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是主动地应⽤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的问题,不断对知识进⾏建构。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内容: 平⾯图形的拼组 教学⽬标: 1、学⽣能在具体的⽣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准备:纸制的⽅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听⼀听 情境导⼊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师先送给⼤家⼀⾸歌,我们⼀起来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形变成正⽅形之后,才折成的。
不仅这样,还有很多平⾯图形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图案呢。
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同来学习平⾯图形的拼组。
下课之后,⼤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
(板书课题) ⼆、折⼀折 1、认识长⽅形和正⽅形边的特征⾸先,我们来看看长⽅形和正⽅形各有哪些特征。
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中的长⽅形折⼀折,折完后,你发现长⽅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折⼀折,试⼀下)我们⼀起来屏幕(演⽰)。
再来看看正⽅形的边怎么样呢⼤家把正⽅形沿着虚线向对⾓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观察法、有的⽤⽐较的⽅法,得到长⽅形对边相等,正⽅形对边相等;长⽅形邻边不相等,正⽅形邻边相等;正⽅形四条边相等。
问:你能把长⽅形的纸变成正⽅形的纸吗?这样折⼀折、剪⼀⼑就变成正⽅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组合作制作纸风车那么,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形变成正⽅形之后才完成的。
你们会做风车吗?接下来,⽼师就和你们⼀同来学习。
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1)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做如下步骤:先准备⼀张长⽅形的纸,根据正⽅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然后我们将正⽅形的对⾓各折⼀下,沿折痕剪向中⼼,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个⾓每隔⼀个向中⼼折⼀次,再⽤铁丝串好,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小学平面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命名和描述基本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平面图形分类和比较。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并描述周围的环境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1. 平面图形的图片卡片或图片素材。
2. 各种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实物示例。
3. 彩色笔、彩色纸、剪刀等教具。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老师拿出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实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
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授:1. 介绍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带领学生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并教授其命名规则。
三、实践活动:1. 分发彩色纸和剪刀让学生自由制作不同的平面图形。
2. 组织学生参与平面图形分类游戏,让学生搭配不同的图形进行比较。
四、总结提问:1. 请学生回答:圆形和三角形哪个边更多?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2.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归纳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图形,用彩色笔在作业本上勾勒并注明图形的名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游戏中加入更多的平面图形,提高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2. 带领学生实地去学校周围环境探寻不同的平面图形,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和辨别基本的平面图形,为以后更深入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图形的知识。
平面图形数学教案标题:平面图形数学教案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等。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定义2. 常见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3. 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4. 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直尺和圆规)来绘制平面图形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首先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2. 实践法:然后,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亲自绘制各种平面图形,以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讨论法: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平面图形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新知识:接着,教师开始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定义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活动: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平面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尝试,而不是仅仅模仿老师的示例。
4. 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每个小组都需要准备一个报告,并在全班面前分享他们的发现。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直尺和圆规,以及他们对平面图形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报告,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知识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包含多种平面图形的画。
2. 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平面图形的文章,描述它的特点和性质。
数学综合实践课《平面图形的镶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理解平面图形镶嵌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及其特点。
2. 平面图形镶嵌的条件。
3. 镶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特点和条件。
2. 难点:平面图形镶嵌的判断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镶嵌特点。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面图形镶嵌。
3.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镶嵌图案,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镶嵌现象。
2. 探究新知:讲解平面图形的镶嵌概念、特点和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平面图形镶嵌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镶嵌。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镶嵌实践活动,制作平面图形镶嵌作品。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镶嵌的条件和判断方法,探讨镶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镶嵌图案,分析其特点和条件。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改进建议。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镶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镶嵌概念。
2. 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平面图形镶嵌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一些平面图形镶嵌的实际案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一些平面图形镶嵌的制作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
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平面图形幼儿数学教学设计引言:幼儿数学教学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平面图形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平面图形的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平面图形的认知、分类和实践三个方面,设计一节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课程。
一、平面图形的认知1. 目标:- 让幼儿具备基本的平面图形识别能力;- 培养幼儿观察和辨别平面图形的能力;- 培养幼儿语言表述和沟通的能力。
2. 手段:-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利用图形卡片进行游戏,让幼儿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 利用绘画、剪纸等手工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和认知平面图形。
3. 活动设计:- 游戏:请幼儿根据老师描述的平面图形特征,挑选出相应的图形卡片;- 手工活动:幼儿利用彩纸剪纸和粘贴的方式制作不同的平面图形;- 图形鉴赏:展示一些艺术作品中的平面图形,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二、平面图形的分类1. 目标:- 培养幼儿进行分类思维的能力;- 培养幼儿发现和理解图形特征的能力;- 培养幼儿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手段:- 利用图形卡片进行分类游戏,让幼儿找出相同特征的图形进行分类;- 制作分类图表,让幼儿填写图形的分类结果;- 利用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进行图形分类的思考。
3. 活动设计:- 分类游戏:幼儿将图形卡片按照特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边数、形状等;- 分类图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图形分类图表,让幼儿填写图形的分类结果;- 图形故事: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图形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进行图形分类的思考。
三、平面图形的实践1. 目标:- 培养幼儿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2. 手段:- 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幼儿找出其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平面图形知识进行解决;- 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合作完成平面图形相关的任务。
•••••••••••••••••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通用6篇)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篇1《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
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
教案标题:幼儿园中班平面图形教案:趣味图形,激发智慧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中班阶段,幼儿正处于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开发期,对图形的认知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激发。
