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0
如何有效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规定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了解法律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然而,要有效地学习法律知识并了解法律规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一、充分利用资源,构建知识体系1.法律相关书籍法律书籍是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
通过阅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著作,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定。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实用的法律入门书籍或法律案例分析书籍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2.网络资源互联网是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
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法律相关网站、博客和论坛,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
但是,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注意选择权威可信的网站,以免受到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的影响。
3.参加专业培训如果我们希望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并了解法律规定,参加专业的法律培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参加法律培训班或法学院的学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学习法律理论和实践技巧,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法律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在计划中,我们可以安排每天或每周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法律知识,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地积累和巩固所学内容。
2.培养阅读习惯法律文书常常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要想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阅读法律文书时,我们可以先浏览全文,获取整体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之后再逐段细读,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论证过程。
3.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法律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应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参与模拟法庭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交流1.参加法律论坛和学术活动在专业的法律论坛和学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与其他的法律从业者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如何学好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学习法律知识的学生,如何才能学好法律知识呢?第一,熟悉法律基础。
学习法律知识需要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法律的种类、法律体系和基本法律术语等。
初学者首先需要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透彻理解。
第二,多读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是学习法律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
同时,经典案例也是学习法律思维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阅读、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法律思维能力。
第三,多参加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法律知识水平的一个好方法。
这些活动包括律师与法学家的讲座、专题研讨会和学术论文讨论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有志于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们交流,并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技巧。
第四,多进行实践学习。
法律知识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我们的法律技能。
这种实践包括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法律实习和志愿服务等。
第五,与相关人士互动。
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相关人士进行互动,例如律师、法院职员和法律教授等。
这些人可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们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
总之,在学习法律知识过程中,多读经典案例、参与学术活动、进行实践学习、与相关人士互动是提高法律知识水平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法律知识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基础,才能够达到系统化地掌握法律知识的效果。
法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学教育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基于法律知识和道德理念,运用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判断力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一、强调理论基础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法律的理论基础。
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法律基本原理、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从而具备判断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具体的法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
二、启发学生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开展案例研讨和辩论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法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法官或律师角色,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辩论和判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法律思维能力的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模拟法院或法律研究中心,提供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法律案例中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法律援助、实习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有效沟通、理解他人观点并合理组织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多维度评估学生表现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评估方式应多维度多样化。
除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展示演讲等方式进行评估。
这样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功底、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动力。
简述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一、通过学习
1、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以及法律的实施程序,以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
2、增强依法思考的能力:要加强对法律思维的训练,做到认真分析每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掌握依法思考的方法,以便解决问题。
3、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要倡导社会公众树立依法办事观念,特别是在行政法律领域,要特别强调以法治思维科学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种法治文化的氛围。
