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松耕与深施肥结合更给力

深松耕与深施肥结合更给力

深松耕与深施肥结合更给力
深松耕与深施肥结合更给力

深松耕与深施肥结合更给力

深松耕是指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适宜经长期耕翻后形成犁底层、耕层有黏土硬盘、白浆层、土层厚而耕层薄不宜深翻的土地。深施肥是指将配方肥按农艺要求深度一次性施入土壤中,以提供作物不同时期的养分,满足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有关专家认为,现有的深松耕机械尚不能完美实现大量底肥深施的现实问题。为此,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

当前在河北和安徽等冬麦种植区正推广深松深耕和播后镇压技术,河北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将全省种植小麦的耕地普遍深耕一遍。各地出现了将深松耕、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等机械。深松耕技术被定位于“少耕”和“保护性耕作”范畴,是在生产周期内合理减少耕作次数或间隔减少耕作面积的方法,如实行年间轮耕等。我国北方当前的少耕类型有:翻后直接耕种,免去中耕;用深松代替翻耕;以旋耕代替翻耕;间隔带状耕作和连年耙地、旋耕、垄作等。在我国松土耕作法方面也出现了,如采用凿形犁或其他松土器平切松土,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把耕翻局限于行内,行间不耕地,残茬留在行间等。这种深松耕技术的特点是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深扎根。近年来,不少地区由于长期实行灭茬旋耕,造成耕层较浅,并在20厘米左右形成一个较硬的犁底层,犁底层的存在使小麦和夏玉米等农作物只能在浅层空间生长,根系发育受限,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不利。耕地土壤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制约许多麦区争取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而深松整地作业,既可打破犁底层,也可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有利于小麦生产的高产和节水。

但是,现有的深松耕技术没有强调深施肥技术的配合,实际上现有的深松耕机械也尚不能完美实现大量底肥深施的现实问题。可是众所周知,农田培肥的主要途经有三条,其一,增施有机肥和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农田的供肥性能;其二,合理耕作,包括深耕改善土壤松紧状况,提高土壤蓄水和通气性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有机物矿化分解。提高有效养分供应。其三,合理排灌,消除污染等。

而当前的深松耕机械包括旋耕机和凿形铲都难以圆满完成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底肥深施要求。原因:一是机械设计的动力不足,带不动;二是不同机型都属于非翻动式犁,它难以将大量有机肥或切碎的秸秆,翻到土壤下面去,只能做到在浅耕层内掺混,造成播后麦

种处在混有大量有机肥或碎秸秆的耕层内,这些粗料要消耗其中的大量水分、氮素形成与麦苗争水争氮和造成土层许多的空洞而跑墒,不仅播后出苗条件差,达不到苗全、苗壮,还可能导致来年春旱期间麦苗的弱小和死亡问题。针对当前秸秆还田中存在着混入的土层浅,整地质量差的问题,农民的应对办法是加大播量,有些地区已经把小麦播量增加到了每亩60斤。

所以说从培肥上讲,当前的深松耕还不理想,尚欠完美。为此有三点建议。

一是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

二是与现有深松耕配合的小麦播种时施肥的定位,不是全层性底肥,而是介于种肥和基肥之间。首先要注意化肥用量要适当,尤其氮肥用量不可一次性施入,建议化肥氮最高施一半,或者施全程氮的三分之一。如果氮肥施多了,集中分布于不深的根层内不仅易烧苗还可能造成浪费。不要将这次施肥的数量与作用定位于全根层基肥的要求上。在养分种类的比例上要以磷肥为主。肥料品种可采用磷二铵或过磷酸钙加尿素,或过磷酸钙加硫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特别提醒的是,一半或大半的氮肥要用在年后返青—拔节期再施用。如果采用三元复合肥,最好不要选高氮型复合肥,它们容易造成氮磷比例不协调,不符合小麦冬前生长的需求,造成冬前苗旺根不壮,不利于越冬和来年返青。

三是呼吁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加强对于基层农技的推广和农机补贴管理的方法创新和补贴力度。

