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2
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有什么影响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有什么影响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危害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
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儿童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
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
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
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
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4、导致孩子心理老化。
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5、孩子不善于交际。
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
隔代教育孩子心理缺陷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来照顾,形成了一种隔代教育的现象。
然而,隔代教育在为孩子提供关爱和照顾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心理缺陷。
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
首先,隔代教育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
祖父母由于对孙辈的过度保护,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使孩子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隔代教育可能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由于祖父母往往更加宽容和溺爱,孩子可能不会学会适当的自我控制,容易形成任性和自我中心的性格。
这种性格特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如难以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再者,隔代教育可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祖父母与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在价值观上出现混淆,难以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此外,隔代教育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于祖父母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压力和困惑,这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隔代教育可能带来的心理缺陷,家长和祖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沟通:家长应该与祖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致性,避免孩子在不同教育方式之间感到困惑。
2. 适度放手:祖父母应该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和挑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共同参与:家长和祖父母应该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均衡的成长环境。
4. 关注心理健康:家长和祖父母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5.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祖父母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隔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和祖父母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
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祖辈代际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不一致,常常发生在学前阶段的儿童身上。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隔代教育会产生认知冲突,矛盾和抵触情绪。
因为祖父母代的教育方式往往更为传统和保守,而社会大环境却在不断变化、发展。
这种矛盾会导致孩子的认知和受教育的变数难以调和,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隔代教育会形成心理冲突,甚至是心理障碍。
孩子经常出现在对不同的教育方式之间摇摆不定,往往感到矛盾甚至无选择。
其中,孩子会在祖父母的权威性和父母的亲和力之间产生分歧,无从抉择。
最后,隔代教育也会产生身份认同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阶段接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在心理上产生身份认同矛盾,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在哪里,长期下来会形成人格上的困扰。
面对隔代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认真倾听他们的感受,制定适合孩子的教育计划。
对于祖父母和父母,需要加强沟通、理解和尊重,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
同时,也需要通过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有正确的价值和准确的身份认同。
只有这样,隔代教育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由祖父母代为抚养、教育孙辈的一种教养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隔代教育一直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等因素,现代家庭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隔代教育现象。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隔代教育的实施方式、家庭教育理念、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浅析。
隔代教育的实施方式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在隔代教育中,祖父母对于孙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可能会与父母有所不同。
祖父母辈人在观念上往往更为传统和保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传统的惩罚教育、逼迫教育等方式可能会对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前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也产生着影响。
祖父母的教育理念往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孩子必须顺从长辈、尊重长辈,这种教育理念可能会给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带来一定的困扰。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可能会变得消极 passiveness,而且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受到抑制。
隔代教育还可能影响到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祖父母普遍认为孙辈的成长与发展要依靠他们的教导和帮助。
一些祖父母可能会过分关注孙辈的成长,强调孩子必须达到他们设定的期望,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与此一些祖父母也可能因为自身生活体验的不足,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要求较低,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前儿童所需要培养的。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祖父母对待孙辈的方式和理念与父母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隔代教育在学前儿童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引导祖父母树立积极、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1、导致孩子性格骄纵。
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人对孙子辈的孩子有天然的宠爱,所以无论爷爷奶奶有多么的理性,不知不觉中就对孩子多了一份溺爱,这也是为什么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性格上会比较骄纵蛮横。
因为放纵得多了,所以孩子在自我约束上的能力就会差些。
2、隔代教育,孩子不活泼。
有人曾经跟我说:爸爸妈妈看大的孩子将来会活泼可爱,但是爷爷奶奶看大的孩子多半长大后没有那么活泼。
当然这也是一些人的看法,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这样的观点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爸爸妈妈可能是接受新鲜事物更快的人,老人一般教育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比较传统守旧的观点,比如说,孩子不睡觉,奶奶可能会吓唬孩子:快点睡觉,要不让,大老虎就来吃你了!3、导致亲子感情疏远。