二、社会实践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将法律学习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实际,将法律思维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
2、多向社会实践:要在社会实践中掌握法律的实施,从而更好地认识法律的效力和要求,做到把握法律的方向,及时解决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严格遵守法律:要倡导全社会严格遵守法律,创造良好的法治精神环境,维护公平正义,创造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法治意识。
法律学习的自主学习方法法律学习是一门需要严谨、深入思考和不断学习的学科。
在追求法学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一些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帮助读者在法律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时间安排。
首先,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节奏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时间,将时间分为碎片化的阅读和专注的理解学习。
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法学文献的阅读和知识点的整理。
此外,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明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
通过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挖掘优质学习资源寻找优质的学习资源是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的法学资料,同时选择优质的法学参考书籍。
此外,可以参加法学专业社群或论坛,与其他热爱法学的学习者互动交流,深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和心得。
通过积极参与资源获取与分享,可以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注重学习笔记和总结在法学学习中,笔记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当阅读法学文献时,可以用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对重要观点、案例和概念进行记录,便于之后的温习和整理。
此外,及时总结学习的内容,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并归纳常见的法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持续的笔记和总结,可以提高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样化学习方法有效的自主学习需要尝试和借鉴不同的学习方法。
除了阅读法学文献外,可以尝试通过观看法学讲座、听取专家的报告或参加相关的研讨会等方式,拓宽对法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可以通过判断案例或在模拟法庭中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锻炼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五、定期复习与检验定期复习和检验是巩固法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自主学习中,要注意每过一段时间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
通过复习和巩固,可以保持对法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此外,可以参加相关的模拟考试或通过解答习题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可以发现理解不深刻或不熟悉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一、引言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是法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通过正确的法律思维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将来的法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法律思维和学习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以帮助法律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
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学习和实践的基础,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并通过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法律的关键。
1. 掌握基本的逻辑原则法律思维需要遵循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如因果关系、充分必要条件、比较与对比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逻辑学方面的书籍、参加相关的逻辑课程,或与同学进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解析法律案例法律案例是学习法律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案件的事实、法律规则以及裁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大纲法与概念框架1. 制定学习大纲学习大纲是学习法律的重要辅助工具。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制定详细的学习大纲,对各个章节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相关知识。
2. 构建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帮助学生理清法律知识结构和联系的有效方法。
学生可以将相关概念进行分类,构建出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
四、阅读与写作技巧1. 积极阅读法律文本阅读是法律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学生应该积极地阅读各类法律文本,包括法律条文、判决书、法学论文等。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判断作者的立场和论证方法,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 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法律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技能。
学生应该通过多写论文、参加辩论赛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法治思维是指培养个体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原理的理解和遵守能力,下面是一些方法与途径:
1.法律教育:开展法律教育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可以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课程和模拟法庭等活动,使人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法律文化建设:加强法律文化的建设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有效方式。
社会可以推广法治文化,提倡依法办事、尊崇法律,通过法律文化的浸润,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3.参与法治实践: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培养个体对法律的实际运用和实践经验的感知。
这包括与法律机构合作参与社区法律事务、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在实际的法治环境中学习和体验法律的作用。
4.理论学习和研究: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律理论,在法学专业领域内培养法治思维。
这可以通过法学院的教育和课程体系,或者通过阅读法律经典著作、法学刊物等来实现。
5.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并关注法律问题,提倡公平、公正和法治原则,推动法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
6.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等方式,培养个体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解决实