土壤性状及施肥

土壤性状及施肥 (一)土壤及其性状 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 (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 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3)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术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術 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術 文圖/賴文龍 前言 作物需肥量深受作物種類、品種、生理特性、氣候、土壤性質、土壤肥力情形、栽培管理及病蟲害發生情形等因素影響。因此,對作物合理施肥推薦用量,避免施用過量的肥料,致作物無法全部吸收,而污染環境及水源。肥料施用於水稻田中,三要素肥料之氮肥的有效性約30~40%,磷肥約5~20%,鉀肥約20 ~ 40%,顯示大部肥料施用後造成揮發、淋失及固定沖蝕等損失,降低肥料效果。 增加稻作單位面積產量,施用適量的肥料為最佳方法之一,肥料效果深受到水稻品種,氣候、病蟲害及土壤肥力與特性等因素影響。由於,過去農民對水稻施肥,均依經驗法則來施用,所施用的肥料常常超過水稻生育期間養分吸收需要量,造成土壤酸化劣變,污染生態環境。要使肥料充分發揮增產及提升品質,依水稻生育期反應情形,適時、適量靈活調節施肥。配合水分管理,增加對土壤中養分有效性及肥料效果、降低損失等關係,合理化施肥與合理灌排水管理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增產目標。 土壤管理

土壤酸鹼度對土壤中養分有效性之影響 土壤中之各要素養分有效性,在不同土壤酸鹼度下,變成大量溶出或不溶性被固定降低效果;因而,造成強酸性土壤中有些養分元素缺乏或過剩造成毒害等障礙。強酸性土壤中之磷被固定力增加,降低磷的有效性。酸性土壤中之鈣、鎂、硼易流失,而降低其有效性。硝化作用減低,致使銨離子濃度增加,降低作物對鉀、鈣、鎂等元素吸收,硝酸態氮降低作物對氮素吸收,降低土壤氮素的有效性。酸性土壤之微量要素錳、鐵、鋅、銅等要素溶性增加,易造成過剩對作物產生毒害,淋失過量反而會造成缺乏。 矽素為水稻必需要素,可使水稻莖葉強硬,抗倒伏和病蟲危害。矽酸能促使水稻根部生長正常,提高對磷之吸收率,緩和氮肥過多之害。由於水稻對矽素需求量高,可根據土壤肥力分析矽酸含量推薦施用矽酸爐渣用量,於整地前均勻撒施稻田表面,再行耕犁碎土混入土層中增加效益。一般酸性稻田土壤有效性矽酸含量較低,故於酸性稻田土壤施用矽酸爐渣(每公頃1~3噸用量)稻穀產量可獲5-15%顯著增產;矽酸爐渣施後對後作亦有殘效,可停施1-2年後,根據土壤肥力測定結果再推薦施用量。 土壤有機質的地力維持 土壤有機質之來源來自植物、動物及微生物殘體經過土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摘要:”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从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以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因此可以说,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是精准施肥技术。 关键词:农业施肥技术 “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它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养舂信息管理、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而从研究和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能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已将土壤类型、土壤生产潜力、不同肥料的增产效应、不同作物的施肥模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等。 1、精准施肥的主要技术要点 1.1采集和分析土壤养分 在开展精准施肥的种植区内,选点采集土壤农化样,化验分析并汇总有关数据,建立土壤类型及性状数据库。 1.2研究土壤施肥增产效应 根据小区多年施肥种植试验,研究土壤养分与施肥变量之间的产量变化关系,绘制有关土壤养分与施肥增产效益函数图,确认相关函数,获取施肥参数。 1.3拟定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比例 根据生产要求拟定作物产量,再根据产量推算作物营养总需求量、土壤可能供给养分量和施肥量及比例。 1.4配制肥料 根据确定的地点和具体的作物目标产量,参照一季作物总施肥量及比例,选取合适的单质化肥,混配生产专用BB肥。 1.5确定施肥时期、地点和施用量

