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上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诉权入宪”若干问题2008年4月9日晚上6:30,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徐建国报告厅举行了一场以对话这一独特形式进行的关于“诉权入宪”讲座。
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韩大元教授主持,对话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专业的汤维建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张翔讲师。
法学院各专业50多名同学前来聆听,《检察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韩大元教授首先向汤维建教授颁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的聘书,聘请汤教授为客座研究员。
韩大元教授首先指出:“诉权入宪”是当今法学界最前沿、难度最大的课题之一。
诉权是否要写入宪法这一问题,牵涉到我们要对诉权的性质进行评判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举办这次对话式的讲座是很有意义的。
韩大元还点题地指出:宪法与诉讼法关系相当密切,诉讼法又可以称为“程序上的宪法”,尤其是近来在民诉、刑诉学界形成的“以宪法为基础的新诉权学派”,这就更体现了以两个学科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在此,汤维建教授可以说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而张翔博士也以基本权利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相信二位老师的对话将非常精彩。
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进入了主讲阶段。
汤维建教授首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汤教授的阐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汤教授介绍了其在“两会”期间提交的五个提案和一个大会发言。
这五个提案包括:(1)诉权入宪——强化对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
这个提案也是最受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个;(2)关于民事诉讼调解;(3)赋予检察院提起民事公诉的权力;(4)改人民“陪审制”为“参审制”;(5)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汤教授的“两会”发言则是涉及到“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方面的,其中汤教授提出要发展人民陪审与专家发言两轨制,使人民陪审制度真正发挥其实效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众对其流于形式的看法。
第二部分,汤教授就转入今天对话主题“诉权入宪”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分析。
德国《刑事诉讼法》(1987年4月7日公布之文,见《联邦法律公报》第1卷第1074页、第1319页,2007年11月23日法律第78条第六款最新修订,见《联邦法律公报》第一卷第2614页)第127b条(1)检察院和警察机关官员有权对被当场抓获的人员予以先行羁押,如果1.很有可能通过快速审判程序作出毫无延误的决定,和2.基于一定的事实有理由担心被逮捕人不参加法庭审判。
(2)基于第1款的原因,只有预期能在羁押之后的一个星期内进行法庭审判的情况下,才能对具有紧急行为嫌疑人员发出逮捕令(第128条第2款第2句)。
逮捕期限最长为自逮捕日期一个星期。
(3)对进行快速审判程序有管辖权的法官决定发出逮捕令。
第二编第一章公诉(第151条至157条)第151条法院开始调查,以提起公诉为条件。
第152条(1)提起公诉权,专属检察院行使(2)初法律另有规定外,在有足够的事实根据时,检察官有义务对所有的可追溯的犯罪行为采取行动。
第152a条(1)程序对象是轻罪时,如果行为人之罪可能是轻微的,而且不存在进行追溯值公共利益,经对开启主要程序有管辖权之法院同意,检察院可以不予追诉。
对于未受到最低刑法威胁,且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轻微的轻罪,无需法院同意。
(2)业已起诉的,在第1款规定的前提条件下,净检察院和被告人同意,法院可以在程序的任何一个阶段终止程序。
因存在第205条的原因不能进行审判,或者在第231条第2款、第232条或第233条规定的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审判时,无需被告人同意。
终止程序的决定以裁定作出。
对该裁定不得提出异议。
第153a条(1)经对开启审判程序有管辖权之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检察院可以对轻罪暂时不予提起公诉,同时向被指控人发出条件和指令(Auflagen und weisungen),如果这设和与消除进行刑事追诉的公共利益,并与罪责的严重程度不相违背。
尤其可以考虑作为条件或指令的有以下几种:1.作出一定的给付以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2.向公益机构或者国库交付一笔款项;3.作出其他公益给付;4.承担一定数额的赡养义务;5.行为人认真努力与被害人达成和解(行为人—被害人—和解),并对其薪给所造成的损失全部或者大部分予以赔偿,或者致力于进行赔偿,或者;6.参加《道路交通法》第2b条第2款第2句或第4条第8款第4句规定的学习班。
德国1. 工伤索赔案*案件编号:1 BvR 1982/01判决时间:2007年2月27日关键词:平等权、《统一条约》[事实概要]本案涉及一起工伤事故的认定。
然而,案件持续时日较长,横跨东西德统一前后,因此,本案判决对于统一之后法律制度的协调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本案情形如下:1984年2月,当时仍是东西德分立,东德的一名工人在去工厂的路上,由于路面湿滑而摔倒,导致左腿瘀青。
半年多之后,1984年9月,左腿动脉阻塞,最终必须小腿截肢。
这名工人向当时东德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认定截肢属于摔倒的直接后果,从而确定截肢属于工伤。
主管部门拒绝这一申请,其理由是,根据当时法律,工伤属于在工作过程中造成的意外伤害,工作过程也包括从居住地到工厂的路途中,因此,只有摔倒导致的瘀青属于工伤事故。
而根据医疗鉴定,动脉阻塞以及相应的截肢,属于局部疾病,并非工伤事故。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更准确地说,原东德作为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与西德签订国际合约,自愿加入西德,统一后名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意味着法律制度的统一。
1991年7月,申请人又向统一后的联邦德国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撤销前东德主管机关的决定,确认其所受伤害属于工伤事故。
主管部门根据《统一条约》第19条1规定,认为前东德主管机关的拒绝决定并不违背基本法关于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因此,维持原主管机关的拒绝决定。
案件诉至联邦社会法院,法院同样做出维持前东德主管机关决定的判决。
案件最终诉至联邦宪法法院。
控诉人认为,社会法院的判决侵犯了其根据基本法第3条第1款2享有的平等权。
[判决理由]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审查基本权利案件时,一般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涉案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是什么?第二,公权力行为是否对基本权利塑造的保护范围构成侵犯?第三,如果构成侵犯,是否有正当理由提供支持?不过,这种审查框架是与其基本权利理论分不开的。
关于基本权利理论,这里无法详述。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德国民事诉讼法典(Zivilprozessordnung)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主要规定了德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要求和相关规定。
以下是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部分:总则第一节:审前程序第一章:公示传唤第一百三十条:审前程序开始时,法院应将起诉状送达被告,并通知其在指定期限内进行答辩。
第一百三十一条:如果被告的住所不明,法院可以通过公告传唤被告。
第一百三十二条:法院应当在审前程序中进行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起诉状进行排除或要求修改。
第二节:起诉状和答辩状第一百三十三条:起诉状应当包含被告的姓名或名称、住所或营业地址、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等必要内容。
