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__初中信息技术_探索数据表格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信息技术_探索数据表格构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微项目1 探索数据表格构建》教学设计力量!请同学们打开“自我评价”表,对照“评价项目”看看自己能得到几颗星微项目1《探索数据表格构建》学情分析我们去书店、超市、银行、火车站,甚至坐在教室里期待考试成绩,都要与数据打交道。
数据本身是冷冰冰的一堆符号,但如果我们认识了数据包含的意义,有会感觉有趣多了。
本节课面对的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大部份学生对电子表格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少学生没有任何相关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有60%的学生用过电子表格软件。
而这些学生对表格数据加工的常用功能以及应用掌握甚少,对表格数据的分析研究认识更少。
我校学生来自乡镇,学生间的操作水平差异较大,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探究欲望有差异。
为减少学生基础技能差异对本节课的影响,我听取班主任老师建议,将学生合理分组,并挑选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力求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间的差距,期待每位学生都能从本节课中有所收获。
微项目1《探索数据表格构建》效果分析本项目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法,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完成表格的构建,学生能够体验电子表格带来的巨大效率。
本节课对课堂效果评价采取技能评价和素养评价,以自评为主,小组评价配合,形式采用评价量表呈现,帮助每位成员进步与提升。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面对眼前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根据小助手和微视频进行操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输入身份证号码时,学生没有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单引号。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巡视每个学生,必要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得不扎实的学生也能尝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学生来说,本课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提升。
知识方面,学生学会了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也会使用高效的填充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陈家坊镇中学周银玉本册教材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由3课和1个单元项目组成,第二单元由4课和1个单元项目组成,第三单元由5课和1个单元项目组成,其中第一单元项目可以考虑安排1个课时,其余两个项目各安排2个课时,总共包含约17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内容以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遵循项目化的思路来开展设计,一般通过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及质量要求的任务的实施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与项目活动相关的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一单元是“班级好帮手”,主要介绍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表格制作、文本和图形的编辑以及版面设计与编排等知识,体现了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文字信息加工进行了继承和补充。
第二单元是“校园数据分析师”,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分析和创建图表等知识,体现了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获取、加工和表达这三个信息活动的环节。
第三单元是“校园网站设计师”,主要通过建立班级网站这个任务,介绍了网页的布局设计、多媒体和链接的添加以及站点的创建发布等知识,体现了通过网站设计来感受信息获取、加工、交流和发布的思想。
本册教材从头至尾以班级活动为主线,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来组织知识内容,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信息活动的完整流程,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体验与建构和实践与探究承上启下,采用三条独立的线索贯穿整个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感受信息活动的程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
本册教材很好地贯彻了“信息技术知识点组织在信息活动中,以任务作为关联知识点的组织手段”的思想,通过各个单元活动和任务来设计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信息表达这三个环节。
为了体现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的思想,本册教材很好地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了衔接,避免了内容的简单重复,对小学内容进行了有效补充,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进行了内容的安排。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宇文芬平一、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改“教教材”为“用教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大多数老师都教过多次了,相信大家对教材并不陌生,教材是几年前编写的,因此有部分内容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材采用零起点的编写原则编写,使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在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很多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有些意见,这些意见有很多是合情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成效。
老师应该“用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因为新课程提出: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应该是教材开发者,只有形成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更能结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我们仍然要注意把握教材,以教材为本,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处理。
二、教材特点: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我对教材特点做了如下的总结:1、本教材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块时,精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本教材是专门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编制的,共分两册:第一册主要讲解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第二册主要介绍网站的建立、动画制作、电子表格的处理等内容。
今年信息技术由石家庄市电教馆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机器人基础知识。
去掉了Frontpage网页制作一章。
同时教学计划也进行了调整。
