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试题:高三历史学科冲刺练习(三)(必修一、二+选修一、四)[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有一项或几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大标准。
以下世界文化遗产符合第五项标准“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的是()A. 兵马俑B. 皖南古村落C. 戈雷岛D.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答案】B【解析】12.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A. 提升官员素养B. 制定村民自治法规C. 深化基层民主D.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答案】C【解析】表格中体现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同时建设法治国家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两点统一于加强并深化基层民主,故C 正确;材料未体现有关官员素养的要求,故A排除;“制定村民自治法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都只体现了表格的一方面,故BD排除。
故选C。
3.1940年6月7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创办了机关报——《太岳日报》。
该报曾先后发表了《边区文化建设决定》《和川:取消牙行,实行交易员制》等报道,以及《为实现民主而斗争》《把“二流子”动员到生产中去》等文章。
这些报道和文章()A. 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C. 立足于提升人民的政治地位D. 体现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的宣传方针【答案】D【解析】略4.如图为漫画《束缚》(2018年)。
据此可知()A. 全球化的趋势出现明显逆转B.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时代潮流C. 美国经济霸权主义不得人心D.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代表世界经济的大树遭到了保护主义的束缚,说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故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全球化仍然是时代潮流,排除AB两项;漫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排除C项。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A【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儒家无此思想,故B项错误;法家无此思想,故C项错误;道家亦无此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2.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3.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说明他()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虽然批评君主专制,但没有主张推翻;他主张学校有对君权的监督功能,这一思想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意味,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
高考历史冲刺复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2. 以下哪次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一二九运动3.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焚书坑儒”有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D. 唐朝的开元盛世4. 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的时期是?A. 民国时期B. 战国时期C. 三国时期D. 五代十国时期5.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6.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与“变法”有关?A. 孔子B. 秦始皇C. 王安石D. 朱元璋7.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南京条约D. 鸦片战争8. “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闭关锁国”政策有关?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清朝的闭关锁国10.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什么?A. 反对封建主义B.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C. 反对资本主义D. 反对殖民主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__。
12.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________问题提出的。
13.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
14. 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________朝代。
1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及其影响。
17.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8. 论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高三高考历史冲刺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2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2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6.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27.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8.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
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
这反映了A.内忧外患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的共识C.洋务派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洋务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29.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新高考历史冲刺卷一、单选题1.在春秋战国之际,有大批奴隶主贵族因没落被抛进了平民阶层,成了士人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左传》云:三代帝王后裔,“于今为庶”,栾、郤、胥等大贵族“降在皂隶”,《国语》也有“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的记载。
这一社会变动()A.导致士人阶层演变为新兴地主B.全面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D.客观上促进了上层文化下移民间2.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3.明初,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民事,按察使司负责地方法律诉讼和监察地方官员,都指挥使司负责地方军事。
后来,巡抚作为中央官被派至地方参与整顿与管理,逐渐成为地方“钉子户”,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间“顶牛”,“总督”应运而生。
清朝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
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A.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B.削弱了中央集权C.促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D.实现了军政合一4.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5据此可知()A.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下滑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迟滞C.工业革命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迅猛D.人口不断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6.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増。
2024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仿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确立了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B、汉朝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实行了郡县制C、唐朝时期封建社会进入鼎盛,实行了科举制D、宋朝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实行了行省制2、关于新文化运动,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C、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指南针B、造纸术C、印刷术D、蒸汽机4、下列关于《南京条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5个通商口岸C、《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完整得到维护D、《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5、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国国父”?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袁世凯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发生在1919年B. 起源于北京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 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D.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以下关于《南京条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C. 《南京条约》规定了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D. 《南京条约》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题目: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一统天下”的局面?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D. 唐太宗开疆拓土 10、题目:以下哪位思想家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孔子B. 荀子C. 墨子D. 韩非子11、题干: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三公九卿辅佐B. 皇帝权力受限,三公九卿权力较大C. 实行郡县制,地方权力较大D. 中央与地方权力分离,各自为政12、题干:以下哪项不是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A.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B. 重视经学,轻视文学C. 建立了科举考试机构D.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13、【题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的军事战略是:A. 分散兵力,游击战B. 集中兵力,阵地战C. 固守阵地,消耗战D. 积极进攻,运动战14、【题目】下列关于辛亥革命说法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 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D. 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15、题干: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战,共赴国难”的口号,对于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北京专用)真题重组卷0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
