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四章_1 最近邻法
- 格式:doc
- 大小:295.01 KB
- 文档页数:7
《模式识别基础》课程标准(执笔人:刘雨审阅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编号:08113英文名称:Pattern Recognition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学时安排:40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2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模式识别课基础程是军事指挥类本科生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对于巩固已学知识、开展专业课学习及未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是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以后工作中理解、使用信息战中涉及的众多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知识储备。
本课程主要介绍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判别域代数界面方程法,统计判决、训练学习与错误率估计,最近邻方法以及特征提取与选择。
模式识别是研究信息分类识别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强。
从内涵讲,模式识别是一门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的学科,从应用讲,属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范畴。
理论上它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如代数学、矩阵论、函数论、概率统计、最优化方法、图论等,用到信号处理、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生理物理学等知识。
典型应用有文字、语音、图像、视频机器识别,雷达、红外、声纳、遥感目标识别,可用于军事、侦探、生物、天文、地质、经济、医学等众多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使学生理解模式识别的本质,掌握利用机器进行信息识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思、学、用、思、学、用的循环中,达到培养理论素养,锻炼实践技能,激发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培养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锻炼理论素养及实践技能、激发创新能力的目的。
模式识别是研究分类识别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强,涉及的数学知识多,应用广。
最近邻法和k-近邻法一.基本概念:最近邻法:对于未知样本x,比较x与N个已知类别的样本之间的欧式距离,并决策x 与距离它最近的样本同类。
K近邻法:取未知样本x的k个近邻,看这k个近邻中多数属于哪一类,就把x归为哪一类。
K取奇数,为了是避免k1=k2的情况。
二.问题分析:要判别x属于哪一类,关键要求得与x最近的k个样本(当k=1时,即是最近邻法),然后判别这k个样本的多数属于哪一类。
可采用欧式距离公式求得两个样本间的距离s=sqrt((x1-x2)^2+(y1-y2)^2)三.算法分析:该算法中任取每类样本的一半作为训练样本,其余作为测试样本。
例如iris中取每类样本的25组作为训练样本,剩余25组作为测试样本,依次求得与一测试样本x距离最近的k 个样本,并判断k个样本多数属于哪一类,则x就属于哪类。
测试10次,取10次分类正确率的平均值来检验算法的性能。
四.MATLAB代码:最近邻算实现对Iris分类clc;totalsum=0;for ii=1:10data=load('iris.txt');data1=data(1:50,1:4);%任取Iris-setosa数据的25组rbow1=randperm(50);trainsample1=data1(rbow1(:,1:25),1:4);rbow1(:,26:50)=sort(rbow1(:,26:50));%剩余的25组按行下标大小顺序排列testsample1=data1(rbow1(:,26:50),1:4);data2=data(51:100,1:4);%任取Iris-versicolor数据的25组 rbow2=randperm(50); trainsample2=data2(rbow2(:,1:25),1:4);rbow2(:,26:50)=sort(rbow2(:,26:50));testsample2=data2(rbow2(:,26:50),1:4);data3=data(101:150,1:4);%任取Iris-virginica数据的25组rbow3=randperm(50);trainsample3=data3(rbow3(:,1:25),1:4);rbow3(:,26:50)=sort(rbow3(:,26:50));testsample3=data3(rbow3(:,26:50),1:4);trainsample=cat(1,trainsample1,trainsample2,trainsample3);%包含75组数据的样本集testsample=cat(1,testsample1,testsample2,testsample3);newchar=zeros(1,75);sum=0;[i,j]=size(trainsample);%i=60,j=4[u,v]=size(testsample);%u=90,v=4for x=1:ufor y=1:iresult=sqrt((testsample(x,1)-trainsample(y,1))^2+(testsample(x,2)-trainsample(y,2))^2+(testsampl e(x,3)-trainsample(y,3))^2+(testsample(x,4)-trainsample(y,4))^2); %欧式距离newchar(1,y)=result;end;[new,Ind]=sort(newchar);class1=0;class2=0;class3=0;if Ind(1,1)<=25class1=class1+1;elseif Ind(1,1)>25&&Ind(1,1)<=50class2=class2+1;elseclass3=class3+1;endif class1>class2&&class1>class3m=1;ty='Iris-setosa';elseif class2>class1&&class2>class3m=2;ty='Iris-versicolor';elseif class3>class1&&class3>class2m=3;ty='Iris-virginica';elsem=0;ty='none';endif x<=25&&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rbow1(:,x+25),ty));elseif x<=25&&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rbow1(:,x+25),'none'));endif x>25&&x<=50&&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50+rbow2(:,x),ty));elseif x>25&&x<=50&&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50+rbow2(:,x),'none'));endif x>50&&x<=75&&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100+rbow3(:,x-25),ty));elseif