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美视域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自从走上美术教师这个岗位以来,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术课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项德育实践。
在美术课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我在美术课德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美术课与德育的关系美术课与德育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美术课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而德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
在美术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参与创作活动、反思自身行为等方式,实现德育目标。
二、美术课德育实践的方法1.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2. 组织学生参与创作活动,激发创造力美术课上的创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3. 强化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
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的绘画活动,让他们在创作中关注环保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爱心。
4. 反思自身行为,提升道德品质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还要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美术课德育实践的心得体会1. 美术课德育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美术课德育实践,学生可以在欣赏、创作、反思等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创造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随着21世纪的发展,核心素养概念逐渐被广泛提及,并被认为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社会情感能力、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多种挑战。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素养培养,创设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以下是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对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课堂中展示不同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并讨论不同作品的异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反思和改进:让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自我评价和检查,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创新性思维1.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法: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美术创作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抽象表现、写实表现、夸张表现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对他人的关注和关怀,有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集体中和谐相处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1.鼓励学生合作创作:在美术创作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件作品,鼓励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关注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2.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表达情感: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多元共生的社会氛围。
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与反思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观察和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在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引言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美术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并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改进教学效果。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点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能够支撑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养。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多元化:核心素养不仅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个体应该具备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跨学科的素养。
(2)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个体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能力为本:核心素养注重发展个体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个体应该具备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
4)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个体应该具备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国际视野: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个体应该具备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之,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学科知识,还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以美育促德育的实践探索摘要:伴随着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中小学生正是处于培养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应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最直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美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美术课堂的学习和熏陶下,开展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审美教育,在德育和美育的相互渗透中,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带进美术课堂,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立德树人;美育;教育;德育。
1.美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不是单纯对绘画技法的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美术课堂上不是单一地教授学生机械式的练习线条和造型的技能上,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赏析名家名画的过程中,使课堂成为学生与艺术大师精神交流的场所,品味艺术之美,学会用艺术点缀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利用美术教学活动的优势,传播积极阳光正能量的思想,将德育效果发挥极致,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课堂实践2.1探究教材中的德育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与德育之间的联系,挖掘教材中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强烈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让学生们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在艺术的熏陶中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做好铺垫。
比如学习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美术《家乡的小吃》这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描绘美食小吃的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家乡小吃的了解,体会家乡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社会风貌,在浓浓家乡情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感悟小吃背后所隐藏着的历史文化。
基础教育参考·2019/18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一份挚爱的情感、一种愉悦的体验、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已经开始重视美的因素,但所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而较少考虑学校自身在教育过程中要如何创造美。
换言之,传统教育侧重“借美育人”,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创美育人”,努力将“借美”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创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置于创美视域下进行德育思考与实践。
具体来说,要通过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科学精神在慧美中沁润、学会学习在新美中明悟、健康生活在谐美中养成、责任担当在修美中升华、实践创新在拓美中绽放六个方面,进行德育工作的探索。
在此,将基于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的思考与实践,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
学校应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文底蕴的基本内涵和要点,正确把握人文积淀的途径,主动担当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责任。
一、通过知识与实践增加人文积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积淀的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虽然直接经验能够获得更可靠的信息,但间接经验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知识。
因此,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增强文化底蕴。
系列讲座从内容到嘉宾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受邀嘉宾包括周恩来同志的侄子、著名飞行员周秉钧先生、“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航天英雄翟志刚等。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品质素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品格和人格魅力。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义工活动、帮扶困难群体、开展书法、音乐、美术、诗歌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学生的体验教育学生的体验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户外拓展、实践探究、亲子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对于人生经验的感悟,帮助学生真诚、善良、勇敢、自信的面对人生困难和压力,从而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学校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实践式学习,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和自己,从而成为对社会和人类负责的有用之才。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社会基层,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德育创新与实践,是当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者需要创新与实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的方法与策略。
