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试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413.02 KB
- 文档页数:6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
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
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
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
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
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
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
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
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
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
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
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
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
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手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物探仪器研究室2006.2目录一原理................................................................................................................................ - 1 - 1.1 地震波波动方程................................................................................................ - 1 - 1.2 地震波的形成与描述........................................................................................ - 2 - 二使用范围...................................................................................................................... - 10 - 三程序.............................................................................................................................. - 12 - 四文件.............................................................................................................................. - 13 - 4.1 新建.................................................................................................................. - 13 - 4.2 打开.................................................................................................................. - 13 - 4.3 显示波形.......................................................................................................... - 14 - 4.4 保存.................................................................................................................. - 14 - 4.5 另存为.............................................................................................................. - 14 - 4.6存为位图........................................................................................................... - 14 - 4.7 重载当前文件.................................................................................................. - 14 - 4.8 关闭.................................................................................................................. - 15 - 4.9 文件拼接.......................................................................................................... - 15 - 4.10 文件识别........................................................................................................ - 15 - 4.11文件转换......................................................................................................... - 16 - 4.12 传送.......................................................................................................... - 16 - 4.13 最近文件........................................................................................................ - 16 - 4.14 退出................................................................................................................ - 16 - 五操作.............................................................................................................................. - 17 - 5.1 显示.................................................................................................................. - 17 - 5.2 缩放.................................................................................................................. - 17 - 5.3 显示风格.......................................................................................................... - 18 - 5.4 规一处理.......................................................................................................... - 18 - 5.5设置................................................................................................................... - 18 - 5.6 头参道参.......................................................................................................... - 19 - 5.7选择颜色表....................................................................................................... - 20 - 5.8 道操作.............................................................................................................. - 21 - 六预处理.......................................................................................................................... - 22 - 6.1 叠加.................................................................................................................. - 22 - 6.2 抽道集.............................................................................................................. - 22 - 6.3 三分量叠加...................................................................................................... - 23 - 6.4 道数运算.......................................................................................................... - 24 - 6.5 时空切除.......................................................................................................... - 25 - 6.6 振幅平衡.......................................................................................................... - 27 - 6.7 零漂校正.......................................................................................................... - 28 - 6.8 二次采样.......................................................................................................... - 28 - 6.9 空间混波.......................................................................................................... - 28 - 6.10 数理统计........................................................................................................ - 29 - 6.11 信号平稳化.................................................................................................... - 29 -七数据处理...................................................................................................................... - 30 - 7.1 频谱与FFT ...................................................................................................... - 30 - 7.2 数字滤波.......................................................................................................... - 33 - 7.3 FK谱滤波......................................................................................................... - 35 - 7.4 三瞬滤波.......................................................................................................... - 37 - 7.5 相关褶积.......................................................................................................... - 38 - 7.6 反滤波.............................................................................................................. - 41 - 7.7 