由于父母不经常在身边或者即使在身边也不管孩子,其实孩子很清楚,谁对自己好那么就会更喜欢谁,所以相比父母,他们更愿意选择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寻求那份缺少的感情。
4、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老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1、在隔代教育中,父母要充分利用祖辈与自身的不同优势,比如祖辈的生活经验与童心,父母的创造力和科学育儿方法,这些优点都可以无限放大,让孩子从生活和思想两个方面共同发展,两代人在一起坐下来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2、爷爷奶奶们没有必要一味惯着孩子,就算是疼爱也应该适度,有一些好的习惯是应该培养孩子的。
很多时候挫折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无论是从经验的积累上,还是从应对挫折的心态上,都是一种积极地影响。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成员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教育角色的现象。
由于现代家庭多为核心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生活,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祖辈成为了承担教育任务的重要人物。
然而,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隔代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性格。
祖辈们的教育方式往往较为严格,追求规矩、有条不紊的生活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受到祖辈的教育会表现出比同龄人更为庄重、内敛,甚至有些沉默寡言。
而在心理上,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塑造影响也很大。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表现出内向、敏感、腼腆等性格特点,虽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不适应,但对于形成孩子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隔代教育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交性。
由于祖辈们的教育方式较为守旧,可能缺乏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这恰恰是孩子在社交中需要掌握的特质。
如果祖辈们对孩子产生过多限制和约束,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较为内向、孤僻,难以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因此,隔代教育在社交方面可能需要适当把握,并加以引导和调整。
最后,隔代教育还可能对学前儿童的认知产生影响。
由于祖辈们的教育方式偏向于传统,可能更倾向于宣讲古往今来的革命故事和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启发就可能相对不足。
这可能会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也会对其整体的知识素养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在学前儿童人格形成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需要寻找平衡点。
隔代教育也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并通过创新、科技手段等方式,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教育内容,促进学前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光是祖辈们的责任,父母同样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共同把握好学前儿童的成长,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和文化。
隔代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积极影响:1、相比于年轻的父母,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可以为孩子提供轻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2、祖辈已经成功地带大了一代人,因此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使得他们对于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突发状况了然于心,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3、现代社会给年轻父母的压力都很大,因此他们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和孩子相处。
而不少祖辈家长却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也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耐心地听孩子诉说。
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4、如今造成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就是离婚率的增加。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老人加入教育孩子,可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
消极影响:1、许多祖辈对于家中的小孩子往往存在过分溺爱和迁就的问题,这会使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个性;2、很多老人在带孩子时,往往有一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感觉,因此恨不得事事都为孩子代劳,就连吃饭喝水穿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让孩子亲力亲为。
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懒惰的性格。
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3、祖辈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很大不同,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
因此,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抱有僵化的老观念、旧思想,常常会压抑孩子的创新精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发展,是很不利的;4、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和祖辈呆在一起,而很少与自己的父母接触的话,这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是很容易产生隔阂与误解的。
特别是,如果祖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与父母背道而驰,那么当父母在特定时间照顾教育孩子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很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第一点影响就是,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
孩子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孩子和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再加上很多老人喜欢说“你妈不要你了”“你妈都不管你,爱奶奶还是爱妈妈”……小孩子分不清玩笑和实话,听到这些话会真的感觉父母抛弃了自己。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第二点影响是,对孩子更溺爱。
祖父母辈小时候吃不好、穿不暖,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现在更是把爱补偿到孙辈,任何老人认为的好东西都想全部给孙辈,这种情感我们要理解。
但过分溺爱对宝宝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处处迁就使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第三点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宝宝,更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好奇心、冒险性、创新精神、独立能力的发展。
隔代抚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等。
一般情况下,老人带孩子分为如下的五种类型:首先是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就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以及对我们成人的不信任感。
其次是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够在正常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能力,却因祖辈家长呵护备至的包办代替错过关键期。
比如说两岁之后的孩子,建议孩子是能够自己动手吃饭,即使他弄得很脏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让他有一个动手能力的过程,这是锻炼他的精细动作的必经过程。
