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10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对联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文学艺术形式,既是旧时学子必列课目之一,又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也是官吏用来言志施政的重要手段。
对联作为古代官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虽有不少悬羊卖狗之“伪品”,但也不乏发自内心之座右,本文采撷的10副民本箴联,可以说是上乘之佳作、躬行之楷模。
一、
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因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而世称“阳明先生”。
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每赴新任,均让衙役扛两块高脚牌作为引队的先导,木牌上书箴联一副:“求通民
尚同下》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上联“求通民情”与墨子所言同出一理,即为实现“治”而要倾听民声,下情上达。
这既是为政之要,也是居官之责。
明人王文禄在《求志编》中写到:“守令之法必贵知,故曰知县、知府,通一县一府,周知之也。
”只有“以沟通下情为急务”,“惟下情不通为可虑”,才能做到像徐元瑞在《史学指南·为政九要》中说的那样:“民情欲寿,生之而不伤;民情欲富,厚之而不困;民情欲安,扶之而不危;民
过”乃修身为政的一个基本功,讲之则易,行之惟艰。
关于闻过、知过、改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有关论述:“吾未
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王守仁正是遵从古训,在了解民情的同时,还要力求自己自觉自愿地听取众人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以便改正自己的过失。
他曾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这样写到:“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过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这既是孔子所言三德之一“勇”的体现,也是一种古代封建社会中弥足可贵的居官美德。
正如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四》中所言:“不
王守仁的八字居官箴联,可谓是言简意赅,要言不繁,它揭示了为官必须为民、为民必须了解民情,修身必须克己、克己必须闻过而改的深刻道理,是孟子“恩泽于民”、“修身见于世”思想的真实体现。
它既是安民告示,又是施政宣言,不仅是居官之箴联,而且是传世之佳作。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时,曾将此联题书于江苏廉访大堂。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魏源仿效此联自题箴联一副,即:“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
一个是“求”与“愿”,一个是“安得”与“唯恐”,达到如此程度,真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境界,一种良好的夙愿,
武承谟,山西盂县人,清康熙年间进士。
曾任江苏无锡县令。
他在接任的前一日,撰书了四副对联,到任的当天,便将所写联语分别张贴悬挂在衙内四处人所常见的地方,既用来作安民告示,又用来自警自励。
此联为四副对联中的一副,张贴
据《楹联丛话》载,联语贴出之后,“四
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走后门行贿的地方绅士),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可见其作用不
上联“罔”,意谓不可。
“弗”,骚扰。
“罔违道,罔弗民”意即不可违背公道,不可骚扰民众,只有做到一视同仁,节用
下联“招摇撞骗”一语
指到处张扬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联语义正辞严地警告不法之徒:本官不讲情面,不受贿赂,谁若欺瞒哄骗,行为不轨,定
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表现出的识见与勇气,却是令人钦
朱经畲是清代的一名官吏。
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
据史书记载,朱经畲在湖北任职十余年,“不名一钱,卒以贫死,赖同僚资助始得返柩回乡”。
此联是他题书自警的。
联语凝练地表明了朱经畲的人生哲学和政治主张,阐
述了才与位、学为民的关系,强调有修世之才何需有位,而学
“济世”,匡时救世。
“位”,职位、地位。
上联的意思是:如果真正具备匡时救世的才能,那又何必非得有一定的职位。
这与清代王豫所言“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有相近之处,是强调“才”重于“位”的,首要的是“才能”,而不是“职位
下联的意思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民众,那么就是当了官也徒有虚名。
这又与清代方苞所说“学不足以修己治人,
将以及物(指符合民众意愿,做好事);今之仕者,将以适己。
及物而仕,乐也;适己而弃民,耻也。
”此联意旨精深,直言禀告,对那些徒有禄位、却不为社会出力、也不为百姓造福者,
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河北蔚县人。
清顺治年间进士。
历任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曾面陈重臣索额图、明珠贪赃受贿、植党营私的不轨行为,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
圣祖赐书“寒松堂”额,遂自号寒松老
魏象枢平生立朝端劲,注意吏治得失。
讲学亦醇正笃实,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朱熹《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上联明确提出,做人应当诚实,不可欺瞒行世,否则“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又云:“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诗:“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指出对不起民众,就是对不起国家。
下联强调居官不可辜负民众的期望,严正指出:“负民即负国”。
可负民,因为:“欺人如欺天,负民即负国”。
表现了难能可贵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带锁;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溪,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
