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详解: 中国地理 6.中国的区域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732.76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地域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域差异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地域差异是中国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地域差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差异、气候差异、人文历史差异等方面,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一、地理差异1. 自然地理条件中国地域差异首先表现在其自然地理条件上。
中国地域广阔,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沙漠、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等多种自然环境。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
比如,西南地区的山地和湖泊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而东北地区的平原和森林资源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2. 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南北地区的地形特点迥异。
南方地区地势多为丘陵高原,山地密布;北方地区则大多平坦开阔,有大片草原和沙漠。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影响着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城乡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中国地域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3. 自然资源中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盛产稻谷和水果;而北方地区的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这些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气候差异1. 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气候等。
南北差异、地形差异、纬度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比如,南方地区温暖潮湿,多雨季节集中在夏季;而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 气候变化中国各地的气候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西南地区的梅雨季节持续时间长,雨量充沛;而东北地区的季节性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形成鲜明对比。
气候差异对土壤肥力、农作物类型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差异进行总结。
一、地形地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南临南海,北界蒙古、俄罗斯、朝鲜。
其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西部高原与盆地和南部丘陵、山地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2. 西部高原与盆地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的水源保护区。
巴蜀盆地地势低洼,盛产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景观壮丽。
3. 南部丘陵、山地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华南丘陵、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地势多为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包括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最高峰。
以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地貌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度、地形地貌和季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3. 干旱气候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肥沃。
高中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与界线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是:①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②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③3000m等高线。
自然要素地域差异差异成因
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质作用的影响
气候气温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特征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相互影响、共同联系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虽然每个自然区域都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各自然区域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归纳如下。
自然
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
以下,东部的大部分在500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既有3000米以上山脉,
海拔4000米以上,
有许多7000~8000
三、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条件,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
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干湿程度。
四、中国三大自然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中国的地理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
这些差异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产生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和资源分布。
以下是中国的主要地理差异:1.北方与南方:–北方地区通常具有鲜明的季节变化,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相对较为温暖。
这种气候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
–还可以说北方人与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差异。
北方以米面条饭和炖菜为主食,南方则以米饭和菜为主食,并有更多的海鲜和水果供应。
2.西部与东部:–西部地区主要是高原和山脉,地势高大崎岖。
东部地区相对平坦,有广阔的平原和丘陵。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气候和植被的重大差异。
西部地区通常干燥寒冷,植被稀疏,而东部地区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西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而东部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工业和经济发展。
3.沿海与内陆:–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温差较大。
沿海地区有更多的港口城市和经济活动,内陆地区则更多地以农业为主导。
–沿海地区常常受到海洋的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繁荣。
内陆地区则相对较远离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西南与东北:–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有许多高山和峡谷。
气候多样,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东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其冬季温度极低。
这些巨大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业和农作物类型。
5.广东与广西:–广东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广西地区也属于亚热带气候,但相对较干燥。
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广东地区比广西地区工商业更发达,而广西地区则经济相对落后,并以农业为主。
总结起来,中国地理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地势、植被、经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
不同地区的差异为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魅力,并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这些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区域差异106、秦岭淮河线1月份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封冻状况
封冻
不封冻
年降水量
800mm
800mm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107、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400mm 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等三条地理界线相结合,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6.中国的区域差异⑴划分要素:地貌和气候。
这两个要素是决定自然地 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 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⑵划分界限: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 山一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 与其他区为界。
⑶三大自然区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南北差异:热量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部东西差异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马蹄形地貌;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及草甸草原;黑土肥沃;全国粮林基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②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大平原和高原为主,西高东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广布;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冬小麦)。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肥力较低(红壤);水田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
④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
【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干旱为主,降水虽距太平洋里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因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降水较多。
从东往西,植被变化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以贺兰山(200mm )为界,分为:南方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积温4500℃为界 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 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多属内流区;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位居大陆腹地,气候干旱,光照丰富,年较日较差大;河流少、短、流量小;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绿洲农业。
⑵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较完整高原),东南低(高山峡谷)。
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的区域(自然、经济)差异一、知识结构1.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4.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二、知识理解1.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
各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而又互为制约的。
三大自然区,粗看,是气候的差异,仔细分析,又综合了地形(青藏高原)、海陆位置(东部和西北)等因素,所以,气候和地形是划分的主要依据。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形成因素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较大,分别属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其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分属三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相距较远,从而其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分属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寒区位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地势是形成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属于高山(原)气候,垂直地带明显,同时,向西北降水量递减,形成一定的差异。
3.东部季风区和气候上季风区的对比二者划分的界线基本相同,东部季风区全部位于季风区,但又略有差异,季风区的范围较大。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注意和教材图1.1的对比。
4.西部经济地带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区别西部经济地带指教材中的10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指“10+2+2”。
西部论坛组委会向世界提出了中国西部由“10+2+2”组成的最新定义。
10指的是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份,前面的“2”指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后面的“2”指湖南湘西和湖北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的联系课本首先分析了我国的自然差异,其次是经济差异。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地带。
例如: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农业发展深受气候的影响等,经济地带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
缀。
高二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元地理特征的国家。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地理差异明显,呈现出多样的地理景观和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高二学生需要了解的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包括区域划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
1. 区域划分中国根据地理特征和行政区划被划分为七个大区,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台港澳地区。