x>50&&x<=75&&m==0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s类',100+rbow3(:,x-25),'none'));endif (x<=25&&m==1)||(x>25&&x<=50&&m==2)||(x>50&&x<=75&&m==3)sum=sum+1;endenddisp(sprintf('第%d次分类识别率为%4.2f',ii,sum/75)); totalsum=totalsum+(sum/75);enddisp(sprintf('10次分类平均识别率为%4.2f',totalsum/10));测试结果:第3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6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2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6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1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2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23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2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26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2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3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3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3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3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3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4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4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4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4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setosa类第5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3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5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6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6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62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6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7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71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7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7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7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7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8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8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8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92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9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9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9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9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102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03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0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06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0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ersicolor类第10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1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1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1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6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2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3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33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35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37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3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42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44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48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49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第150组数据分类后为Iris-virginica类k近邻法对wine分类:clc;otalsum=0;for ii=1:10 %循环测试10次data=load('wine.txt');%导入wine数据data1=data(1:59,1:13);%任取第一类数据的30组rbow1=randperm(59);trainsample1=data1(sort(rbow1(:,1:30)),1:13);rbow1(:,31:59)=sort(rbow1(:,31:59)); %剩余的29组按行下标大小顺序排列testsample1=data1(rbow1(:,31:59),1:13);data2=data(60:130,1:13);%任取第二类数据的35组rbow2=randperm(71);trainsample2=data2(sort(rbow2(:,1:35)),1:13);rbow2(:,36:71)=sort(rbow2(:,36:71));testsample2=data2(rbow2(:,36:71),1:13);data3=data(131:178,1:13);%任取第三类数据的24组rbow3=randperm(48);trainsample3=data3(sort(rbow3(:,1:24)),1:13);rbow3(:,25:48)=sort(rbow3(:,25:48));testsample3=data3(rbow3(:,25:48),1:13);train_sample=cat(1,trainsample1,trainsample2,trainsample3);%包含89组数据的样本集test_sample=cat(1,testsample1,testsample2,testsample3); k=19;%19近邻法newchar=zeros(1,89);sum=0;[i,j]=size(train_sample);%i=89,j=13[u,v]=size(test_sample);%u=89,v=13for x=1:ufor y=1:iresult=sqrt((test_sample(x,1)-train_sample(y,1))^2+(test_sample(x,2)-train_sample(y,2))^2+(test_ sample(x,3)-train_sample(y,3))^2+(test_sample(x,4)-train_sample(y,4))^2+(test_sample(x,5)-train _sample(y,5))^2+(test_sample(x,6)-train_sample(y,6))^2+(test_sample(x,7)-train_sample(y,7))^2+ (test_sample(x,8)-train_sample(y,8))^2+(test_sample(x,9)-train_sample(y,9))^2+(test_sample(x,10)-train_sample(y,10))^2+(test_sample(x,11)-train_sample(y,11))^2+(test_sample(x,12)-train_sa mple(y,12))^2+(test_sample(x,13)-train_sample(y,13))^2); %欧式距离newchar(1,y)=result;end;[new,Ind]=sort(newchar); class1=0; class 2=0; class 3=0;for n=1:kif Ind(1,n)<=30class 1= class 1+1;elseif Ind(1,n)>30&&Ind(1,n)<=65class 2= class 2+1;elseclass 3= class3+1;endendif class 1>= class 2&& class1>= class3m=1;elseif class2>= class1&& class2>= class3m=2;elseif class3>= class1&& class3>= class2m=3;endif x<=29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第%d类',rbow1(:,30+x),m));elseif x>29&&x<=65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第%d类',59+rbow2(:,x+6),m));elseif x>65&&x<=89disp(sprintf('第%d组数据分类后为第%d类',130+rbow3(:,x-41),m));endif (x<=29&&m==1)||(x>29&&x<=65&&m==2)||(x>65&&x<=89&&m==3)sum=sum+1;endenddisp(sprintf('第%d次分类识别率为%4.2f',ii,sum/89));totalsum=totalsum+(sum/89);enddisp(sprintf('10次分类平均识别率为%4.2f',totalsum/10));第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1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1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1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1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2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2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2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2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2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2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3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3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3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3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4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4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4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4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4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5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5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5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5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6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6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6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6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6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6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7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7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7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7