际的法律问题、参与模拟法庭等方式,锻炼个体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榜样示范:借鉴和宣传那些遵纪守法、积极践行法治精神的榜样人物,以引导和激励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法治思维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呢?首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应当系统地学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制度。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讲座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法律知识。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中的法律热点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法律原理和适用。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大学生要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要坚信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同时,要摒弃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和关系思维,树立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意识。
再者,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援助等活动,亲身体验法律的运用和实践。
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程序、法律证据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利用假期参加法律实习,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实习,了解法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积累实践经验。
另外,养成依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纠纷时,要首先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暴力、关系或者其他非法途径。
比如,在消费过程中遇到侵权行为,要学会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与他人发生合同纠纷时,要依据《合同法》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关键。
对于法律条文和法律事件,要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不人云亦云。
能够分辨是非,理性看待法律问题,发现法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了深入学习和理解法律,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学习法律基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法律基本知识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例如,是为了应对法律考试,还是为了提高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是学习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一步。
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教材、参考书籍、法律案例等来获得法律基本知识。
此外,还可以关注法律相关的报纸、杂志、网站等,获取最新的法律资讯和知识。
三、系统性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学习法律基本知识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
可以按照知识的递进顺序,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逐步深入。
例如,可以先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然后逐渐学习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如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四、注重实践操作只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注重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解析法律案例、参加模拟法庭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对法律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五、培养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领域强调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法律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学习案例分析、法律问题的讨论与解答、辩论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互动学习与交流与他人的互动学习和交流是学习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参加法律学习小组,与他人一起学习、讨论法律问题,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参加法律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专业人士交流,拓宽自己的法律视野。
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除了传统的书本学习,还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来学习。
同时,通过参加培训班、辅导课程等方式,获取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学习辅助。
八、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学习法律基本知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在当今社会,法律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因此,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法律问题。
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基础。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核心,理清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处理合同纠纷时,我们需要分析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了解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二、细致观察细致观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事实和细节,以便获取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我们需要对犯罪现场进行细致观察,收集证据,了解案发经过,以便判断犯罪行为和罪责。
三、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工具。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法律条文,了解其内涵和适用范围,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例如,在处理民事诉讼时,我们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款,从而为当事人提供合法的权益保护。
四、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法律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的法律规定,找出异同之处,以便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国家的贸易法规,了解各自的立法差异,从而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建议。
五、注重实践法律思维需要结合实践进行。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处理法律咨询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法律意见,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细致观察、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比较分析和注重实践是五个实用的法律思维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法律问题,提供准确、合法的法律服务。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在法律领域更加得心应手。
如何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作为公民还是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了解法律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违法行为,并且在处理纠纷和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有效地解决。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了解法律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法律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文章来增加对法律的了解。
例如,我们可以阅读普通法的经典著作,如《刑法总则》、《合同法》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解析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范。