这些区域在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2. 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多样丰富。
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坦,包括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华东地区拥有山丘和丘陵地貌,松花江、黄河等大河流经此地。
中南地区有大量丘陵和山脉,比如云贵高原、岭南地区等。
西南地区是我国的高原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
西北地区则以沙漠和戈壁为主要地貌类型。
3. 气候特征中国气候多样,受到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响。
大致可以划分为寒温带、暖温带和热带。
东北和华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冬季寒冷且干燥,夏季短暂而炎热。
华东地区属于暖温带,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中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雨水较多。
西南地区气候以高原性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雨季集中。
西北地区则属于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
4. 自然资源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华北地区也有一定的煤炭和石油储量。
华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包括铁矿、煤矿和油田。
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如长江、珠江等。
西南地区以水力资源和铜、锌等矿产资源为主。
西北地区拥有大量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差异是由不同的区域划分、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所决定的。
了解这些地理差异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掌握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是提高地理学科成绩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一步。
【高三学习指导】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及区域内部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1.三、自然区域划分依据:
2、界限: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mm年等沉淀线为界,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
(2)青藏高原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为界
三.三、自然区域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①形成:
② 东部季风区
a.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上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
b、地形:低海拔
c.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集中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d、土壤生物学: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发育良好,生物种类繁多
e.水文:多外流河,主要是以雨水补给
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远,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它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
③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西差异
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② 区别: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
①成因:夏季风和海拔高低
② 级差:
③垂直差异:
中国有三个自然区域:。
中考地理“中国地理的差异”知识点中国的地理差异1、地理区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
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能够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年降水量少多主要地形平原与高原为主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流量小大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类型旱地水田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传统交通工具马车船传统体育项目滑雪、溜冰赛龙舟、游泳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
这个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人教版地理教材解读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中国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中国各个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由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读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一、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滨海地带,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以及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
由于地处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行地区。
这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份。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资源禀赋较为有限。
然而,中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物流等方面发展较为迅速,成为连接“东”与“西”的纽带。
此外,中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份。
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然而,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广阔的农田和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指的是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靠近俄罗斯和朝鲜,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条件。
不过,东北地区近年来面临着经济下滑、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特别是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困难。
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东北地区自身资源的优势,如丰富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该地区正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
总结而言,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高二中国的区域差异地理知识点
东部季风区地形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青藏高寒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东部季风区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青藏高寒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东部季风区水文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青藏高寒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东部季风区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青藏高寒区冻土广。
高寒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
荒漠广布,区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高考地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高考地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范围特点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以3000m等高线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本区北部东西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湿润程度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北方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黑土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作为主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和最冷月0℃等温线)南方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水稻、柑橘,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作物为主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范围较小,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淋溶强烈)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东西差异降水:该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从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河流植被东部地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高原面积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气温年较差达35~40℃;除黄河西辽河等注入海洋,其余皆属内流区草原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等值线)西部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三山夹两盆干旱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多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少以荒漠草原以及荒漠为主;土壤:为荒漠土壤;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决定农牧业特点:A.西部草原牧业;B.东部旱作农业;C.有水处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差异:草甸草原:指在高山区和河滩地区形成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从高原边缘到内部其垂直变化由繁及简的原因: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也大,反之,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就小人类活动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发展河谷农业(原因:地势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高山带分布高寒牧场放牧牦牛、绵羊等(原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带(12个省市)中部地带(9个省市)西部地带(10个省市)概况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口约占全国的42%面积约占全国的27%人口约占全国的35%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约占全国的23%经济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经济发展速度次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带性差异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地势: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基础:最早出现近代工业城市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方便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国家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特征(优势)1工业基础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2农业基础好(黄淮海平原、长三、珠三以及我国部分海洋水产产区)3沿海交通便利(我国全部的32019km海岸线和部分边界线)4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5科技水平高;6城市化水平高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2农(粮、棉、油、糖)林牧基地;3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4在延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问题1能源、原材料不足;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3在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基础设施较落后;3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4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3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汽车、通信设备、生物制药、计算机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2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退耕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4巩固和发展农林基础,促进中部地带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鱼业的稳定增长;在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GDP)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1992年,我国才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西部大开发划定区域:西部地带+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方向l 生态问题: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1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2加大对荒漠化、风沙源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3促进江河源头自然生态恢复;4加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l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未来要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l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落后;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工业的产业(优势矿产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等)。
2019年中考地理考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哪
些
【】中考作为重点高中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日益受到学生的重视。
为此查字典地理网中考频道为大家提供中国的地理差异有哪些,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所参考!
