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市虹口2009年高考模拟历史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葛剑雄先生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A 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B 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C 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D 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2、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 小农经济B 佃农经济C 庄园经济D 商品经济3、千百年来,诸多“马背上的民族”驰聘在横亘千里的亚欧大草原上,创造出草原文明。
据此,对草原文明最本质的认识应为A 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先进封建文化和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B 通过暴力驱赶和征服广大农耕民族C 建立在草原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成果D 发展中客观上沟通东西文化交流4、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A 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B 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C 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D 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5、1861年4月,赵烈文(曾国藩的幕僚)看到了某书,在日记中记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诚悦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2009年江苏高考网友预测试题(2009.3)选择题1.苏州某学者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2.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A.文人自由创作意识的觉醒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3. 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提名,进行欢庆。
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
下列关于唐代选官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B.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4.建国之初,新中国的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模式深受斯大林体制的影响,表现在①建立政治协商制度②制定五年计划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5.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有一段话,颇能反映其主张与做法,兹录於下:“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
”请问恭亲王的“法”及“久远之谋”各指何而言?A.法指轮船、枪炮,久远之谋指建立造船厂与兵工厂B.法指典章、规则,久远之谋指建立国会,实施宪政C.法指国际公法,久远之谋指设立总理事务衙门,推展外交D.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设立学校,学习西学6.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7.200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90周年纪念。
上海市高考模拟试题历史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2.“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都江堰B.郑国渠C.隋大运河D.会通河3.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缕玉衣。
下图是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金缕玉衣。
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末年B.西汉初年C.汉武帝时期D.西汉末年4.他坚持直笔记事,甚至敢于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迷信神仙”,因此,他写的史书历来被视为“信史”。
他是()A.司马迁B.班固C.刘知己D.司马光5.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6.下列制度不能体现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是A.租庸调制B.两税法C.方田均税法D.一条鞭法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8.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9.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能证明马克思此话正确的是①焚书坑儒②秦兵马俑③隋大运河④清文字狱()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10.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
2009届高考历史综合模拟测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上期中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银川一中第三次月考27)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3.(盐城中学高三上期中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D.清朝设置军机处4.(盐城中学高三上期中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5.(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上期中10)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
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
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
”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6.(广东六校联考二6)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7.(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上期中1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阜阳三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命题人:罗冬梅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第I卷(40分)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1、《说文解字》解释:宗:尊祖庙也。
”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2、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A、秦朝军队调动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B、秦朝的将领对皇帝的权力有所制约C、秦朝时“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D、秦朝时阳陵将领权力很大3、下图是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唐代中书省权力最大4、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朱元璋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导致朱元璋政务繁多的主要原因是()A、明初国事繁多B、丞相制被废除C、殿阁大学士的设置D、六部只对丞相负责5、“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A、采集生产现象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C、商品经济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6、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田制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B、井田制其实就是土地归奴隶主所有C、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唯一的土地制度D、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8、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是:()A、亚历山大的征服B、平民的不断斗争C、内部的战争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9、下列不属于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的是:()A、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B、罗马共和国版图扩大,矛盾复杂C、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已经消失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10、《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表明:()A、法律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B、国王处于统而不台的地位C、国王没有任何权力D、内阁制形成11、在代议制政体中国家最高权力主要是指:()A、行政权B、立法权C、司法权D、军事统率权12、近代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获得侵略权益的同时,也要求分享其它列强获得的权益,最早反映这一要求的条款是:()A、《南京条约》的附件B、《望厦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壮大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4、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中央集权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D主张互利互爱C【答案】C【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
2.下列有关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B唐朝开始中央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最高长官称宰相,所以B项说法错误。
3..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各地不同的产业特点。
说明地区性社会分工的扩大。
5.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①洛阳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开凿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
6.洋务运动最初的动因是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②发展封建经济自强求富③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侮④发展资本主义自强求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洋务运动兴起时的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的侵略。
2009年高考模拟题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2.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宋词、唐诗、楚辞D. 唐诗、宋词、元曲3. 儒学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表现在A. 儒学包含了几千年的正统政治思想B. 儒学规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教育,道德等方面规范C. 儒学吸取百家思想所长,是中国大多数思想的代表D. 儒学地位牢固,影响深远,被大多数中华民族后代所认可4.被西方媒体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A.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银河”系列计算机的诞生C.“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D.“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5.下列属于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思想论战的内容的是①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②要不要兴民权③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④要不要废“八股”,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①都主张“因信称义”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B.其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造了控制论C.他的研究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后得出结论D.把希腊哲学的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8.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C.赋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D.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了愁闷情怀9.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10.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11.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12. 属于“乐圣”的作品是A.《向日葵》 B.《小夜曲》C.《天鹅湖》 D.《命运交响曲》见以下的表格,据此回答13——15题:13. 下列发明最快投入市场的是:A.因特网 B.电灯C.内燃机的汽车 D.蒸汽机14. 与英、日相比,中国的整体经济是:①侧重于工业②农业技术含量高③侧重于服务业④劳动密集型为主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15. 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晶体管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B.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C.电动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D.内燃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16. 20世纪50年代,著名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上演均引起轰动。