第一百三十四条:被告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并对起诉状中的事实进行确认或否认。
第三节:案件分工和传唤第一百三十五条: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将案件分工给不同的法官进行审理。
第一百三十六条:法院应当将主审法官、辅助法官和书记员等相关人员传唤到庭审。
第四节:庭审准备第一百三十七条:法院在庭审前,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如有必要,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进一步证据。
第一百三十八条:如果当事人不能亲自出庭,应当通过律师代理或授权代理出庭。
第二十节:缺席判决第一百五十八条:被告无正当理由缺席庭审的,法院可以进行缺席判决。
第一百五十九条:如果原告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审,法院可以拒绝受理或驳回其起诉。
第二部分:实体诉讼第一章:证据第一百六十七条:法院可以根据案件需要,要求当事人提交书面证据。
第一百六十八条: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书面证据,如有必要,可以要求提供亲证人证言。
第二章:证人和鉴定第一百六十九条:法院可以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如果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可以强制传唤。
第一百七十条:法院可以指定专家鉴定人进行必要的技术鉴定,对有争议的事实进行进一步证明。
第三章:庭审间的其他程序第一百七十八条:法院在庭审间可以进行调解谈判,希望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国家开放大学《实用法律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题目顺序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任务1.下列关于所有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所有权具有弹力性B.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权C.D. 我国实行公有制,只有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2.下列关于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A.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在时间上的变通B. 应急原则损害了行政法治C.D. 该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3.羁束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度、方法等均受不法律约束。
(√)4.我国的公司形式中也有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
(√)5.关于刑事诉讼的辩护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A. 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B. 对于特定被告如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应当为其提供辩护C. 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法律工作者辩护D.6.我国刑罚的目的包括____A.B.一般预防C. 履行罪犯D. 特殊预防7.下列行政行为分类错误的是____A.B.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C. 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D. 双方行政行为和三方行政行为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A. 行政合法性原则B. 行政应急性原则C. 行政合理性原则D.9.下列关于冲突规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A.B. 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一种指引规范C. 冲突规范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范围和系属D. 冲突规范是可以直接用于裁判的规范10.下列是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是____A.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B.C.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D.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11.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A.B. 不能过当C. 和正当防卫一样排除社会危害性D. 可以在自身利益没有受到危险的情况下实施12.犯罪一般具有以下哪些特征____A.B. 严重社会危害性C.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性D. 刑事违法性13.权利不依赖于救济。
(√)14.法治的优越性体现在____A. 也会受到个人的影响B.C. 不偏私,公正D. 每个时代都能实行法治15.任何法律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摘要:一、概述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重要性二、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概述1.立法背景及目的2.基本原则3.诉讼主体与程序4.证据与证明5.诉讼费用与赔偿三、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在实践中的应用1.案例解析2.诉讼实务操作四、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改革与未来发展1.近年来的改革举措2.改革对民事诉讼的影响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概述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重要性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是德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整个诉讼过程进行全面规范。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当事人权益: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明确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确保了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规范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典对诉讼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起诉、答辩、举证、庭审、判决等各个环节,确保诉讼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3.促进司法公正:民事诉讼法典强调司法公正,要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遵循公正原则,确保当事人获得公正对待。
4.提高诉讼效率:民事诉讼法典通过设置明确的诉讼时限、简化诉讼程序等措施,旨在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5.国际合作:德国民事诉讼法典与国际民事诉讼法规范接轨,有利于国际民商事纠纷的解决,促进了国际司法合作。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概述1.立法背景及目的:德国民事诉讼法典于1879年颁布实施,历经多次修订。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保障当事人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
2.基本原则:德国民事诉讼法典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地位平等,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 公正原则: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要保持公正,确保当事人获得公平对待。
- 迅速、经济、简单原则:诉讼程序应简洁、高效,降低诉讼成本。
3.诉讼主体与程序:德国民事诉讼法典规定了诉讼主体,包括当事人、律师、法院等。
同时,对诉讼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起诉、答辩、举证、庭审、判决等各个环节。
4.证据与证明:民事诉讼法典规定了证据的种类、取证方式以及证明标准。
