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的演进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管理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阶段。
1)工具人假设:人只是一种工具,任由管理者侍候,无法彰显自我价值。
管理原则:任由管理者使唤,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2)经济人(实力人)假设:人就是“存有理性的、崇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特别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去提振工人的努力工作;管理原则: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监督与控制(任务管理);②管理人员的职能是知道生产,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③强调在奖励制度上实行金钱奖励和惩罚相结合(胡萝卜+大棒)3)社会人假设:非政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同意员工的工作不懈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应创建人与自然的人际关系去推动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原则: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注意完成生产的任务,而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的职能不能只是指挥、计划、监督,更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成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实行奖励的时候要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提倡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
4)自我实现人(自动人)假设:人的须要就是多层次的,人们有著最大限度的利用和研发自己的就可以的须要,期望能存有机会赢得自身发展与明朗,“自我实现”就是工作的最小动力。
原则:管理的重点就是缔造一种适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并使人民呢能沦为发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就可以,从而达至自我实现;管理人员的职能就是搞一个采访者,回去介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障碍;在奖励的方式上,倡导满足用户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须要的内在奖励(精神奖励);在管理制度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制度。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李雪妮10108086003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
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
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
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的演变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的演变论文摘要:人性假设自诞生起,就在不断产生符合当前时代的新型理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三项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性假设对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中起主导地位的理论就是以上四点。
教育管理的管理理论也在随着各项理论的提出不断进行演变,哪种管理理论最适合当前时代的教育管理,就是当今教育管理者们思考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人性假设;教育理论;演变从人性假设学说中可知,不能单纯地看待人性问题,人性不止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要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个体的人性。
通过人性假设中产生的管理模式,学习到高校教育应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人性,通过人性假设中不断产生的新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演变,寻找最贴合教育本身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假设人性假设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理解与探讨,其作为属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所在。
人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企业本身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一切事物的组织与管理。
用何种理论才能对管理中的人产生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积极效果,才是人们不断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研究的核心所在。
人性假设学说本身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也就是其核心论点的“经济人”与“社会人”两大理论。
前者认为管理应该以严格为主,靠着高强度的压迫、严密的监视、严格的控制迫使下层职员进行工作,而另一论点认识人不应该靠着外部力量迫使自身工作,应该发自内心的去工作。
二、人性假设学说在我国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主要呈现出“政治人”的特征,这是人性假设中的“文化人”理论最高表现形式。
当年,呈现出“政治人”特征的我国人民,普遍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愿意为祖国、为人民艰苦奋斗,他们具有充实的精神文化与令世人所赞叹的拼搏精神。
这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人性假设学说,同一时期,处于百废俱兴的俄罗斯同样处于这种精神之下,这才是使两个在战争中收到巨大伤害的国家从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核心所在。
不同“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的意义不同“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的意义导语:其实一切管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
认识人性,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才知道如何去管理人。
因此,人性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的理论依据,中外管理,概莫能外。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别不大。
在后天的生活中,人性差别才逐渐扩大。
根据这种理论,孔子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
这就是儒家以教育为主的管理理论基础。
国外管理学在探讨领导的激励作用时,也曾对人性作出几种假设,以求弄清人采取行动的原动力是什么。
按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可将这些理论区分为四种类型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和“复杂人”的假设。
这恰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性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人们对人性的认知是相似的,自然,对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是相通的。
孔子以后,儒家关于人性论有许多种不同的见解,主要有四种: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荀子的“性恶论”,三是董仲舒的“性未善论”,四是韩愈的“性三品论”。
下面对中外这四种理论分别作一比较,以在实际领导激励中,作为参考的依据。
一、“经济人”与“性恶论”“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
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在他所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应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其基本观点是: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指导。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人性假设与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演变趋势作者:王东宏来源:《企业文明》2011年第06期“人性假设”这一概念到1957年才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来,但其在20世纪初期泰罗开创科学管理理论之日起,就已经潜在地成为管理思想诞生的哲学基石,成为建构管理内容、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只是后来人们探寻管理理论根源时,才发现“人性假设”是每一时期管理理论产生的前提。
回首百年来西方管理理论的演进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人性假设是每一次管理理论演进的逻辑前提。
揭示这种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我们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关系管理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包含人具有动物本能的自然属性与人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动机,是分析人的行为的基本前提。