那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就喜欢喂他吃饭,觉得孩子不会吃,老是弄脏,就必须喂他他吃。
这样的现象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然后是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就经常说:你不要这样,你这样不好,你不能这样啊!这样否认的词汇比较多。
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非常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当孩子怎么做都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他就会选择放弃。
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断进步就行。
隔代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隔代教育现象逐渐普及。
隔代教育是指父母相对缺席,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情况下,子女由祖辈或其他亲属来承担教育责任。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隔代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的关注。
本文将从行为塑造、家庭教育价值观、情绪与认知发展等角度来探讨隔代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行为塑造: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隔代教育可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在教育子女方面可能会存在教育方式的落后性,例如过度溺爱、纵容等。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小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自私、任性等。
同时,祖辈对小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存在缺少科学性的问题,例如缺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和方法。
这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价值观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隔代教育可能会导致代际差异的出现。
例如,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可能在某些价值观方面与现代社会观念不符,这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祖辈的教育观念可能会偏向传统或保守,这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过分拘谨、顽固等问题。
与此同时,祖辈通过言传身教向小学生灌输其旧观念,使其更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形成。
情绪与认知发展:情绪与认知发展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而,隔代教育可能会对小学生的情绪与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父母不在身边,小学生可能会感到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性,这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出现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维持。
其次,隔代教育可能会使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祖辈的教育方式可能相对传统,缺乏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这将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限制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措施与建议:为了减轻隔代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建议。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採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著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
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裡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
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
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
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隔代教育的弊端1、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
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
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
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的好处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现代生活压力导致年轻父母一代生存压力大,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对宝宝健康成长没有帮助。
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
生孩子也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
孩子生下来,很多年轻人都无法自己亲自来带,而是将宝宝教给自己的父辈来带,这样就自动形成了隔代教育。
其实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很大。
本文将介绍一下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总是会事事顺着孩子,甚至是想要天上的月亮也会给摘下来。
所以这样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养成霸道、自私的性格特点,认为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可以的。
一旦自己的愿望无法被满足,就会撒泼打滚,大哭大闹,这样的性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小宝宝日后的心理发展,会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出现问题。
小孩会养成事事依赖的性格特点。
很多爷爷奶奶总是过度的干涉小宝宝的生活,即使是小宝宝已经会走了,也不愿意让小宝宝自己走,而是总是抱着小宝宝。
小宝宝的玩具扔了一地,爷爷奶奶也会赶着去给收拾,这样就容易造成小宝宝事事依赖的性格特点。
在日后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别人,对孩子的成长会非常不利。
小孩会出现老人病。
小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天都需要接触到大量的新鲜事物。
爷爷奶奶是老年人,小孩子长时间的与爷爷奶奶相处。
小孩子于是就会跟着爷爷奶奶学习,这样小孩子的生活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会逐渐与老年人一样,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由父母或亲属以外的辈分的人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照料。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隔代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隔代教育中,父母辈分的教育者一般更为宽容和耐心,相较于父母,他们更愿意给予儿童独立的行动和决策空间。
在与他们相处中,学前儿童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
隔代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隔代教育中,学前儿童有机会接触不同年龄段的人,这些人都可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
与他们相处,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关系,积极沟通,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隔代教育还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在隔代教育中,父母辈分的教育者往往更加注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他们会给予学前儿童足够的关爱、温暖和安全感,通过亲密的互动和陪伴,满足学前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这种关爱和照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隔代教育可能导致学前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疏离感。
由于父母不是亲自照顾和教育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隔阂和感觉被遗弃的情绪。
这对于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