此外,法律学术期刊和法学网站也是了解最新法律动态和学术争议的重要渠道。
通过关注此类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法律政策、法院判决和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我们对法律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其次,参加培训班或法律课程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各类线下和线上的法律培训班、法律课程层出不穷。
这些培训班和课程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法律专家和学者授课,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和课程,我们可以系统地学习到法律的基本概念、适用规则和实践应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学员的交流和互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法律辅助工作也是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好办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法律援助项目、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法律实践的真实情况,亲身体验法律案件的处理过程,并与专业律师和业界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
这种实践中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增加对法律的实际操作和实际效果的把握。
最后,要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我们还需要培养一些必要的法律思维和研究能力。
法律思维是一种整合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以法律的原则和规则作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而法律研究能力则包括了解法律条文、解读法律文书、撰写法律论文等技能。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意识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呢?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们应该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制度以及个人权益等内容。
可以通过参加法律课程、阅读法律杂志、专业书籍等途径进行学习,还可以参与一些法律咨询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法治的了解。
二、积极参与法治活动参与法治活动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一些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参与模拟法庭的角逐、参与社会公益法律服务等。
通过亲身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能力。
三、培养批判思维法治思维需要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要了解法律,还要能够对法律的适用性进行思考,并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各种法律问题。
积极参与对法律问题的讨论,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争辩,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关注法治新闻与案件了解法治新闻和案件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们可以关注新闻媒体,了解最新的法治动态,关注一些重要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从而加深对法治的认识和思考。
五、倡导守法行为作为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守法榜样。
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坚决抵制违法行为,传递正能量,倡导守法行为。
通过实际行动,引领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的法治环境。
可以通过参与调解、普法宣传、社区服务等方式,亲近社会,了解社会问题,提高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
综上所述,大学生要培养法治思维,需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法治活动,培养批判思维,关注法治新闻与案件,倡导守法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
培养法治思维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培养法治思维:
1. 学习法律知识:首先,你需要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书籍、上网查询法律法规、参加法律讲座等方式,系统地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的框架和运作机制,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2. 理解法律精神:法治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遵守,更重要的是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和原则,如公平、正义、自由和人权保护等。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内涵。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和理解法律的过程中,要学会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所有法律规定。
对于不合理或过时的法律,应该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合法途径推动法律的改进和完善。
4. 实践法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中签订合同,还是在生活中处理纠纷,都应该考虑法律的角度,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5. 培养权利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护。
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6. 参与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的法治宣传活动、加入法律援助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方式,为推动社会的法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思维的培养也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支撑。
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法治。
简述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法治思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
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那么,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些途径。
一、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只有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培训班、听取法律讲座等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
此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法律信息,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二、关注法律事件关注法律事件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关注法律事件,可以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和适用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和精神。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新闻网站等方式关注法律事件,也可以通过参加法庭观摩、听取庭审等方式了解法律事件的实际情况。
三、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另一种途径。
公益活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法律规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活动,也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公益事业。
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法律规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社交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也可以通过加入社团、组织等方式扩大社交圈子,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和法律知识。