德国宪法法院侵犯人基本权利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适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剑虹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有三类.本文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宪法法院的地位及其任务以及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尤其是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
由于在此诉讼中需要论证受害理由的成立,因而特别探讨了实质性审查中的比例原则。
此文对比例原则(已成为欧盟的习惯法,参阅共同体法院在1976年第116号案件)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系统并深入地阐述了德国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程序问题。
一、宪法法院的地位及其任务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共有三类,即: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监督制,司法机关监督制和特设机关监督制。
其中特设机关监督制是指有特设机关根据特定程序审查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并有权撤消违宪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等监督制度。
这类制度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并以德国为杰出代表。
德国的宪法法院与立法,行政,联邦总统,参议院并列,以防权力功能的失调。
因它是在行使宪法司法之中来推动法律进步的,所以宪法法院不仅是最高一级法院,而且是其它法院所难以代替的.它是按宪法的原则对国家权利进行国家法治式的控制,以保护宪法并使宪法适合新的现实。
这种地位并不是其它的机构人员枵腹从公,以增加其机构的功能所能代替的。
德国宪法法院应在国家的宪法机构中行使其终审判决权,同时也应涉及国家的政治领导及国家意志形成的领域。
因为后者也是宪法规范的范围。
它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保护宪法上。
保护宪法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保护宪法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这是由于国家相对于公民的地位的绝对优势,因而法制国家必须保护公民的符合宪法的权利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侵犯。
宪法法院通过审查具体的法律的宪法性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方面保护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这种保护往往是指对国家宪法机构之间宪法性争端的解决。
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演讲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
首先,德国宪法法院作为德国最高法院,负责保护宪法的权威和人的基本权利。
在处理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中,德国宪法法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确保正当程序的实施。
首先,德国宪法法院注重法律保障,让侵犯人的基本权利诉讼得到应有的保护。
根据德国宪法法院法第90条,人可以向宪法法院提起诉讼,认为他们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
宪法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会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案件符合宪法法院管辖的范围,同时确保原告具有提起诉讼的资格。
其次,德国宪法法院采取了公正而透明的审判程序,确保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得到公正的审理。
宪法法院由多位法官组成,其中大多数是由联邦国家议会和联邦议院选举产生的。
审判过程中,宪法法院会召开公开的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证据,确保争议的问题充分得到调查和证实。
同时,宪法法院的判决也会公开宣布,确保审理结果的透明性。
除了诉讼程序的保障外,德国宪法法院在侵犯人基本权利案件中,还注重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
实质性比例原则是指当政府采取限制人权的行为时,必须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德国宪法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会对限制人权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
它会评估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要求,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替代手段。
只有当政府的行为符合实质性比例原则,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
综上所述,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诉讼程序以及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严格的诉讼程序和实质性比例原则的运用,德国宪法法院确保了侵犯人的基本权利案件的公正审理和保护人权的目标。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 )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以上的多数通过。
A.1/4 2/3B.1/5 2/3C.1/4 3/4D.1/5 3/4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既有权修改宪法又有权监督宪法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D.最高人民法院3.1982年宪法通过以后,随着社会实际的发展变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 )的方式对宪法进行了( )修改。
A.全面修改 四次B.全面修改 三次C.宪法修正案 五次D.宪法修正案 三次4.从各国宪法规定和宪法实践看,宪法修改的程序一般包括( )。
A.提案 起草 审定 通过B.提案 审定 审议 表决C.起草 审议 表决 通过D.提案 审议 通过 公布5.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认如何适用时,由()裁决。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最高人民法院6.对新中国前三部宪法的修改,都属于( )。
A.全面修改B.部分修改C.无形修改D.有形修改7.最早建立宪法法院的国家是( )。
A.美国B.英国C.法国D.奥地利8.根据《立法法》规定,下列事项不得授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是()。
A.财政基本制度B.税种的设立C.民事基本制度D.司法制度9.下列关于违宪审查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采取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模式的国家通过宪法控诉的方式进行违宪审查B.附带性审查是一种预防性审查C.事先审查一般是由特定的机关进行D.法国宪法委员会对违宪行为的审查是附带性审查10.下列关于宪法解释体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在采取专门机关解释宪法体制的国家,普通机关对宪法的解释属于无权解释B.不成文的宪法解释,有的具有约束力,有的不具有约束力C.在采取立法机关解释宪法体制的国家,司法机关无权解释宪法,也无权推翻议会所制定的法律D.在采取司法机关解释宪法体制的国家,司法机关对宪法的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二、多项选择题1.( )实行由司法机关解释宪法的体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慕课《以案说法》MOOC章节测试题答案明法律抗疫专题1、单选(2分)基于法学角度,突发事件是指( B)A.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B.区别于正常的社会运行机制下的,突然发生的,给社会和公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损害的必须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C. 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或灾祸,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D. 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
