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691.28 KB
- 文档页数:3
德保县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曾露滋;黄柏林;陆少佐【摘要】目的对一起农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食物中毒致病菌、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食源性疾病调查登记表、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以及WST13-1996《沙门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及病原菌检测.结果就餐23人中出现食物中毒12人,发病率为52.1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潜伏期、现场卫生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沙门氏菌.结论由于烹饪加工过程操作不当导致生熟食物交叉污染、存放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等原因造成食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4(009)005【总页数】3页(P592-594)【关键词】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流行病学【作者】曾露滋;黄柏林;陆少佐【作者单位】广西德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德保县533700;广西德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德保县533700;广西德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德保县533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3食物中毒是指因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属于食源性疾病,以腹痛、泻吐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其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
其中部分与各种致疾性微生物污染食品有关。
沙门氏菌是较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
2011年7月28日22时开始,德保县某屯多名村民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接到报告后,我县疾控中心即刻会同食品检查、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前往事发地开展调查处理。
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确认是一起进食被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为了解和掌握易引起食物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1 基本情况我县某屯Y村民家摆宴,7月27日晚8时宴席开始,共有23人参加宴席,截止7月29日上午11时,累计发病12例。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5篇材料)第一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
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结果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h。
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
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 =1.1~7.2。
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
结论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2-06-27凌晨4时许,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卫生院报告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邻近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疾控中心陆续报告有在新都区同一酒楼就餐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发现,累计报告发病66人,无重症,无死亡病例。
为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新都区疾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按照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定义2012-06-26,在新都区某酒楼参加中午和/或晚餐就餐的人员中,72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任何两项症状者。
1.2调查方式设计调查表,根据酒宴主人提供的客人名单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调查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共同就餐史。
1.3实验室检测病例及服务员肛拭、手拭样品,砧板刮取物样品及剩余食品进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培养。
1.4统计分析Epidata 3.1双录入,一致性检验;Spss 18.0队列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2.1基本情况6月26日中午及晚上,新都区某酒楼共计接待5批人员就餐,具体为:LFC婚宴12桌,TL乔迁14桌,LJH朋友宴6桌,WXJ乔迁宴5桌,LXW生日宴5桌,共计42桌,计420人。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一起多次暴露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一起涉及多次暴露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570名暴露者中共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有241人,罹患率为42.3%,在8份可疑蛋糕和17份病例粪便中检测到肠炎型沙门氏菌,且同源性检测提示患者粪便和所食用的蛋糕中的肠炎型沙门氏菌高度同源。
结论:本次事件系一起沙门氏菌感染蛋糕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沙门氏菌;多次暴露;食物中毒【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84—022013年5月30日下午18点30分,镇海区疾控中心接报:镇海区某公司多名职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症状,且所有患病职工均食用了公司周年庆发放的蛋糕,遂立即赶赴现场展开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并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及资料来源调查对象为所有食用过公司周年庆蛋糕的职工,患者的临床症状来源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来源于宁波市疾控中心及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庄市佩珍医院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1.2 样品采集共调查到在当地医院做过血常规检测患者有22名,累计采集可疑食物(蛋糕)16份,病例粪便标本32份。