五、注重自我修养注重自我修养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可以通过读书、旅游、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健身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培养法治思维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关注、参与和修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遵守法律,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律意识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和提高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来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和提高法律意识。
一、认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指在社会生活和行为中时刻考虑法律规范和法治原则的思维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法治思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意识,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和文明素质。
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1. 学习法律相关课程:大学阶段,法学、法律相关的课程是培养法治思维和提高法律意识的基础。
针对自己的专业或感兴趣领域,可以选修相关的法律类课程,学习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阅读法律书籍和案例:通过阅读法律书籍和案例,可以培养对法律的兴趣和理解。
了解不同案例中的法律逻辑和法律原则,将有助于培养法治思维和提高法律意识。
三、参与法律实践活动1. 参加模拟法庭或法律竞赛: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或法律竞赛,可以模拟真实法律环境,锻炼自己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法治思维,还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
2.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一种方式。
选择一些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通过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体验法律的公正和正义。
四、注重日常行为规范1. 遵守法律法规:作为大学生,首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国家和社会的法律规定。
要明确遵守规则的意义和必要性,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通过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法律问题的敏感度。
五、与法律人士交流互动1. 参加法律讲座和研讨会:了解一些法律讲座和研讨会的信息,参与其中,与专业人士交流和互动,可以增加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2. 寻求法律指导和建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疑问时,可以向法律专业人士寻求指导和建议。
如何学好法学法律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好法学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要求之一。
学好法学需要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学好法学。
一、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学好法学的第一步是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学好法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辩证法、比较法、逻辑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法律思维方式还包括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例如权利、义务、公平、正义、公正、规范等。
这些概念和原则是法律知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则和基础。
二、系统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学好法学需要系统学习基本法律知识。
基本法律知识包括法律的分类、法律的形式、法律的层级、法律的效力、法律的适用、法律的解释等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框架,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把握法律的基本体系,理解法律的基本框架结构。
此外,学好法学还需要学习针对不同领域的专门法律知识。
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等领域的法律知识,对于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的人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加强法律实践能力学好法学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加强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实践能力是指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律实践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法律研究、法律咨询、法律起草、法律实务等。
要加强法律实践能力,需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通过参加模拟法庭、实习、实践等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四、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学好法学需要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
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员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法律人员需要具备包容、公正、勇敢、慎重等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法治思维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呢?首先,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
这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大学通常会开设一些法律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远远不够。
学生们应该主动去选修更多的法律专业课程,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系统地学习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书籍、观看法律讲座和纪录片等方式,拓宽自己的法律知识面。
只有了解了法律的具体规定和背后的原理,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法律思维去思考和解决。
其次,要注重理解法律精神。
法律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蕴含着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
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法律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理解法律为何这样规定,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比如,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民法的目的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理解了这些法律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法治的内涵,从而培养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思维方式。
再者,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援助等活动,亲身体验法律的运用和实施过程。
在模拟法庭中,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则的实际应用;参与法律辩论,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法律问题;参与法律援助,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能够增强对法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还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法律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讨论,提高自己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