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
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平民阶层的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
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
这反映了该时期()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 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练习带答案高考历史复习冲刺选择题练习1.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认为是()A.军事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滞后C.政治腐败D.思想观念陈旧答案A解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故A项正确;魏源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方面,而其又属于统治阶级,故B、C、D三项排除。
2.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这说明()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
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表明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选择A项。
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崩溃;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仍然是被动的。
3.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
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的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D.思想上是落后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可知其理论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可谓“釜底抽薪”,其方法是激进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可知其理论是借旧瓶装新酒,赋新识于旧知,形式并不新颖,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学术上过于武断,并不是科学的,故C项错误;康有为变法理论批判了古文经学,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民权民主思想,其思想是进步的,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答案:ABC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强化了士族阶层的地位C.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CD3.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A. 提倡民主与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倡导文学革命D. 推广白话文答案:ABCD5.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A. 华北B. 华中C. 华东D. 华南答案:ABC二、填空题6.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之一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商鞅变法7. 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________。
答案:泉州8.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它发生在________年。
答案:1919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____社会。
答案:社会主义10.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市场经济三、简答题11. 简述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
主要包括兴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科技、建立新式军队等。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根本目的,即强国富民。
四、论述题12.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答案: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选修综合训练[学生用书P425(单独成册)](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雅安三模)材料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
自梁建国之初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至敬帝太平二年(557年)梁亡国,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
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粱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
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
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
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粱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分条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人才选取、儒学发展、科举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地方乡豪代替中正官);重用人才,不分贵贱;重视学校教育;采用考试取官的制度。
(2)扩大了统治政权的人才来源;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的产生。
2.(2020·山西大学附中二轮复习诊断)材料1905年,慈禧派了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五人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1906年,载泽考察归来,向慈禧进了一道《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载泽认为,“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当中,有不少人以立宪会损害君主大权为由,不遗余力阻挠立宪;殊不知,君主立宪的核心是“尊崇国体,巩固君权,并无损之可言”。
南康二中 上学期高三历史训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马克思说:“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恩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A.①②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 .改革政治,调整署衙5、甘肃舟曲泥石流洪灾牵动了了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抗震救灾。
若回到唐朝,为搞好灾后重建,唐朝政府从工程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应该是( )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8、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历史高中练习题高三(正文)一、选择题1. 历史学家将商代编年起始于公元前21世纪中叶,基于以下哪一事件的发生作为标志?A. 创建夏朝B. 录制彩绘陶片《逐鹿图》C. 商诸侯向周王朝朝贡D. 建立都城郑州2. 近代中国一系列重要革命运动的成功,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以下哪些是直接触发辛亥革命的事件?A. 中法战争B. 巴黎和约签订C. 边界谈判失败D. 北洋政府危机3.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哪一个对于中国战胜侵略者起到了重要的转折点作用?A. 皖南事变B. 三大战役C. 开放重庆战略D. 重庆谈判4. 1956 年的五一口号是?A.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B. 无产者联合起来C. 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D. 全体劳工联合起来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A. 1921 年B. 1923 年C. 1943 年D. 1949 年二、解答题1. 请简要描述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统治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
明朝统治期间,政权相对稳定,实行文治政策,加强了对国内的统治,扩展了国家的疆域,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对外的军事、经济和科技的改革。
明朝将北京定为都城,修建了紫禁城,使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中心。
明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升通道开放,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发展了国内的文化、艺术和建筑。
明朝在对外扩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成祖朱棣多次平定内乱、消除外患,统一了全国,重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渠道,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
2. 请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首先,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丘吉尔在二战后初期提出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即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
英国曾经“三顾茅庐”最终于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后又多次公投脱欧。