1.3 检验方法当地医院采集病例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采集病例粪便进行致病菌培养检测;采集残留蛋糕进行致病菌培养检测;对所采集的病例粪便和蛋糕样本中检测到的致病菌进行同源性比对检测。
1.4 诊断标准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
1.5 统计分析对调查的结果,运用数据库分析系统spss18.0和excel软件进行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2 结果2.1 基本情况2013年5月29日,公司为庆祝建厂十周年(未组织集体聚餐)向浙江某食品有限公司团购了一批水果蛋糕作为福利进行发放,公司累计团购蛋糕966份,发放776份,其中5月29日上午9点30分到货发放681份,下午3点到货发放95份,所有职工食用蛋糕的时间不一致,厂方统计食用蛋糕的人(包括职工及家属)共有570人。
食品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健康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1. 调查范围与对象食品中毒事件的调查范围应涵盖时间、地点、食品种类以及受害人群等因素。
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调查的第一步,可通过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2.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大范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通过与未感染者进行对照,分析可能的风险因素。
队列研究适用于长时间内的食物中毒事件,通过对感染者和非感染者进行追踪观察,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3. 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分析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生产加工环节存在问题、运输储存环节不标准、消费者饮食习惯不健康等。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食品中毒事件的具体细节,找出可能的污染源和潜在的环境因素。
4. 食品中毒事件的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检测。
其次,加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追溯体系,确保食品的溯源可查。
此外,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5. 食品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当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首先,立即停止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封存已经生产的食品,防止继续传播。
其次,组织专业人员对受害者进行治疗,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向公众发布食品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
6.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企业需要注重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加强自我监管。
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注意食品保质期和存储条件。
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目的查明本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13个样本未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蛋糕(蛋挞):菌落总数9800cfu/g,超过国家允许标准6.5倍,大肠菌群90MPN/100g,超过国家允许标准3倍;面包菌落总数7000 cfu/g,超过国家允许标准4.6倍,大肠菌群≥24000MPN/100g,超过国家允许标准800倍。
结论证实这是1起由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标签:细菌性食物中毒调查处理食源性疾病是指因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1]。
2012-4-13,西畴县莲花塘中学发生1起因食用蛋糕(蛋挞)、面包致食物中毒事件。
经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确诊为一起由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2012-4-13T10:22分县疾控中心接到莲花塘卫生院报告莲花塘中学多名腹痛、腹泻学生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取样。
1流行病学调查2012-4-13T8:40分,西畴县莲花塘中学发生1起食用蛋糕(蛋挞)、面包致食物中毒事件。
同餐429人,33人发生食物中毒。
中毒的33人均食用牛奶、面包、蛋挞(蛋糕),其中男性16人,女性17人。
年龄最大16岁,最小12岁。
罹患率为7.69%,首例患者于餐后2小时出现症状,最后1名患者症状出现时间为餐后10小时。
2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精神差。
但呼吸、脉搏及血压正常,神志清楚。
经给予催吐、洗胃、抗菌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2]。
5d后全部康复。
3实验室检验3.1标本采集采集剩余食物13份送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培养。
3.2检测项目及方法3.2.1检测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一起肯塔其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测报告摘要】目的及时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集患者肛拭27份,吃剩的菜3份。
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 进行检测。
结果在12份病人肛拭子及1分剩菜(饭豆)中检出肯塔基沙门氏菌13株。
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肯塔基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
【关键词】食物中毒剩菜肯塔基沙门氏菌2005年8月27日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罗村,有约80人相继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痛、乏力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肯塔基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病原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中毒发生经过 2005年8月27日,村民韦某在家办结婚酒席,主食有烧鸭和肉、排骨、鱼、鸡、青菜、白饭豆、炖猪骨头等。
进食者14桌约140人左右。