2016年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2016年全省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试验示范实施方案 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2016年确定在我省部分水稻主产县(市)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为确保试验示范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配以水稻专用肥料,考核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重点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适合我省现代农业需求的水田节肥增效技术,为进一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二、示范内容及地点 (一)示范内容: 1.对专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进行测试,检验试验使用的国产、进口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可靠性、适用性,采集相关技术数据,为完善、配套、形成完整的施肥机型,奠定技术基础。 2.对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专用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对不同施肥量的处理和对照地块进行全程技术跟踪记载,采集详实数据,做好综合分析最佳施肥量,以及产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对比情况分析工作。 (二)试验地点: 项目拟落实在我省水稻主产区10个县(市):第一积温区五 - 1 -

常市、泰来县;第二积温区富裕县、兰西县、方正县;第三积温区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市、富锦市、通河县。由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机推广站共同实施。 三、试验机械、肥料 (一)示范点所需先进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现有7台进口机械和3台国产机械,每个示范点1台加装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 (二)试验肥料使用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水稻专用肥,各示范县要及时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沟通,以便中化集团做好供应准备。 四、方法及处理 1.基本要求:试验示范地块要求地力、整地、品种、栽培模式、密度、管理水平等栽培条件一致。 2.试验处理: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3亩左右(独立水田田块)。 (1)第一积温区试验处理设计(试点县为五常市、泰来县):对照:常规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公斤/亩、二铵10公斤/亩、钾肥8公斤/亩;蘖肥施尿素5公斤/亩,调节肥尿素1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 公斤/亩。如不施调节肥,则调节肥加入蘖肥一起施入。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公斤。 处理1: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作为基蘖同施肥侧深施入,肥量30公斤/亩;穗肥尿素2公斤/亩、50%硫酸钾5公斤/亩。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为37公斤。 - 2 -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沙土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内陆沙漠地带或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河湖沿岸和滨海滩地。无灌溉则无农业,沿河地区和湖盆周围降水量较高,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适宜农、牧、林多种经营。 只要有水,控制风沙危害,采取科学灌溉、施肥等措施,不仅可以获得高额产量,还可生产出名、特、优产品,建成农畜、瓜果乃至木材生产基地。 土壤的组成 为了说明沙土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土壤的微观结构谈起,土壤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构成了土壤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项物质所构成的。 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矿物质就好像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好像是它的肌肉包裹在矿物质表面,它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宝库。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就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PREFIX = JSP 土壤的孔隙 土壤的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具有的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沙土中颗粒的大小、颗粒之间的各种空隙所占比例决定了沙土地的肥力特点。为了对沙土地进行科学施肥,必须深入沙土的微观结构,了解沙土的肥力特点。 沙土中矿物质颗粒比较大,属于原生矿物,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为颗粒大,吸附养分的能力也差,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沙质土壤土粒较粗,呈松散状态,正是这种松散粗大的颗粒决定了沙土中孔隙的分布。 1 沙土中的小孔隙 沙土中分布有大、中、小三种孔隙,其中小孔隙直径小于0.001毫米,保持在这种孔隙中的水分被土粒强烈吸附,不能被植物利用,透水透气比较困难,因此被称为无效孔隙,因为沙土中颗粒比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也就比较大,所以沙土中小孔隙比较少,表现出较好的通透性。 2 沙土中的中孔隙 中孔隙的直径一般在0.001-0.1毫米,具有毛管作用,因此称为毛管空隙,水分可借助毛管表面张力储存在土壤孔隙中,也可以依靠毛管引力向上下左右移动,最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这种中孔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中孔隙在沙土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少,因为沙土中毛管孔隙较少,沙土中所含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渗漏,水分上升高度小,一般很难上升到表层土壤,容易出现沙土表层干旱现象。沙土中中孔隙比较少,是沙土地保水性、蓄水性差的重要原因。 3 沙土中的大孔隙 大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毛管作用明显减弱,保持储存水分的能力逐渐消失,在沙土中,这种大孔隙相对较多,沙土中的大孔隙成为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因此沙土的透气、渗水能力很好,易耕作,但大孔隙渗水速度快,保水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国化肥网 2008-5-22 15:46:00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 关键词: 施肥技术测土配方 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 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测土配方施肥,考虑到作物、土壤、肥料体系的相互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物增产曲线证实了肥料报酬递减律的存在。因此,对某一作物品种的肥料投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在缺肥的中低地区,施用肥料的增产幅度大,而高产地区,施用肥料的技术要求则比较严格。肥料的过量投入,不论是哪类地区,都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以致减产的后果。因此,确定最经济的肥料用量是配方 施肥的核心。 (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当地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纠正过去单一施肥的偏见,实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发挥诸养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是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 (三)在养分归还(补偿)学说的指导下,配方施肥体现了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作物的生长,不但消耗土壤养分,同时消耗土壤有机质。因此,正确处理好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四)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体系。它虽然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为主要内容,但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相结合,配方肥料生产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系列化的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二、确定配方的基本技术 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 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在推行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 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沙土地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特点及施肥技术 沙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内陆沙漠地带或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河湖沿岸和 滨海滩地。无灌溉则无农业,沿河地区和湖盆周围降水量较高,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适宜农、牧、林多种经营。 只要有水,控制风沙危害,采取科学灌溉、施肥等措施,不仅可以获得高额产量,还可生产出名、特、优产品,建成农畜、瓜果乃至木材生产基地。 土壤的组成 为了说明沙土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土壤的微观结构谈起,土壤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构成了土壤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项物质所构成的。 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矿物质就好像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好像是它的肌肉包裹在矿物质表面,它可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宝库。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就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PREFIX = JSP 土壤的孔隙 土壤的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具有的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沙土中颗粒的大小、颗粒之间的各种空隙所占比例决定了沙土地的肥力特点。为了对沙土地进行科学施肥,必须深入沙土的微观结构,了解沙土的肥力特点。沙土中矿物质颗粒比较大,属于原生矿物,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为颗粒大,吸附养分的能力也差,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沙质土壤土粒较粗,呈松散状态,正是这种松散粗大的颗粒决定了沙土中孔隙的分布。 1 沙土中的小孔隙 沙土中分布有大、中、小三种孔隙,其中小孔隙直径小于0.001毫米,保持在这种孔隙中的水分被土粒强烈吸附,不能被植物利用,透水透气比较困难,因此被称为无效孔隙,因为沙土中颗粒比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也就比较大,所以沙土中小孔隙比较少,表现出较好的通透性。 2 沙土中的中孔隙 中孔隙的直径一般在0.001-0.1毫米,具有毛管作用,因此称为毛管空隙,水分可借助毛管表面张力储存在土壤孔隙中,也可以依靠毛管引力向上下左右移动,最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这种中孔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中孔隙在沙土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少,因为沙土中毛管孔隙较少,沙土中所含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渗漏,水分上升高度小,一般很难上升到表层土壤,容易出现沙土表层干旱现象。沙土中中孔隙比较少,是沙土地保水性、蓄水性差的重要原因。 3 沙土中的大孔隙 大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毛管作用明显减弱,保持储存水分的能力逐渐消失,在沙土中,这种大孔隙相对较多,沙土中的大孔隙成为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因此沙土的透气、渗水能力很好,易耕作,但大孔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差,土壤含水量低,易漏水漏肥,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保存在土壤中的养分也比较低,

