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成语故事 苏教版(2016)
- 格式:docx
- 大小:16.36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卧薪尝胆》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leeping on firewood and tasting gall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卧薪尝胆》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卧薪尝胆》教案2、篇章2: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卧薪尝胆》教案篇章1: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卧薪尝胆》教案教学内容12、卧薪尝胆共几课时2课型讲读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资源1.练习四中的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奋发图强、救亡图存与本课联系紧密,可以将此成语介个本课的学习加于理解。
2.充分利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成语“卧薪尝胆”的意思。
3.对于以历史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对历史人物的衣着打扮、君臣之礼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更好地进入故事情境。
预习设计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两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三年级语文教案初步学习成语故事【教案标题】初步学习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运用成语故事来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 成语故事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成语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成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成语故事的文本材料。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图片或者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成语。
2. 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给出成语的定义,并解释成语的特点,例如每个成语都有固定的词序和意义,可以通过成语来表达感情和描述事物。
3. 学习成语故事(20分钟)教师选取一到两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向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和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教材展示成语故事的文本,并进行口头解说。
4. 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在个人练习册上完成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填空题、选择题等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5.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故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的成语,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2. 组织成语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整齐清晰地书写以下内容:成语的定义成语的特点成语故事的学习和理解【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初步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对成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成语的意义,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成语接龙、成语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故事背景和含义,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成语故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好相关的成语故事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等。
3. 教具:PPT、录音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成语故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2. 学习成语:选择几个常见的成语,如“井井有条”、“画蛇添足”等,向学生介绍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让学生熟悉这些成语。
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进行阅读,理解故事背景和内涵,并向全班汇报。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成语故事中的道理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5. 创作成语故事: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个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形成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成语,还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成语故事的习题。
2. 每天背诵一个成语,并写一段小故事配合这个成语。
3. 收集身边常见的成语,了解其来源和含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成语故事的阅读,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成语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2.学会使用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成语故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阅读理解成语故事,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3.语言运用:运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认知成语(1)老师拿出一些成语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成语,例如:一举两得、金玉满堂、步步高升等;(2)让学生自由联想所学成语的含义,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2.故事阅读与讲解(1)通过朗读故事、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含义。
(2)针对每一个成语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例如“桃花运”这个成语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时来运转、人事无常”等道理。
3.语言运用(1)引导学生使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写一篇有关成绩提高的段落。
(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展示段落,并通过互相分享、点评的方式,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四、教学评价1.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段落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式。
2.快乐学生学语文,进行学情反馈。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和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效,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质量。
五、教学建议1.温馨教学氛围: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提供富有创意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优秀的成语故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所学知识。
3.温馨家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建立温馨的家园,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爱,发挥出个人的优势,在成功的鼓舞下成为更好的人。
六、总结《成语故事》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语文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10.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1)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2)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夸口、戳穿、腮帮、俸禄”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指导写字。
三、精读《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注重成语积累。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猜故事。
预设:狐假虎威、精忠报国、对牛弹琴。
2.谈话导入。
这些故事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寓言及一般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圈划生字、生词。
(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三、读认生字,理解词语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会认的字:楚国坚固锐利南郭滥竽充数腮帮俸禄会写的字: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你还认识吗?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3.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品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成语的一般特点。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积
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教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含义。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了解一些成语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成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成语:选择一些常用的成语,通过解释、例句等方式让学生理
解成语的含义。
3.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造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4. 温故知新: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成语教学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成语知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份三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该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本上的十个成语及其出处、含义和用法。
2.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增强学生的语感、阅读理解技能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本上学过的十个成语,并介绍它们的出处、含义和用法。
2.教师讲解成语故事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来源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成语故事,探索成语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4.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表达,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创意,展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教师巩固本课的内容,可设计小组比赛、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课本上的十个成语,并提出问题,检测学生对成语的基本掌握情况。
如:(1)请问成语是什么?(2)我们学过哪些成语?(3)成语有什么用?2、阅读成语故事(30分钟)教师给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理解成语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3、分组探究成语故事(20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表达,探索成语故事背后文化的含义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成语,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小组比赛和游戏(2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设计小组比赛、成语接龙等游戏环节,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文化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5、总结(5分钟)教师可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年级语文教案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典故》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成语和典故,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如何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
一、教学目标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成语和典故,能够正确运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2. 培养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2. 常用的成语:介绍一些三年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常用成语,如“井井有条”、“一马当先”等;3. 什么是典故:典故是指古代的一些故事或事件,常被用来说明道理或引申比喻;4. 著名的典故: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如“愚公移山”、“三打白骨精”等。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1. 听故事学成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成语和典故,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成语和典故的魅力;2. 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3.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和典故;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和典故,如写作文、演讲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习成语:介绍几个常用的成语,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通过例句加深印象;3. 学习典故:讲解几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其来源和含义;4. 拓展活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成语和典故,互相学习;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成语和典故。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演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故事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准备好包含成语故事的教材或故事书籍。
2.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图片或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包含多个成语的图片或PPT,引导学生猜测成语的含义,并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2. 学习成语:选择几个常见的成语,如“井井有条”、“画蛇添足”等,向学生介绍成语的来源及故事背景,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分组演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排成语故事,并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展示成语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4.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表演完成语故事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成语的含义,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5.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成语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如成语接龙、成语填空等,巩固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及其故事,反思学习成语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故事背景,还能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习惯。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编写成语故事,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成语故事演练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语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读几遍。
(2)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汇报:(1)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2)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3)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
(板书:齐宣王齐湣王)(4)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5)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1)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2)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出示:“别人---------------------------,他就—————————。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
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担心紧张得意)△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学按要求生自由读课文。
开火车读课文(指名说)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
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讨论交流:△读出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指名读)积极交流。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10 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二、初读指导三、 1.布置课内预习。
四、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五、(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六、(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七、(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八、(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九、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十、 3.检查自学情况。
十一、(l)出示生字词。
十二、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十三、(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十四、“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十五、(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十六、夸口:说大话。
十七、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十八、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十九、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二十、(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二十一、指导书写二十二、“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
二十三、“演”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
二十四、四、布置作业二十五、 1.用钢笔描红、临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成语故事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同意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进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明白得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同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看图写词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宝。
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把握了为数许多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
请同学们预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认真看图,认真摸索,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
(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
(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如何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情况节的文学作品。
)生说对意思即可。
(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1.揭题。
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把握了那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那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如何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
(滥)竹竿带钩(竽)2.明白得“滥、竽”二字的意思。
“竽”指的是什么?滥:(结合文后注释明白得)确实是虚假不实的意思;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确实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确实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
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
(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
(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生说对意思即可。
(用一个小故事说
明一个道理。
)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
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
(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
“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
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
《韩非子》这本
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
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先让学生
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
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
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
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
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
(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
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
(学生齐读古文。
)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
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
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自我谦虚)
2.写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
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
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
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
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
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
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