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_张萍
- 格式:pdf
- 大小:289.39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外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组织大会发言三次,有11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外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一向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则根据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积累,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今后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观点。
司徒尚纪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可持续发展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因此,在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海洋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向来薄弱,理应列入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冯季昌《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则提出了历史资源地理的概念,认为此应为历史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王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和李令福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近年来,在地学界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
在本次大会上,李孝聪在其《面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数字地图,那么对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的研究必将更进一境;但他也指出,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时,不可能只有技术的含量,还存在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应该看到,以地理信息作为突破口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能会是历史地理学的必然。
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历史学以及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
通过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历史演变的综合分析,历史人文地理学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方法论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应用。
一、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概念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塑造。
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方、城市、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地理环境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人类活动的方面,如定居、农业、城市化、交通运输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研究,历史人文地理学能够深入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演变的长期影响,揭示地理条件对人类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塑造作用。
二、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历史人文地理学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研究。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被广泛运用于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
GIS能够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历史文献、考古成果等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帮助研究者理清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关系。
此外,历史人文地理学还依赖于史料的收集与处理,通过对历史文献、地图、考古遗址等的研究,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方法学层面,历史人文地理学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
研究者通过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构建适用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体系,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研究。
以下将介绍历史人文地理学在中国、欧洲和美洲等地区的应用案例。
1. 中国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长江流域为例,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揭示了长江盆地地理环境对于古代农业、交通、城市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2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从各大洲人口分布情况看,()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
. 亚洲. 欧洲. 南极洲. 大洋洲正确答案:2.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Gogrph)这一名词,Go意为地球,grph 意为()。
. 描述. 解释. 预测. 感知正确答案:3. 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的游客,这包括那些居住在巡游船上上岸游览的乘客,但不包括过境旅客。
. 至少1夜. 至少24小时. 至少1夜但不超过1年. 至少24小时但不超过1年正确答案:4.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
. 麦加. 麦地那. 巴格达. 耶路撒冷正确答案:5. 在下列实力要素中,()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 政治实力. 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 社会实力正确答案:6. 夏威夷语属于()。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印欧语系. 闪-含语系.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正确答案:7. 杜能圈的第二个圈层是()。
. 自由农作带. 林业带#谷草农业带. 畜牧带正确答案:8. 在人地关系理论中,()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ry•Roxy,1880—1947年)提出。
. 人地相关论. 人定胜天论. 适应论. 环境决定论正确答案:9. 藏传佛教的丧葬方式为()。
. 火葬. 土葬. 水葬. 天葬正确答案:10.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 文化生态. 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 文化区正确答案: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2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等地。
. 地中海. 东南亚. 加勒比海. 阿尔卑斯山正确答案:2. 世界三大宗教是()。
.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道教正确答案:3. 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
.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有乡村城市化现象. 形成了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仍比较明显正确答案:4. 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活动相比,现代工业经济活动基本特点包括()。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3,2000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李令福提 要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专题)三大要素相对应,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
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
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应该指出,这里所谓历史时期是指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人类活213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程度上和范围上都空前扩大的时期。
具体来说,其上限可从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农业革命时代开始,下限直至现代,与现代地理学相接。
这里所谓地理环境包括有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即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河湖海岸的消长、土壤布局与沙漠的盈缩、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历史上的火山地震带等等;而且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与政区沿革、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其发展、城市兴衰、风俗文化的区域特点及其演变、地名渊源等。
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首先,是它的区域性。
我认为其区域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它以区域的角度选择论题而进行研究。
历史是一条长河,由遥远的过去奔流到现在,并不断地趋向未来。
区域性要求历史地理学截取这条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横断面进行空间区域差异的复原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每一部专著或论文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论述范围的。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教师节光荣榜全校教职员工:2013—2014学年,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项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值此第30个教师节之际,在各相关单位申报的基础上,学校办公室汇总了一学年来各个方面的主要获奖项目及成果,在此向全校师生员工予以通报,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向获奖的教师学习,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70周年校庆献礼,为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学校战略转型贡献才智和力量。