2、单选(2分) 我国一般性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律规范是(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C. 《国防交通条例》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3、多选(3分)突发事件的本质是( AD)A.严重危害的适度性B.公共性C. 处置的复杂性和多范畴性D.严重危害性4、[多选| (3分) 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信息公开原则B.最低限度人权保障原则与基本权利受限的比例原则C.全民参与原则D.民主法治原则5、多选(3分)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受到限制的公民权利主要包括(ABCD )A.人身自由权B.隐私权C.受教育权D. 住宅安全权第一社会与法1、单选(2分)关于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B)A. 经济应该服务于法律B. 法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c. 法律决定经济D. 经济保护法律不受侵犯2、[单选| (2分)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律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A)A. 经济决定法律B. 经济保护法律不受侵犯C. 经济应该服务于法律D. 法律决定经济3[ 多选| (3分) 关于社会主义法与政治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AC)A. 政治主导法律B. 法律和政治无关C. 法律制约政治D. 政治从属于法律4[ 多选(3分) 关于社会主义法与政治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BC)A. 法律和政治无关B. 法律制约政治D. 政治从属于法律5[ 多选(3分)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ABD)A.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B.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C. 社会主义法治强调良法之治D.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第二讲中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性问题:齐玉苓案等1[单选(2分)下列关于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害姓名权的手段侵害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的废止,与什么有关( B)A.与事有关B.与法有关C.与案有关D.与人有关2| 单选(2分) 第三者效力理论的代表是(B)A.康德B.尼伯代C.边沁D.黑格尔3| 单选](2分) 1999年4月29日,我国通过了(C)A.行政法B.宪法C.行政复议法4[ 多选| (3分) 公民的权利可分为(CD)A.社会权力B.经济权力c.普通权利D.宪法权利5多选(3分)宪法基本权利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主要理由有(ABC)A.宪法基本权利的创设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不受国家而不是其它公民的侵害B.世界各国大都不承认宪法权利具有在私法领域的直接效力C.宪法基本权利的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地对待D.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应该被同等看待第三讲中国公民宪法权利平等权的保护与实现问题:蒋韬案等1|单选| (2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A)A.平等权B.自由权C.财产权D.文化权2[ 多选(3分) 近代宪法确认的最重要的三大基本人权包括(ABC)A.财产权B.平等权c.自由权D.文化权3[ 多选(3分) 界定合理差别需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BC)A.符合公共利益一---国家、社会、集体利益B.符合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C.目的与手段之间具有合理的联系D.给予多数人的差别对待4.构成歧视的条件(ABD)A.该区别对待的理由是被禁止的B.客观上存在区别对待C.歧视对象是固定的D.区别对待客观上具有不良效果5[多选(3分) 国际上有关平等与不歧视的立法体系中,涉及禁止就业歧视的国际公约主要有(ABD)A.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B.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D.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专家说法1[单选(2分)税收法定是指(C)A.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B.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C. 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D. 国家的税收制度由国家最高军事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2[ 多选(3分) 疑罪从无原则的价值包括BCDA. 有利于全民守法B.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C.有利于人权保障D.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3[ 多选(3分) “疑罪从无”在我国刑事审判阶段的体现包括(AD )A.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项规定: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撒回自诉或裁定驳回。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摘要: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作用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三、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1.总则2.诉论程序3.判决和执行程序四、德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和影响五、德国民事诉讼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启示正文:民事诉讼法是规定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旨在保护民事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德国民事诉讼法作为德国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77年,德国颁布了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典,标志着德国民事诉讼法的正式确立。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德国民事诉讼法典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体系。
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诉论程序、判决和执行程序。
总则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法院管辖、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等。
诉论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庭审等阶段,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具体步骤和程序。
判决和执行程序则涉及到判决的作出和执行,保障了民事诉讼的最终实现。
德国民事诉讼法具有以下特点:1.程序严谨,强调法典的完备性和逻辑性;2.当事人主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调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3.法官中立,确保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保持公正中立的态度;4.诉讼效率,注重诉讼程序的简化和加速,提高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德国民事诉讼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1.完善民事诉讼法典,使之更加完备、科学、合理;2.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尊重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强化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作用;3.保持法官中立,加强对法官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审判公正;4.提高诉讼效率,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