进餐时间最早的在上午9时,一直持续至晚上8时许,就餐次数1-3次不等,下午5时许,进餐者开始有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
至28日晚上10时,共有58例病人。
其中多数发病时间集中在28日凌晨1时至上午8时。
56例发病病人分别到市中医院及良江镇医院住院治疗,2例症状较轻,自己在家服药。
1.2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有共同进食婚宴主要食物史,其中者男性15人,女性43人,年龄在8-84岁之间潜伏期8-24小时患者居多,均有发热(39-40℃)、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
腹泻2-10次不等,大便均为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里急后重现象。
病程2-10天。
经抗菌和对症治疗,均痊愈。
2 细菌学检验2.1标本来源采集患者肛拭27份,血样14份,主家剩菜3份(鱼、烧鸭,饭豆各一份)。
2.2检测项目①沙门菌; 2志贺菌; ③致泻性大肠杆菌; ④副溶血弧菌;⑤金黄色葡萄球菌;⑥溶血性链球菌; ⑦变形杆菌; ⑧蜡样芽孢杆菌。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概述2014年8月3日7点25分,我中心接到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电话报告称:XX大酒店发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导致的腹泻疫情。
对此,县卫计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了应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实,同时于2014年8月3日8时20分组织应急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医生诊断结论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县专家组诊断认为这起事件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发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学调查1、背景资料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厅有工作人员66人,可接待大型宴会。
8月2日中午张某、李某、刘某分别在此举行升学宴宴请客人,同时张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张、李、刘三家客人共计800多人。
2、发病情况:此次疫情经调查核实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门诊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龄最大66岁,最小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岁年龄组,以女性居多。
发病时间最早为8月2日22时,最晚为8月3日19时,无后续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8月3日2时至8时,计有25人发病。
潜伏期最短为9小时,最长为30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6小时。
首发病例丁某,女,42岁,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参加刘某某的升学宴,至当日晚22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上腹部绞痛及头晕,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16时入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岁,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参加张某某的升学宴,至8月3日19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脐周部绞痛及发热(38.9℃),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20时入人民医院内三科住院治疗。
3、病例暴露史: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进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进餐的9人。
发病前3天无其他共同聚餐史,无其他外出史。
食物中毒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发生后,如何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找出食物中毒原因的关键。
本文认为准备工作、核实诊断、现场调查、采样这四个方面是食物中毒调查的关键,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 准备工作公共卫生机构受理可疑食物中毒爆发事件的报告后,要按工作规定立即启动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预案,成立食物中毒爆发事件现场调查小组,并确定现场调查小组负责人(即首席调查员)和参与现场调查工作的成员。
调查小组负责人应负责整个调查过程的业务决策和质量控制,其职责主要是调查思路的确定,设计、修改和审核《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病例定义的确定,样品采集种类和检验项目的确定,检验结果的探讨,统计分析结果的验证和调查报告的推敲等。
现场调查小组负责人必须是通晓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骨干,必须有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的最终决定权,直接向公共卫生机构的主管领导负责。
2 核实诊断2.1 预调查在全面展开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是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质量的重要一环。
2.1.1 查阅门诊或住院病历的各种记录并对接诊医生进行询问根据报告、举报或投诉来源,调查人员要到病人就诊医院查阅肠道门诊、急诊或住院的日志或病历的各种记录并对接诊医生进行询问,以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到医院临床检验室了解病人的各种临床样本的检验结果。
2.1.2 对已发现或已掌握的病人进行初步调查一般预调查(5~10)个病人,初步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发病前72小时的进食史以及其它暴露史,估计发病的潜伏期。
要根据不同的潜伏期,作出相关食物中毒的病因假设。
在进食史调查时,可选择已被确认可引起所调查疾病的食物进行询问调查,同时也应注意了解饮水史、旅游或户外活动史以及其它暴露史如动物接触史等,以排除或确定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或传播方式。
2.1.3 向供餐单位索取(或向进食者调查形成)菜谱菜谱对于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至关重要,可遗憾的是许多人未引起重视。
一起食用劣质皮蛋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邱功合;鲁赛红
【期刊名称】《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9(010)006
【总页数】1页(P44)
【作者】邱功合;鲁赛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麻城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5.701
【相关文献】