常见施肥方法

常见施肥方法 一、果树施肥 1、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是大树人工施肥的主要方式,有机肥和多数无机肥(化肥)用土壤施肥的方式。土壤施肥应施人土表层以下,这样利于根系的吸收,也可以减少肥料的损失。有些化肥是易挥发性的;不埋入土中,损失很大。如碳酸氢铵,撒在地表面,土壤越干旱损失越大。硫酸铵试验,施入土表层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层表面减少的损失分别为36%、52%和60%。土壤施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环状(轮状)施肥:按树冠大小,以主干为中心挖环状沟,半径为树的滴水线(滴水线是指树冠垂直下来到地面的那条线),沟的深度依根系分布深浅而定,一般深20-30cm,宽30cm。之后放入肥料,用泥土再埋回去。这种情况通常在肥料较少或者幼树的时候使用。 放射沟(辐射状)施肥:由树冠下向外开沟,里面一端起自树冠外缘投影下稍内,外面一端延伸到树冠外缘投影以外。沟的条数4~8条,宽与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后覆土。这种施肥方法伤根少,能促进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太密植的树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时,沟的位置应错开。 全圃施肥:先把肥料全园铺撒开,用耧耙与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条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后配合灌溉,效率高。这种方法施肥面积大,利于根系吸收,适于成年树、密植树。 条沟状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在树的左右两边的各划两条平行线,线到树主干的距离为滴水线到树主干的距离,深宽各30cm,施肥后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树上使用。 盘状沟施肥法:以树主干为中心,滴水线为半径的圆上挖6到4个30cm宽的坑,然后将肥均匀撒入盘内,然后覆土填平,经常用于幼树施肥。 洒播施肥法:将肥均匀撒布树的周围,然后结合秋末冬初或早春深耙把肥翻入土中。适用于根系已布满全园的成年树,但不能长期应用。 2、根外施肥