第一部分:教学方面奖1.精品课程2.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省级教学名师5.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全国高校和陕西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马浩淼荣获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8.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教学标兵2014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奖名单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吴胜举体育学院康喜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沛政治经济学院肖娴美术学院麻丽娟国际商学院沈剑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邓红教育学院王鹏炜化学化工学院张静高玲香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贾云峰李文铭旅游与环境学院马蓓蓓李武斌文学院刘生良李跃力历史文化学院胡舶郭海文音乐学院党允彤王林心理学院衣新发何宁生命科学学院李金钢乔卉俞嘉宁外国语学院孙坚李伟芳操林英黄梅教学标兵获奖名单教学标兵化学化工学院刘守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贾云峰生命科学学院李金钢年度教学标兵文学院刘生良9. 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名单文科组:理科组:术科组:10.实践类教学成果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选手获男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第一名并打破赛会纪录主教练:翟琳(体育学院)第二部分:科研方面奖自然科学类1.201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 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2014年度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2013-2014学年横向进校经费150万元以上项目社会科学类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实践类科研成果1.音乐学院教师获奖2.美术学院教师获奖(1)杨佳焕设计作品《习仲勋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背景说明:由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邮票印制局、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邮票首日封。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教案内容分析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对我国商品农业区域、农业低产区、水土流失地区、能源基地、城市新区等区域特点、区域开发与保护等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而设立的理论研究性内容。
本单元是对本册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的总结。
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透过大量、具体的地理现象看到其本质,并且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重新审视地理区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虽然学生在前面学习中,曾接触到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但把区域作为一个概念抽象出来进行认识和研究其特点,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地理区域研究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意义和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因此教材第一课以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为题,主要介绍了区域及其特点、区域研究的意义及内容两部分知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区范围,它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由于其内部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毗邻地区。
区域的概念和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第一部分采用了学生分析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在此,教材明确指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用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仅以一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叫做单一特征区划,如果用综合多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则为综合区划。
分析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是揭示地理区域特点的关键,了解地理区域特点是理解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而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又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前提。
教材第二部分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思路,并用很大篇幅从感性、理性两个层面上分别介绍了区域研究的详细内容。
这样可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教案目标1.认识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掌握区域研究的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里面绝大部分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只有极少的几本书是只有台湾才有的。
也没有收录外文的资料(有一本是在日本以中文出版的),较便利于大家查找与研读。
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举例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考古发掘:考古学是历史地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
历史遗址、墓地和古代文物的发掘,可以揭示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地理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
兵马俑和印度的摩亨佐-达罗等古代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揭示了当时
地理环境对这些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衰败产生的重要影响。
2.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来获取宝贵
的历史地理信息。
他们会研究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地理位置、地名、地理特
征等内容,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史记》中的记载和其他古代文献,历史地理学家可以了解
到古代中国的边界变化、地理特征以及农业和贸易的发展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电子地图和地理
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工具。
历史地理学家可以利用GIS技术,将历史地理
数据、地图和古代文献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以揭示历史事件和地理环
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将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地名与现代地图进行比对,可以确定古代地名的位置和地理特征,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地理背景。
4.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家还会进行区域研究,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历
史和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英国历史地理学家,他们可能会研究不同时期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
尔士等地区的地貌、气候和商业交通网络等,以了解这些因素对英国历史
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论点,就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诸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今天的一切地理现象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植根于过去的地理之中,凭空而生或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从来就不存在。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地理现象,只有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现在,那就首先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并把已经复原了的地理现象,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寻找其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从而阐明当前地理现象的形成和特点,这正是地理学的研究必须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地方。
历史地理学各个部门地理发展情况及规律的探讨,对于当前地理科学相关部门的发展和研究,都很有关系。
例如在现代经济地理领域中,对于任何经济区域的研究,必须了解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正确地估计自然条件在经济区域的形成和个别经济部门的分布中的作用,这就必须利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历史的材料,去探索这些经济现象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使地理学获得充分的历史根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
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末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
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互有渗透,在研究时间上也互有交错。