隔代教育还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价值观与父母不一致。
不同辈分的教育者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与不同辈分的人相处中,学前儿童可能会接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导致他们困惑和迷茫,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质疑。
这可能对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培养独立自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积极的人格特质,但同时也存在可能导致疏离感和价值观不一致的负面影响。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将学前儿童寄养给祖父母或其他关系亲近的长辈来教育和照顾。
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父母陪伴式教育相比,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隔代教育可能造成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够成熟。
在祖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教育下,学前儿童可能会缺乏家庭环境中的父母陪伴,导致他们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由于长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与父母不同,学前儿童可能会对自己的角色和家庭关系感到困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格形成。
隔代教育可能使学前儿童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前儿童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长辈而缺乏独立性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环境容易导致学前儿童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长期下来,学前儿童可能会形成依赖他人决策和指导的习惯,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隔代教育也可能对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主要与祖父母或其他长辈接触,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有限。
这种情况下,学前儿童可能会出现社交技能不足以及羞怯、孤僻等问题,难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影响也可能延续到学前儿童进入学校后,使其在班级中与同学的互动和交流存在一些困难。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学前儿童在长辈的教育下可能会存在人格发展不够成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人格发展。
父母可以通过多与学前儿童交流、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规划活动等方式,增加与孩子的互动,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陪伴,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全面的人格发展。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因各种原因无法承担教育责任,而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进行教育和照顾。
这种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常见。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隔代教育家庭的家庭环境与普通家庭有显著不同,父母和孩子长期分离,造成了孩子在情感上的缺失和孩子与父母亲密关系的破裂。
长期的相依相伴使孩子获得重要的情感支持,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怀,但是隔代教育的孩子并不能获得这些支持,这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教育方式的影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与普通家庭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隔代教育的长辈常常使用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教育,比如打骂等方式,这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另外,一些长辈常常过度关注孙辈的学业成绩,甚至过于重视竞争和功利,导致孩子的个性缺乏发展。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隔代教育孩子的家庭环境常常比较封闭,孩子与外界缺乏交往和接触,缺乏广泛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导致孩子性格不够开朗和自信,并且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若孩子没有与同龄人交往,则孩子缺乏体验和感知一些社交技巧和行为准则,这就对孩子的正常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孩子在家庭、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家长和长辈应该认真对待隔代教育孩子的教育工作,抱持开放的心态,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隔代教育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孩子,而由祖父母或其他长辈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隔代教育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父母或其他长辈承担起了亲人的角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孩子在与祖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会被爱和关怀所包围,这种亲情的温暖对于学前儿童的人格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隔代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亲子关系的断裂或紧张,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这可能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会使用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
由于祖父母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教育观念的不同,他们可能会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严厉的管教和强调纪律性。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学前儿童在情感上感到压抑和受限,对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不利。
在祖父母和其他长辈也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关怀,这对于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隔代教育的社会环境也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隔代教育的学前儿童往往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的是老一辈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学前儿童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这种传统观念也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对尊敬长辈和传统文化的培养。
隔代教育的学前儿童可能会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而在社交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影响的分析可以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考虑。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会面临亲情的温暖和亲子关系的紧张;在教育方式上,孩子可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自由;在社会环境中,孩子可能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可能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
隔代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吗
有妈妈说,把宝宝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后,自己再带孩子的时候,宝宝就变得娇气粘人。
这些“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被照料得无微不至,但在成长经历中却缺失了最为需要的父母的关爱,同时他们也因为缺少父母指引而导致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事,了解下面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千万别给孩子以后埋怨妈妈的机会!