3、本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精心设计的几个学习栏目中,“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数据表格构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内容等概念。
(2)能够对比Word 窗口,描述Excel 窗口的功能和特点。
(3)通过实例认识Excel 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窗口。
(4)了解工作簿文件的扩展名,以及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关系。
2、技能目标(1)认识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内容等概念。
(2)能够对比Word 窗口,描述Excel 窗口的功能和特点。
(3)通过实例认识Excel 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窗口。
二、教学分析与准备1、教学重点(1)掌握Excel 的正确启动与退出以及工作簿的创建和保存的操作方法。
(2)熟悉Excel 窗口的组成元素。
(3)理解工作簿窗口中的有关概念。
2、教学难点(1)单元格的选取(2)单元格数据的输入(3)准确编辑、修改工作表中的数据。
3、教学策略知识的迁移法:借助第4 单元中文Word 2010 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出相同的操作方法,强调不同之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一个课堂任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小组讨论法:有效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以及竞争意识。
4、教学课时课时(45 分钟)5、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三、教学过程设计四、课堂小结通过本任务小王创建了“学生成绩表”。
1、从Excel 2010 的启动,到工作表的建立、数据输入和保存工作薄。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有关概念;3、学会了输入数据、编辑数据;4、能在工作表中插入与删除单元格、插入与删除行和列、移动与复制单元格、保存工作薄等一系列的技能操作。
为进一步使用Excel 的其它功能做好了准备。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本P235 实训一:创建商品销售表六、课后反思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这一节课创建的工作表跟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怎么让我们的工作表看起来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呢?这是我们下一次课要讲到的内容“工作表的格式设置”。
《计算生成新的数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第二册第三单元微项目3,本节是《挖掘数据中的价值》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基础。
Excel公式是处理数据的重要工具,它是探索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的基础前提。
本节揭示了Excel公式的构建和使用,是进行数据处理的重要工具。
这节课学生学习了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使学生对Excel表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被它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所折服,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节内容既是《挖掘数据价值》全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统计分析发现数据价值》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通过微项目1《探索数据表格构建》课程的学习,学生Excel表格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快速填充的相关知识,这为学生学习Excel公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探索数据表格构建学习了许多关于Excel 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Excel学习经验,为本节学习Excel公式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构造公式高效完成计算的方法,感受Excel在处理数据及数据计算方面的强大功能,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函数进行特殊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定义名称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定义的名称完成相应的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Excel表格公式的构造。
教学难点:Excel表格函数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探索法、探究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师活动】展示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情景,图片。
【学生活动】感受计算的重要性【教师总结】快速地计算出正确结果在生活中极为重要。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计算生成新的数据》,出示学习目标【时间预设】3分钟【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际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十三课创建数据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创建数据表》课程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Excel表格是微软office办公软件中重要的一个成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功能,认识Excel,认识工作簿、工作表,通过完善表格数据学会在Excel中输入与修改数据。
新教材改版以后,Excel相关内容从八年级教材转移到了七年上册。
虽然前有第二单元Word相关内容作为基础,方便认识和知识迁移,但学生对excel的认识从未有过,不可否认,excel学习对学生在认知和操作层面,特别是逻辑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是第一课,教学内容上的难度不宜过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输入过程,了解并熟悉Excel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作为00后出生的一代,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非常的高,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系统学习了相应年级的信息技术内容。
但从学期初的调查来看,很多内容都记忆十分模糊。
整体七年级的学生非常的活泼,乐于探究和尝试,但往往又存在依赖老师讲解,“拨一拨动一动”的矛盾心理。
因此要在课堂上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任务是什么,让他们能自主一步一步往下探究。
