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应对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提到逆反心理,人们通常会想起学生在课堂上做出反对老师所安排的行为,比如拒绝做作业、扰乱课堂秩序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呢?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通常情况下,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他们对当前教学活动不满,或认为人家在玩耍不如自己,或是对教材有分歧等原因。
因此,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有教无罪,提高教学质量。
准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详尽、深入,明确知识要点,抓住重点,把握时效;三是教学内容丰富、有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四是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自我实现的空间。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知识容易接受,引起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体育教师,教师应该以自身行动为例,积极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热情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此过程中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放下逆反的情绪,真正做到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以上只是关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的基本思路,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分析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处理好学生的逆反心理,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学习轨道,真正做到教师“以德服人”。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个现象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以及对策方面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由,对于被人约束和束缚的程度容忍度较低。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强制参与运动项目,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或者对体育教学方式不满意,这也导致了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课的消极抵制态度,比如故意迟到、旷课、逃避体育活动,甚至故意捣乱、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有时候,学生会把体育教学中的挫折和困难归咎于老师,对老师抱有敌意,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地设计运动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此外,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或比赛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个别化教学。
对于那些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帮助他们建立对体育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
例如,可以设置群体竞争和个人奖励机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激励和奖励,让他们感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最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缓解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对老师指导不信任、对比赛结果不满意、对规则制度不服从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环境背景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背景的影响。
首先,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落后,无法提供足够的锻炼和比赛场地。
其次,一些学校体育课程的时间过长,内容单调,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二、家庭因素三、个人身心因素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个人身心因素也会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首先,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弱,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体育运动,从而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一些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影响学生的表现和决策。
应对策略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学校应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供先进的设施和有趣的体育课程,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其引导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此外,学校应该增加家庭参与度,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
最后,学校还应该发挥专业心理辅导师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心上的问题,从而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应该一起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支持。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的心理表现。
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刻板和重复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许多中学体育课只注重学生的体力锻炼和技能训练,缺少趣味性和变化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体育教学方法的单一和传统性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多以独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
一些教师过于严厉、强制性要求过高,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对体育课抱有抵触情绪。
中学生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对体育课的厌恶、抗拒和逃避。
学生可能会故意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以示抗议。
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反抗性行为,例如故意做错动作、不合作、抵触教师的指导等。
这些表现都是学生对体育教学方式不满和抗议的一种表现,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和研究。
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体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适当增加学生喜欢的项目和游戏元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体育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教育方式应温和、开放和鼓励性。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和刻板,教学方法的单一和传统以及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等。
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疏导阜阳市颍州区王店中心学校王广中在体育教学中,常常有些学生不听体育教师的话,表现为不让做的技术动作偏做,不按教师所说的动作要领掌握技术,你说东,他往西,令教师和家长十分头疼。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明确逆反心理的涵义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行跟教师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规教学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与心理。
这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屡见不鲜。
反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轻者表现为对体育教学的不以为然,不满足,漠然视之;重者表现为对体育教学反感、厌恶,甚至鄙夷,与体育教师及教学内容都处于对立状态。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无形的心理障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身体锻炼受到影响,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受损害。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首先.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由主观因素决定,又因外部客观原因的刺激而诱发。
内在的主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引起的。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对外部世界开始有独立的判断,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某些是非标准不甚明确,思考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同时,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容易感情用事,当自己所想与老师所想不一致时,冲突在所难免。
第二方面原因是好奇心驱使。