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管理理论都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人性假设。
对人性的假设不同,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方式就不同,管理效果也就不同。
因此,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
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管理活动赖以成立的特定、政治和文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所作出的一种预设,而这种预设影响着管理理论和管理行为。
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决定了人们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管理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样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去设计自己的管理模式。
人性假设是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社会的发展进步促成文化传统中有关人的理论逐步丰富完善,完善后的人性理论会以一种新的人性假设的形式来影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并诱导管理模式的变迁和转换,最终实现管理创新;之后,管理创新的积极成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发新一轮人性假设对管理创新的作用过程。
如下图所示。
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经济人假设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
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说与“德法管理”的发展与指导意义10人力资源管理一班杨蔚为201011020130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说主要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周朝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无不善论”、孔子的“人性可塑论”等等。
其体现的中国人的“人性”特点有:行中和,求和平;倡仁义,逐名利;慕权利,贪官位;爱面子,讲人情,重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假设的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都对人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对人性的观点,明确了人性假设对管理目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作用;都从各自的人性观出发,提出了关于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但是,我们应看到,人性假设是个事实判断,而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即人性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不能说人性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应该是适应人性,根据人性这个客观事实去选择和制订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方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性的讨论,这种对人性的无限关注,引领人们把目光始终集中在“人”身上,这比西方更早地注意到了人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
从这些人性假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闪光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等欲望作为管理的出发点,把对人格的塑造、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重要目标,肯定了人在管理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其中包含了不少的科学成分,应该可以为我所用,批判地吸取到我国的管理实践中来。
特别是对当代中国而言,随着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愈来愈加深,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为世界关注和认同,使之成为世界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意义更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此。
关于德法管理,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德”与“法”,同时赋予它们以新的与时俱进的内涵,如“以德治国”之“德”。
“德”者,友爱诚信、公平公正,人文精神等;“法”者,规章制度(譬如绩效考评体系、薪酬体系)、纪律、赏罚、权力等。
人性假设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什么是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心理学的建立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的重要意义;“经济人”假设与相应的管理理论,“社会人”假设与相应的管理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与相应的管理理论,“复杂人”假设与相应的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管理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人性假设理论的真正涵义及其对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四种经典人性假设的本质及相应的管理理论,以及不同人性假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性假设的新探讨。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可以运用的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是能动的、可以开发其他资源的资源。
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的管理人,以充分调动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而对人的科学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地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因此,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理论问题,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管理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性理论,不同于哲学上所说的“人性论”。
人性理论中的“人”的概念,是指处于管理的特定活动范围的“人”,在层次上,它低于哲学上“人性论”中的“人”的概念。
哲学上“人性论”中的“人”,是泛指最一般意义上的“人”。
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理论,是对影响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最根本的人性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索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人性理论是对人的生产、工作行为中的动力源泉和追求对象的系统认识。
人性理论也叫人性假设理论,它属于管理理论的深层次结构,它是通过间接的影响管理理论和人们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等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的。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科学学者根据自己对人性问题的探索研究的结果,对管理活动中的“人”的本质特征所作的理论假定。
这些理论假定,是进一步决定人们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根据和前提。
例如:西方以泰勒为代表人物的管理理论流派,作出了人是“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认为人努力地劳动或工作,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对金钱的追求。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国行为科学家。
在担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管理人的X-Y理论。
1960年,他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方面面》,进一步系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该书被专家们奉为行为科学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
人性假设:X理论vs. Y理论传统观点(X理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新观点(Y理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在X理论的驱使下,管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一个极端:领导管理人员可能是“严厉的”、“强硬的”,他们指挥人们行为的方法是(常常被伪装起来的)强迫、威胁、严密监视,严加控制;其实,“严厉”的做法存在着一些难题,压力会引起反抗,诸如压低产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敌对情绪。
这就是所谓的控制管理。
在新观点Y理论的作用下,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等方面。