总之,德国民事诉讼法作为一部成熟的法典,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一、引言德国民事诉讼法典(Zivilprozessordnung,简称ZPO)是德国联邦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
全文共七编,四百三十六条,涵盖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特别程序、证据制度、救济与执行、外国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内容。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旨在确保民事诉讼的公正、高效、经济,为当事人提供公平的诉讼机会,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事诉讼法典确立了以下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与义务。
2.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诉讼方式、诉讼标的、诉讼管辖等事项。
3.迅速、公正、经济原则:民事诉讼应当迅速、公正、经济地进行,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降低诉讼成本。
4.保护合法权益原则:民事诉讼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德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1.诉讼主体与诉讼客体:民事诉讼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及第三人;诉讼客体为争议标的物、权利义务关系等。
2.诉讼程序与诉讼阶段:民事诉讼程序分为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等阶段。
3.诉讼请求与诉讼抗辩: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提出诉讼请求与诉讼抗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德国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1.简易程序: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以提高诉讼效率。
2.督促程序:对于债务人拖欠债务的案件,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采取督促程序,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
3.保全程序:为保障诉讼顺利进行,法院可以采取保全措施,包括财产保全、行为保全等。
四、德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1.证据的种类与效力:德国民事诉讼证据分为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物证、鉴定意见等,不同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明效力。
2.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当事人应当积极收集证据,法院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3.证据的采纳与排除:法院根据证据规则,决定证据的采纳与排除,确保公正、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
德国“吕特事件”之判决(1958)1、基本权利主要是人民对抗国家的防卫权;但在基本法的各个基本权利规定里也体现一种客观的价值秩序(Wertordnung),被视为是宪法上的基本决定,有效地适用于各法律领域。
2、基本权利间接透过私法上的规定在民事法中扩展其法律内涵。
此一内涵主要是指具有强制性格的规定,它对法官而言,透过概括条款特别容易实践。
3、民事法官如果没认清基本权利对民事法的影响,可能会因其判决而侵害基本权利(联邦宪法法院法第九○条)。
联邦宪法法院对于此种民事法庭的判决,只审核其是否有此类侵害基本权利的情事,而不过问法律上的瑕疵。
4、民事法上的规定也是基本法第五条第二项所称的“一般法律”,因而得限制意见表达自由的基本权利。
5、表意自由这一项基本权利对于自由民主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法律”的解释,须从此一角度出发。
6、基本法第五条所保护的基本权利,不仅是某种意见的表达而已,而且也包括透过意见表达的精神活动。
7、一个含有呼吁杯葛的意见表达未必违反民法第八二六条所称的善良风俗;在权衡个案的所有情况下,也有可能经由表意自由在宪法上找到阻却违法的理由。
一九五八年元月十五日第一庭判决—1 BvR 400/51—本案件系关于汉堡市新闻处长Erich L . 不服汉堡地方法院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判决,所提之宪法诉愿——档案号码15.0.87\51——。
判决主文:汉堡地方法院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判决——案号15.0.87/51——侵害宪法诉愿人源自基本法第五条第一项第一句的基本权利,应予废弃。
案件发回汉堡地方法院。
理由:A宪法诉愿人——当时的汉堡市新闻处长——于一九五○年九月二十日,为了庆祝“德国电影周”,在开幕典礼上,以汉堡新闻协会会长的身份,向在座的电影出租业者与电影生产业者的致词时,说了以下的话:“德国电影在第三帝国时代丧失了它的道德名声之后,现在却有一个人非常不适合来担任重振德国电影声誉的工作:这个人就是《犹太人,吉斯》这部电影的剧本作者与导演!选上他当德国电影的代表,将对整个世界有不可估计的损害,这个损害,我们希望能够避免。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原创版)目录一、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背景与概述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三、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最新发展四、德国民事诉讼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背景与概述德国民事诉讼法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随着德国统一和法律体系的构建,民事诉讼法逐渐发展壮大。
德国民事诉讼法主要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诉讼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法院的管辖权等内容。
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德国民事诉讼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诉讼程序:包括诉讼的提起、诉讼文件的送达、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庭审的进行、判决的作出等。
2.诉讼参与者: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等。
诉讼参与者在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如陈述权、举证权、质证权等。
3.法院的管辖权: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同法院对不同案件的管辖权。
管辖权的确定有利于保证案件得到公正审理。
4.判决的执行:判决生效后,败诉方需要按照判决内容履行义务。
如果败诉方不履行义务,胜诉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三、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最新发展近年来,德国民事诉讼法不断进行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2002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民事诉讼改革法》对民事诉讼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根本性重塑。
此外,德国民法典的新修订、州高级法院代理改革法等法律的颁布,也为民事诉讼法创造了重要的规定。