成长中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世界、未经历的事件好奇心特别强,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获得新的感觉和体验,常常对老师设置的所谓“禁条”不屑一顾,遇到阻力,动辄不分是非对错,予以反抗。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错误模仿心理。
当前多元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反叛文化,以藐视传统和权威为荣,导致鉴别能力低下的学生不分好坏善恶,竞相模仿。
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使这种行为具备了一个客观可能性,当遇到一些异常的外部情况时,就会激化为顶撞行为,这些情况就是引发顶撞行为的客观原因。
这种客观原因也有三个方面。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到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
那么,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的应对呢?本文将为您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势必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的过于娇纵或过于严厉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过于娇纵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较强以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习惯,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或逆反的情绪。
(二)学科知识缺乏有些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可能比其他学生要差一些。
这样一来,在进行体育课程时,会感到自己的成绩不可避免地比其他人要差,可能会感到羞耻和自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不适应集体生活有些学生在家中可能被独自照顾,过于孤僻,不善与他人交往。
那么,当进入学校后,在面对大规模的集体生活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学科兴趣不同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TA们的兴趣都是不相同的。
这样一来,假如一个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并没有特别的兴趣,那么再好的教学生动也很难让TA对于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一)改善亲子关系首先,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找出每个学生逆反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对于家庭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联系家长,与家长进行交流,甚至定期与家长召开家长会,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问题,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的行为,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二)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案在学生学科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些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逆反心理”,即对体育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和不配合的现象。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1. 不愿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课堂上,一些中学生会表现出不愿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常常找各种理由逃避体育活动。
他们可能会假装生病、找借口要去洗手间等等,借此逃避体育锻炼。
2. 对教师不尊重在体育课上,一些中学生不仅不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和指导,甚至还会对教师的话语不予理睬,表现出对教师不尊重的态度。
3. 故意拖延时间一些中学生在体育课上会故意拖延时间,不遵守纪律,甚至故意迟到来上课,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的进行。
二、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1. 个人兴趣偏好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有些学生对体育这一课程可能并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恶情绪。
2. 教学方法不合适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式可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不满。
3. 家庭环境影响一些中学生家庭环境对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孩子形成了对体育教学的抵触情绪。
4. 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学业要求很高,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而对其他课程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
三、解决逆反心理的方法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
2. 建立良好的学校和家庭合作关系学校应该加强和家庭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更加关注和支持学生的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学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强调体育教学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不仅仅只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正确的竞争观念。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导致其体育成绩不佳甚至厌恶体育课。
下面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家庭因素:一些父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
长时间久坐不动,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无法顺利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2.自身因素:中学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发育不成熟,体能不足,面对一些体育运动和游戏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同时,一些中学生由于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情感,不愿接受别人的引导和授课。
3.学校因素:在传统的中学教育中,体育课程往往被忽视,课时过少,教学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同时,学校的考核制度也会让学生过于重视成绩,倾向于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是体育知识。
1. 不愿参加课上的体育活动。
2. 表现消极,态度消极,没有主动性。
3. 反感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
4. 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为重,对体育成绩漠不关心。
三、应对策略1. 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体、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注重多元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有趣、有用、有意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兴趣。
2. 战胜传统惯性思维,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拓宽教学渠道及其它媒体方式,引导学生多维度学习,让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中感受到快乐体验。
3.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形成长期的锻炼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出更多优良品质。
4. 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5. 合理制定评价标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评价,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学评价,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如何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和教师发生“对抗的情况”。
譬如,教师要求向左转,他偏偏向右转,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偏要那样做。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是指一种较为稳定的,对外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的或相反的情绪体验的行为倾向。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怎样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呢?1教师要热爱学生,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体育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真正的感情。
对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通过关心爱护和积极教育,建立师生感情。
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避免抵触情绪,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2根据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动作要求和运动量要合理切忌不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安排过大的运动量或太难的动作。
如果一味地去强迫,硬性规定,学生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好积极应付。