X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
这种差别就是把人作为孩子来看待还是作为成年人来对待。
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念。
领导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
领导者应当把适应和提高结合起来。
对一线工人采取的管理措施。
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措施。
一、“经济人”的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要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而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而且其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的,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
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来。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是领导者的事,与广大被管理者无关。
简要分析管理学中人性假设演变引言人性假设是管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理解和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也经历了演变。
本文将简要分析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并对其背后的影响进行探讨。
传统人性假设在传统的管理学中,人性假设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内心的本性或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人性假设主要包括理性人性假设和经济人性假设。
理性人性假设理性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都是理性的,他们会通过分析利弊来做出最优选择。
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会根据个人利益来决定行为。
经济人性假设经济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交换中通常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动机。
这种假设认为人们是自私的,他们在交易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且通常会考虑利益的短期最大化。
传统的人性假设主要基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将人们的行为解释为理性和自私的动机。
然而,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性假设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人性假设在现代管理学中,传统的人性假设逐渐被重新审视和批判,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人性假设强调人的社会性、情感性和意义追求。
社会性假设社会性假设认为人们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引导。
情感性假设情感性假设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考虑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利益计算。
意义追求假设意义追求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和组织中追求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目标。
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利益。
现代人性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不仅仅受到理性和自私的驱动,还受到社会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种假设更加接近实际人类的行为和动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性假设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人性假设的演变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8年第5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8No 15收稿日期:2007-07-23,修回日期:2007-09-11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5-0210-03人性假设演进与管理模式选择杜 颖(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对人的有效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本文系统阐述了人性假设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各种人性假设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对我国企业的人性结构判断和管理模式选择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制度管理;人本管理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在管理学中,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
对人的有效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因此,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选择。
对人性问题的理论探讨,几乎是伴随着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进行的。
19世纪末以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政治人假设、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管理人假设及知识人假设等阶段。
相应地,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下图描述了管理理论发展与人性假设演变的对应关系。
图1 管理理论发展与人性假设演变的大致对应关系1 人性假设的演进111 “政治人”假设“政治人”假设是人类对于人性本质的第一个认识,由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 rist otle )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提出。
该假设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民主政治的管理原则应强调人类的合群性,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政治组织的管理者;管理中主要依靠“法治”的作用,而不是依靠“人治”的作用。
112 “工具人”假设“工具人”的人性假设产生于管理学尚未正式形成的时期。
(一)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所谓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具来的特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说和性恶说。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学说更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只介绍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人性理论,比较公认是四种: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关于经济人假设经济人,也可以翻译成“理性的经济人”,或“实利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为X理论。
关于经济人的具体假设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条,大家要记住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
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即刚才提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正是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科学管理阶段,泰勒时期,只注意物理的评估手段,不管工人的主观反映,完成任务有奖,超额重奖,完不成则罚,以至开除,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加重了剥削,使工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的状态,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和抗议。
3.关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
麦格雷戈借用了马斯洛的这个思想,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工作,正如要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要看工作的条件。
当工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人们满意的源泉,人们就合自然地从事工作,而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或这些工作使人感到不愉快,人们就不愿意工作。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演变综述一、人性假设:教育管理的理论前提所谓人性,顾名思义即人的本质属性。
具体而言,是指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所具有的、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的本质规定性。