历史地理学虽从其相关的学科脱胎而出,独立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还要借助于相关学科的辅助,但反过来,它还能促进或帮助相关学科的发展。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教案内容分析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对我国商品农业区域、农业低产区、水土流失地区、能源基地、城市新区等区域特点、区域开发与保护等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而设立的理论研究性内容。
本单元是对本册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的总结。
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透过大量、具体的地理现象看到其本质,并且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重新审视地理区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虽然学生在前面学习中,曾接触到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但把区域作为一个概念抽象出来进行认识和研究其特点,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地理区域研究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意义和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因此教材第一课以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为题,主要介绍了区域及其特点、区域研究的意义及内容两部分知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区范围,它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由于其内部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毗邻地区。
区域的概念和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第一部分采用了学生分析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在此,教材明确指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用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仅以一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叫做单一特征区划,如果用综合多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则为综合区划。
分析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是揭示地理区域特点的关键,了解地理区域特点是理解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而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又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前提。
教材第二部分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思路,并用很大篇幅从感性、理性两个层面上分别介绍了区域研究的详细内容。
这样可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教案目标1.认识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掌握区域研究的具体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和实践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之一,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地理空间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但这种研究主要停留在描述性的范畴内。
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则是在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思潮的推动下发生的。
19世纪时,欧洲国家纷纷开始建立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并高度发展了商业贸易与制造业,因此人们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和需求。
随后的20世纪初,历史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以地理空间为视角,对于历史过程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历史地理学主要采用了地图、考古调查、档案与文献资料等多种手段,以便更为全面地了解一定时期内的地理状况与社会背景,并通过多项数据分析、比较与交叉对比等手段来揭示地理空间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历史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与意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历史地理学为城市的产生、演变、扩张、收缩、崩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历史地理学则为国际历史与关系、领土争端、文化传承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观察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当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器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相信历史地理学的未来研究方向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与推动,并逐步向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四、历史地理学的实践案例历史地理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
1. 中国北京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成为了一项热门的学术领域。
地球的商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商业地理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洞察商业活动对地域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球的商业地理学,以期带领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
一、商业地理学的定义和意义商业地理学旨在理解商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该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上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商业中心的形成与演变、不同地区商业网络的联系等信息。
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商业地理学的主要内容1. 商业分布与空间结构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在地球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商业区域的划分和商业设施的布局等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商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商业水平的差异。
此外,商业地理学还关注商业中心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商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2. 商业网络与连锁经营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之间的联系与网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商业组织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全球性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通过分析这些商业网络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其运营模式和扩大市场份额。
3. 商业与地域发展商业地理学研究商业活动对地域发展的影响。
商业活动的兴衰与地域之间密不可分,商业中心的发展往往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通过研究商业活动与地域发展的关系,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商业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其中,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模型分析商业活动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定性研究方法则基于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商业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四、商业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政府可利用商业地理学的成果进行城市规划、商业区域划分和政策制定,以提升城市的商业氛围和经济实力。
2012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12第41卷第4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4■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张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历史商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脱胎于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商业活动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即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历史商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地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及其变迁,商路与商品运输条件,商业市场的地域分布格局,区域商品流通与商贸区的研究。
历史商业地理学与商业经济学及商业史研究存在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差别。
加强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同时对于推动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找寻历史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商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方法;学科特点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4-0028-07收稿日期:2011-10-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S039);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70108)作者简介:张萍,女,江苏赣榆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特点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学科从属关系看,它属于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但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它又远远早于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而产生,是古代地理学中最早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之一。