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7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7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8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8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8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8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8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8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8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9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9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9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9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0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0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0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1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1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1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1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1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1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2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2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2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3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3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3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3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3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40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4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4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4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1类第146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4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4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5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5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59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1组数据分类后为第2类第162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5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7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68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73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第174组数据分类后为第3类五:问题和收获:该算法的优缺点总结为:优点:算法简单且识别率较高;缺点:算法需要计算未知样本x与周围每个样本的距离,然后排序选择最近的k个近邻,计算量和时间复杂度高。
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同济大学第一章测试1.机器学习是研究发现数据模型的算法并利用这些模型做出决策。
()参考答案:对2.机器学习通常要经过数据选择,模型训练,模型优化矫正等过程。
()参考答案:对3.决策树模型是一种典型的聚类模型。
()参考答案:错4.决策树是随机森林模型的子结构。
()参考答案:对5.以下哪种情况适合使用SVM算法()。
参考答案:单细胞分类6.关于机器学习的基本流程,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建模—评价—改进7.监督式学习根据输出形式可分为()。
参考答案:分类和回归8.机器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可分为()。
参考答案: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半监督学习9.朴素贝叶斯适合下列哪种场景分析()。
参考答案:消费者细分;情感分析10.机器学习根据模型性质可分为()。
参考答案:非线性模型;线性模型第二章测试1.若非零矩阵A满足A=O,则A+E与A-E均可逆()参考答案:对2.矩阵的特征值为()参考答案:-13.设P(A)=0.4,P(B)=0.7,事件A,B相互独立,则P(B-A)=()参考答案:0.424.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取值{-3,-1,0,2},且取这些值的概率依次为,则b的取值为2 ()参考答案:对5.若随机变量X服从N(5,4)的分布,若P(X>c)=P(X<c),则c=()参考答案:56.事件A,B,C至少有一个发生可以表示为。
()参考答案:对7.事件A与B互不相容,是指P(AB)=P(A)P(B) 。
( )参考答案:对8.下列关于矩阵的运算法则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AB)C=A(BC);(A+B)C=AC+BC;(A t)t=A9.假设A和B都是同阶可逆矩阵,且A为对称矩阵,则下列等式成立的为()。
参考答案:(AB t)-1=A-1(B-1)t10.假设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病人中感到身体发热的概率为0.88,病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为0.001,病人发热的概率为0.02,则如果检测到一个病人发热,则判断他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概率为()。