法治思维不仅体现在对法律的了解和运用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守法行为上。
大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小事做起。
学历提升如何在学习中培养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历提升成为了许多人不可忽视的课题。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探讨学历提升过程中如何培养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学历提升的重要性提升学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晋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职位对于相关专业知识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具备高学历的人通常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更多晋升的机会。
因此,学历提升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个人在职场上的稳定性和可发展性。
二、学习中培养法律知识1. 法律课程的选择学历提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法律课程是培养法律知识的重要一环。
法律课程可以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法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相关法律理论,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法律课程,可以掌握法律制度、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等基本概念,为培养法律思维奠定基础。
2. 法律案例分析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分析法律案例也是培养法律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规范的具体应用和解释。
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学习法律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三、学习中培养法律思维1. 逻辑思维的培养法律思维的核心是逻辑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逻辑学、辩证法等相关课程来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清晰性和思考深度,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学术研究和法律实务中,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推理和辩证分析。
2. 法律问题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各种法律问题的讨论和辩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
参与法律问题的讨论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不同立场的辩论可以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法律问题。
四、学历提升中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重要性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培养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法学和法律意识提升自己的法学和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在中国,尽管法制建设已经逐渐完善,但是法学和法律意识不太普及。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更不用说在职场和社会中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全部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但是要提升自己的法学和法律意识还是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入手,讲述如何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法学和法律意识。
一、多了解法律知识法学是我们提升法律意识的基础。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就要多了解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非常广泛,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先了解常见的法律知识,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财产保护、婚姻法等等。
通过阅读法律原文、看法律节目和影片、学习各种课程和书籍等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
二、学会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学习法律思维是提升自己法律意识的必由之路之一。
刚开始学习时,可以尝试从一些简单的案例和法律条文的解释着手,逐渐理解法律的运作机制。
通过学习法律思维,我们能够更快的理解一些法律问题,自己的行为日渐符合法律要求。
三、培养法律敏感度法律是社会的核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培养法律敏感度。
法律敏感度指的是对法律环境的察觉能力,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知法律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处于合法合规的范围中。
可以说,法律敏感度是提升自己法律意识的必备要素之一。
四、参加实践和社会活动社会是最大的教室,实践和社会活动是提升法律意识的绝佳途径。
可以参加各种法律学习和实践活动、模拟法庭、社团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法律问题,增强自己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社会活动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人和事,了解到不同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思路。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法学和法律意识,需要多了解法律知识,学会法律思维,培养法律敏感度,参加实践和社会活动。
如何培养自己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也是很多人的宝贵财富。
它包含法律因素及其他因素,主要是根据规则和原则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和技能。
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首先应该多读法律类书籍,了解法律的文本内容及细节,不
断深入、扩展和完善法律知识,以便有条理地理解和把握相关法律规定。
同时要把法律知
识融入到专业知识中,真正做到法制化、机构化、普法化。
另外,积极参加法律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法律思维水平。
可以参加律师的辩论俱乐部,做到多、快、少、准,在紧张的辩论中发现和抓住反派的论点并对其进行反击,同时
也可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思维能力。
此外,应有意选择了解最新的司法趋势,以便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考虑不同利益相
关者的意见,有所斟酌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以上是培养法律思维的几种方法,但在学习中应力求深入,多一点少一点的广度。
一
定要多花点时间思考研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法律,熟悉各种法律及规定,在实际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独立思考、能够正确分析,像专业律师一样思考,体现出自
身的价值。
法律思维与学习方法 | 法学中国作者: 梁慧星。
本文为作者于2014年12月26日在最高法院青年法官论坛的演讲。
来源:中国法学网。
一、法官的法律思维关于什么是法律思维,这里不再详述。
法律人的特殊思维方式,叫做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很多人可以纳入法律人的范畴,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仲裁员、企业法务人员,等等。
其中,法官、律师是法律人的典型。
须要注意,法官进行法律思维,与律师进行法律思维肯定有所不同。
法官的法律思维与法学教授的法律思维也有差别。
根本原因在于,法官执掌裁判权,其法律思维的特殊性是由法官的特殊身份决定的。
法官法律思维的目的是公正裁判。
与律师和法学教授的法律思维比较,法官的法律思维首先是目的不同。
律师从事法律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依法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法学教授的法律思维,目的是探求法理,其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或者撰写论文研究案例,主要目的在于探求法律上的理论,研讨判决是否正确及其理由。
法官不是站在当事人一方,也不是要探讨法律理论,法官法律思维的目的是公正裁决案件。
法官从事法律思维,其目的在于公正裁决案件,这是法官的特殊身份决定的。
四中全会《决定》特别要求“公正司法”、“每一个案件都要体现公正”。
我认为这一提法非常正确,触及到法官法律思维的本质。