这样将会导致对立的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3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改正错误的动力。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
”当然学生也不例外。
学生如果有了错误和过失,如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教育、帮助改正错误,而是一味地挖苦讽刺,甚至谩骂体罚,其结果会产生逆反心理。
4教师对待学生应公平、一视同仁无论是在器材分配上,还是纪律要求上都应该使学生觉得公平合理。
不能放弃或冷落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能对成绩好的学生犯错误后视若无睹。
另外,教师应注意仪表、言谈和举止,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
教师要求服装整洁大方、言谈举止文明。
切忌奇装异服、言谈低俗。
要以身作则,不能只严格要求学生而放松自己。
譬如,教师要求学生穿运动鞋上课,而自己却穿着皮鞋,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优美的示范动作和流利的语言,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方面。
学生如果佩服和仰慕老师,也可减少逆反心理产生。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引言: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的“逆反心理”,即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现教育目标。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1 学生的身体意识不足许多中学生缺乏对身体的认识和体验,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和投入。
此外,他们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 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不适应传统体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和结果导向,忽视了学生兴趣、体验和个体差异的尊重,这让学生产生了对体育课程的抵触情绪。
另外,一些老师过分依赖惩罚和压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
有些孩子成长于家庭对体育漠不关心的环境中,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容易对体育课程表现出抵触情绪。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2.1 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抗拒情绪,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他们可能拖延时间,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并积极寻求逃避的机会。
2.2 情绪低落和消极态度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抱怨体育课程的无聊和疲劳,情绪低落、消极,对体育教学表现出抵触情绪。
他们对自己的体育成绩感到不满意,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
2.3 注意力不集中和表现不稳定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耐心和持久性,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和转移注意力,导致表现不稳定。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不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影响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3.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学业和体育之间取得平衡。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
那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浅谈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所导致的。
第一,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变化之中。
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注重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都比较模糊,很容易因为身体的不适或者是心理的矛盾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改进。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以考试和比赛为主,这容易让一些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学生可能对某些体育项目不感兴趣,这也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呢?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和老师需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全面的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自由发展,这样才能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我们需要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成功和快乐,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
老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知识、带领学生观摩优秀的体育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除了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还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开设各种体育俱乐部和社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学校还可以利用体育达人分享会、体育文化节等形式,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增强他们对体育的认同感。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老师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甚至可能会故意做出一些违背规定的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在中学阶段特别常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来分析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心理变化等因素使得他们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体验更为敏感。
此时他们对自我形象和认同的追求,使他们比起小学生更注重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体育课程中的失败和挫折更加敏感,随之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学业压力。
学校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业上的挑战。
面对如此高度紧张的学业负担,体育课程被他们视为“可有可无”的,因此体育教学往往成为他们发泄内心负面情绪的途径。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体育运动的误解。
他们认为体育只是一项娱乐活动,与他们的学业没有直接关联。
他们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对培养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这种观念的扭曲,使得他们对体育教学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对体育课程抱有抵触情绪。
针对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教师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选择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项目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有竞争力。
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和健康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适当的团队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师还可以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积极表现。
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逆反心理可能会逐渐消退。
教师应该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浅谈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是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逆反心理,这不仅对他们学习体育课程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就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体育课程时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情绪。
虽然体育教学一直强调“德育为先”,但是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会过分追求成绩,导致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程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表现出不情愿、懒散,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了厌学的情绪。
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故意违背规则,表现出不合作、不遵守纪律等行为。
