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 格式:ppt
- 大小:827.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
②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③选官制度: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监察制度:在中央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①设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地方行政。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考点导图历史特征1、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专制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表达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
专制制度逐渐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考向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典例1】 (2018·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集中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本质的能力。
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分析判断。
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即D项是正确的。
A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A项错。
B项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不能点出材料表达的本质意思,故B项错误。
C项也不能表达题干的本质,也错误。
答案D【变式训练1】(2018·衡阳六校联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级官员”应该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答案为A。
明清时期(1368--1840)——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一、知识整合一、政治(一)君主专制1、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中央设立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百官。
2、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皇帝顾问内侍,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取决于皇帝“批红”。
3、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4、军机处:(1)职能:跪受笔录、草拟谕旨、上传皇帝审批、下达各级执行。
(2)特点:简、速、密。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皇权顶峰。
(二)中央集权1、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部门;2、清雍正帝设军机处,皇帝诏令直接传达地方,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3、选官制度:科举实行八股取士,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地方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官员。
二、经济(一)农业1、土地政策:重农抑商,厚本抑末;抑制兼并。
2、生产工具:风力水车。
(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1)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2)制瓷,青花瓷(宣德珍品),瓷都景德镇,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3)纺织业:苏杭等地设立织造局,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民营手工业:(1)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生产工具: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三)商业1、表现: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出现商帮;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兴办票号(如晋商)。
(四)对外关系1、继续朝贡贸易特点: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海禁(1)明朝:明初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由官方主持进行。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新因素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1.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 )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B[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故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B项正确;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故排除D项。
]二、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产生原因1.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区之间,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