本篇教案将以趣味图形为主题,设计一节有趣的平面图形教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智慧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并理解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 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3. 在游戏和趣味中,引导幼儿学会利用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包含各种图形的图片或动画,以便幼儿直观感知图形的形状特点。
2. 游戏道具:提供一些与图形形状相关的玩具或游戏,如积木、拼图等。
3. 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以讲解图形的基本知识和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图形认知游戏1.1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图形,比如教室的形状、玩具的形状等,并进行简单的形状寻找游戏。
1.2 利用课件或图片进行图形形状展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辨认,学会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
2. 绘本故事引入2.1 通过讲述与图形相关的绘本故事,引入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形状特点,让幼儿在情景中感知和认知图形的特征。
2.2 结合绘本内容,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形状分类和比较,培养他们对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拼图游戏互动3.1 提供各种图形的拼图玩具,让幼儿进行图形拼接的游戏,培养他们对图形形状的理解和操控能力。
3.2 引导幼儿通过拼图游戏进行图形的简单组合和创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趣味的活动,逐渐认识和理解了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并在游戏和互动中得到了实际的体验和巩固。
通过观察教学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对图形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地注重了幼儿对图形形状的直观感知和体验,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和互动,让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不再枯燥乏味。
《平面图形》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平面图形》引言:《平面图形》是数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涵盖了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概念和性质。
通过教授《平面图形》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平面图形》这门课程的内容选择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和改进。
1.内容的难易度分析不足该课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了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因此在内容难易度的分析上需要更加细致入微。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程度较低,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后续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逐步引入新的概念和性质,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际应用的缺乏《平面图形》这门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和性质是具有实际应用的,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将这些概念和性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导致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实际应用的讲解,向学生展示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和改进。
1.教学形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板书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动性教学的优势。
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课堂实例,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平面图形》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性质的推导,而忽视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平面图形》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和思维性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我意识到学生在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时存在一些困难。
他们往往只注重结果和公式的记忆,而缺乏对图形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强调了图形的定义和特性。
通过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异,我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平面和空间特性。
例如,我将学生组织到小组讨论,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平面图形定义和特性的理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
其次,我重视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我经常设计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练习和任务。
例如,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绘制自己家的平面布局图,并计算各个房间的面积和周长。
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此外,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平面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互相交流、讨论和合作,以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
例如,我会给学生分配一些任务,要求他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和创造力。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不仅需要掌握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还需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平面图形的镶嵌》教学设计1.经历探索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镶嵌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平面图形在现实生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掌握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使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对称,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等,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用瓷砖镶嵌的实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发现多边形可以镶嵌的条件。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有简单的图案设计基础。
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充满兴趣,表现欲强,思维敏捷。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镶嵌的条件、方式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图形镶嵌的原理。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前学生利用彩色卡纸制作了边长相等的六个正三角形,四个正方形,三个正六边形,两个正八边形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师:(老师随着幻灯片的放映,娓娓道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一些美丽而神奇的图案,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我们一起观察和欣赏:无论是农家小院的墙壁,还是我们每日就读的高新一中的外墙……它们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的。
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或正多边形等图形构成的严丝合缝、不留空隙的美妙图案。
在这些美丽的、神奇的视觉盛宴的冲击下,我们希望用数学的眼光欣赏,更想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它们,也能设计出各种美妙的图案。
经过同学们观察思考后,平面图形的镶嵌到底应具备什么特征,谈谈你的看法。
平面图形的操作与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几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引出平面图形的概念。
2. 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定义、特点、分类方法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习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
4. 学习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测量、计算等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 练习与训练。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展示。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
2. 平面图形的实物模型。
3. 平面图形的绘图工具。
4. 多媒体教学。
5.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案例平面图形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但是教材中设计的关于探究活动的课时和材料非常有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适应了新的课程理念,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俗和参与热情。
而这有限的课程资源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打击了积极性,使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在逐渐熄灭。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课程应该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引导学生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区资源,来补充新教材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交流合作、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一、教学设计1、背景情况七巧板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创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利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许许多多的图案,本节课便是通过对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识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更扎实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另外,通过七巧板的拼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与几何形体联系起来。
同时,能用语言正确地表述自己的图案,并且在相互表达、评价和交流中,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2、课前准备为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了投影仪,并事先做了一个七巧板,用七巧板拼了几个图案,由于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需要学生自己制作七巧板,所以学生又准备了必要的材料:一块正方形硬纸板、一把剪刀、直尺、三角尺。
为了更好地体现团体合作精神和更好地表达与交流,我又将学生划分了几个小组,并且重新编排了座位,这样既体现了个体的独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协作精神。
二、课堂教学过程上课前,我首先请同学观察投影仪上的图案,先是小白兔,然后是蜜蜂,猴子等等,看完图案之后,我请同学回答观察的结果。