relieff算法原理Relief算法原理概述Relief算法是一种经典的特征选择算法,用于从给定的特征集合中选择出最相关的特征。
它基于“最近邻”思想,通过计算特征间的距离来评估它们对目标变量的重要性。
Relief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
Relief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特征间的距离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每个样本,算法通过比较该样本与其最近邻样本之间的差异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算法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 初始化特征权重:对于给定的特征集合,初始化它们的权重为0。
2. 随机选择一个样本: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一个样本作为当前样本。
3. 计算最近邻:计算当前样本与其他样本之间的距离,并选择与当前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作为最近邻样本。
4. 更新特征权重:对于当前样本的每个特征,根据其与最近邻样本的差异来更新特征权重。
如果当前样本与最近邻样本属于不同的类别,则增加该特征的权重;如果当前样本与最近邻样本属于相同的类别,则减小该特征的权重。
5. 重复步骤2-4:重复执行步骤2至步骤4,直到所有样本都被处理过。
6. 特征选择:根据特征权重,选择前n个权重最大的特征作为最终的特征子集。
特点与优势Relief算法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 高效性:Relief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集。
2. 鲁棒性:Relief算法对异常值和噪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能够有效地处理数据中的噪声。
3. 特征权重可解释性:Relief算法通过特征权重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用户理解特征对目标变量的贡献程度。
4. 适用性广泛:Relief算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数值型、离散型和混合型数据。
应用领域由于其高效性和鲁棒性,Relief算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1. 生物信息学:Relief算法可以用于基因选择和表达分析,帮助研究人员识别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
最近邻分类方法例题【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最近邻分类方法的概念2.最近邻分类方法的例题3.例题的解答过程4.例题的结论正文(篇1)最近邻分类方法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分类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分类的样本与已知类别的样本进行比较,找到距离最近的类别,将待分类的样本划分到该类别中。
最近邻分类方法在各种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
下面是一道最近邻分类方法的例题:假设有以下五个已知类别的样本点:A(2, 3)、B(5, 5)、C(3, 7)、D(7, 9)、E(1, 1)。
现在需要根据这些已知类别的样本点对一个待分类的样本点 P(4, 6) 进行分类。
首先,计算待分类样本点 P 与各个已知类别样本点的距离:- P 到 A 的距离为 sqrt((4-2)^2 + (6-3)^2) = sqrt(8+9) = sqrt(17)- P 到 B 的距离为 sqrt((4-5)^2 + (6-5)^2) = sqrt(1+1) = sqrt(2)- P 到 C 的距离为 sqrt((4-3)^2 + (6-7)^2) = sqrt(1+1) = sqrt(2)- P 到 D 的距离为 sqrt((4-7)^2 + (6-9)^2) = sqrt(9+9) =sqrt(18)- P 到 E 的距离为 sqrt((4-1)^2 + (6-1)^2) = sqrt(9+25) = sqrt(34)可以看出,P 到 B 和 C 的距离最近,都为 sqrt(2)。
但由于 B 在x 轴上的坐标大于 C,根据最近邻分类方法,应将 P 划分到 B 所在的类别,即 P 的类别为 B。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待分类样本点与已知类别样本点的距离,找到距离最近的类别,将待分类样本点划分到该类别中,即可完成最近邻分类。
目录(篇2)1.最近邻分类方法的概念和原理2.最近邻分类方法的例题解析3.最近邻分类方法的优缺点4.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前景正文(篇2)【一、最近邻分类方法的概念和原理】最近邻分类方法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监督学习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划分到距离它最近的类别中。
快递物流配送优化方案与预案第一章:引言 (2)1.1 项目背景 (2)1.2 目标设定 (3)1.3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快递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3)2.1 配送流程概述 (3)2.2 现状问题分析 (4)2.3 影响因素研究 (4)第三章:配送网络优化 (4)3.1 网络布局策略 (4)3.2 路线规划方法 (5)3.3 节点选址优化 (5)第四章:运输工具与设备优化 (5)4.1 运输工具选择 (6)4.2 设备配置优化 (6)4.3 节能减排措施 (7)第五章:配送时效性优化 (7)5.1 时效性指标设定 (7)5.2 配送效率提升策略 (7)5.3 信息处理与传递优化 (8)第六章:配送成本控制 (8)6.1 成本构成分析 (8)6.1.1 直接成本 (8)6.1.2 间接成本 (8)6.2 成本控制措施 (9)6.2.1 优化配送路线 (9)6.2.2 提高配送效率 (9)6.2.3 控制车辆维修保养成本 (9)6.2.4 加强仓储管理 (9)6.3 成本优化策略 (9)6.3.1 采用共享配送模式 (9)6.3.2 引入智能化技术 (9)6.3.3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9)6.3.4 开展多式联运 (10)6.3.5 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10)第七章:应急预案制定 (10)7.1 预案编制原则 (10)7.2 常见应急情况处理 (10)7.3 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11)第八章:配送服务满意度提升 (11)8.1 满意度评价指标 (11)8.2 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11)8.3 客户关系管理优化 (12)第九章:信息技术应用 (12)9.1 信息化建设现状 (12)9.2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13)9.3 未来发展趋势 (13)第十章:实施与监管 (13)10.1 实施步骤与方法 (13)10.1.1 明确目标与任务 (13)10.1.2 制定实施方案 (14)10.1.3 分阶段实施 (14)10.1.4 资源整合与配置 (14)10.1.5 培训与宣传 (14)10.1.6 监测与反馈 (14)10.2 监管机制构建 (14)10.2.1 完善法规体系 (14)10.2.2 建立监管组织架构 (14)10.2.3 创新监管手段 (14)10.2.