商业地理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公元15世纪左右,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因素。
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以及重商主义的刺激下,欧洲许多国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商品的对外输出量增大,商业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区,有关世界各地商品生产、销售以及运输路线和贸易市场等情况的了解,对欧洲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对外扩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的海洋型国家中,商业地理的研究逐渐兴起。
当时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各国、各地区的物产及资源分布、集散中心、贸易关系、城市港口以及运输线路等与商品生产有关的地理因素的描述。
在当时它丰富了世界商业地理的知识,同时也标志着古代地理学的分化。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1889年英国G.G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被称为经济地理第一书,然而,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回答的是何地可以廉价购进和高价售出何种物品,严格来讲,它是商品地理,而非商业地理。
[1]《商业地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方面的推广与应用,使许多国家的农业与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国民82经济各部门技术含量增高,其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伴随着经济地理学的产生,综合的经济地理学研究逐渐取代了商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扩展到对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消费、贸易、运输等一系列经济现象的综合研究,商业地理学成为部门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所削弱。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所谓的“计量革命”,它成为20世纪地理学的头等大事,将数理计量方法与学科理论相结合,并带入到具体的实证研究当中去,产生出各种以模型分析为基础的空间行为理论模式。
如农业地理学中的农业区位理论[2]1-348,工业地理学中的工业区位理论[3]1-222,而3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学说,则进一步奠定了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4]1-456。
中心地学说主要阐述了聚落与市场分布的关系,通过市场的空间分析,强调人类活动与空间组织内在的关系,这就使商业企业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强化,市场空间分析理论在商业地理学中加以运用。
商业地理学逐渐走出对商品产销关系的简单描述,进而转向对市场空间关系的分析,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商业地理学再次复兴,并由近代商业地理学开始转变为现代商业地理学,领域不断拓展,理论不断加强,形成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行为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进一步出炉,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使得地理学研究形成多元结构,商业地理学首当其冲,随着二战以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商业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日趋显著,对于城市零售区位结构的研究,如贝里(Berry B.J.L)对于商品流、市场中心和零售商业的研究①;墨菲(Murphy R.E)对中心商业区的研究[5]1-143;对新商业中心的规划,分析区际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等等,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注入到市场的空间分析当中去,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形成今天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理论也不断熔入区位论、数量方法以及经济学、行为科学乃至社会学的方法,出现了大量有关商业、服务业空间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商业地理学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它曾经历过从商品地理到商业地理的发展过程,中间也几经周折,至今仍有人强调可以用“商业活动的地理学”或“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地理学”或“市场地理学”等名词来代替商业地理之名词。
[6]9但从整个学科研究对象与范畴来讲,我们可以说商业地理学是地理学中比较成熟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基本得到地理学者的普遍认同,这对于规范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历史商业地理学的概念、理论与研究内容历史商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脱胎于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商业活动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即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类的商业活动不仅具有地域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历史承袭性。
商业市场分布与商品流通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往往具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地理要素的空间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因此,探求历史时期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网络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阐释当代商业景观与区域分布的历史成因,尤为必要,也是历史商业地理学所应回答的问题。
中国的文明历史悠久,各地区商业活动的历史变迁影响深远,而在中国传统史籍中又从来不缺乏有关上述商业活动的历史记载,这对我们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名著,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已对中国主要商品的产销区域和运输路线作了记载。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对人口、经济、物产、交通、商业和城市的分布及地区差异,也有详实的记载和评论。
司马迁十分注重人类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富民强,农、工、商三者缺一不可,“农不出则乏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7]卷129《货殖列传》。
而地理环境往往又是经商致富的源泉,范蠡为越王句践的谋士,助句践雪会稽之耻,以后“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7]卷129《货殖列传》。
这里92①相关内容可参考:Berry B J L,Garrison WL.The Functional Bases of the Central Place Hierarchy.Economic Geography,1958,34:145-154.Berry B J L,Garrison WL.Recent Developments of Central Place Theory.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58,4:107-120.Berry B J L,Barnum H G,Tennant R J.Retail Loc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2,9:65-106.司马迁明确强调朱公经商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强调朱公之所以能够19年之中三致千金,以“天下之中”的陶为贸易基点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以后历朝历代,大到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小到地方层面上的州县方志,对于地方物产与市镇结构也多有详细的记录,不论商业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亦或偏远落后的西部省份,可见历代统治阶层对于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那么,我们说历史商业地理学究竟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呢?(一)历史时期地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及其变迁商业地理紧紧围绕着市场与流通的空间特征而展开,而商业市场与商品流通都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基础———商品。
商品生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商品生产,由此构成劳动的地域分工,是商品流通的前提与保障。
马克思在1857年论述交换与流通时指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反之,“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8]第2卷。
历史商业地理虽然研究的是以往时代的商业活动,但所要回答的同样是市场结构与流通体系之关系这样的命题,因此,要研究历史时期的商业地理问题,首先就要阐述历史时期地域商品生产的空间差异。
从商业地理的产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最早的商业地理学主要就是关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地理,如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重点即在告诉人们何地有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又流通到哪些地区。
在今天来讲,人们对于各地商品性生产的重视程度更有过之,大到全球尺度,中到国家尺度,小到地方尺度,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有人以为,经济地理的产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研究各地生产的配置与地域分异,完全可以取代商业地理学中的商品生产。
其实不然,无论从农业地理还是工业地理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生产布局,都无法取代商业地理学中商品生产的地域格局,因为三者在地域生产中所关注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商业地理学所关心的生产是商品性生产,换言之,与商品无关的生产并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这也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生产与农业、工业地理学相关研究存在的最大区别。
在农业与工业地理学中,我们只需区分各地的地理条件与资源分布作用下的生产,而商业地理学则需进一步区分各种生产的商品性与自给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