贡生出身。
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累迁至武昌知府,后擢福建按察使,升直隶巡抚。
及他人的馈赠,却将自己的俸禄赈济孤寡病残者。
为此,于成龙深得民心,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此联是于成龙
任福建按察使时,为自警自励,并告诫下属,特意撰写高悬于
“正赋”,主要的赋税。
顾炎武《钱粮论下》:“薄于正赋而厚于杂赋。
”上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赃枉法,“倘有侵凌”,当受“披枷带锁”的严厉制裁,到时咎由自取,悔之晚矣。
“一丝半粒”,即朱柏庐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意。
“脂膏”,指出血汗挣来的劳动果实或财富。
《后汉书·仲长统传》:“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所生人之骨髓。
”下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小利,忘大义,若不珍惜百姓血汗
此联文字虽长,但用语通俗,手法巧妙,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严厉间有中肯,自警中亦诫人,读来印象深刻,极受震
六、魏朴安
魏朴安,字灿如,顺天府大兴(今属北京)人。
清雍正年间进士。
曾任安徽潜山知县。
有自撰官署联云:
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蘖钱,剜肉医疮,怎叫子
!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
“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急,不顾及后果。
“敲肤挟髓”,犹“敲骨吸髓”,无情残酷地剥削。
历史上曾有一首《讥贪小利者》诗云:“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寻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丝腿上辟精肉,蚊子腹内刳脂
油,亏老先生下手”。
把贪官污吏之贼脸描写的淋漓尽致。
魏朴安同样用触目惊心之喻,言振聋发聩之理,告诫自己或居官之人莫有负“父母官”之称呼,念及“子孙”也不可害“天理”、昧“良心”而贪“作孽钱”,酷“无情棒”。
作者在潜山任职八载,廉明公正,常箴贪酷,律己尤严,治绩卓着。
离任时百姓
常大忠,号二河,山西交城人。
清顺治年间进士,任安徽
埃亦惠心。
一颗一粒,指粮食。
“民命”,指百姓的生计。
“抚字”,谓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惠心”,利民之心。
《易·益》:“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旧以“抚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联语指明要完成“催科”之任务,但不可滥征乱收,要循科守规,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依法行政,同时要诸事惦及百姓生活,哪怕略尽微薄之心,也是值得提倡的。
常大忠任安徽潜山县令期间,还撰写有一副文字较多的官署联,以强烈的对比励己莫做“赃官”,当为“良吏”。
联云:
!孰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
?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
千金”,形容挥霍无度。
“清操”,高尚的节操。
“千天如一日”,形容始终如一。
联语以做“良吏”并非为“名”,而在解民之忧,保民安康,实为真知。
同时指出“赃官贪婪”虽能“图富”,但终遭“唾骂”,不仅自己遗臭万年,还导致“后代不贤”,又属
潘先珍,江西星子人。
清咸丰年间优贡,官宜宾同知。
后主自鹿·秀峰书院。
此联是他在任内,撰书悬于大堂,用以表
“扪心”,手摸胸口,反省之意。
北齐颜之推《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扪心徒自怜。
”“兴利”,指兴办有利于民众和国家的事业。
《荀子·王霸》:“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
”上联是说:自己身为父母官,本应爱护百姓,兴利除弊,但是为百姓所做好事太少了,扪心自问,深感惭愧。
据《蓬溪县志》载,潘先珍在任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自惭”二字,也充分表现了潘
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旷官”,旷废职守,才不称其任。
《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孔传:“旷,空也。
位非其人为空官。
”指不称职。
下联指出:放眼世间宦海官场,只享受俸禄而不做实事的人太多了,
这也正是国之不兴,民怨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真乃是对封建
此联遣词明快,立意甚高。
读之当引以为戒,莫作荒废职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以省身
赵慎畛(1762年—1826年),字遵路,号笛楼,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桂林府衙撰书的。
联句写得自然朴实,平易近人,可视作居官格言。
上联讲述“为治者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史记·儒林列传》)的道理,即为政不在于夸夸其谈,而在于以身作则。
“息息”,呼吸。
代指每时每刻。
“省身”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下联的“大体”指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联中所言之“大体”即有关“民生国计”之事。
“民生”,人民的生计。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国计”,国家的财政。
“当官务持大体”,也就是告诫自己事事要想到国家的
凡有益身心可致用者,皆潜心体验,遇事关民生疾苦、国家忧乐者,思之辄竟夕不寐,其言行如一,体恤民苦,从政清廉,
深受百姓爱戴。
此联正是其品德、政见的生动体现,所述“为政不在多言”和“当官务持大体”的道理,至今读来仍有现实
十、余应松的有与
余应松,字小霞,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三防主簿、大滩司巡检、桂林知府等职。
他在任上,曾作一副《自题》联,曰:
缘,乃缘份,来到此地皆因与百姓有缘份;期,为期望,期望“寸心无愧”,无愧于百姓;鄙,意轻视,不可轻视于民众。
这副自题对联表明了作者与老百姓有真挚情感,像这样爱民的清官,必定会受到世人的拥戴和后人的仿效。
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河南内乡县衙中,此联今天仍悬挂在主簿衙大门之侧,被游人敬而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