1、霸道宝宝任性病。
有了爷爷奶奶的保护伞,宝宝们总是提出“放肆”的要求。
这样任性的爱让宝宝形成娇气、霸道、自私的性格,在宝宝以后的成长中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比如,和同龄宝宝不容易相处;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成,宝宝会大哭大闹,父母难以管教。
2、宝宝爱依赖人不独立。
爷爷奶奶带孩子时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吃饭,爷爷奶奶嚼好了喂;孩子会走路,爷爷奶奶还要抱着;孩子的玩具撒了一地,爷爷奶奶收拾好了。
宝宝正处在认知事物,学习尝试的时期,这种爱只会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
事事包办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宝宝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遇到事情只会等别人解决。
3、宝宝缺少创新性、冒险性、好奇心。
宝宝玩得一身泥巴,宝宝拆掉玩具,宝宝要抓蝴蝶,这些行为在爷爷奶奶眼里统统“out”!在爷爷奶奶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不合乎传统教育观念的。
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怎么开发创造力和个性呢?。
浅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1. 引言1.1 隔代教育的定义隔代教育是指由外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代为抚养孙辈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父母通常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全面照顾孩子,因此将孩子交给长辈进行照管和教育。
隔代教育不仅包括生理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思想传承和教育引导。
这种教育方式在我国传统家庭中十分普遍,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隔代教育也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因为长辈通常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诲。
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等。
在实施隔代教育时,需要注意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以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1.2 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前阶段是孩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良好的人格形成不仅对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
家庭和教育机构在学前阶段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形成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反,如果在学前阶段忽视人格的培养,容易导致孩子在性格、行为等方面存在不良倾向,影响其发展和成长。
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格塑造环境。
2. 正文2.1 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隔代教育可以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学前儿童可以接触到古老的家族传统和文化,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从而培养对家庭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隔代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支持。
祖辈们对孙辈的宠爱和关怀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
祖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也可以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挑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家庭教育】如今,大多数中国父母全职工作,可能需要经常加班或出差,还有一些家庭工作地与居住地点不同,于是,很多孩子的婴儿期、幼年期、少年期都是跟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一起度过的。
带孩子对祖父母来说是轻车熟路,然而隔代教养也衍生了许多问题。
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在上千例青少年咨询个案中,有超过70%的家长曾提到祖父母对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养失当。