1.一起食用牛百叶引起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J], 邵芬;黄薇
2.一起因食用变质银耳引起的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J], 张俊梅
3.一起食用豆角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J], 张永哲
4.一起因食用剩米饭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J], 王咏梅;魏冰
5.一起食用皮蛋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J], 俞曼华;毛寅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摘要】目的:对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4份患者腹泻物检出沙门氏菌;患者有共同就餐史,潜伏期基本相同(平均10h),中毒症状均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便等症状。
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沙门氏菌2012年2月1日,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区内某医疗机构报告称,该院近2日先后收治了在区内某一酒店宴席餐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19人住院治疗。
区疾控中心接到该报告后当即告知该医疗机构应立即报告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区疾控中心当即报告区卫生局并立即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分组到达救治医疗机构和事故肇事酒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
现将流调及分析如下:1 食物中毒核实诊断1月30日,事主在肇事酒店办宴席中午17桌、晚宴2桌,共190余人就餐。
午餐后6h、晚餐后5h在参加宴席就餐人员中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首发患者,先后发病19人,均先后集中到该医院救治。
初步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疑似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调查2.1 病例基本情况 1月30日该酒店宴席中午进餐170余人、晚宴进餐20人,共190余人,其中19人出现中毒症状,发病率为10%;患者年龄在3-68岁之间;潜伏期:午餐后6h、晚餐后5h首发病例,末发病例在餐后18h,平均10h;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便,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在38.0-39.5?c之间。
经抗菌、对症治疗,病情平稳,无重症患者及死亡病例,患者先后痊愈出院。
与患者接触的人群中未发现传染现象。
当日午、晚在肇事酒店就餐的其他人员未发现有症状者。
2.2 对可疑中毒食物的调查2.2.1 疾控机构接到该疫情报告已是事发第3日,并且是在政府有关领导协调下在事发第4日即2月2日18时20分在食药监管部门配合下进入肇事酒店进行流调。
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 -7830(2017)05-0238-03【论著】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陈东宛吕金昌李永进刘秀峰高彭【摘要】目的对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的食物中毒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以查明致病原因,控制疾病发展,减小疾病造成危害。
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对致病原因进行调查研判。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潜伏期1 h。
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事发快餐店蛋挞原料未按要求进行冷冻保存,造成霉菌大量生长,产生真菌毒素。
结论此次疫情是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食物中毒;真菌毒素;流行病学调查A food poisoning was caused by mould-contaminated egg tartCHEN Dong-wan,LU Jin-chang,LI Yong-jin,LIU Xiu-feng,GAO Peng(Shuny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1300 ,China)【Abstract J Objective T h e e m e r g e n c y response unit of local C D C investigated into a suspected incident of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mould-contaminated egg tart to find out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cident, and to take effective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with food hygiene survey and laboratory inspection were used to find out the cause a n d m a k e judgment. Results T h e m a i n clinical s y m p t o m s of patients were nausea, vomiting,h e a d a c h e,and dizziness. T h e m e a n incubation period w a s an hour. Hygienic investigation s h o w e d that the raw materials for egg tart in the fast-food restaurant w ere in cold storage as in requirements,and this h a d led to the growth of m o u l d and its toxin production.Conclusion T h e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w a s caused in suspicion by m ould-contaminated egg tart.【Keywords】F o o d poisoning;Mycotoxin;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2015年3月2日23: 45,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CDC)接到顺义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电话通知,某家庭有3人共同就餐后陆续 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在顺义区医 院急诊接受治疗。
区CDC立即组织应急人员于23: 55 赶赴顺义区医院急诊和事发快餐店开展调查和采样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事件经过2015年3月2日16: 30,郭某(女,52岁)与其孙 子(1.5岁),孙女(4.5岁)3人,在家中进食蛋挞后于 17:20起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并于 22: 10被送至顺义区医院接受治疗。
3人所食蛋挞为 郭某儿子从顺义城区某快餐店购买。