微积分.............................................................................................................. - 41 - 7.8 反褶积滤波...................................................................................................... - 41 - 八工程物探...................................................................................................................... - 43 - 8.1 折射波法.......................................................................................................... - 43 - 8.2 反射波法.......................................................................................................... - 44 - 8.3 手动解析.......................................................................................................... - 45 - 九工程检测...................................................................................................................... - 46 - 9.1 超前探测.......................................................................................................... - 46 - 9.2 桩基检测.......................................................................................................... - 50 - 9.3 弹模计算.......................................................................................................... - 51 - 9.4 强度计算.......................................................................................................... - 51 - 十窗口.............................................................................................................................. - 52 - 十一帮助.......................................................................................................................... - 52 - 11.1 帮助主题........................................................................................................ - 52 - 12.2 关于EMS ...................................................................................................... - 52 - 12.3 显示封面........................................................................................................ - 52 - 十二附录.......................................................................................................................... - 53 - 12.1 头参类:........................................................................................................ - 53 - 12.2 道参类:........................................................................................................ - 54 -一 原理1.1 地震波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因局部受力,引起弹性体的位移、形变和应力,以波动的形式用有限大的速度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动就是弹性波(应力波)。
三维地震技术对地质勘测的参数处理[]Seismic exploration is the elasticity of the underground media refers to the 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rt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rtificial stimulating that underground strata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of a kind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three?seismic technology?on?coal geological?survey parameters?processing.1.引言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即是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及采集资料质量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以达到压制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的目的。
2.参数处理2.1 处理流程及参数结合测区资料,经过充分的试验处理及处理成果的分析对比,结合地质任务中的主要勘探对象是煤层的现实.2.2 处理结果通过资料处理,最终得到一个大小为1475m×1275m×1.5s 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一个叠前偏移数据体及CDP覆盖次数图。
2.3 资料解释基于前期工作,本次三维地震解释工作在SUN―Blade2000图型工作站上完成,利用美国一款三维地震解释系统软件,以及地质绘图软件等进行地质解释工作。
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后得到大小为1475m×1275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三维数据体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资料解释工作就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对数据体内的地质信息进行提炼,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技术应用、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高效、精确的勘探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资源勘探领域。
本文将系统梳理和分析该技术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实际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介绍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波的传播规律、转换波的形成机制以及三分量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为后续的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本文将重点关注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在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具体的勘探实例,分析该技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对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地震数据的预处理、波场分离、速度分析和成像等技术环节,以及如何利用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地质解释和油气预测。
本文将对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勘探精度、数据处理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提升空间,以及在新兴领域如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促进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地下资源勘探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技术支持。
二、转换波地震勘探概述转换波地震勘探是一种复杂的地震勘探方法,它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接收和分析转换波(如PP波、PS波等)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转换波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勘探,以及地质构造和地层界面的精细刻画。
转换波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的波型转换现象。
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介质速度界面时,波型会发生转换,例如,纵波(P波)在遇到速度界面时,会部分转换为横波(S波),反之亦然。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6T16:03:19.61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作者:陈海军[导读]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噪音的类型和特点,应用联合多域去噪技术压制了面波、异常噪音、线性干扰且保留低频有效信号;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了地震波在浅、中、深层能量差异,使得振幅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能达到均衡;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消除地表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造成的地震子波横向上的不一致性的问题,压缩地震子波,展宽频谱,提高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同时保证有合理的信噪比。
北京京能油气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陈海军北京 100022摘要: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噪音的类型和特点,应用联合多域去噪技术压制了面波、异常噪音、线性干扰且保留低频有效信号;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了地震波在浅、中、深层能量差异,使得振幅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能达到均衡;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消除地表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造成的地震子波横向上的不一致性的问题,压缩地震子波,展宽频谱,提高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同时保证有合理的信噪比。
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迭代技术。
基于偏移距矢量片宽方位处理方法,以及解决宽方位采集的各向异性问题,主要包括OVT道集的抽取、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以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偏移前进行Radon域进行多次波处理进行处理在保证偏移前CMP道集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了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用叠加速度作为初始均方根速度,利用叠前时间偏移和速度分析多次迭代进行速度模型修正,最终使得CRP道集拉平,实现共反射点叠加。