09届高考历史考前模拟卷2009.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4、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5、“兴办实业、坚甲利兵”,“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两步,它们分别体现了A.洋务思潮/维新思潮B.维新思潮/民主思潮C.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D.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6、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0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言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明太祖对自己创新之举的得意之情②反映明朝中央机构臃肿、效率低下③正确评价了丞相制度的利弊④充分体现了明太祖改革中央机构的指导思想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4、《通典•食货典•丁中》记载:“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这段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隋朝广设仓库,仓禀富足②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③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④隋朝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达到顶峰()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2009年高考历史(新课程)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在政治派别上最有可能是A.顽固派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3、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C、明朝实行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4、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成熟”不.包括A.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从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C.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D.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5、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6、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7、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
09届高考历史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09.4)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及学校名称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及答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北魏⑤北宋⑥清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⑥2.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
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①③⑧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
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2009.51.右图中的寓言故事出处应当是A.《韩非子》B.《庄子》C.《孟子》D.《墨子》2.当代作家熊召政在《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中提到:“在公元前5世纪,当人类虔诚的心智尚处于神话年代,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在他统治的疆土北方,决定挖掘一条河渠以运输战争粮草。
”这条河渠是A.灵渠B.邗沟C.大运河D.广通渠3.近人傅衣凌对畲族名称之起源做了考证,他在《福建畲姓考》中写道:“唐宋以后,汉人来者益多,越民之强悍者被迫入山,因得峒寇、峒獠之名,又以其烧山地为田,种旱稻,刀耕火种,因名为畬,赣粤两省则写为輋,即种畬田之人也。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唐宋以来南迁的北方农民数量激增B.南方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C.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D.民族融合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开发4.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万。
1978年出国留学人员仅为860人,2008年全年出国人数达17.98万人,30年间扩大了168倍。
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
其实,“留学生”一词并非汉语原本就有的词汇,而是外国人创造的。
请推断它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现象有关A.张骞出使西域后,各国遣使汉朝B.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C.宋元时阿拉伯商队来中国贸易D.明朝时各国使节跟随郑和船队来中国5.1966年2月,聂绀弩对友人说:“现在农夫也不好当。
从前的农夫向地主纳了地租之外,那块地怎么种,他有完全的权利。
现在的农夫一点权利都没有……这样的制度是无法搞生产的。
”“这样的制度”指的是A.计划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公有制C.人民公社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英国历史学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一书中称:“彼特拉克的调子走在他的时代的前面。
”请问他的“调子”是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自由主义D.社会主义7.法国人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前言中指出:“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进他们的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厦门市2009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2.“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A.史籍《旧唐书》B.唐朝“开元通宝”等实物C.唐朝传奇作品D.电视剧《唐明皇》4.图1为《四书》《五经》的书影。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6.图2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股份票证。
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证明中国已成为市场化国家C.表明中国出现招商引资的股份制经营方式D.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7.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反对君主制8.观察图3,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资本单位:万元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太原市2009年高三基础知识测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30)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试证号和考试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避讳,就是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下面属于这种现象的是()A.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B.东汉时把刺史改为州牧C.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2.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目的在于()A.鼓励学生自主学习B.提倡学生独立思考C.鞭策教师不断学习D.逐步实现忠恕之道3.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井田制和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4.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观察右面的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出()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5.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
这一记载()①说明当时铁器的使用尚未推广②反映当时铁农具的使用比较普遍③表明金属工具已经代替了木石工具④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魏晋时期,胡饼已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家具为贵族争相使用。
2009高考历史模拟题(人教)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是( )A、绝对的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2、汉武帝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其主要措施是()A、派文官为郡守B、节制诸侯子弟为人质C、推行察举制D、划分监察区,并在每一监察区设一刺史3、太平天国时期,曾在一些地区向农民发放田凭(土地使用证),现在这种历史文物在下列哪一地区最容易见到()A、陕西B、上海C、广州D、南京4、1922年6月,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联络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
”这表明当时中共已经()A、决定同国民党合作B、受到右倾投降思想的影响C、决定放弃发动工人运动D、初步明确了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策略5、抗日战争时期,假如你是一名在沦陷区读书的青少年,你应该见不到下面哪一现象()A、读小学的年限增加B、教科书宣扬灭亡中国论C、日语课特别重要D、教室里不挂中国地图6、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二者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均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均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均实行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政策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下列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减轻了地主的剥削B、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C、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8、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三次则以法律。
09年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题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框内;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第1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案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案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75分)1.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制 B.维护家庭和谐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3.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 .实施该政策后保证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4.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其表述的观点是A .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 .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C .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 .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B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D .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6.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