所谓人性假设,一般也可谓之人性观,意指人们在自身的科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对人的本质特性及共有行为模式的设定,它反映了人们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与判定。
人性假设这一概念,由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大会演讲稿———《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首先提出。
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明确使用了“人性假设”这一概念。
具体到管理学领域,人性假设指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与看法,以及基于此看法而提出的管理措施〔3〕。
由此可见,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管理中的人性,回答管理中的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探讨在管理人性的基础上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
这里所谓的管理措施包括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包括机构与规范,规范又包括政策和法规等)、管理机制和管理活动(包括管理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以及具体的的管理行为等〔4〕。
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主体、每种管理模式在哲学和价值观念上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各种管理主体、管理实践者乃至管理学家都以其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判定作为依据,采用各自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来指挥、控制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起一定的管理理论与模式。
由此看来,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的理论前提,一定程度上,人性假设预制、作用着管理理论和模式。
人性假设之于管理如此,之于教育管理则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是研究人类、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单位。
与一般管理一样,教育管理乃是一种属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虽然有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类型,但主要还是以人作为中心的。
因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管理客体,是由于人具有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把原来不是管理客体的事物变成管理客体”。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1.“工具人”: 经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前泰勒时代,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管理活动相比照拟简单, 管理者只靠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经济、政治环境与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看, 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 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 而只是将其视为到达目标的工具, 即经验管理阶段所遵循的人性假设: “工具人”。
这一阶段管理模式表达出以下特征: (1) 领导方式绝对集权。
管理者完全主动而被管理者完全被动, 被管理者承受命令并按命令进行操作。
(2) 威权和暴力是最常见的整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方法。
当双方发生矛盾时, 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使管理者主要用威权或者暴力来迫使被管理者放弃自己的目标。
(3) 组织结构较简单, 管理方法主要依靠经验。
(4) 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开展。
“工具人”假设实质上取消了管理对象“人”的资格, 而只是作为管理者实现目的的手段。
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负反应, 该假设逐渐失去合理性, 新的人性假设与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2.“经济人”: 科学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20 世纪初, 大规模工业生产、剧烈的自由竞争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管理事务日益复杂, 对工具人假设的非人本质与经验管理形成挑战。
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开始自发地遵守“经济人”假设。
他们认为: (1) 每个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按照自我保存的方式来行事; (2)每个人都只服从理性, 只想以最小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3) 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 个人完全是孤立自由的, 独立于任何其他人。
“从经济角度寻求人进行劳动的最主要动机这样一种关于人的假设称为‘经济人’假设, 科学管理法正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论。
”与“经济人”假设相比, 管理模式表达出新的特点: (1) 管理目的将效率放到了首位。
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的演进[提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之上,不同的人性假设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管理中存在一个关于人的哲学悖论:人是目的——人是工具。
管理模式演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是目的——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扬的过程,亦是扬弃异化劳动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人是什么?”——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从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中国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基督教的原罪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塔”理论等等,各种人性理论层出不穷,直至今日,人性问题仍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解析。
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切科学都离不开以“人性”作为对象。
人们希望通过对“人是什么”——人性、人的本质的解剖,通过对人的理解,来寻求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从而为实践活动确定合理的方式,再通过这种合理的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对人性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础,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的看法为基础的。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财、物的协调活动,任何领导者,在实施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所看法.假设,并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中,不同的人性观念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在管理研究中曾相继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四种管理人的理论,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方法。
1.经济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
这一假设的核心内容是:①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②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③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④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⑤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2)相应的管理方式以经济人假设为指导思想,必然导致严密控制和监督式的管理方式,采取所谓的“任务管理”的措施,其主要特点如下:①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
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
②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
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③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④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
泰勒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体现。
“任务管理”的主张就是在人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提出的。