这些逆反心理的表现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那么,针对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体育课程,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与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2000字】在如今这个社会,授课而不关心学生人格的老师也越来越多,而这也让我们的孩子们渐渐出现了许多的“逆反心理”,这也是很多老师们独此一门的问题,虽然有些孩子们表现出的反抗心理并不是很强烈,但是这种反抗心理一旦被养成,就会在日后中学生活中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引言小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教师在实施体育课程时往往会面临学生逆反心理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应对该问题的对策。
原因一:缺乏趣味性小学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体育课的期待并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的限制性和学校教学的常规性,体育课在学生眼中可能显得单调乏味。
这种缺乏趣味性的现象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
原因二:学生自尊心和竞争心理体育课往往存在着比较和竞争的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出色,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一些学生在竞争中失败后,会感到挫折和失落,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和逆反的情绪。
原因三:教师教学方法和态度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教师可能过于严格或过于松懈,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一些教师可能存在偏见和不公平的行为,使得学生对体育课持有消极态度。
对策一:增加趣味性为了解决体育课的缺乏趣味性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例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游戏,设计有趣的体育项目,将学生的兴趣点纳入到教学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讨论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对策二:营造积极竞争氛围在竞争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并加强个别指导。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比赛,让学生在相对公平的情况下进行竞争,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竞争心理。
此外,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减少竞争带来的负面情绪。
对策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态度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激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应该保持公正、坚持原则,消除学生对于教师行为的不满,树立正面的榜样。
体育教学如何巧治学生逆反心理,很有讲究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总结如下十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1.心理换位法我们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的苦恼,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通。
2.情感交融法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情感进行的,体育教师如果对学生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就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如能与学生同学、同练、同乐、同忧、同悲,学生就会感到体育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乐意参与学练,教学效果就会倍增。
3.心理相容法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对其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其心理承受力,注意方式方法。
要让学生既接受教育,又感到亲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心关怀。
4.师爱调节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产生心理相容,从而调节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说的话学生也乐意听、乐意做。
5.以身作则法老师说过:你对着大山喊“我是真诚的”,大山会回答“我是真诚的”;你喊“我爱你”,大山会回答“我爱你”;你喊“我恨你”,大山也会回答“我恨你”。
这就是说教师的品质、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质言行。
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在每一个细节上规范自己、约束自我,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使学生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这一点对我们体育教师本身而言极其重要。
6.尊重人格法凡是有损于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学生残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成尚荣先生说得好:“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中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心灵的鞭子”,尤其是对那些生理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如矮胖的女生等,千万不能以调侃的语言把其作为笑料待之,这样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ZHONGXUE JIAOXUE CANKAOE 鄄mail:zxjxckwz@在体育教学中,因种种原因常出现少数纪律散漫、对体育课不但不感兴趣,而且还喜欢捣乱的学生。
他们平时不听老师上课,我行我素,老师批评又不接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老师“对着干”。
学生出现的这种心理称为逆反心理。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品行因素外,更多的是有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意方法所引起,主要表现有:1.教师忽视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向学生讲清各种技术动作要领,组织学生投入练习,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就行了,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自然有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去做,因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它摆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其结果是教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未能及时教育、制止,妨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基础素质差、接受能力低、练习动作经常有误、体育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学生,不是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耐心指导他们进行多次练习,而是一味责骂他们“太笨”、“连这点都不会”等,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
3.教师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接受能力等实际去周密地制订教学计划,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仅凭教师个人意愿,总想一下子提高学生成绩。
结果造成对学生安排的运动量过多,动作难度过大,要求完成质量过高,使多数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完成也感到非常吃力,因此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消极对待,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感。
4.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对学生未能一视同仁无需讳言,有的教师处理问题只是凭着感觉印象,平时对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喜爱,课内课外热情指导,倍加关照,哪怕是课堂上有违纪行为顶多是稍稍批评一下,或者装作没看见。
而对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则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在学习上对他们懒得辅导或干脆不辅导,课堂上一发现有违纪行为则严加指责,公开点名,冷嘲热讽乃至给予各种处罚。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有时甚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严重者将会产生“情绪传染”,影响到同学、教师的情绪,更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体育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与学生的年龄、抗挫折力、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有关;从家庭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与学校班级风气、社会家庭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关,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1教学业务不熟,教学手段单调部分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运动技巧不太熟练或理论知识比较狭窄,教学手段不新颖,动作示范不规范,课堂气氛沉闷。
这不仅使学生上体育课失去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逆反心理。
有教师对待动作掌握差、慢的学生,不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其改进,反而说其“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教师对待学生的点滴过失喜欢小题大做、任意夸张,或整天挂在嘴边,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与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抵触情绪。