茶园施肥技术措施

茶园施肥技术措施 一、茶园施肥的目的 茶园施肥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给茶树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改良土壤。 二、茶树所需营养元素 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硫、铁、铝、钙、镁等40多种,其中:碳、氢、氧主要从空气和水中获取,而其他营养元素则主要来自土壤,在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中,对氮、磷、钾要求的数量最多,又称茶叶(植物)营养三要素。由于茶树是叶用作物,在三要素中又以氮素为主。因此,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的肥料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肥料的选择 一是要根据茶树的生物学特性选择肥料(茶树适宜生长在呈酸性的土壤环境中):施肥会引起土壤酸碱度的明显变化。如果碱性肥料或生理碱性的肥料施入茶园后,会引起茶园的PH(酸碱度)增高,而当茶园的PH(酸碱度)增高到超出茶树生长的适宜范围时,茶树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除某些强酸性茶园需适当调节其酸碱度外,一般不宜施用碱

性肥料,如:液氨、硝酸钠、石灰等,最好是选用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或中性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钾、尿素等。 二是要根据茶园土壤特性选用肥料:施肥不仅是为作物提供营养,同时也是培肥土壤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因此,茶树施肥还应该针对土壤特点,选用恰当的肥料。例如:新垦的幼龄茶园,因树冠覆盖面积小,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度大于积累速度,故应多施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草肥、腐熟农家肥,也可种植绿肥,适时翻入土中作肥料;对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能力较强的成龄茶园,应多施含肥丰富的饼肥等;对于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的茶园要多施土杂肥(堆沤过的);对于质地粗、沙性重、通气性好的茶园要多施用塘泥、湖泥、河泥等;对于土壤母质为石灰岩发育的茶园,可多选用酸性肥以降低土壤的PH值(酸碱度);而对酸性较重的茶园,要改施中性肥料或含钙质较多的肥料,以调节土壤的酸度,防止土壤继续酸化。 四、施肥时间 茶园施基肥要早,一般在进入秋季后,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时结合冬耕除草施用,宜早不宜迟。因为,茶园使用的基肥主要是有机肥(腐熟农家肥),养分释放比较缓慢,为了及时给茶树提供营养物质,必须适当早施基肥,使它在土壤中早分解释放养分,以提高茶树对肥料的利用率,增加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李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李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草莓全程施肥技术及土壤改良办法