隔代教养有何优缺点?祖父母与年轻父母可能产生哪些冲突?隔代教养是否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生疏?年轻父母该如何与老一辈沟通不同的教养意见?这里源引台湾师范大学林如萍教授关于隔代教养的观点,相信对正在为隔代教养问题困惑的父母们有所帮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隔代教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采访撰文/汤佳佩;咨询/林如萍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原文刊载于台湾《中时电子报》林如萍: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台湾家庭生活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理事长、教育部家庭教育谘询委员会委员,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副教授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什么是隔代教养?狭义的隔代教养指的是祖父母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中间世代的父母或是因为离婚、死亡、遗弃等原因而完全没有抚养孩子。
此种隔代教养经常可能衍生许多问题,也易陷入经济弱势的窘境,因为爷爷奶奶已年迈、没有工作能力,却又还要照顾孩子。
若是长辈年纪太大,在教养孩子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阂也会加剧。
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林如萍教授表示,年老祖父母教养青少年孙子女,此种狭义的隔代教养经常会出现“年纪大的辛苦,年纪小的抱怨”之情形。
我们一般常听到的隔代教养则是广义的隔代教养,指的是长辈协助照顾孩子。
通常出现在双亲皆须工作的家庭,比方上班日孩子住在长辈家、父母周末才带回;或是全家与长辈同住,父母亲每天下班后再接手照顾孩子等,依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养型态。
这种隔代教养的特点在于长辈所扮演的角色仅为“协助”而已,父母亲仍为主要照顾者。
即使大部分的时间孩子都由长辈照护,不过真的发生事情时父母仍会到场处理。
二、选择请长辈照顾孩子的原因以广义的隔代教养来说,既然现今社会有这么多照顾孩子的选择,如托婴中心或聘请保母,为什么父母亲仍要选择将小孩交由长辈照顾?林如萍副教授表示,原因主要是以下四项:1.祖父母乐于与孙子女相处,主动表达照顾孙子女的意愿。
2.因经济因素考虑,可省下保姆费用。
3.期望孩子获得安全的照顾,父母担忧将孩子交由陌生的保姆照顾可能不安全,也顾虑健康风险,如担心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会有群聚感染的危险。
4.考虑照顾的方便与稳定性,例如即使是假日加班,也可以将孩子临时托付给祖父母照顾。
三、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如果是由祖父母主动提出要照顾孙子女,那么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和抱怨会比较少一点,毕竟是出于本身的意愿。
如果是父母主动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照料,祖父母就比较容易产生抱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也有一些“摆不平”的问题,比方说:哪些花费是祖父母要支付、哪些是父母要补贴?如果父母假日经常加班,导致祖父母连假日也必须照顾孩子,祖父母就可能会向父母抱怨:“你周末可不可以不要加班?我也需要休息耶!”另外最常见到的冲突就是祖父母与父母之间,对于孩子的教养观念不一致。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会有类似的抱怨:“真的很受不了婆婆都这样照顾小孩耶!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做?”林如萍教授指出,普遍多数人的观念都会认为“老一辈的观念都比较传统,教养观不正确”,不过有时候是因为抱怨的人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在一旁发表意见会比实际执行来得容易。
四、将心比心,并给予具建设性的建议当父母下班回家,看到长辈带着孩子一起在看电视时,往往会不悦地说:“妈,你不要给宝宝看电视啦!”林如萍教授指出,如果偶尔看到老一辈与孩子在看电视,有可能是因为一整天照护下来疲倦了,想休息一下,她也曾见过有的妈咪这样对长辈抱怨,但轮到周末自己带孩子时,妈咪本身也忍不住带孩子看一下电视。
人总有疲倦的时候,很难要求某件事情完全不做;若想要求长辈,也应该尽量提出具体替代方案来建议“不然你们可以那样做”,并给予长辈执行建议所需要的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要求长辈“不要这样做”。
若是发现长辈很常让孩子看电视,那么就要去探讨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除了看电视之外,长辈没有想到其他的事可以与孩子互动?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提出具体的方案,比方买图画书交给长辈,协助长辈改善与孩子互动的模式。
当年轻一代觉得老一辈的某些行为不妥当时,应先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来支持长辈?”想出其他具体方案来支持长辈,远比只是禁止长辈的某些行为来得妥当。
每天照顾孩子其实很辛苦,尤其长辈的年纪又比较大、体力上可能吃不消,与其对养育方针抱持高期望的理想,不如折衷、别太苛求。
五、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父母亲已经想出一些具体方案、并以温和的态度建议长辈,而长辈却完全不听从进而发生冲突时,父母亲就必须问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真的是因为隔代教养所产生的问题吗?”林如萍教授表示,若祖父母与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方面产生歧见进而发生冲突,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隔代教养所造成的,也未必是老人家太疼爱孩子或观念太传统,有可能是祖父母与父母之间原本就有问题存在,隔代教养只是表征及让不满情绪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回头思考问题的症结点,比方是否为婆媳沟通不良等,再由基本层面去改善、化解既有心结。