2009年黄浦区高考模拟考历史试卷2009.4.8(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同属于海洋文明,但两者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A. 地处地中海沿岸地区,海岸曲折B. 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生存空间C. 在殖民地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城邦D. 在文明发展中深受外来文化影响2.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迅速发生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的影响不包括:A. 打破了东西方的交通阻隔B.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C. 促进了中国三大发明西传D. 引发了亚欧民族的大迁徙3. 赫尔曼·梅尔维尔有句名言:“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观察下表, 分析该时段美国人口构成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错误的是:A. 赋税政策调整和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使人口总数大幅度上升B. 殖民者屠杀、传染病侵袭以及西进运动,导致土著人口骤减C. 欧洲移民源源而来,导致白色人种的数量大幅度增加D. 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奴隶贸易的进行致使黑种人口剧增4.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是以下哪一阶级或阶层的主体:A. 贵族阶级 B. 中产阶级 C. 平民阶级 D. 无产阶级5. 纵观世界历史上人类凭借动力带动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根据动力出现的先后排列,比较合理的是:A. 人力→畜力→风力→机械动力B. 畜力→风力→机械动力→人力C. 风力→畜力→人力→机械动力D. 机械动力→风力→畜力→人力6. 人类的文化是交融的,各类节日习俗在发展中出现了互相渗透,出现了多重性质的综合。
200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中央集权C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D主张互利互爱C【答案】C【解析】A、B项不符合后二者,D项只符合前者。
2.下列有关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B唐朝开始中央设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C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最高长官称宰相,所以B项说法错误。
3..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各地不同的产业特点。
说明地区性社会分工的扩大。
5.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①洛阳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开凿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
6.洋务运动最初的动因是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②发展封建经济自强求富③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侮④发展资本主义自强求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洋务运动兴起时的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的侵略。
7.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实质上反映了中国A.近代工业不断发展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C.赋税比较沉重D.民族工业兴起【答案】A【解析】近代工业包括外国资本家在华投资的企业、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等,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和壮大。
8.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最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败与妥协B.帝国主义列强的纵容甚至支持侵华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中矛盾【答案】D【解析】A、B二项是外因,排除;C、D相比,后者是最主要的本质的原因。
9.康有为等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A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B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C废除了科举制度D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答案】B【解析】结合当时民族危机严重这一背景可判定正确答案。
10.以下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成就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共产党放弃领导权导致合作的失败C.国共合作共产党的力量严重削弱D.国共合作推进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答案】C【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但是扩大了党在群众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使广大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这些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因此C项说法不正确。
11.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学说,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A、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经成熟B、正确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C、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的结果D、当时有一支强大的红军存在以及中共的领导【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12.下列关于1931~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历史评述不正确的是A国共两党由内战逐渐走上联合抗日的道路B中国政府组织中国人民进行了局部抗战C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新阶段【答案】B【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但不是中国政府组织的,当时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3.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中提出的重要土地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消灭封建土地制度D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C【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在民族危机的时刻,封建土地制度是合法的存在。
14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①“八大”制订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③“文革”动乱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①②二项史实均出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措施有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进行技术、干部支援③实行改革开放④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因此要排除④。
1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积极借鉴学习C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D工业革命的推广【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引发商业革命,使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
17.下列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论述正确的是A.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导致革命爆发B.查理二世复辟时期出现两党政治C.查理一世挑起内战,革命正式开始D.《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革命完成【答案】B【解析】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导致革命爆发,所以A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新议会的召开为标志,而非查理一世挑起内战为标志,C项错误;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完成,而非《权利法案》,因此D项错误。
18.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日本面临的国际条件看,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B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欧美列强矛盾重重D欧美各国人民革命运动高涨【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提示语“从国际条件看”,排除A项。
B、D两项不符合史实。
而这三场战争均发生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矛盾重重。
19.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A无线电通讯试验成功B核武器试验成功C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D内燃机车发明【答案】B【解析】核武器试验成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20.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答案】A【解析】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找到一条改造中国社会的新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结构是A以美日为主的世界经济力量结构B美苏争夺世界经济霸权C美国、西欧和日本相互竞争的格局D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已经崛起,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因此A、B两项叙述错误。
全球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趋势,而其格局还未形成,排除D项。
22.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迅速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距离拉大,这一现象说明A欧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C发达国家经济走衰退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题干未涉及欧洲国家及发达国家的情况。
新、韩等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差距拉大,正是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23.有关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下列史实,发生时间最早的是A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C匈牙利事件发生D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答案】A【解析】A项发生于1948年,B项1949年,C、D项1956年,故正确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
第25题12分。
第26题14分.共计39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
“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
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
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
私使则民挠而无节,是谓伤义。
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
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8分)(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4分)24.答案:(1)符合道义的原则(取之有道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统一的原则;为公为民的原则(无私的原则)。
(8分)(2)有利于稳定社会矛盾,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思想,维护统治;为后世改革家提供借鉴;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财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4分)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