这一提法是科学的,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法官裁判案件会有各种解释意见和裁判方案,这些解释意见和裁判方案可能都有其理由,法官最终采纳哪一种解释意见、哪一个裁判方案,必须以达成公正裁决为唯一判断标准。
所有的解释意见、裁判方案,都必须接受公正性检验,只有符合公正性、能够达成公正裁决的意见和方案,才是正确的和应当采取的。
法律生活与社会生活很难有绝对的真理。
法学界讨论法律问题,往往有不同观点,各种观点都可能有其道理,但无论有什么样的道理,最后都必须服从公正这一判断标准。
如果不能达成公正的裁决,那些道理都是假的,都是错的。
法官进行法律思维,必须坚持以公正性为最终的判断标准,简称公正性标准。
反过来,我们衡量一个已经做出的判决,或者评价法官,也必须坚持以公正为判断标准。
这一点在我们多年的实践中没有得到始终一贯的强调,有时偏离了这个标准。
这里特别要谈谈关于判决书的说理问题。
现在不少观点强调判决一定要加强说理,甚至以说理作为评判判决的标准。
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学界就曾提出。
法官在判决中当然要说理,但是否应以是否说理及说理是否充分作为评判案件判决甚至作为评价法官的标准呢?对此存在争议。
我当时就认为,裁判目的是公正,即使说理不够充分,仍然是公正的判决。
宪法要求我们法官进行公正裁判,并没有要求我们法官一定要说理,不要将法官混同于理论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
应当认识到,要通过判决书说服当事人、说服社会,有时是很困难的。
法官不是理论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法官的职责就是公正裁决案件,强调判决说理,往往忽视判决公正,偏离了法官的职责。
应当看到,在我们的法官队伍中,很多法官很正直,非常公正,却不擅长说理,撰写一份说理充分的判决有困难。
这样的法官是大多数。
反之,不可否认有个别法官特别擅长说理,但其公正性有疑问。
我到各地法院讲座,都明确表示不赞成强调裁判说理。
因为,对绝大多数案件来说,立法者已经将道理说清楚了,我们法官依法判决就可以了。
需要法官说理的案件通常是特殊的案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事实认定。
一些复杂案件事实查明中证据较多,法官采纳什么证据,不采纳什么证据,应当说明理由。
法官进行案件事实认定,在证据采信方面要适当说理。
二是法律适用。
在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不清晰的时候,需要通过解释予以明晰、进行扩张或者限缩,对于法律未有具体规定的案件,需要适用诚信原则或者根据立法目的补充法律漏洞,这种情形就应当适当说理。
对于裁判说理,要冷静看待。
只能要求适当说理,不应当要求充分说理。
说理说得越多,往往出现瑕疵,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言多必失”,这是社会生活经验。
一段时间强调说理,一些法官的判决书写得很长,就像写法学论文,甚至还嫌不够,还要在判决书之后再附上所谓“法官寄语”。
有的判决本来是公正的,就因为说理太多出现瑕疵,被当事人抓住把柄到处上访。
这是有教训的。
如何评价判决,进而如何评价法官,应当始终坚持公正性标准。
说理只是附带的。
认定事实清楚,引用法条准确,就是一个好的判决。
实际上,好些情形是无须说理的,例如“欠债还钱”,有什么道理好讲?引导法官提高理论水平包括中文写作水平、判决书写作水平,我是赞成的。
但首先是裁判公正,其次才是判决书写得好不好。
法官的人格和理性是公正的最终保障。
因此最高法院特别强调法官队伍的建设。
我今天不谈法官的人格方面,主要谈法官的理性。
法官的理性,包括法律专业基础,熟练进行法律思维,掌握各种解释方法,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裁判经验。
判决书的撰写和是否擅长说理,当然也属于法官的理性方面。
二、法官法律思维中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法官法律思维的特征在于,在某个范围内法官是被动的,在另外的范围内法官是主动的。
简单表述为,法官的被动性和主动性。
这是由法官的特殊身份决定的,因为法官是裁判权执掌者,这一特殊身份决定了法官法律思维的特殊性,即法官在进行法律思维时,既有被动性的一面,也有主动性的一面。
这与律师的法律思维、法学教授的法律思维,是不同的。
对于哪些事项法官应当被动,对于哪些事项法官应当主动,界限在什么地方,我们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做到该主动的要主动,该被动的要被动。
下面先谈被动性。
(一)法官的被动性第一,法官受“诉”的限制。
原告之“诉”限制了法官,简单说就是原告诉什么,法官就审什么。
人家不告,法院无从受理案件。
这是法官和法院工作的被动性一面。
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涉及到共同被告的时候,存在原告告谁、不告谁的问题。
过去我们法院常依职权增列共同被告,近年来慢慢在改变。
共同侵权是连带责任,但受害人只起诉共同侵权人中的一人,现在法院已经很少依职权增列共同被告,大多是进行释明。
在法官释明提示原告之后,如果原告仍然坚持只告其中一个而不告另外一个,则应尊重原告的意愿,视为原告放弃对另一个共同侵权人的请求权。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被告,案件也可以查清楚,法庭应当只判本案被告承担其在共同责任中应分担的责任份额。
如果因为没有增列某一个共同侵权人,导致案件事实查不清楚,法官就要判决当事人败诉。
因此法官在释明时,应提示原告万一因缺乏共同被告查不清案件事实可能的法律后果。
第二,法官释明的界限。
什么事项可以释明,什么事项不可以释明?究竟是释明权,还是释明义务?关于释明权和释明义务问题,是学理问题,今天我们不讨论。
所谓释明,是指法官在法庭审理中,认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实陈述、证据资料和法律观点存在模糊、瑕疵和疏漏时,通过发问或者告知,以提示当事人予以澄清或者补充的诉讼行为。
释明的范围,限于诉讼关系的事实方面和法律方面。
特别在法律规定请求权竞合的情形,常见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应当提示当事人明确其请求权基础,是依据合同法追究违约责任,或者是依据侵权法追究侵权责任。
至于当事人依法主张免责、主张减轻责任,是其权利行使,不在释明的范围内。
第三,由谁“找法”?适用哪个法律条文裁判本案,应当由原告决定。
过去的教科书中讲“法官找法”,即法官在初步查清案情之后,要寻找本案应适用的法律条文。
但在审判实践中,原告起诉状中已经提出了本案应当适用的法律条文。
过去的教科书说是法官“找法”,审判实践告诉我们是原告和原告的代理人“找法”。
这一点,我也是经过好多年才悟出的。
法官的职责只是判断原告找的法条是否适当。
原告诉状中所建议法庭适用的法律条文,现今法律理论上称为“请求权基础”,就是支撑其请求权的法律根据。
法官的职责是判断原告的请求权基础亦即所建议的法律条文是否适当。
怎样判断?不是法官自己进行研究,而是看被告对此是否抗辩以及如何抗辩。
如果被告不抗辩,原告提出根据合同法第几条追究违约责任,被告对此不抗辩或者不否认违约,法官就据此认为原告提出的法律条文是适当的,进而适用该条文裁判本案。
如果被告对此进行抗辩,法官就应当审查被告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如果经审查认为被告的抗辩理由成立,当然不应适用原告建议的条文;如果经审查认为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当然就要适用原告建议的法律条文。
被告的抗辩,通常可以分为:适用范围抗辩、构成要件抗辩、免除责任抗辩和减轻责任抗辩。
适用范围抗辩和构成要件抗辩,属于事实的抗辩。
这两种抗辩都在讲本案事实,而查清本案事实是法庭的职责,对于适用范围抗辩和构成要件抗辩,即使被告不主张抗辩,法庭也要进行审查,因此法官对于被告是否主张抗辩可以进行释明。
免除责任抗辩、减轻责任抗辩,是被告用另一个法律规范对抗原告的请求。
该法律规范的实质是赋予被告主张免除责任、减轻责任的权利。
因此,免除责任抗辩和减轻责任抗辩,属于权利的抗辩,被告有处分权。
如果被告不抗辩,法官不应释明。
例如,诉讼时效经过发生被告的抗辩权,被告可以要求免除责任。
对于这两种抗辩,法官不能进行释明,也不应主动审查。
这是请求权基础问题。
法官只是判断原告建议的法律规范是否适当,判断的方法是看被告是否抗辩及审查其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二)法官的主动性法官在审判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法官主动性的范围在哪里?下面介绍哪些问题或者事项,我们的法官应当主动审查。
第一,关于事实认定。
案件事实的认定是法院的职责。
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分配举证责任。
事实认定要根据证据,法官要认定案件事实,对本案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有分配的权限,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掌握信息资料的具体情况,分配举证责任。
例如,关于是否付款事实的认定,应当让付款方(债务人)承担举证责任,不能让接受付款方(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
因为,按照社会生活经验,如果是现金付款,付款方手里有对方出具的收据;如果是通过银行支付,付款方手里必定有银行的付款凭条。
关于是否交货事实的认定,要让交货方承担举证责任,按照社会生活经验,如果已经交货,他手里必定有买受人或者买受人的代理人或者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出具的收货凭据。
应当注意,法官应当根据案件当事人掌握信息资料的具体情况,在当事人间分配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是多年来困扰法官的问题,举证责任的承担不是固定不变的,举证责任的承担不能排除法官的活动,法官有分配举证责任的主动权。
二是举证责任转换。
法官不仅有权决定举证责任的负担,而且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有权决定举证责任的转换。
“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不是僵化的、绝对的。
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要求原告举证,也不是都要求达到充分证明的程度。
例如当事人主张已经付款,拿出银行划款的凭条就可以了,虽然仅根据该划款凭条达不到充分证明的程度。
此时,对方如果争执说没有收到款项,则法官应当责令对方承担否定付款事实的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