2.“这是不是因为我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所造成的落差感?”目前社会少子化,许多父母都只生一个孩子,理所当然会想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及最优质的教养方式,所以比较容易对长辈的养育方式感到不满意。
不过爸妈应该要考虑到一点:每天照顾孩子其实很辛苦,尤其长辈的年纪又比较大、体力上可能吃不消,与其对养育方针抱持高期望的理想,不如折衷、别太苛求。
若是长辈做不到的,父母亲可以等到周末自己来做,比方长辈平常没体力带孩子去郊外踏青,那么父母周末可以自己带孩子出门,别把期望都放在老一辈的身上。
林如萍教授也指出,有些案例的父母可能会设定双重标准,希望老一辈多带孩子出门走走,但到了周末假期轮到自己带孩子时,却窝在家里不动。
这类父母常说:“平常上班很累耶!周末没力气出去啦!”不过老一辈带孩子也很辛苦,双方应体谅彼此,设定合理的期待与要求。
六、两代“共教养”,并善用第三方客观意见若希望长辈能够听从自己的教养建议,有时候也可以透过客观的第三者来传达意见。
有些长辈可能会抱持着这种想法:“连孩子的爹都是我抚育的,为什么我要听孩子的爹的建议去抚育孩子?”这时候可以尝试借由第三者客观的角色或权威书籍去变相说服长辈。
林如萍教授建议爸妈,说不通的时候可以提供权威育儿杂志或书籍试试看,有时候专家的意见比较容易被采纳。
另外,祖父母与父母也经常会有“决定孩子照护方式的主控权”之争,两代都想自行决定该如何照顾孩子。
不过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共教养”,也就是两代共同抚养,没有一代有绝对的主控权,而是改采共同协商的方式、共同合作,别用“不”字沟通,而是提供合适的建议:比方长辈不想带孩子出门,父母可进一步询问原因,例如有些长辈是担心孩子出门会着凉才不爱带孩子出门,这时候父母可以建议:“那我帮宝宝买一件比较暖和的外套好不好?”虽然只是琐碎的日常对话,不过只要态度委婉且意见具建设性,他人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七、隔代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来说,隔代教养的优点为拥有安全且固定的照护支持系统,孩子的情绪发展也会比较稳定,不会造成孩子长期在保母家流浪的局面;而且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所照顾,也能加强亲情之间的连结;另外曾有一项研究指出,小时候由老一辈带大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对老年世代较为友善。
八、隔代教养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隔代教养当然也有其缺点,列举如下: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质量(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另外,对长辈而言,如果长辈的年纪太大、健康较差,照顾婴幼儿当然会对本身的健康造成负担,隔代教养会演变成一种“爱的劳务”;至于对孩子而言,长辈可能会太过于疼爱,不太要求规矩与纪律、甚至让孩子予取予求。
孩子被宠坏之后,父母要教育起来就更加困难,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个性的养成出现问题,父母亲即应建议长辈采取两代“共教养”的方式,尊重彼此的角色,不仅相互合作、并尽量建立一致的教养步调,双方也要加强沟通。
九、隔代教养,不一定会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生疏林如萍教授表示,隔代教养是否会导致亲子关系日渐生疏,要取决于“母亲涉入照护的比重高低”而定。
如果母亲根本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使孩子看到母亲的机率微乎其微,那么当然会日渐生疏;若是母亲看到孩子的频率较为频繁且固定,比方每天晚上能看到孩子,便比较不会有亲子生疏的问题。
其实即使无法全日都陪伴孩子,母亲也仍能透过对孩子关心的问话,来参与无法和孩子一起分享的时光。
比方每天晚上接孩子回家时,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别忘记问问孩子:“你今天在爷爷那边有没有乖乖呀?你们今天做了哪些事?”以询问孩子一天生活的方式,让孩子分享不在母亲身边所发生的生活点滴,就可以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祖父母与父母是采取共教养的方式养育孩子,两代之间合作得越好,亲子疏离的问题越不会产生。
十、隔代教养,该如何与老一辈沟通1.不要只是下指导棋,也别奢望一下就改变现状如先前所说,沟通最忌讳以“不”作为话语的开端。
比方看到长辈给宝宝吃甜食,最好别说“不要给宝宝吃甜食!”也先不要明订“完全要改掉”的目标,可以设定一个较能做到且合理的短程目标,比方请长辈先以较为健康的零食替代高甜度零食,采渐进改变的方式来控制零食的质与量,让长辈与孩子都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
断然说“不行”,也无法立刻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2.发现问题,应先感谢长辈教育孩子的辛劳有发现问题就要与长辈沟通,但不要直截了当向长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点,而应先肯定长辈照顾孩子的辛劳,再婉转地提出自己想说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