四、德国民事诉讼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德国民事诉讼法在程序设计、诉讼权利保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对中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中国在制定和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可以参考德国的经验,以提高立法质量。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摘要:一、引言1.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背景与意义2.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适用范围二、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1.诉讼主体与诉讼客体2.诉讼程序2.1 诉讼的开始与受理2.2 诉讼的进行与终结2.3 诉讼的救济与补救三、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特色与亮点1.公正与效率的平衡2.当事人权益的保护3.法院审判权的行使与制约四、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在我国的借鉴与启示1.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现状与问题2.借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经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五、结论1.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价值与启示2.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德国民事诉讼法典(Zivilprozessordnung,简称ZPO)是德国联邦立法机构制定的一部民事诉讼基本法律,旨在规定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与完善也一直是司法领域关注的焦点。
研究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可以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类民事纠纷,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财产权纠纷等。
不仅适用于德国国内的民事诉讼,还对涉外民事诉讼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对诉讼主体与诉讼客体、诉讼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1.诉讼主体与诉讼客体: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明确了诉讼主体的资格和诉讼客体的范围,以确保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诉讼程序: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对诉讼的开始、进行、终结、救济与补救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公平、高效。
2.1 诉讼的开始与受理:德国民事诉讼法典规定了诉讼文件的提交、审查和受理程序,以确保诉讼案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入司法程序。
2.2 诉讼的进行与终结: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明确了诉讼过程中的各类程序环节,如证据调查、庭审、判决等,并规定了诉讼终结的条件和程序。
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典型特征评述【摘要】德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框架为欧洲大陆法系,保留了部分纠问诉讼的特点。
审判在整个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官是主导审判的核心人物,法官个人的业务素质往往决定了审判的进程和质量。
侦查被定位于审判的准备阶段,警察、检察官、侦查法官在侦查中充任不同角色,目的在于约束国家权力,以免对个人权利造成无谓伤害。
出于对历史的反思,德国刑诉法注重对人权的保护。
【关键词】德国刑事诉讼典型特征一、刑事诉讼审判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德国刑事诉讼审判是典型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审判程序被视为整个诉讼程序的高潮。
审判长是审判过程中的核心人物,集中若干职能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
审判长决定证据出示的顺序,并主持大部分的讯问和询问,陪审法官、检察官、被告及其辩护人有一延伸的发问权。
交叉询问虽在理论上为刑事诉讼法所允许(刑诉法典第239条),但在实务上却无意义可言。
法官要决定当事人的问题是否被允许提出,以及其他存有争议的诉讼问题,同时还要积累做出判决所必需的信息,显然法官的任务是繁重的。
贯彻于审判程序的几个原则决定了审判程序的基本面貌。
一是调查原则,法院自行对犯罪事实加以调查,不受诉讼参与人的拘束。
德国刑诉法典第244条第2项规定“为了调查事实真相,法院应当以职权将证据调查延伸到所有的对于裁判具有意义的实事、证据上。
”法院基本上对所有与判决有重要关系的事实均应提出证据,必须对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加以利用,即便此证据尚未被提出,只要他对案件事实澄清有帮助,法院就应加以调查,不受诉讼参与人是否提出相关的证据调查申请的限制。
法官有澄清案件的义务,法院确定案件事实的职责意味着当事人双方没有证明责任。
起诉方提供一些证据为了使案件进入审判,然而一旦法院决定对案件进行审理,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再有提供证据,或使法院确信他的主张为真实的责任。
二是口证原则,对于法院,只允许在开庭审理时经口头陈述、口头辩论的事实基础上做出判决,对侦查案卷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不允许作为法院判决的基础,其他所有在审判程序外所获得的数据来源要排除在判决之外。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德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各项规则和程序。
下面是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诉讼的目的和原则第一条诉讼的目的是通过法院的审判,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诉讼的原则是平等、公正、公开、合法、迅速和经济。
第三条法院应当根据法律和事实,依法审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诉讼的主体第四条诉讼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和法院。
第五条原告是提起诉讼的当事人,被告是被诉讼的当事人。
第六条第三人是与诉讼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第七条法院是独立的司法机关,负责审理案件,保障诉讼的公正和合法。
第三节诉讼的法律地位第八条法院对诉讼案件具有独立的审判权。
第九条法院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条法院应当依法保密诉讼案件的相关信息,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第二章诉讼的程序第一节诉讼的提起第十一条诉讼的提起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要求。
第十二条原告应当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
第十三条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后,依法受理案件,并通知被告。
第二节诉讼的审理第十四条法院应当依法组织诉讼的审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
第十五条法院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第十六条法院应当依法收集、审查和评估证据,确保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合法性。
第十七条法院应当依法判断和适用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
第三节诉讼的结果第十八条法院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判决,并通知当事人。
第十九条判决是法院对诉讼案件的最终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十条法院的判决应当依法执行,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依法提起上诉。
第三十二条上诉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要求。
第三十三条上诉法院应当依法审理上诉案件,并作出裁决。
第三十四条上诉法院的裁决是对原判决的审查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十五条上诉法院的裁决是终审裁决,不得再上诉。