上一个单元中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微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因此在Excel的界面介绍不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即可,每一部分具体如何使用可在以后的教学中碰到一处讲解一处。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动手实践的美好愿望,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2、Excel窗口界面的介绍3、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的区别4、在工作中能使用“自动填充”5、在Excel中能进行数据输入及修改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实际感觉等方法认识电子表格,提高学习电子表格的兴趣2、以讲授,探究引导等方面,进行常规知识的学习3、以任务驱动,来进行技能的学习4、以简答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及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电子表格对学习生活的影响2、通过创建数据表,初步体验Excel数据处理的能力,从中感悟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第十二课时教学内容: 4.2表格信息处理本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②掌握表格数据的求和、求平均数、排序、筛选以及图表转换的方法;③能总结利用表格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技能目标:熟练掌握电子表格的创立、编辑、修饰、图表转换等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验用表格加工数据信息的基本过程;②在整理、挖掘、提炼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表格数据的求和、求平均数、排序、筛选以及图表转换的方法教学难点:图表转换的方法教学过程:【思考与导入】七年级三班的秦老师做了一次检测,成绩录入如下,秦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处理本次测试的成绩,大家看一下表格能不能帮一下秦老师?处理这个表格需要应用那些知识点?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表格信息处理》,同学们共分成6个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进入“一、表格数据的处理”【学习与探究】打开“成绩统计表.xls”,小组讨论完成其要求,推荐一位同学展示并讲解操作过程。
1、自动求和当对一行或一列数据进行求和时,首先要在该行的右边或该列的下方选定一个空白单元格,然后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按钮,最后按回车键,结果就会出现在所选定的单元格中。
Excel还具有即时计算的功能,使人们可以直接看到所选定区域数据的总和:当在工作表中选定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时,屏幕下方的状态栏就会显示“求和=xxx”的字样,其中等于号右边的数据就是所选单元格区域数值的总和。
2、插入求和函数方法为:选定一个填入数据和的单元格(如E3),单击工具栏上的“fx”(粘贴函数)按钮,或者执行“插入”菜单中的“函数”命令,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选择“常用函数”中的“SUM”函数,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得到结果。
3、输入求和函数方法为:在填人数据和的单元格(如E4)中输入“=SUM(B4:D4)”,然后按回车键。
教师总结,指导完成“函数练习”中的内容。
【小组讨论】,并总结函数运算的几种方法。
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教材分析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原则:1、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2、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一定超前性,同时兼顾大多数学校的设备配备要求。
3、适应当前研究性学习和课程整合的要求。
4、适当加强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5、进一步理顺小学、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的衔接关系本学期为学生们预设的大任务是策划举办一次主题演讲会。
教材以“科技博览”为主题,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树立起崇尚科学的精神,主动地了解历史、亲近自然,在此过程中,学会应用各种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任务的完成。
根据所在学校(或班级或小组)的实际,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的丰富性、学生兴趣的指向性等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体现其开放、多元的一面。
围绕这个大任务,本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展开。
第一单元主要是对演讲的总体策划及资料的初步收集。
在这一单元,学生要完成演讲主题的确定、分组分工等工作,还要完成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整理及处理。
后面三个单元是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声、色、影、字俱全的多媒体演示报告,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发布、交流。
但三个单元在任务的要求上循序渐进、PPT制作上各有侧重。
第二单元只涉及PPT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操作,比如图片、文本框的插入与设置、自定义动画、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等。
第三单元则涉及应用设计模板、表格的插入与设置、影音动画等多媒体的插入方法与技巧等。
第四单元则在PPT中引入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由于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汇总,需要通过对数据的排序来分析问题,需要用图表来说明数据等等,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表格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学习。
本单元的另一个任务是将各阶段制作的作品进行合成,使其在展示与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第一单元走进精彩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演讲的总体策划,确定演讲主题及版块内容,完成分组及分工等工作,提高学生对项目的规划能力;通过对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让学生基本理解多媒体的含义,基本掌握获取多媒体素材的方法以及对多媒体作品中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常用素材的处理,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第4章第3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操作性较强,对数学方面有一定要求,如公式、函数等的概念,学生学会之后可以很好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而愉快地掌握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笔者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尝试解决以上的问题。
教材分析:数据处理与统计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Excel对数据的强大运算功能,体现数据加工和表达的多元性,作为Excel有效工具之一的公式和函数,也是数据加工的重点,充分体现电子表格软件在处理和加工数据上的巨大优越性。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学习能力强,刚刚学完表格修饰美化的他们更希望学到一些实战性的处理数据的技能方法,由于数学上还没有学习到函数,故先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再展开操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统计与分析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熟悉并掌握“填充柄”的超级功能(3)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使用,能灵活利用公式和函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Excel电子表格的优势,对Excel产生学习兴趣,能够在遇见具体问题时主动选择Excel相应功能来解决问题。
4、行为与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公式的设计与输入、填充柄的应用2. 常用函数的使用(SUM、AVERAGE、max、min)难点:1.填充柄的灵活使用2.单元格地址(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数据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使用教学过程:《数据处理与统计》课后反思信息技术教研组伍小艳《数据处理与统计》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4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