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14)10.2.5 强化执法监督 (15)10.3 持续改进与评估 (15)10.3.1 建立评估机制 (15)10.3.2 收集反馈意见 (15)10.3.3 分析问题与不足 (15)10.3.4 制定改进措施 (15)10.3.5 落实改进工作 (15)第一章:引言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崛起,快递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快递行业智能分拣与配送网络优化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行业背景 (2)1.2 智能分拣与配送网络的重要性 (2)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智能分拣系统设计 (3)2.1 分拣系统概述 (3)2.2 关键技术分析 (4)2.3 分拣流程优化 (4)2.4 系统集成与测试 (4)第三章:配送网络规划 (5)3.1 配送网络概述 (5)3.2 关键技术分析 (5)3.3 配送路线优化 (5)3.4 网络优化策略 (6)第四章:智能调度系统 (6)4.1 调度系统概述 (6)4.2 关键技术分析 (6)4.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6)4.2.2 优化算法 (6)4.2.3 人工智能技术 (7)4.3 调度策略优化 (7)4.3.1 基于订单的调度策略 (7)4.3.2 基于配送资源的调度策略 (7)4.3.3 基于交通状况的调度策略 (7)4.4 系统集成与测试 (7)第五章:物流信息化建设 (7)5.1 信息平台概述 (7)5.2 关键技术分析 (8)5.3 数据分析与挖掘 (8)5.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9)第六章:智能装备与应用 (9)6.1 智能装备概述 (9)6.2 关键技术分析 (9)6.2.1 传感器技术 (9)6.2.2 机器视觉技术 (9)6.2.3 人工智能算法 (10)6.3 应用案例 (10)6.3.1 自动分拣 (10)6.3.2 无人搬运车 (10)6.3.3 智能仓储系统 (10)6.4 发展趋势与展望 (10)第七章: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11)7.1 绿色物流概述 (11)7.2 关键技术分析 (11)7.2.1 低碳物流技术 (11)7.2.2 循环经济物流技术 (11)7.2.3 信息技术的应用 (11)7.3 绿色配送网络构建 (11)7.3.1 配送网络布局优化 (11)7.3.2 绿色配送中心建设 (11)7.3.3 配送车辆与设备绿色化 (11)7.4 政策法规与标准 (12)7.4.1 物流行业环保政策 (12)7.4.2 物流行业节能减排标准 (12)7.4.3 绿色物流认证体系 (12)7.4.4 循环经济政策 (12)第八章:商业模式创新 (12)8.1 商业模式概述 (12)8.2 创新案例分析 (12)8.3 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 (13)8.4 市场竞争与战略布局 (13)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14)9.1 项目管理概述 (14)9.2 项目实施流程 (14)9.3 风险管理 (14)9.4 项目评估与优化 (15)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5)10.1 研究结论 (15)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5)10.3 发展趋势 (16)10.4 研究展望 (16)第一章:引言1.1 行业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崛起,快递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最近邻法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最近邻法原理。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你在茫茫人海中找那个最懂你的人!你想想看啊,假如你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周围都是各种各样的人。
你突然想要找一个和你兴趣相投的人一起聊聊天,那你会怎么做呢?你肯定会先看看离你最近的那个人呀,看看他是不是和你有共同话题,是不是能和你聊到一块儿去。
这就是最近邻法原理的一个简单类比啦!在很多实际情况中,最近邻法原理可管用了呢!比如说在图像识别里,电脑要判断一张图片里到底是什么东西。
它就会去找和这张图片最相似的那些已经知道答案的图片,然后根据它们来推测这张新图片的内容。
这不就像是在一群朋友中找那个和你最像的,然后参考他的想法嘛!再比如说在推荐系统里,你喜欢看某些电影,那系统就会根据你以前的喜好,给你推荐和你之前喜欢的电影最相似的那些。
就好像是你有个特别懂你的朋友,知道你爱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然后给你推荐他觉得你肯定会喜欢的。
哎呀,这最近邻法原理不就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嘛!你看,你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会参考那些和你专业最接近的工作呀?你交朋友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倾向于和那些和你性格比较像的人走得近呀?这都是最近邻法原理在起作用呢!它虽然简单,但是真的很实用啊!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问题的大门。
而且它也不难理解,不像有些高深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咱再换个角度想想,要是没有最近邻法原理,那这个世界得变得多混乱呀!图像识别会变得乱七八糟,推荐系统也会给你推荐一堆毫不相关的东西。
那多没意思呀!所以说呀,最近邻法原理可真是个好东西!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助手,默默地帮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序、更有趣。
朋友们,你们觉得最近邻法原理是不是很神奇呢?是不是也在你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反正我是觉得它特别重要,特别有意思!你们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单位-回复NNI(Nearest Neighbor Index)是一种用来测量空间对象分布的聚集程度的指数。
它的单位并没有固定,而是取决于所研究的空间。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NNI最近邻距离指数单位的问题。
在开始解答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NNI最近邻距离指数。
NNI最近邻距离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对象与其最近的邻居之间的距离,来评估空间对象分布的质量和聚集程度的指标。
这个指数是基于统计学的原则,可以在各种领域中应用,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生态学。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