关键词:联合多域去噪;OVT域规则化;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层析静校正;剩余静校正迭代;叠前时间偏移;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前言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全方位(纵横比0.86)、较高密度(CMP面元20mX20m)及高覆盖次数的特征。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数值模拟算法一、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概述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是地球物理学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涉及到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地震数据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这项技术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质研究和工程勘察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性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是勘探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能够提供地下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流体分布等信息。
1.2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包括多个步骤,从数据采集、预处理、地震波场模拟、速度建模、成像技术,到最终的解释和分析。
每一个步骤都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数值模拟算法在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数值模拟算法是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从而预测地震数据。
2.1 数值模拟算法的基本原理数值模拟算法基于波动方程或弹性动力学方程,通过离散化方法将连续的地下介质转化为有限的网格系统。
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有限元或谱方法等数值技术来求解这些方程,得到地震波在各个时间步长的波场分布。
2.2 数值模拟算法的关键技术- 波动方程求解:波动方程是描述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基本方程,求解波动方程是模拟地震波传播的关键。
- 介质参数建模:介质参数如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有显著影响,准确的介质参数建模是数值模拟的基础。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定对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 并行计算技术: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的数据量巨大,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
2.3 数值模拟算法的挑战- 计算复杂性:随着模型规模的增大,数值模拟的计算复杂性急剧增加,对计算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多尺度问题:地下介质的多尺度特性给数值模拟带来了挑战,需要开发能够处理多尺度问题的算法。
三维三分量VSP解释方法研究三维三分量VSP解释方法研究一、概述三维三分量(3C-3D)VSP技术是由VSP和3D地震采集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技术优势。
三维三分量VSP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三分量地震勘探是全波场激发和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在多分量地震记录的每个分量上都有不同的波型存在,能全面反映地下介质弹性和岩性信息的勘探。
3C-3D VSP 广泛用于纵横波速度估算/分析、井旁三维纵横波成像、VSP-AVOA 分析、裂缝方位预测、三维波阻抗反演、Q 值反演、各向异性分析及其他储层参数估算等,还能得到井周3D 纵横波数据体,将这些数据处理成果用于储层目标区精细解释,有利于提高储层描述的可靠性和精度,储层物性和岩性分析,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水平二、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1.三维三分量VSP和地面地震资料的联合解释与地面地震相比,三维三分量VSP资料的信噪比高,分辨率高,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明显,提供了地下地层结构同地面测量参数之间最直接的对应关系。
地震信号频率较高,检波器是深度定位,提高了速度分析精度,可以为地面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提供精确的时深转换及速度模型。
采用三分量检波器采集,能得到PP、PSV波成像数据体,与地面地震联合解释可以提高地面地震的解释精度。
以三维VSP 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和多波多分量技术为核心,并综合地面地震、测井、钻井和生产测试等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开发地震技术正在成为油田开发阶段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的有力工具,并能为油田制订或开发方案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1)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利用VSP剖面上多次波同相轴的主要特征识别出的多次波,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即可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
识别依据主要有:1)多次波同相轴与相应的一次波同相轴大致平行,但旅行时要大些;2)层间多次波的同相轴与一次下行波同相轴不相交;3)多次波同相轴终止的深度位置指示形成多次波的来源。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
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
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
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
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
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
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
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
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
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
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
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
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
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复杂山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是连接原始数据采集与后续地质成果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其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物探成果向地质成果的真实再现和精确转化。
复杂山区的地震原始资料受地表起伏的影响,反射波不再是标准双曲线,难以实现同向叠加。
本文通过合理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方法及其参数,配合其他处理方法,得到了高品质的数据体。
标签:复杂山区;三维地震;数据处理;静校正0 前言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处理流程和参数能够将已有野外数据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完整地展现给资料解释人员,提高解释精度[1-5]。
三维地震勘探是建立在地表水平,地下介质均匀的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在平原地区,普通的处理流程能够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但对于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静校正成为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采取合适的静校正方法以及其他处理手段,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地表起伏对于反射波同向叠加的影响。
1 研究区概况1.1 地质概况勘探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在沟谷及其两侧附近,基岩大片裸露于地表;山腰及山顶多为厚黄土所覆盖。
由于第四纪以来地壳的不断上升,区内经受强烈的剥蚀和地表水的长期冲蚀切割,地形较为复杂,沟谷纵横,梁峁曲折。
沟谷多呈“V”字型,两侧地形陡峭。
在黄土覆盖的地带,冲沟极为发育,呈树枝状分布,黄土漏斗、黄土柱、黄土崖比比皆是,呈现了典型的渭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勘探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m2)、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sh1),上统上石盒子组(P2sh2)、刘家沟组(P2l)及第四系(Q)。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的山西组,主采煤层为3号煤和10号煤。
3号煤煤厚3~8m,大部分区域煤厚6m;11号煤煤厚1~5m,大部分区域煤厚4m。
两者之间平均间距约45~65m。
1.2 地震地质条件勘探区内基岩和黄土均有分布,基岩出露区域较多,滑坡、深沟、峭壁随处可见,攀越困难,且植被较多,黄土区花椒树密集,这些均影响地震测线的布置和接收效果。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1 引言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
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
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
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对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认识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初步学习,我认为想要更好的认识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三维地震勘探以及一体化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三维地震勘探呢?我们知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它兴起于70年代末,那时正是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当时由于二维地震方法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测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较复杂的油气田地质问题,并且钻探成功率低,或成本幅度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都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有其优越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内的侧面反射波;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地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应性很强;可对原始数据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一体化的意义在于高精度。
一般来讲,一体化是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
我认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并不是将采集、处理、解释三个环节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应该是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的综合化,整体化。
以往我们的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是单独进行的三个环节,它们之间是相对脱节的,它们各具独立性和特色。
野外采集了地震资料,在室内进行地震资料的处理,最后进行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
如果不将它们很好的结合起来,必然会影响地震工作的准确性和精度,比如:野外采集的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