医院对郭某进行血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及中心粒细胞增高,诊断 为急性胃炎,疑似食源性疾病。
医生对郭某采取对症 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回家静养。
2调查结果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3名患者于3月2日16:30食用郭某儿子从快餐店购买的蛋挞后发病,蛋挞购买 时间为15:30。
当日郭某与其孙女均未吃早餐,其孙 子仅喝牛奶。
午餐,郭某与其丈夫共同就餐,两人仅 进食疙瘩汤,至下午3人发病后,郭某丈夫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另外,3人发病后也均未进食晚餐。
患 者郭某,16:30进食1个蛋挞后,17: 20出现恶心、呕 吐、头晕症状,在医院就诊时曾由于头晕发生过跌倒情况。
郭某孙子,下午进食几口蛋挞内的蛋黄后,18:00出现不适症状,症状较轻。
郭某孙女,下午进食 4个蛋挞后,17: 30发病,症状较重,呕吐3 ~4次,接 受输液治疗。
3名患者均无发热、腹泻症状。
平均潜 伏期1h。
2.2现场卫生学调查事发快餐店属于国际连锁企业,店内就餐环境较整洁。
蛋挞由冷冻蛋清液,倒在 蛋挞皮内后,规律摆放在托盘上,人烤箱进行烤制完成。
冷冻蛋清液和蛋挞皮均为成袋定型包装产品,蛋 清液和蛋挞皮包装上注明需要在-18 °C以下温度保 存。
样品采集时发现,该批次产品只储存在冷藏室内,蛋挞皮已经发软。
3月12日应急人员赴现场实测 冰箱温度,结果显示,大冰柜实测温度-14 °C、小冰箱 实测温度-12 °C。
烤制蛋挞的烤箱为手触式操作,近 期烤箱运行状况良好,无事故发生。
查询快餐店电脑作者单位:101300,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记录,3月2日下午该店就餐人员较少,共售出蛋挞约 30余个(两托盘,每盘18个左右),每盘蛋挞烤制时间约15 mm,后期并未接到他人投诉。
郭某儿子当曰 从店内购买蛋挞12个。
2.3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验区CDC应急人员对快 餐店剩余的冷冻蛋挞液,开封和未开封的同批次冷冻 蛋挞皮3件样品;患者提供的剩余蛋挞7个;郭某呕 吐物1件;以及烤蛋挞托盘涂抹样品1件,应用GB 4789进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的定 量检测。
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冷冻蛋挞皮霉菌定量 计数结果为3 800 cfu/g,蜡样芽胞杆菌定量计数结果 为1 200 cfu/g,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
对同批次的 剩余蛋挞和冷冻蛋挞皮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发现,熟制 的剩余蛋挞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 霉烯酮(ZEN )含量分别为0. 108 m g/k g和 22.88 |xg/kg;生制的冷冻蛋挞皮中两种毒素含量分别为 0.222 mg/kg和 30. 3 |xg/kg。
3讨论3.1 3名患者于3月2日下午同时进食蛋挞后发病,可疑共同食品明确。
患者临床症状相似,均表现为恶 心、呕吐的上消化道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的神经症状。
最短潜伏期接近50 mm,平均潜伏期为1h。
发 病人员中存在较小年龄者(郭某孙子,1.5岁),其所 吃食物种类有限,当日除牛奶外仅食用了蛋挞。
因此,此次疫情的可疑食物为蛋挞。
3.2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在剩余的冷冻蛋挞皮中检出大量真菌及其毒素(DON与ZEN),另外虽然用 同批次蛋挞皮制作的蛋挞中无真菌检出,但依然检出 了真菌毒素。
该批蛋挞皮原料产地为河南郑州,据 2013年河南省部分食品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显示,该地 区玉米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玉米面和小麦粉中玉米赤霉烯酮不仅均有 检出,且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玉米面超标率最高,达10. 54%[1]。
冷冻蛋挞皮为定型包装产品,样品采 集时,蛋挞皮已经发软。
原料在储存温度不当、潮湿 和成垛摆放的条件下,若受到真菌污染,则十分有利 其生长、繁殖和产毒。
能引起人、畜中毒的毒素,主要 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DON对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加热60 °C经 2d才能破坏,加热110 °C经l h以上才能破坏。
因此 毒素一经生成,经过烤箱烘烤霉菌可能会杀死,但毒 素很难被破坏。
人若摄人造成中毒剂量的毒素,极短 时间内就会发病。
DON造成人员发病,因其含量不同 也会有所差异。
据广西报道,面粉中DON含量为1.5m g/kg,发病率为33.4% ;河北省报道,玉米面中D O N 含量为20 m g/kg,发病率为56%[2]。
因此,推测冷冻 蛋挞皮DON含量过低也是造成本次疫情未出现更多 人员发病的原因。
3.3 在熟制剩余蛋挞中检出D O N毒素为0. 108 m g/kg,冷冻的生制蛋挞皮DON毒素0.222 m g/kg高于熟制蛋挞。
DON可造成人的呕吐、腹泻等 疾病,尤其是儿童[3_4]。
中国于2011年4月20日颁 布了新修订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即GB 2761 —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5],该标 准对谷物及其制品中DON限量进行了规定,即为1 m g/kg。
但该规定也仅限于食物原料及其加工产品,而对于人们购买的直接人口商品并未加以限定。
目前,国际上尚未制定食品统一的DON限量标准,但世 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DON也进行了各自限 量规定,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原料,但这些限量水平参差不齐。
如美国对人类食用的小麦最终产品DON限 量为1m g/kg;加拿大对婴儿食品限量为1m g/kg,进 口非主食食品限量为1.2 m g/kg[3]。
欧盟对于D O N 限量更加严格,对面包、甜点、饼干、谷类小吃和早餐食物限量为0.5 m g/kg,对于加工谷类为主的婴儿食品限量为〇.2 m g/kg[4]。
虽然本次食人的蛋挞D O N 含量并未达到这些限量标准,但真菌毒素造成食物中 毒的基础性研究本身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是否此 剂量下DON能够造成食物中毒,尤其是对婴幼儿、老 人等体质较弱人群,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4依据《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1 —1996)判定,中毒食品为谷类制品;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为主;潜伏 期符合0.5 ~ 2 h范围;另外在可疑食品中检出呕吐毒 素。
因此,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人临床症状、饮 食暴露史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为一■起疑似霉菌毒 素污染蛋挞引起的食物中毒。
此次疫情在食品原料储存环节存在缺失,快餐店过分依赖食物后期的高温 加热环节,忽视了该温度和持续时间并不足以破坏真 菌毒素,警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关 键控制点,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全面保证食品的卫生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