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85.51 KB
- 文档页数: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本文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0 前言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功能,是目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课题,也是笔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1 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虽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较少更新,在实践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进取之心,平常的教学多是以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较少地进行自我的主动业务学习、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强制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示范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自我感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多的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当今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传统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致使学生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眼前的课堂教学,忽视终生体育的培养效应,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上,学生的到课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科技信息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相适应。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而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体育教学模式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怎样去面对全体学生?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1.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研究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理解出现了多种界定。
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有些学者则从系统论出发,把程序说、原理说、组合说、方法说、结构说等观点融为一体,认为教学模式是一个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的相对独立的教学运作体系。
但有些学者认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并非同属同一层次。
80年代以来,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肖焕禹把体育教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
”毛振明也在《体育教学模式论》中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杨楠则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体育活动的策略和方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群体和教材、相对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体育界较为认可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的组合。
有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讨摘要: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教育、人文体育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符合人们“健康第一”的理念,追逐阳光健康的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作为新兴教学模式,内部存有不足,外部面临挑战。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之需、用之本质、始之困难、前景之路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人文体育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追求阳光。
在新形势下,人文体育、健康教育踏上教育舞台,并在体育教育这大舞台上展示着风采,给学生、教师注入新生活力。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一、应时之需,人文之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对外市场越来越大,新事物的引进则如东流之水。
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使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人的全面发展”,意识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如何提升健康标准,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便是体育,而体育的改革创新,正是应学生之需,尽“阳光”之力,也就使我国许多普通高校接受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它没有统一的大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变更性,这正迎合了高校学生好动、自我、创意的要求。
也就是这个关键点,使它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教学手段的变化,也使这一教学模式应用逐渐广泛。
学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把他们放置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就会变得毫无生机,本该活跃身心的体育课终以劳累结束。
体育俱乐部教学手法一改死讲解、板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范例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观察、自我比较、合作学习,从自我中找不足、寻发展,这不仅使得体育做到了锻炼身体之目的,更重要的是从灵魂上解放了学生自我,使他们如实认清了“健康第一”的实质——灵魂之阳光,身体之健康。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教师队伍提升之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回顾李树坚 张 岚 赵冠明 杨健科(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昆明650201)摘 要:总结回顾了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重点讨论了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
认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可以为国内其它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174-02收稿日期:2010-07-10作者简介:李树坚,男,云南个旧人,从事体育教学与管理方向的研究。
张 岚(),女,从事体育教学方向的研究。
赵冠明(65),男,从事体育教学方向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群体活动开展广泛,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极高。
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在云南省具有极高声誉,曾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永远探索的课题。
本文希望能在积累多年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云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教育部发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精神和要求,与时俱进,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一、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的特点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充分讨论以及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本方案的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思路:“健康体育”、“个性体育”、“快乐体育”、“绿色体育”、“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董舟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摘要:高校课程体系中,体育精品课程成为高教学水平的标志,也是体育品牌的一种象征。
同时,体育精品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成为关键部分。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时候,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目标。
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拓展体育教学课程视野,借助先进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精品课程构建之中体现了学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和理念,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成为良好的目标追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对策探讨落实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旨在形成良好工作体系,丰富体育教学手段,提升体育课程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而实现体育精品课程的稳定发展和有效运行。
从体育类精品课程构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提供可行性策略。
一、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和关注的。
第一,体育学科构建过程中,出现了本位主义的限制。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把术科作为基础的体育类精品课程展现出了主导地位。
这其中,忽视了多学科交叉的体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
同时,很多课程往往局限在公共体育、田径和篮球等方面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突破学科本位的限制。
第二,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展现出较高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实际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缺乏良好的体育学科课程建设引导,并不能从综合性方面入手和分析,缺乏对高校体育课程重视的情况下,并不能展现出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水平。
这不能为学生的体育课程知识学习带来良好的指引和参考[1]。
最终,所释放出的教学能量和精彩不够充足,难以从综合性方面入手,带动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所形成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和合理。
对学生考核管理体系没有进行升华,缺乏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53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摘要]本文从借鉴、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与讨论了国外部分国家体育教学模式、“传统型”与“俱乐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形式与特点,并总结出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
其中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的组合方式。
本文从借鉴、比较的角度出发对欧美亚部分国家体育教学的横向对比、传统型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纵向对比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得出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结论。
国外体育教学的对比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的形式与实现方法并不尽同,各有特色。
以下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其精髓。
1.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观念及体育教育理论的反映。
调整着每个国家整体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使社会对合格人才身体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得以实现。
日本:培养身心健全发展、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是当今日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
在这一核心目标的制约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主治体论”、“运动文化论”、“快乐体育论”等。
美国:美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格调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话和服务于社会。
2.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效,并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教法的采用及教学过程的组织起着引导作用。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俱乐部的通常理解是:体育俱乐部是指体育爱好者以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体验体育的乐趣、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高自身道德意志品质等为目的的自由结合、自主运营的体育活动组织。
1.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一、引言二、俱乐部模式介绍俱乐部模式是一种基于兴趣或专业领域建立的小团体,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设立的社会组织。
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包括兴趣俱乐部和专业俱乐部两种形式。
兴趣俱乐部主要由学生自发组建,以满足学生体育爱好和兴趣为宗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专业俱乐部则是由学校组织和管理,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
俱乐部模式也有利于营造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
1. 俱乐部模式的组织架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
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俱乐部模式的策划、组织和管理。
需要建立由学生会、教师和社会指导专家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
在校园内需要有专门的场地设施,以及专业的教练员和指导老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组建程序主要包括筹备阶段、推广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
在筹备阶段,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在推广阶段,需要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在正式实施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会员制度和运营机制,确保俱乐部模式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通过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座谈活动,邀请体育名人和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1. 俱乐部模式与全面素质教育俱乐部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走向全面素质教育。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在兴趣和特长的指导下,全面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