2要求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有的教师没根据全体学生状况设计教学,或运动量安排过大,或练习难度过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感到无法完成,不愿意接受,消极对待,或采取偷懒的办法应付。
而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完成,这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对立的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3从教学场地、器材状况分析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陈旧不好使学生在视觉上、心理上感觉不好,运动中容易弄脏衣服,运动伤害时有发生,大大降低学生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使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1提高自身魅力,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现代高中生对别人存有很强的批判性、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模仿心理特别强的特点,体育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都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
体育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逆反心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健康教育变的由为重要,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厌学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
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体育锻炼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从学生的方面说1、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负面影响。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殊时期,第二性征出现,男孩喉结突出,声音沙哑;女孩出现月经初潮,乳房开始发育,身体的变化,男女差别的加剧,使的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敢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兴趣锐减。
同时在心理上,个体意识逐步强化,学生容易产生急躁、冷漠、孤独的不良情绪,这与开放、活跃的体育教学环境格格不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先天条件的局限影响。
由于部分学生受本身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局限性影响,长期完不成体育课的要求,更多的是完不成考核标准,如锻炼标准等。
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情绪,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倦体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强化,从而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3、学习意义不明确。
体育意识淡薄,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学习体育的内驱动力不足。
目标意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从教师的方面来说1、业务不熟。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有部分教师业务功底不扎实,教学技巧不熟练,理论知识不牢固,以至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生动,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使学生失去兴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应对办法作者:岑思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02期
在体育教学中,因种种原因常出现少数纪律散漫、对体育课不但不感兴趣,而且还喜欢捣乱的学生。
他们平时不听老师上课,我行我素,老师批评又不接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老师“对着干”。
学生出现的这种心理称为逆反心理。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品行因素外,更多的是有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意方法所引起,主要表现有:
1.教师忽视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向学生讲清各种技术动作要领,组织学生投入练习,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就行了,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自然有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去做,因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它摆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其结果是教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未能及时教育、制止,妨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基础素质差、接受能力低、练习动作经常有误、体育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学生,不是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耐心指导他们进行多次练习,而是一味责骂他们“太笨”、“连这点都不会”等,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
3.教师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接受能力等实际去周密地制订教学计划,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仅凭教师个人意愿,总想一下子提高学生成绩。
结果造成对学生安排的运动量过多,动作难度过大,要求完成质量过高,使多数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完成也感到非常吃力,因此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消极对待,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感。
4.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对学生未能一视同仁
无需讳言,有的教师处理问题只是凭着感觉印象,平时对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喜爱,课内课外热情指导,倍加关照,哪怕是课堂上有违纪行为顶多是稍稍批评一下,或者装作没看见。
而对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则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在学习上对他们懒得辅导或干脆不辅导,课堂上一发现有违纪行为则严加指责,公开点名,冷嘲热讽乃至给予各种处罚。
这样处理
问题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偏心,不值得信赖。
平时受指责过多的学生,常常产生报复心理,凡事你不说则罢,一说就偏偏与你对着干,有时干脆连体育课也不参加。
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办法
只有设法引导学生,避免产生逆反心理,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才能将体育教学工作搞好。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
1.切实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坚强意志、顽强作风、严明纪律、美好情操是教师完成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在教育转化后进学生的工作上需下一番工夫。
因为教育转化好学生,尤其是顽皮的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不仅要付出真情、付出艰辛劳动,还要讲究教育方法技巧,把学生看作教师心目中的“上帝”,以一片爱心来感化、征服“上帝”。
2.选用正确育人方法,尊重爱护所有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才,一方面对教育教学方法要有所研究,选用正确的育人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还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进行过多地指责,在思想上要热情帮助,学习上要耐心指导,生活上要关心照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慈母般的爱。
通过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而然地消失。
3.教学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按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
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既不过低也不太高,以略高于学生原有技术水平、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实现为标准,按学生年龄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强弱制订实施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通过活动练习,技术水平都有提高,对体育课保持浓厚兴趣。
4.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教师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处理问题能否公正,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在教学中,不论是男生、女生,学习好的还是差的,学生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做到不偏爱、不袒护、不歧视、不冷落、不打骂、不训斥,不搞变相体罚,对违纪学生的批评处理坚持公正原则,批评讲究方法方式,避免因批评操之过急而使学生反感,导致其逆反心理产生。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防微杜渐,那么,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并非难事。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