德国宪法诉愿制度
德国宪法诉愿制度是德国宪法法院的一种诉讼程序,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根据德国基本法第93条第1款的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宪法诉愿,以维护自己的宪法权利。
在提起宪法诉愿之前,当事人需要先向有关行政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其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
如果行政机构未能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或者当事人认为行政机构的处理方式违反了宪法规定,他们就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宪法诉愿。
在审理宪法诉愿案件时,联邦宪法法院会审查行政机构的处理方式是否符合宪法规定。
如果法院认为行政机构的处理方式违反了宪法规定,它将会作出相应的裁决,要求行政机构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
此外,联邦宪法法院还可以对行政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以确保其遵守宪法规定。
德国宪法诉愿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机制,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通过这一制度,公民可以向联邦宪法法院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德国吕特案看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作者:娄宇在著名的吕特案件判决中1 [1],德国最高宪法保障机关——联邦宪法法院对很多宪法学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表明了官方对这些问题的立场,对后来的宪政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该案件是“二战之后对德国宪法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起案件,并且构成日后对宪法公民权解释的基础”。
2 [2]本文试对其中广受关注的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问题进行评述。
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故意地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损害于他人的人,负有向他人赔偿损害义务。
”在本案中,汉堡州初审法院根据该条款做出判决,认为吕特的封锁禁令造成了哈兰的电影无法在影院上映,侵犯了公民的经济利益权,该项权利属于《民法典》规定的公民的民事权利,因此要求吕特停止封锁禁令,并补偿损失。
吕特不服,在提起上诉的同时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了宪法诉讼,宪法法院认为该案件在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存在法律错误,但是州初审法院据以判决的“民法规定在内容上通过基本权利规范受到影响,以至于这些规定不再支持这个判决时,这种介入可能会侵犯基本法第5条第2款第1句赋予上诉人的基本权利。
”而在民事判决中,法院必须遵循基本法的精神,对民法作适当的解释和适用,必须将民事权利置放在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而在本案中,哈兰滥用了自己的言论自由权,而吕特正确行使的言论自由权却被限制,“通过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会出现这样的危险,公民可能会通过他在公共领域的言论受到影响,并且对集体的重要问题的发表公开意见的自由得不到保障。
”据此,宪法法院判决如下,“州法院在对上诉人的行为进行审判时,对言论表达自由这项基本权利的特殊意义存在认识错误,导致了其与他人的私人利益发生冲突。
州法院的判决建立在对基本权利规范的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侵犯了基本法第5条第1款第1句赋予上诉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被撤销。
”3[3]古罗马法谚云,“所有民法概念都是动摇的。
” (“Omnis definitio in ius civile pe riculosa est.”)德国的《民法典》诞生于二十世纪之初,而《基本法》诞生于二战胜利之后,两部法典的颁布相差了五十多年。
德国宪法法院关于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上范剑虹【摘要】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有三类. 本文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宪法法院的地位及其任务以及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尤其是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
由于在此诉讼中需要论证受害理由的成立(也即实质性审查),因而特别探讨了实质性审查中的比例原则。
此文对比例原则(已成为欧盟的习惯法,参阅共同体法院在1976年第116号案件)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系统并深入地阐述了德国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程序问题。
一、导言两会中,人民大学研究所所长与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发表了中国宪法三十年的论文。
其中为了将来的中国宪法的进步,提出了关于宪法诉讼的问题。
以下论文写于2005年,仅适合于德国的社会情况,但是从比较法的角度,仍然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以为我们热爱的祖国带来美好的将来。
二、宪法法院的地位及其任务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共有三类,即: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监督制,司法机关监督制和特设机关监督制。
其中特设机关监督制是指有特设机关根据特定程序审查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并有权撤消违宪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等监督制度。
这类制度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并以德国为杰出代表。
德国的宪法法院与立法,行政,联邦总统,参议院 [1]并列,以防权力功能的失调 [2]。
因它是在行使宪法司法之中来推动法律进步的,所以宪法法院不仅是最高一级法院,而且是其它法院所难以代替的.它是按宪法的原则对国家权利进行国家法治式的控制,以保护宪法并使宪法适合新的现实。
这种地位并不是其它的机构人员枵腹从公,以增加其机构的功能所能代替的。
德国宪法法院应在国家的宪法机构中行使其终审判决权,同时也应涉及国家的政治领导及国家意志形成的领域。
因为后者也是宪法规范的范围。
它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保护宪法上。
保护宪法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保护宪法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这是由于国家相对于公民的地位的绝对优势,因而法制国家必须保护公民的符合宪法的权利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侵犯。
宪法法院通过审查具体的法律的宪法性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方面保护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这种保护往往是指对国家宪法机构之间宪法性争端的解决。
具体地说,在国家层面上,有德国议会与联邦政府在权利与义务交叉时的争端,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关系的争端以及法规与规章司法复审。
宪法法院与行政法院的管辖是有区别的,行政法院是除宪法性争议之外所有涉及公法的争议,尤其是对行政行为表示异议的案件。
二、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就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而言。
宪法法院在宪法的范围中来审查被指控的国家法规及地方法规和各地区机关之间的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争议,指控侵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的各种申诉。
它的判决不受制于其它法院的判决理由。
它可以在其判决中确认某一法规与宪法不符,并宣布其无效。
这种宣布应该对所有的宪法机构,对各级法院与行政当局均有法的拘束力。
需要明确的是,在此程序中宪法的司法遵循的原则与行政司法的遵循原则不一样。