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为:NNI = (Observed Mean Distance)/(Expected Mean Distance)其中,Observed Mean Distance是各对象最近邻居之间的平均距离,Expected Mean Distance是随机分布下各对象最近邻居之间的平均距离。
在计算NNI最近邻距离指数时,可以得到一个数值,但它并没有固定的单位。
它的单位取决于所研究的空间。
举例来说,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可以是平方米或者平方千米,因此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单位可以是米或者千米。
而在城市规划中,空间可以是街区或建筑物数量,因此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单位可以是个数。
此外,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范围也是与单位相关的。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该指数的范围通常是从0到1,其中0表示空间对象完全随机分布,1表示空间对象完全聚集。
在城市规划中,该指数的范围也可以是从0到正无穷,其中0表示空间对象完全随机分布,较大的数值表示空间对象更加集聚。
总而言之,NNI最近邻距离指数的单位并没有固定,它取决于所研究的空间。
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单位,例如米、千米或者个数。
同时,该指数的范围也会根据单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从0到1或者从0到正无穷。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单位和范围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第四章 用距离函数进行模式识别
§1 最小距离分类器 1] 单中心点情况
2
()(21)2
()i j i
T
T
T
T i i
i i i i i j i x x Z x D D D x Z x Z x x Z Z Z ω∀≠<=----⇒∈=-=‖‖
决策函数:)1(2
T
T i i i i Z Z Z d x x =-是x 的线性函数。
()()i j i d x x d j i x ω>∀≠⇒∈
分界面:()()i j d x d x =
2] 多中心点情况
i ω:
i N 个中心,12...i N
i i i Z Z Z ,,
, x 到i ω的距离min ,1,2...l
i l i i x Z D l N -==‖‖
,1()max ()()1,2,...2){()}(i j i
T
l
l T l
i l i
i i i
i j i
j i x x Z z z l N D D d x x d x j x d i ωω∀≠⇒∈=-=>∀≠⇒∈<
3] 最近邻分类器(NNC )
非参数分类器
()(|)(|)()i i i i x p p x p d x ωωω==
【结论】当样本数趋近于无穷大的时候,X 的最近邻将无限趋近于X ,即:+∞→N ,有:('|)(')lim N N N P X X X X δ→+∞
=-
证明:当+∞→N 时,X 的最近邻'N X 落在以X 为中心的球Ps 内的概率为: (')'0N N Ps P X dX =>⎰
一个样本在球Ps 外的概率为:(1)Ps - N 个独立样本在球Ps 外的概率为:(1)N
Ps - 当N +∞→时,则0)1(→-Ps N
则结论成立。
NCC 错误率
*
*
*(2)
1
M P P P P M ≤≤-- 其中:*
P 为最小错误率Bayes 分类器的平均错误率; P 为最近邻分类器的平均错误率;
M 为类别数。
证明:(1) Bayes 分类器的平均错误率:
对于单个样本X ,若P(ωb |X )=max P(ωi |X ) i=1,2,…,m 则x ∈ωb 则:P*(e |X)=1- P(ωb |X)
P*=*(|)()[1(|)]()b P e X P X dx P X P X dX ω=-⎰⎰
(2) 最近邻分类器的平均错误率:
(|)(){lim (|)}()N N N P P e X P X dx P e X P X dx ⎰⎰→+∞
==
(|)(|,')('|)'N N N N
N e X e X X P X X dX P
P =⎰
1
(|,')1(|)(|')M N N i i N i P e X X P X P X ωω==-∑
1
11
21
lim (|)lim [1(|)(|')]('|)'
[1(|)(|')]{lim ('|)}'
[1(|)(|')](')'
1(|)
lim ('|)(')
()()M
N i i N N N N N i M
i i N N N N i M
i i N N N i M
i i N N N P e X P X P X P X X dX P X P X P X X dX P X P X X X dX P X P X X X X f x x x dx ωωωωωωδωδδ→+∞
→+∞
=→+∞
===→+∞
=-=-=--=-=--∑⎰∑⎰∑⎰∑0
0()
'N f x x X x X
===⎰
21
[1(|)]()M
i i P P X P X dX ω==-∑⎰
(3) 最近邻分类器的平均错误率一定大于Bayes 分类器的平均错误
率,但有相等的时候。
即:P ≥P* “=”
[A 最容易的情况]
当P(ωb |x)=1 P(ωi |x)=0 i ≠b
Bayes P*=[11]()0P X dX -=⎰
NNC P= 2
[11]()0P X dX -=⎰
[B 最难的情况] 当P(ωi |x)=
M
1
Bayes P*=11[1]()1P X dX M M
-
=-⎰ NNC P=⎰∑-=-M
dx x P M 1
1)(])1(1[2
最容易和最困难的情况,用Bayes 分类器和NNC 分类器具有相同的结果。
(4) 证明
*
*
(2)1
M P P P M ≤-- 21
[1(|)]()M
i i P P X P X dX ω=↑=-∑⎰
即: 222
1
(|)(|)(|)M
i b i i i b
P X P X P X ωωω=≠↓=+↓∑
∑ 约束条件*(|)1(|)(|)b i i b
P e X P X P X ωω≠=-=∑
2(|)[(|)*(|)]
2(|)0
(|)
i i i b
i b
i i J P X P X P e X J P X i b
P X ωλωωλω≠≠↓=--∂=-=≠∂∑∑
当(|)2
i P X i b λ
ω=
≠时 2
(|)i i b
P X ω≠∑↓
(|)(1)
*(|)
2
2*(|)
1
i i b
P X M P e X P e X M λ
ωλ≠=-==
-∑约束条件:得:
2
2222
2
2*(|)
(|)21
(|)(|)(|)*(|)[1*(|)](1)12*(|)*(|)1
i i b
i i b
i b P e X P X i b M P X P X P X P e X P e X M M
P e X P e X M λ
ωωωω≠≠==≠-=+=-+-=-+-∑∑∑当时
取得最小值
21
222
[1(|)]()[2*(|)*(|)]()1
2**(|)()2**
11
M
i i P P X P X dx
M
P e X P e X P X dX
M M M P P e X P X dX P P M M ω==-≤--=-≤---∑⎰⎰⎰ 22
2
**(|)()[*(|)][*(|)*]()*(|)()*0
P P e x P x dx
Var P e x P e x P P x dx P e x P x dx P ==-=-≥⎰⎰⎰
得到:**(2*)1
N M
P P P P M →+∞
≤
≤--
4] K 近邻法(KNNC ,qNNC)
K 个最近邻,K 个近邻中距哪一类样本多,就把X 分到哪一类
5]最近邻点的改进
缺点:存贮量大,计算量大
1. 剪辑(Editing )
(1) N NR NT χχχ=⋃
(2) 以NR χ中样本为标准,对NT χ中样本进行测试,得到NTE χ。
(3) 以NTE χ为样本做NNC 好处:(1)')()(E N N P e P e <
(2)TE N N ↓<↓计算量存储量 2. 凝聚 (Conden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