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我们不能再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将他们视为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观的个体。
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侧重于教师的灌输和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应该通过创设学习环境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富有想象力,并给予他们机会去实践和实践创新。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商的培养。
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商的培养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课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情感的表达和管理,培养他们的情商。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认知和情商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德育不仅仅是灌输学生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理论核心素养理论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提出了学习者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素养。
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成长与发展。
二、德育创新的理念德育创新需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德育创新要突破传统模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
德育创新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但单纯的灌输教育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德育工作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重点。
学校可以组织思维导图、辩论赛、创意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德育实践中,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口才培训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举办科技创新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其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一系列重要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从德育创新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德育创新与实践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强调德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德育创新与实践的教育理念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这需要学校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情感态度,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可以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更加自信、坚定、务实、进取和有爱心。
德育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班集体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态度。
三、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环境,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交能力。
德育创新与实践注重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慰问老人、保护环境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为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打下基础。
四、注重育人环境的打造,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育人环境是发展学生核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思考与展望素质教育流行的时代,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作为记录社会变更的时尚元素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之中。
对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鲁迅有过这样的论述:“美术可以铺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的好尚,亦可铺翼道德以为治。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达维特“美术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它必须帮助人民得到全体的幸福和灌溉必要的道德,并且必须宣传政治概念。
”别林斯基说过:“美育是德育的亲姐妹。
”这也是说明了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德育,因为它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见解,以绘事喻道德。
所以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和展望。
一、美术教学与德育的内在关联德育在美术教育中,通过艺术的创作,把一定的意识形态展现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
它还可以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生产劳动密切集合,使受教育者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文化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因此,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美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是多序列的。
自然景致的优美、社会制度的高尚、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以及学校、家庭等良好管理和教育,都能起着美育的作用。
既能抒发人的情感,增强美的感受,又能修身养性,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美育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从小学起,就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尽快地获得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打好美术教育的基础。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领域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在德育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与实践,探索符合当前社会背景和学生特点的德育路径。
德育创新的理念应当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实践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德育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育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德育创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升其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
德育创新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方案和策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对德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 正文2.1 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科知识、能力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学生发展的人士,我深知学生的发展与德育创新所承载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下面我将详细叙述。
首先,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的发展是指全面的个体成长,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对道德、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而德育创新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个人发展能力。
学生发展需要德育的引导和培养,而德育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需要合理的目标和规划。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凭空设想,更不能一成不变。
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德育创新需要关注学生的性格、情绪、兴趣等方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思辨能力、有创造力的人。
再次,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需要多方合作。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学生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家教和品德培养。
学校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社会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最后,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止步于表面的教学和育人工作,更要深入思考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效果。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同时,我们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做法和理念,及时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学生发展和德育创新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发展与德育创新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规划,多方合作,并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的工作。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育创新课堂的实践应
用
小学美育创新教学是将素养视域融入到小学美育课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在美育课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掌握社会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常识和有效的创新形态。
一是通过增加多元兴趣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美育素养视域的兴趣。