在行政司法中往往有一般条款(General Klausel) [3],而在宪法司法中宪法法院的管辖权不是因有宪法性质争论就有管辖权,而是其管辖必须符合由宪法或国家法规明确规定的程序种类,也即:只有法律规定的宪法诉讼程序的许可条件符合,才有管辖权 [4]。
那么法律上规定了哪些宪法诉讼程序呢?第一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第二、国家机构争议程序[5];第三、联邦与州政府争议程序 [6];第四、抽象法规审查程序 [7];第五、具体的法规审查程序 [8];第六、党派禁止程序(Parteiverbotsverfahren) [9]; 第七、公诉程序(Anklageverfahren),例如议会和参议院对总统的指控 [10];议会对联邦或州法官的指控 [11];第八、选举审查程序(Wahlpruefungsverfahren),比如指控议会关于选举有效性的决议 [12];第九、国际法条约作为联邦法组成部分的定性审查程序(Verfahren der Qualifikation von Regeln des Voelkerrechts)等等。
但就保护宪法的两个方面内容而言(第一方面是保护宪法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第二方面是保护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十分重要,至少在德国的法律制度中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讨论题。
以下将论述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的形式与实质审查:三、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以及与比例原则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此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在此宪法诉讼程序之前,权利受害人必须考虑程序和实体法上的问题,即:宪法诉讼是否允许;受害理由是否成立。
第一、宪法诉讼是否允许对第一点,首先要作正规的书面诉状,电报也可适用 [13],并在诉讼中声明权利受害理由,要求当局作为与不作为,这儿不必具体引用立法,只要涉及宪法条款内容就行。
其次,一般说,每个人均可提起宪法诉讼,但要注意诉讼能力。
这儿可借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思想与规定,但是宪法中已有此规定除外。
民事诉讼法不能划定绝对界限,主要看权利受害者是否被法律认可为成熟的人,即在被保护的基本权利范围中,他能否自负责任地行动,比如一个精神病人和被监护人在涉及裁决其精神病与禁治产时有诉讼能力[14]。
第三,宪法权利受害人的控诉对象是每个公共强制力的行为,即行政,司法行为与法规。
这种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15],如有多级法院的强制判决,受害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加以起诉 [16],而且每次起诉只能针对一个强制力对象。
第四,在此宪法诉讼程序中起诉的许可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基本权利的受侵害,并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可能性。
同时起诉人必须是因自身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起诉。
在其它诉讼法中,某一人允许以自己的名义在诉讼程序中维护他人的权利,这在宪法的基本权利受损害的诉讼中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比如一家公司不能为其股东的基本权利而起诉,因为基本权利受害者必须是公共强制力所为的直接接受者,再者自身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是以一个受害者的主体权利为前提的,这里不仅仅只是涉及客观的法律范围的问题。
此外,这种基本权利的损害必须是现已存在的损害,而不是指将来的损害,除非现有的公共强制力使将来对损害的纠正不但无法进行,而且无法弥补。
第五,在宪法法院提起诉讼,必须是用尽法律的救济,即受害者必须先使用所有对他而言是允许的并且是能承受的诉讼可能,以先排除对其的损害,但必须提醒的是“不能承受的情况”还有:如受损害者的用尽救济的努力与最高法院的判例相悖,或者最高法院给权利受害者错误的判决以至无法律救济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在相关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受害者已用尽救济了。
最后,是否能在宪法法院起诉也要求有诉讼期限的限制。
第二、受害理由是否成立。
在考虑了诉讼是否允许的情况后,第二部分就要设法论证受害理由的成立,在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就会使用到比例原则 [17]。
在使用前必须考虑到两个问题:1、受害者基本权利是否确实受到了这种强制力的侵害,这时必须确定基本权利的具体保护范围,如果这种强制力的侵入是合法的,那就不构成法律的责任;2、须了解这种对基本权利的干涉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有,还必须审查这具体的法律,是否能够涵盖这种干涉,即使涵盖了仍要对具体法条进行宪法的合法性检验,在这种检验中,要检验在颁布此法条时是否有程序上的错误,例如,是否由有权利颁布法律的立法者,在正确的程序中加以颁布;3、就是运用比例原则对此公共强制力所依据的具体法规进行实质性的检验。
但是,为了运用比例原则对此公共强制力所依据的具体法规进行实质性的检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重要的原则的含义、渊源及适用做一分析。
四、比例原则的含义、渊源及适用分析公共当局只有为了各种公众利益而采取措施时才能对公民规定义务,此种义务应为目标之实现所必需,如果规定的义务与预期的目标明显不合比例,则有关措施必须取消。
根据这原则,为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措施理应带来目标的实现,同时,此类措施对某些人造成的影响与损害不得与公众的得益不成比例。
70年代中期,共同体为缓和奶粉生产过剩的矛盾,制定了一项计划,规定在生产饲料时必须加入脱脂奶粉代替原来用以保证饲料蛋白质含量所使用的大豆。
但奶粉的成本比大豆高出三倍,如此必然给饲料生产者造成损害。
对此,共同体法院在1976年第116号案件中,判定有关此项计划的法规无效,理由之一就是违反了比例原则。
因为强制购买脱脂奶粉并非是减少生产过剩的必不可少的办法,同时也不能以损害饲料生产者利益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这一判例,德国的比例原则遂成为欧洲共同体法的不成文法的一部份。
1、比例原则的含义与渊源比例原则源于正义的请求,它在保护与平衡的意义上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仔细进行斟酌,以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防止过分的与错误的立法与行政决定,尤其是要具体斟酌国家与公民在利益冲突状况下的失衡度。
对比例原则最深入的阐述首推德国法学家鲁伯莱西特克劳斯 [18]与彼得﹒莱尔歇 [19]的研究,其次是众多的德国判例也涉及其内涵。
那么比例原则的内涵具体有哪些要点呢?1.符合宪法(Verfassungslegitimitaet)比例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一项法律文件对公民利益范围的触动,不但在目的上,而且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均要符合宪法。
2.有效性要求(Geeignetheitsgebot)有效性要求指此法律文件对公民利益范围进行必要干涉时所使用的手段是有效的。
比如有一工厂的废气对环境不利,法规规定用编织过滤网来阻止工厂排出的废气是与有效性要求背道而驰的。
3.必要性原则:(Erforderlichkeitsprinzip)此原则要求立法者在同样可以实现符合宪法的目标的众多法律文件中,必需使用对公民利益损害最小的法规来实现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比如,在企业能通过改进机器的方法来排除污染气体时,行政当局不容许责令一家施放污染气体的企业搬迁。
4.狭义上的比例原则(Grundsatz der Verhaeltnismaessigkeit i.e.S.)即使是上述提到的对公民利益影响最小的法律文件,其法律文件所追求的目标的价值也不能明显高于此法律文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保护物所造成的损害的价值。
比例原则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察手段(法律文件也可视为一种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利益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的目标。
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
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份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比例原则一般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上述提到的第四点,广义是指上述所有要点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