“经济人”及X理论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工作动机的经济诱因及相应的管理职能,这在劳动工作仍是人们谋生手段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无疑是合理的,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阶级偏见,是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解释。
2.社会人“社会人”又称“社交人”。
这一假设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
其最基本观点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人”的假设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其要点是:①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而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传统的管理职能,更应重视人际关系,要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主张集体奖,不主张个人奖。
④管理人员应在员工与管理当局之间起沟通联络作用。
⑤实行“参与式”管理,吸引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讨。
霍桑实验启发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使他们认识到,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工效的提高,不仅受物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于是,管理理论开始从过去的“以人适应物”,转向“以人为中心”,在管理中一反过去层层控制式的管理,转而注重调动工人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3.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假设。
在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唯此人才会感到满足。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既不是生产任务的指导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
由于环境往往给人发挥才智造成障碍,所以管理者应以采访者的身份,采访环境。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什么工作对什么人最具有挑战性,最能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人”认为人有自动的、自治的工作特性,因而管理制度应保证员工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下放权力,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把个人的需要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因而提出了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完全不同的主张。
1111111114.复杂人“复杂人”假设是薛恩等人在二十世纪末七十年代初提出的。
他们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都不适用于一切人。
一方面人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事件、地点和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地位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
因此“复杂人”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人。
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是:(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它们会相互作用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3)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个体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1111111这四种管理理论模式的演进是管理向人性回归的过程,是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也是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的过程。
硬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比较:硬性管理柔性管理以达成组织目标为目的以个人发展为目的个人被视为工具个人是价值的来源管理者负责规划控制建立共识、互助合作、自我控制X理论的假设Y理论的假设活动受既定规则及层级权威束缚积极主动创新学习二管理中存在一个关于人的哲学悖论:人是目的——人是工具。
以人为本,进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不再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而是把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
但这里隐含着哲学上的一个悖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人是世间的最高价值,人本身就是目的。
而把人看成一种资源,即使是宝贵的资源,也具有对人进行操纵和利用的一面,人仍然是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
这种思维中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状态: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归属于自身,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尺度。
另一方面,作为目的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有着各种需求和个体的人,外部世界不会自动来满足人的需要,人又必须充当手段,以自身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产物,社会、历史、自然对人的本质起规定作用。
人在怎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生存,就具有怎样的本质特征。
但人还是发展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又将人的视野始终向着未来。
人既是受动者,更是主动者;既是环境的塑造者,又在不断地塑造环境;人既被规定,又不断突破规定,超越规定。
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当然不能不受生存诸条件的制约,他的活动无法摆脱现实诸因素的羁绊,人的被规定是人的现实根据,它能解释人的现实活动方式和意义。
人对现实的适应是人对自然逻辑的承认。
但人的被规定不能作为求证人的唯一标准。
人的开放性、前瞻性、创造性使人永远“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
那些规定、限制人的因素也会在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转化为促进人发展的积极的潜在因素。
在承认应然性与本然性内在统一于人的本质的同时肯定和强调人是应然的存在,其目的不仅在于强调人对自己被偶然置于其中的现实作能动的、积极的自我反省观照,而不致流连于对现实的合理性作一往情深的凝视与证明,从而导致盲目的自足、自蔽和自封;而且有助于将超越规定、突破限制、否定自身,追求更高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现实活动的目标并予以足够的体认。
其实,人就是在不断被规定和不断突破规定中否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这是人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内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经典的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僵化凝固的。
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例如懦弱或刚强之类;或设想为某种抽象的观念,例如善、恶、爱、自私等等,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历史趋势的终极目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自由自觉的发展与造福人类的创造的统一,在于为实现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不断发展自身、认识自己、不断自我创造、自我肯定的发展过程。
社会进步也就是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总是历史地、具体地体现在人的解放的程度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以后未来的社会中,最理想的原则,是每个人的能力能自由平等全面地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共产主义所向往的是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职责等等变成现实。
”社会进步的内容是具体的,这一原理在管理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管理模式演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是目的——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扬的过程,亦是扬弃异化劳动的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已渐露头角。
三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两次文明浪潮之后,正经历以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冲击,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
这三种经济形态同时也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物”,如土地、原材料、机器设备、产销方法或技术以及资金等,活生生的人往往只被视为物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