例如,可以上播音乐会、观看电影文艺晚会、参观美术馆等。
这种通过多元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美育素养思维和素质方面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素养视域的重视和感受。
二是注重教师素养修建,利用好学生素质教育机遇期,让教师发掘自身内在资源,努力提升素养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意识,并将所学的美育素养视域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德智体素养水平的提高,将会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
三是注重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美育素养视域的热情。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和情景模拟等创新方式,努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美育素养视域的要求。
综上所述,小学美育创新课堂的实践应用需要借助素养视域的角色,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增加多元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素养视域的认识和感受,促进学生在学习创新形式上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素养视域产生全面的发展。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实践。
本文将就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德育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需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品质,更是塑造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社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求,因此需要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理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德育工作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具体而言,德育创新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德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参与和表达,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并且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倡导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德育活动应该多样化,注重多种形式的德育方式,比如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多样化的德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不同方面的核心素养。
3.注重德育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德育活动不应该局限于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意识地去体验和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核心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
4.强化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片段活动上,更要强化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谈谈核心素养下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德育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
本文通过核心素养导向下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析,并就德育教育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和渗透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与美育美术课堂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阐述为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德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调整教育方针,强调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
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一)德育在美术课堂运用中的必要性鲁迅说:“艺术可以补充道德。
”美术在和谐的环境中培养个人的气质,以微妙的方式培养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即发挥以美促善的作用。
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
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
因此,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德育在美术课堂运用中渗透价值观念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教师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聚焦核心素养的立品塑格建设——学校德育创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摘要: “若失品格,一切皆失。
”品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个人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就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一个个美如璞玉、稚嫩的生命个体,我们只有如何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和挖掘德育功能,才能助力学生的品格提升,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关键词:健全人格素养;创新实践素养;良好习惯素养;立品塑格品格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外在形象。
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
从广义的角度讲,品格可分为: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以及行为习惯这几方面。
基于此,小学德育工作的宗旨要基于核心素养抓住“三个一”,即:一个核心——健全人格素养;一个重点——良好习惯素养;一个能力——创新实践素养,共同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健全人格素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前期,我曾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对全校家长进行了集中问卷调研。
在统计了全校756份问卷调查后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和身体健康方面,更加重视的并不是孩子们的成绩,而是确保他们日常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所有德育工作的前提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人格素养。
争做身体健康的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健康的活动,如:每天的阳光一小时大课间活动以及各项体育竞赛等,让学生们能够养成运动的习惯,并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学校根据发展特色开设足球课,啦啦操课等,充分给予学生时间锻炼身体,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需要通过教育习得。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教会同学们一定的安全技能,德育处可以开展月月各类型的疏散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在假期前,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聘请校外法治副校长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
假期里,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学生们唯有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就能在在遇到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探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课堂教育,还要注重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培养。
通过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德育教育不能仅注重学生的基础道德修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德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创新的能力,学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表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备受关注。
什么是德育创新与实践?德育创新与实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情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这些素养的发展与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德育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质。
学校可以开展道德讲堂、品德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在科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德育创新与实践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要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
只有以身作则,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质。
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和社会也需要积极参与德育创新与实践。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品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创新与实践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这一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堂如何创设情景并渗透德育教育我国现在对于教育的日渐重视,人们对小学生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到“三维目标”,例如: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在问题情景中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又有哪些方法......作为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
教师要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去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革新,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为健康优良的学习环境,更加直观真切地将美传输给学生。
一、核心素养下教学情景创设,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的开展需要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能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合理表达与培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核心素养下教学情景创设,要有现实性与针对性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更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
情景创设贯穿课堂始终,关键是诱发与激励学生。