学生回答:“这些图案都是由七块板拼成的。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平面几何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平面几何,学生能够培养对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是教育者一直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要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图形或建筑设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平面几何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强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注重几何思维的培养几何思维是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核心。
几何思维包括形状、结构和空间的理解,以及推理和证明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究几何图形的特性,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几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几何思维方式。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问题是学习的驱动力。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和应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可以是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纯粹的几何问题。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四、融入技术手段的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也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几何软件、互动教学工具和在线资源来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可视化理解,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时,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项目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性质和计算。
本章内容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一个过渡,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平面图形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的基本概念,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够系统,对于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对复杂平面图形的理解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平面图形图片、模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教室的黑板、课本封面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P2例1,完成P3上面“做一做”,P5“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面从体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通过分类,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不同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积木,请拿出你们的积木。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立体图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描、画、印、拓平面图形打下基础,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一)师生互动,认识“面”。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主题图。
师:拿出你们的积木,摸一摸每一个物体的“面”,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2.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
师:想一想,怎样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在纸上呢?3.学生动手操作,拓印图形。
师:请同学们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
分小组上台交流描出的图形。
师:所得到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些物体上的面得到的?你是怎样得到想要的图形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揭示课题。
师: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拓印下来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画、印、拓平面图形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各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
有趣的平面图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能够运用平面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平面图形的描述和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对平面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积极思考和探究平面图形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平面图形的绘制和变换: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运用平移、旋转等变换方法对平面图形进行变换。
3.平面图形的应用:利用平面图形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平面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和变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的数学教材,提供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的内容。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以及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和变换。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评估。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学习进度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心得体会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
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
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广大教师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
一、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
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
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
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
浅谈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这就对人们的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现在起积极学习,勇于实践,把知识更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应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几何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概念多,逻辑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平面图形知识是几何的重点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几何的基础。
而平面图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土地测量、铺地板、粉刷墙壁等,都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和使用。
现行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增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几何发展的基本历史,是由直观几何到论证几何,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观察,
反复试验而形成的。
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小学生对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
因此,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猜一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作图、实验,利用触觉、听觉、视觉、运动等的协同活动,促进学生心理过程的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
数学本身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怎样认识圆,教师又从哪里入手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在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的形状,结果学生发现:无论什么车,他们的车轮都是圆的。
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碗口、盆口、瓶盖、硬币等物体,以获得对圆的直观认识。
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还要注意认识的层次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几何初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静到动、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认识途径,避免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
二、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探究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
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能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探究结束后,有的小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逐一测量,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分成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无论哪种试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
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学生把圆分别等分成16份、18份、20份……然后,拼起来,有的学生拼成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计算时,有的学生先算出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看把圆等分成了几个三角形,再乘以几,就是圆的面积。
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在学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粉刷墙壁”,调查所要铺的地板砖的价格,算出教室和自己的房间铺地板砖需用的钱数;调查当地的石灰的价格,算出粉刷教室、房间所需要的钱数。
这样教学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数学领域的知识,从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直接体验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了小学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后计算校园中各块绿化、美化区域的面积,并算一算学校
的绿化率。
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的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
实践活动重在实践,重在研究,重在创新。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责编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