中国的地理差异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里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大致通过(秦岭)和(淮河),与一月(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4、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希望我们提供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有哪些在大家的复习过程
中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家考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学校!。
高考人文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知识点总结详解_
界限:东部季风区 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 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2、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甜菜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等。
矿产:煤、铁、油等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
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橡胶、椰子、咖啡、剑麻等)。
矿产:有色金属数量较多。
气候类型: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南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方主要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南方的经济特区5个:厦门(福建)、珠海(广东)深圳(广东)汕头(广东)海南省3、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
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⑴划分要素:地貌和气候。
这两个要素是决定自然地 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 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⑵划分界限: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 山一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 与其他区为界。
⑶三大自然区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南北差异:热量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部东西差异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马蹄形地貌;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及草甸草原;黑土肥沃;全国粮林基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②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大平原和高原为主,西高东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广布;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冬小麦)。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肥力较低(红壤);水田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
④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
【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面-45%、人-95%)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面-30%、人-4%) 青藏高寒区 (面-25%、人-1%) 包括区域
二级:黄土高原、云贵
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区
三级:三大沿海平原、丘陵 二级阶梯上: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第一级阶梯上:
青藏高原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广阔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多雪峰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寒冷干燥 降水少,气候干燥。
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大、水汽输入不多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森林下发育的土壤,生物繁多
荒漠土壤或草原土壤 土壤浅薄,冻土广布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大部内流区;湖多咸水。
西北内流区,东南大河源头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天然植被少,栽培植物广,是我国最主要农耕地区
人影响不如东部,水是农业发展决定性因素(绿洲农业、草原牧场)
人影响微弱,原始状态。
人口稀少(畜牧业为主,少数林业、河谷农业)
南方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积温4500℃为界 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
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
194 195
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干旱为主,降水虽距太平洋里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因
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降水较多。
从东往西,植被变化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以贺兰山(200mm)为界,分为: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多属内流区;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位居大陆腹地,气候干旱,光照丰富,年较日较差大;河流少、短、流量小;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绿洲农业。
⑵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较完整高原),东南低(高山峡谷)。
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部温暖湿润,西北部寒冷干旱。
内部差异:
〃东南向西北的水平变化——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与西北水平分异相似。
〃垂直分异明显:喜马拉雅山有7各自然带。
人类活动垂直分异:河谷农业,高寒牧业。
196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多平原,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栽培农作物,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缺水主要发展畜牧业,在有水灌溉的地方形成绿洲农业。
青藏高寒区—低温、空气稀薄、地形崎岖、土层粗瘠、风大、水少等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限制较大,交通落后,以高寒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在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发展河谷农业。
【能力训练】我国主要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行政区、城市//地形区//河流矿产交通线、农业工业区)
80°E:伊犁谷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昆仑山、新疆(和田)、青藏高原西部西藏。
90°E: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乌鲁木齐东侧)、吐鲁番盆地、罗布泊、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拉萨西侧、、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孟加拉湾。
100°E: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青海湖、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云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中南半岛、泰国湾。
105°E:内蒙古高原(阴山西侧)、贺兰山、六盘山、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云贵交界)。
110°E:内蒙古高原(阴山东侧、白云鄂博、包头、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黄河中游)、渭河平原、秦岭、汉中盆地、巫山(三峡)、雪峰山、南岭西侧、雷州半岛。
115°E:锡林郭勒高原、华北平原(北京西侧、纵贯河北,石家庄东侧、豫鲁交界)、淮河、大别山、大冶、纵贯江西(赣州)、南岭、广东大亚湾。
120°E: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辽西走廊、山海关、秦皇岛东侧的渤海、山东丘陵、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太湖)、浙江杭州、闽浙丘陵、福建福州、台湾海峡。
130°E:小兴安岭、松花江、长白山。
23°26 ’N:云南(澜沧江)、广西(南宁北侧、西江)、广东(广州北侧、汕头)、台湾玉山。
30°N:浙江杭州、安徽黄山、江西九江、大冶铁矿、武汉、巫山南侧、重庆北侧、成都南侧、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藏(拉萨)。
34°N:青藏高原、秦岭、淮河、黄海。
40°N:辽东半岛、渤海湾、河北(山海关、秦皇岛)、北京、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平原南侧的鄂尔多斯高原)、甘肃河西走廊(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南疆棉花基地、中国最西端。
50°N:黑龙江(黑河)、小兴安岭、嫩江上游沼泽地、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高原、满洲里。
【读图训练】判断下列区域是什么地形区?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⑨⑩⑾
【中国局部区域识图】提示,图形包括:中国的海(1-8);中国的岛屿、半岛、群岛(9-17);
中国的山脉(18-43);中国的山峰(44-53);中国的大小平原(5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