因学生、学情的差异,同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会不一样。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与艺术感并存的教学环境,营造美的教学氛围,从而完成学生将思想和精力向学习上的转移,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老师可以开放教学课堂,带领学生走到校园中或者一些风景区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与大自然美好的同时,能够有所思考并进行创作,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极大好处。
三、核心素养下教学情景创设,要渗透德育教育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教师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美视域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
作者:韩延辉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18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一份挚爱的情感、一种愉悦的体验、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已经开始重视美的因素,但所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而较少考虑学校自身在教育过程中要如何创造美。
换言之,传统教育侧重“借美育人”,而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应更加重视“创美育人”,努力将“借美”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创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置于创美视域下进行德育思考与实践。
具体来说,要通过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科学精神在慧美中沁润、学会学习在新美中明悟、健康生活在谐美中养成、责任担当在修美中升华、实践创新在拓美中绽放六个方面,进行德育工作的探索。
在此,将基于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的思考与实践,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人文底蕴在积美中宽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
学校应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文底蕴的基本内涵和要点,正确把握人文积淀的途径,主动担当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责任。
一、通过知识与实践增加人文积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积淀的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1.聆听人文故事,感悟人文积淀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虽然直接经验能够获得更可靠的信息,但间接经验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知识。
因此,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讲座活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增强文化底蕴。
系列讲座从内容到嘉宾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受邀嘉宾包括周恩来同志的侄子、著名飞行员周秉钧先生、“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航天英雄翟志刚等。
通过聆听讲座,与嘉宾面对面交流,学生受到了鼓舞,并获得了对人文积淀的感悟。
2.践行人文体验,淬炼人文积淀
学习人文知识仅仅是个开始,只是观念中的“花朵”。
学校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场域,在国内和国外两种环境中,帮助学生将学到的人文知识淬炼为实实在在的人文底蕴。
(1)淬炼人文积淀的温度
打造人文校园,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人文体验中淬炼人文积淀的温度。
校园人文体验包括系列活动、大型活动、特色活动、节日活动、热点活动五大类。
系列活动重视相互关联,突出整体统筹,力争全面完善。
学校开展的修身养德活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积淀的精华,确定了“礼仪、尊重、诚信、仁爱、自强、责任”六大主题,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确立不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大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判断力。
学生通过自主举办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经典诵读文化”比赛、“拍摄DV研究历史”、港珠澳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不仅增强了人文底蕴,还提高了责任与担当意识。
特色活动具有较高的相对性和特殊性。
学校构建了心育活动体系,包括编写读本、举办讲座、表演心理剧等,通过“菜单式”选课、“订单式”讲座、“预约式”咨询等活动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设了生涯指导系列课程,并注重对参加空军招飞选拔的学生进行心理培训。
节日活动主要以民族节日为载体,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
通过“浸润传统话春节”“重温历史怀先烈”“传承经典绘端午”“快乐游园品中秋”“孝老敬亲暖重阳”等活动,学生领悟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加了人文知识的积淀。
热点活动将国家盛事作为活动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突出了思考性和启发性。
例如,学校开展了“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热点活动,通过课堂宣讲、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知识比赛、诗文朗诵、板报评比、快闪表演等形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淬炼人文积淀的厚度
走出校园,引导学生在匠心独运的人文探索中淬炼人文积淀的厚度。
珠海市现存大量的摩崖石刻书法遗迹,其中以石溪摩崖石刻群的书法艺术成就最高。
不论是行书、楷书,还是笔法、结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古代书法的“金科玉律”和悠久传统,彰显了书法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石溪摩崖石刻群的文学内容十分丰富,古典格律诗词的底蕴深厚。
学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
的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石溪摩崖石刻为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书法、研究本土文化、探讨古典文学,在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中增强人文积淀,继承人文传统。
(3)淬炼人文积淀的宽度
走向世界,在包罗万象的人文实践中淬炼人文积淀的宽度。
学校的学生合唱团多次走进维也纳、悉尼等世界级音乐殿堂表演,并在有62个国家共363支优秀团队参加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青年混声合唱组”银奖;学生管乐团参加了世博会和亚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并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交流才艺。
走向世界,使学生感受了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博采众长中拓展了人文积淀的宽度。
二、通过尊重与关切培养人文情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情怀的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结合一般的人文意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人文情怀:一是人的尊严,二是人的发展。
1.坚守人的尊严,滋养人文情怀
人的尊严是对人的平等身份的确认,是内在的、固有的,不能以人的能力大小、贡献多少等来判断。
学校利用班会等显性活动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也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的建设,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尊严教育。
此外,还营造自主管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学生会、制定各项评比制度等,实施“有章有法”的自主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运动节、科技节、“我是冠军”晚会等活动,促进“有声有色”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风采之星”“感动一中”人物评选等,开展“有模有样”的自我教育。
这一过程是相信学生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尊严、滋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
2.促进人的发展,内化人文情怀
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不仅是对个人的关注,更是对全人类的普遍关切。
学校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已有五十多年,时至今日,学校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拥有包括爱幼服务组、敬老服务组、校园服务组、社区服务组、蓝天小屋服务组、文明城市服务组在内的服务队。
学校还通过培训活动、知识讲座、总结表彰等形式弘扬志愿者精神,通过参与航展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大赛志愿服务、“心暖新暖,大爱前行”等,开展志愿者行动。
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并强化了人文情怀。
三、通过积累与表达升华审美情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审美情趣指“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结合审美情趣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审美能力的积累,二是审美价值的取向。
1.夯实审美能力,润泽审美情趣
美感是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满足等特殊感觉,反映了具体的环境、行为等对人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具体统一。
审美能力的积累、审美情趣的润泽,都需要主体的参与、客体的承载以及活动的开展。
学校努力将审美情趣融入德育工作中,既着力于从横向拓宽学生对艺术、自然、社会的审美能力,又致力于从纵向夯实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更高层次和境界的人性之美。
为此,学校成立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书法训练基地、管乐团、版画社、文学社、棋社、爱乐协会等社团,通过开展“明悟德美、升华行美、清幽雅美、沁润慧美、凝聚和美、绽放创美”的“六美”活动,润泽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领审美价值,提升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它直接体现为人的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
学校从外在物质环境和内在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是精心规划物质景观,让学校的建筑、雕塑等都成為彰显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无论是“春风化雨,百年育人”的一中石、“胜券在握”的雕塑、“乐学亭”“求真石”“创美泉”,还是学生的作品展示,悬挂在教室中的班旗、班徽、班级格言等,都体现出学校的审美价值。
二是潜心研究精神景观,以德育管理确立审美品格,通过德育活动注入审美精神。
在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三自”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并享受活动成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创美的过程,在升华教的境界中表达美,在陶冶美的过程中开展教,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德育思考与实践,既是情感的一份向往,也是探索的一次起航,既有花开明媚的喜悦,亦有“花未全开月未圆”时“寻花待月思依然”的期待与憧憬。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