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2格尔尼卡
- 格式:docx
- 大小:14.29 KB
- 文档页数:9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作于1937年,壁画,尺幅349.3×776.6厘米,现为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
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
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基本信息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
创作背景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然而,他的意义不仅在此,他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是本世纪的艺术伟人。
他的艺术影响了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但他自己却不局限于某一流派。
他不断创新,从未满足过,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
他一生创作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贴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有六万多件。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画作赏析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格尔尼卡》,巴伯罗·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序言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油画《格尔尼卡》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格尔尼卡课题:格尔尼卡课业类型:欣赏课课时: 1 课时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二、布置学习任务1、毕加索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2、《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说说毕加索的生平及代表作。
三、学生查阅资料、自学、讨论。
四、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学的成果。
五、重点:1、毕加索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2、牛头代表了什么?3、马的嘶鸣象征着什么?4、画面高悬的灯泡象征着什么?5、你能找出画面中哭泣的母亲吗?6、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7、你能找出画面中哭泣的母亲吗?8、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持一把断了的剑?9、你能看出谁是从楼上跳下来的人吗?10、为什么毕加索用的是黑白的处理方法,而没有采取色彩的处理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探索成果,并补充个人意见。
学习资料:毕加索生平:帕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1973 年4 月8 日卒于法国穆然城。
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
毕加索的父亲何塞•路易兹•布拉斯哥是个美术老师,母亲玛丽雅•毕加索。
毕加索这个名字,即来自他的母亲。
他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学习绘画,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画。
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
1906 年—1970 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
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风格多变,巧变不竭,但却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
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弟子,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创作轨迹:毕加索为创作《格尔尼卡》,先后画了许多草图,这是他在创作初期画的两幅草图。
从中不难看出画面上方有一个太阳,马没有出现,但人物的安排已初步确定。
大约六稿时才把构图画成目前的样子。
作品分析: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巴斯克省的一个古老城市。
1937 年4 月,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长达45 分钟狂轰滥炸轰炸,造成死伤无数,整个悲剧出自法西斯政权的一场愚昧的实验。
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了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因此,这幅画成为20 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
这幅作品,就整个创作动机与理念来讲,属记录性质居多,但因毕加索英雄式的揭发此项惨无人道的暴行,而形成一种象征,一个对暴行宣示愤怒的声音,领导了世人的同情与良知,共同谴责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具有见证历史的正面意义。
全图以巨幅的尺寸(349.3厘米X 776.7厘米)画出单色惨淡、嘶吼痛苦的生命,惊心动魄的景象布满了整个画面。
虽然所描写的景象与刻画的状态,多来自毕加索心灵所感受到的痛苦,甚至将自己嵌入画中的左下角,参与这场悲惨的事件,但是这件作品的力量却得到了全世界的回应与重视。
按照毕加索的意愿,在西班牙未能结束法西斯统治之前,这幅画只能在美国的纽约展出。
1981 年《格尔尼卡》终于被送回了毕加索的故乡——西班牙,陈列在普拉多美术馆。
《剑桥艺术史》指出:“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都混合于一体,使《格尔尼卡》成为本世纪少数几幅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之一。
”背景:1937 年4 月26 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
这次空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它杀害了数千名无辜的牺牲者,并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问题:当我们欣赏《格尔尼卡》的时候,对构图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想要用古典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解释毕加索的创造显然是徒劳的。
画面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察的内容,以至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上面看来看去。
那么,为什么毕加索偏偏要用这样一种构图呢?它和以前我们见到的构图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你对该构图的感受更为恰当?你是如何理解这幅画的?请你和同学讨论,然后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第一时期:"蓝色时期" :1891 年,毕加索全家迁居拉科鲁尼亚,在那里,他考取了美术学校,很早便显示出超众的艺术才华。
1895 年,毕加索到巴塞罗那继续学业,全家也迁到那里定居。
后来了他又多次到马德里修习绘画。
及至1898 年,他巴掌握了娴熟精湛的绘画技巧,并与巴塞罗那前卫派的艺术人士往来频繁。
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和人们悲惨的生活景象;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产生蓝色时期 ( 1901 1905 )的忧郁。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作品中表现的是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第二时期:" 玫瑰红色时期" :1904 年定居巴黎贫民区以后的毕加索,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画面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此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在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改变。
逐渐地由刻画贫穷的不幸与悲哀,转换成街头流浪艺人、马戏团杂耍演员与动物等等。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从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
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
此时的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汲取精华,运用大笔触和简洁的色块塑造形体,而这就是" 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特点交替出现,这两个时期的作品,没有形成鲜明的分水岭。
第三时期:" 黑人时期":1906 年末,毕加索开始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是他未来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的标志。
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少女》。
此时,毕加索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一个画面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结构的美。
一般认为这件作品的创作是汲取非洲黑人的雕塑艺术,伊比利亚半岛的古风,以及塞尚的创作经验融贯而成。
《亚威农少女》的出现,认真地归纳起来,属于立体派的作品,是立体派初试啼声,是现代艺术一个激烈而伟大的前导。
立体派早先取用现代艺术始祖塞尚的论点,如一个艺术家可以利用简化的形状,如球形、圆柱体和圆锥体之类的几何图形,便能达到表现大自然与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在艺术里再呈现出来。
立体派撷取此理念并延伸,相信每一个被描写的物体与对象,应该可以在创造不同视角下,产生不同的视点。
不拘泥在由单一视觉所创造出来的单景象,不再由统一视点归纳造型,而是以整体的观念着手,将物体所有的形打碎,重组后再同时呈现在画布上。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所探讨的主题大胆而挑衅,其几何形体的结构引起非常负面的抨击,被视为是强力挑战传统社会与神圣艺术的权威。
到1909 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受马蒂斯的影响,毕加索开始喜欢上原始艺术。
《亚威农少女》中充满了原始力量及对未知的恐惧,有着非洲黑人艺术的色彩。
第四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其中1910 -1911 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12 -1914 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绘画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
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
1912 年前后,他又采用拼贴技巧进行创作,标志着他的" 分析立体主义" 的结束和"综合立体主义"出现。
在综合立体主义阶段,色彩重新被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
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 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第五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1918 年,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家庭的温暖安定给了毕加索追求美感的信念与想象,而创作出一系列以描写自然或生活为主题的古典作品。
另一方面他还进行着立体主义的创新。
古典主义的传统绘画要求有丰富的意境、优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的完整。
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古典作品中有很多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获得创作的灵感。
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牧笛》、《在海滨的女人》、《Picasso 的母亲》、《Picasso 夫人》、《情人》等。
第六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30 年后,毕加索的作品明显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作品《格尔尼卡》结合了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超现实主义时期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所有物体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格而尼卡》具有充分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绘画之外的成就及晚年的风格:毕加索创作风格多变的特质,使他乐意去开发与尝试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