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方案学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环境规划理论的基本原理环境规划理论是一套基于环境科学和规划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2. 综合性与系统性:环境规划理论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将其纳入到规划决策的过程中。
它强调了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将环境问题纳入到全局的考虑中,寻求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手段。
3. 可预见性与长期性:环境规划理论强调对未来的可预见性和长期性的考虑。
它要求规划者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政策。
4. 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环境规划理论提倡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认为环境规划应该是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过程。
它强调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意见的尊重,以促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广泛的共识。
5. 管理和监测:环境规划理论注重规划过程的管理和规划实施后的监测。
它要求规划者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监测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规划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6. 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环境规划理论要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强调了规划的实际可行性,要求规划方案能够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得以实施,以实现规划目标和政策的有效落地。
7. 不断创新和学习:环境规划理论强调规划过程的不断创新和学习。
它要求规划者要不断追求创新思维和方法,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过环境规划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政策,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测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环境规划理论也强调了公众的主动参与和决策的民主性,以及规划过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