.6~8月
C.9~11月D.11月~次年2月
7.马六甲海峡海水的流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致是冬季快于夏季,原因是()
A.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B.冬季赤道逆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C.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D.冬季赤道逆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8.7月,图中R处的天然橡胶运往我国上海,货轮在马六甲海峡中()
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
C.无风顺水D.无风逆水
答案:6.D7.A8.C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季节的判断。北印度洋海域盛行季风洋流,5~9月,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0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7题,马六甲海峡内,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冬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流向叠加,使海水流速加快;夏季两者流向相反,使海水流速变慢。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与冬季季风洋流的流向相反;南赤道暖流对赤道以北地区影响很小。第8题,7月,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海水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风力微弱。
伞式洋流发电是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下图为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那么该洋流G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分别可能是()
①暖流②寒流③大洋东岸④大洋西岸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0.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那么该洋流G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加剧了沿岸的荒漠环境
B.增加了湿热程度
C.扩大了温带的范围
D.降低了干、热程度
11.如果在秘鲁沿海也有一个伞式洋流发电站,那么它可能对该海域的影响是() A.造成海洋的严重污染
B.加速海上油气开发
C.使海上交通更加便利
D.影响海洋渔业生产
答案:9.B10.A11.D
解析:本题组考查洋流问题分析。第9题,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那么洋流向南流,应该为暖流,位于大洋西岸,B正确。第10题,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那么该洋流G为寒流,其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加剧了沿岸的荒漠环境,A正确。第11题,如果在秘鲁沿海也有一个伞式洋流发电站,会造成一些噪声污染,影响鱼群集聚,进而影响海洋渔业生产,D正确。
二、综合题(共46分)
12.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美名,但经过长期的肆意捕捞之后,渔场逐渐消亡,现今该渔场已成为历史。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描述图示半岛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
(2)指出第四纪乙半岛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分析甲附近海域渔场兴衰的原因。
(4)分析甲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多,西部、北部沿海少。
(2)冰川作用(东北):海岸曲折,多峡湾;或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流水侵蚀作用;河流众多,呈放射状流动。
(3)兴起的原因:寒流、暖流交汇;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资源丰富;临近欧洲、美洲广阔的消费市场;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渔场发展。
衰落的原因: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数量减少;生态平衡破坏难以恢复。
(4)纬度较高,(气温低)气候寒冷;水温低,港口易封冻;受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气旋活动),多阴雨天气;靠近格陵兰岛,冬季多浮冰;寒暖流交汇,多海雾。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特征,根据聚落符号的分布可知,图示半岛的聚落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多,西部、北部沿海少。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态。第四纪乙半岛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东北部海岸曲折,多峡湾。区域内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是冰蚀形成的高原湖泊群,地表有河流,外力作用有流水侵蚀。第(3)题,考查渔场的形成条件和衰落原因,甲附近渔场是纽芬兰渔场。渔场的形成条件可从寒、暖流交汇,地表径流入海等方面分析,渔场兴盛可从渔业资源条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