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揭示了()A. 多极化趋势在加强B. 美国霸权主义影响C. 英国恪守孤立主义D. 英国奉行大国思维【答案】D【解析】由材料“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外交策略而非多极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而非美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可知英国并不奉行孤立主义,故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环外交企图通过英国在与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结合材料中“按重要性由高到低……英欧环”、“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后又多次公投脱欧”可知英国奉行大国思维,故D项正确。
2.下图体现了汉代推行的“推恩令”,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
下列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汉代“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 “推恩令”的推行体现出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的教训是汉代“推恩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推恩令”出台的根源在于地方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故A 项排除;“推恩令”的根本宗旨是解决地方王国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央不可能向地方妥协,故B项排除;汉代初年的政治改革与思想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项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这既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故D项正确。
高三历史学科冲刺练习(三)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名字很讲究,至少要图个吉利,最好还能有助于大贵大富。
事实上,一个好名字有时候确实能给人带来好运气。
据史书记载,清末甲辰会试年,恰逢北方大旱,殿试结柬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上,让慈禧钦定状元。
以下四人中,因为名字“恰逢其时”而最后被“幸运”地钦点为状元的是A.朱汝珍 B.商衍鎏 C.谭延闯D.刘春霖2.大河文明、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发生过不少值得深思的故事。
下面的人物或事件,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融有关的是①修建长城②陶片放逐法③开通丝绸之路④麦哲伦远航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④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限制魔鬼的胡作非为D.市民的整体素质4.孙中山先生说:“唯民生主义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吾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A.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管理经济资料以达成真平等5.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6.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 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7.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9.歌德(1749—1832)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歌德对于美国的羡慕,包括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②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③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④拥有横跨北美大陆的广袤领土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0.美国的日本通赖肖尔评论:“日本拿它的一切去冒险,结果丢掉了一切,八十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烟尘。
有史以来日本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外国征服者的脚步声。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冒险”是指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②“巨大努力”始于明治维新③“化为烟尘”指一战惨败④“外国征服者”是英国军队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12.《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卢沟桥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 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二、主观题13.工业革命的发生标志了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实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它还带来人类在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全方位巨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一旦蒸汽机能把大批男男女女和儿童引到工厂工作,城市数量和规模就开始增大。
在城市,交通运输比乡村要便利。
因而原材料输入和把产品运出去花费都较低。
同样,城市里容易招到工人,……然而19世纪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并不限于工业化一点。
人口的普遍增长与工业化合力促成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引自爱德华伯恩斯坦等撰写的《世界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初期促进欧洲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4分)工业化和人口的普遍增长材料二:财富的增长与分配“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成为可能。
大不列颠首先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其资本从1750年的英币50,000万镑增长到1800年的150,000万镑、1833年的250,000万镑和1865年的600,000万镑。
……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阶级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则坚持认为,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多数人却在遭受无情的剥削,其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2)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4分)人力资源:工业革命前,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自由劳动力。
自然资源:蒸汽机普及后,英国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或答英国打败法国后,取得海上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源。
】(3)文中“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文中“一部分人”代表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
“其他的人”代表无产(工业)阶级。
(1分)因为工业革命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或答“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为工业革命后财富分配问题进行辩护。
】材料三:马尔萨斯论人口“马尔萨斯在其引起争论的《人口论》中认为,大自然给人类的进步设定了难以克服的界限。
……人口增长的速度高出食物供应增长速度的自然趋势。
……由此可见,贫穷和痛苦是人类无法避免的。
即使通过了均分所有财产的法律,穷人的状况也只会暂时得到改善。
时间不长,他们又会有更大的一家人,最终结果是这一阶级的状况与从前一样糟糕。
”(4)马尔萨斯认为工业革命中“贫穷和痛苦”的原因是什么?(4分)他的《人口论》观点的实质是什么?(3分)原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高出食物供应增长速度”是贫穷和痛苦的原因。
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贫富分化等现象进行辩护,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材料四:约翰·穆勒的观点“他坚持认为,社会可以调整财富的分配,使之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
其次,他鼓吹彻底背离自由放任信条。
穆勒赞成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立法来缩短工作时间,认为国家可以采取初步措施,通过征收遗产税、挪用不劳而获的土地增值收入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5)约翰·穆勒提出改变社会贫富差别的方法是什么?在当时是否可行?请说出理由。
(9分)方法:通过立法和国家采取措施,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否。
理由: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步进入政权中心,掌握着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无产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没有政治权利。
三、选修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回答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9分)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1)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9分) 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实行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
(评分说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其余任意3点3分)甘地: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
(4分,)(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2分)?道路(思想):孙中山:暴力革命(1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1分)。
(3)依据下列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4分)?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2分);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2分)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
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