草莓全程施肥技术及土壤改良办法 1、根系没有问题,不少水不少肥就是会黄叶? 2、用了防病生根的药剂,烂根死苗还是很严重? 3、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一直治不好? 4、草莓秧子很弱,用了好多肥还是花少果少? 5、草莓僵果严重,一直长不大? 6、草莓果小着色不良,口感发酸? 如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你,那你就得好好检查检查自己的土壤了?你的土壤是不是有这些问题呢? 你的土壤生病了,不尽快调理,施再多的肥料也只能是加重病悄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壤是一个活的有机生命体,它具有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导的功能,一旦土壤出现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 一.土壤现状 1、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浇水成一滩烂泥,干后硕如一块铁板。冲施xx2-3次,增加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 2、土壤盐渍化 土壤中盐分大量积累,种植4-5年的土壤EC值达到0. 5-0. 55,种植10年的达到0. 85-1.1,已接近草莓的临界值。草莓对土壤中的含盐量很敏感,不耐盐, 尤其是苗期更不耐盐。冲施灯2-3次,螯合土壤中的游离离子,增加有机质,土壤肥沃,促进根系下扎。 3、土壤酸化 有些常年种草莓的大棚pH值竟达到了3-4,而草莓正常生长的PH值应该在 5. 5-6. 5之间,冲施xx2-3次,调理土壤酸碱度到6. 5作用,增加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 4、土壤养分比例严重失衡 土壤中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尤其是磷含量更高,草莓地里滋生大量绿苔, 钙、铁、硼元素缺乏症不断发生。 5、上壤生物菌群比例失调 山于多年的生产造成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越来越少,而有害微生物越来越多。 6、土壤碳氮比严重失调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作物增产。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农民形成了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引起自然灾害频发。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人体,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食用大量施用单纯化肥的食物所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表现为: 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从各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化肥残留,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是一具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到现在已有数千上万年的历史。从十九世纪开始,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农田开始投入大量的外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一方面成倍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加深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外源物质和能量的依存关系,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二十世纪70年代,人类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既继承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又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内涵,成为各国政府和农业专家的共识,应运而生是生物复合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推广测土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以提供优质、安全、营养、卫生、健康的有机绿色食

作物施肥原理及技术复习试题

作物营养与施肥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5×2’=10’ 1.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所决定,除非提高这一养分含量否则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增产。 4. 基肥:又称为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5. 种肥: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6.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7.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8.养分临界值:是指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值,作物的产量(或生长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值。 9.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称作作物潜伏缺素期。 10.指示器官:是某个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程度的组织或器官,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1.无损伤测试: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 12.肥料效应函数:也叫肥料效应方程、施肥模型,指表达作物产量对施肥反应的数学函数式。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单位肥料所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 14.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5.以磷增氮:在豆科作物的轮作中,优先把磷肥配给豆科作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当豆科作物的秸秆作为绿肥还田后,还可为后作提供氮素营养。16.旱重水轻: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将磷肥重点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后效。 17.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与肥料总成本之差)的施肥量。 二、选择题10×2’=20’三、判断题10×1’=10’ 1.玉米“白化苗”和大白菜“干烧心”是由于缺(锌、钙)。 2.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老叶和新叶)。 3.粘土类土壤上施用(羊粪)后可改善土壤温度状况。 4.通常,肥料的经济效益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5.施用石灰可消除土壤溶液中(氢、铝、铁、锰)离子过多的危害。 6.砂土施用化肥时应(多次少量),施用有机肥时应(深施且未充分腐熟)。 7.缺(硼)会引起油菜“花而不实”,缺(锌)会引起玉米“白苗病”,缺(钙)会引起苹果“苦馅病”。 8.作物缺钾的症状大部分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出来,有限的钾肥应优先施用在(喜钾)作物上,优先施用在(缺钾)土壤上。 9.(氮)和(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两大主要因素。 10.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优先施于旱作)。冬小麦—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

我国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无法取代的第一产业。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生产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作物增产。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从而使农业农民形成了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中低产田日渐扩大,江河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田氮素向大气迁移,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引起自然灾害频发。硝酸盐随食物进入人体,形成致癌和致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据日本调查,日本因摄入人体的硝酸盐比美国高4-7倍,其患胃癌和肝癌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8倍。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张树成研究员1981-1996年期间的256份报告结果表明,我国男性精子质量呈下降之势,其原因是食用大量施用单纯化肥的食物所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和水功能,还直接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以及工业供水。除此以外,偏施单质化肥,其危害还表现为: - 1、单质化肥当季利用率低,并呈下降趋势。全国化肥网实验结果分析,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从各地资料看,化肥肥效从每kg增产粮食15-25kg,降为5-8kg。 - 2、长期单纯施用单质化肥,使土壤微生物被抑制,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化肥残留,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透气性和吸光性变差,保肥能力降低。 - 3、单质化肥利用率低和易造成土壤板结的缺点,淋溶、挥发、径流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污染,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 4、单纯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已近极限,致使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