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 对 称 教 学 反 思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1①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过程,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如课始的剪纸导入,教学中所用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世界各国国旗、对称建筑等素材,也都是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
②重视概念理解,思维美概念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事物最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
只有真正搞懂了概念,掌握其实质,才能学好数学。
新课标指出,对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如本课对重要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采用分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
第一阶段让学生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大小、形状要一样”。
第二阶段通过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完全重合”是指对折后,外面的形状及里面的图案都要一样。
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体会数学思维的美。
③鼓励操作实践,创造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
”新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如课中教师让学生做轴对称图形的活动。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并且感受到亲手创造出美的自豪感。
④关注情感体验,升华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学习三维目标。
《轴对称》教学反思(16篇)《轴对称》教学反思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本学期我校的教研主题是“自主交流研讨构建高效课堂”,《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
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本堂课我原想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剪纸活动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及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美的数学特点。
教学时首先为学生展示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紧接着展示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教师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打开,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观察讨论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
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
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学情分析:由于本教材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所借用的则是二年级的学生。
由于学生年龄小,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如何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学习活动中,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创造出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图形特征的探究,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张扬个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重点:让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难点:判别轴对称图形方法的得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眼睛不对称的娃娃头像图片。
学生发表意见,引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因为有了对称才产生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有着对称美的轴对称图形。
(创设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景,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感悟特征,“识”对称。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本附页的图形)。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3.出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其是否对称。
4.认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定义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把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
(板书:折痕对称轴)。
(本环节,放手让学生操作、交流、体会。
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悟特征。
)三、深化认识,“做”对称。
(1)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关于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关于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回顾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挑战,识别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寻找解决方案和提出改进措施。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关于轴对称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关于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篇1】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
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钻研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
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
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明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晰地发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
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明去尝试,尝试才有发明,发明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明的!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明不了的。
四年级《轴对称》教学反思(5篇)大全四班级《轴对称》教学反思(5篇)四班级《轴对称》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非常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班级《轴对称》教学反思(5篇),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四班级《轴对称》教学反思1“动手操作”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我觉得,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还要动脑思索,我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很不到位。
由于课前我没让同学预备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因此,在上课前,我帮全班同学每人预备了一份学习材料,在探究“想想做做”第一题时,大家都通过动手找到了轴对称图形,并找到了它们的对称轴,但是到中午完成练习册时就错误百出,同学学问机械地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动脑思索,没有真正的理解对称轴这个概念。
还有,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时,我强调了先找出一些关键的点,我把它称之为“对应点”,同学找出对应点以后就很简单画出另一半,但是由于书本第三题的图形比较简洁,几乎没有同学发生错误,但是练习册中消失简单的图形时就无从下手了,如有一半的同学画成了上图,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可能我对“对应点”的强调还不够,方法知道还不到位,在明天学习平移这一内容时应留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今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同学的学问预备比较好,由于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时同学就讨论到一些,所以昨晚布置让同学预备一张长方形、一张正方形纸让他们在家折一折,找出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这些对称轴。
课上在同学沟通预习状况后我让同学观看、沟通了这些对称轴所在图形的位置后让同学在书上的长方形、正方形上用点线画出对称轴。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同学在动手对折图形后再推断出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是较为简洁和顺当的。
其次题中观看图形推断出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同学基本无问题,但画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同学存在的差异就大了。
《轴对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在作图中探索对称轴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两个轴对称图形、课件、课前小研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识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跟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
根据图形的一半,猜出完整的图形是什么?(一只蝴蝶、一片树叶)师: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预设1: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2:这些图形对折后都能重合。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在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索轴对称图形,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课题)师:刚刚我们复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它的对称轴在哪儿?预设1:折痕就是对称轴。
(师引导:谁还有不同意见)预设2: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师总结: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师:对称轴两侧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生:完全相同师:给你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打开课本82页上方,从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作出它的对称轴。
师:做完的同学用行动告诉老师。
师:在作图时,需要注意什么?预设:用虚线,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相同。
二、小组汇报、合作探究1、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师:轴对称图形还有那些知识呢?课下,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在请把你的研究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其他组员要认真听,及时修改补充。
过后,每组选派两名代表上台汇报交流,现在开始。
师:刚刚老师也参与到几个小组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精彩,下面哪个小组上来汇报第一个问题?预设:大家好,今天由我来汇报第一个问题,先读题:通过数方格,我发现: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3个小格,这样的对称点还有无数个,例如点B的对应点叫点B’,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一个方格。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
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参加参加第23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后,模了刘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应该说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师原版的课件,老师课堂上设计意图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都落实到位了。
会后,老师们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
首先在题目上做文章。
从倒过来的题目开始,教师就渗透轴对称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接下来老师有意画坏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对称、不一样。
然后启迪思维怎样一次得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用电脑,有同学想到折纸的方法。
刘老师的课能让学生放松下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课上让学生边做动作、做喊“翻上去”、“打开”学北风“呼-呼”,看起来好似学生表面参与,其实在学生的一翻一开当中,建立了空间观念。
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
练习设计有趣且有较强的思考价值。
有判断实物图古汉字、交通标志是否成轴对称图形,找红点的对应点等题目。
多角度备课,以使教学资源更广泛,学生在辨析中学习。
总之,我感觉模的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地动了起来,并且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
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
2021年《轴对称》教学反思(精选5篇)《轴对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
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
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
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轴对称》教学反思2“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堂课我充分借助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体会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通用13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篇1《轴对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为能上出开学第一节课的精彩,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课的一开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选取几个美丽的、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又顺利的进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动。
二、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图片动手操作,然后组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
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举出了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通过小练习(判断下面个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尤其是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用尺子量、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现生活中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在学生欣赏到到美的同时,又发现了轴对称的数学知识。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通用5篇)《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
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011-09-25 14:23:38| 分类:2011——2012第一|字号大中小订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对称”,出示例题中的图片后我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及欣赏古今中外建筑的对称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其美,欣赏其美。
然后将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接着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010-09-24 08:49:44| 分类:2010—2011第一学|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学生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情境”。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儿童熟悉的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下面给大家分享《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借鉴!《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
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
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
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轴对称的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轴对称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1)《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__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学生__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篇2)在这节课中,采用实物教具代替多____演示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素养。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些节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根据新教材的改编后,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
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
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
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
”“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
”“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
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
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
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
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材在编排上从详细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本教材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展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根底。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抽象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去认识轴对称现象,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积极安康的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需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理论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理论中逐步学会学习。
通过先观察再对折的活动,学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提醒了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征。
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假如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以下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
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拿出来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
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究热情,在通过折一折的操作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反思
学习图形变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因此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用数学书做平移和旋转运动,进行铺垫练习。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
从练习中发现学生接受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语言表述不准确。
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
2、画图形的旋转上问题比较大,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看图分析,
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不能准确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充分感觉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一些,计算能力差的、解决实际问题不好的同学,只要认真,照样可以把本单元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很不主动,很不认真,画图不用铅笔和尺子,乱画一气。
平移旋转掌握都不错,只是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90°时部分学生掌握不好,今后在这
些方面要加强训练。
建平板环境下的数学智慧课堂——《轴对称再认识》平板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双减”背景下,减负的关键在课堂。
2020年“基于教学改革,我校成为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试点学校,通过两年的先行先试实验,学校聚焦智慧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何找到数学学科教学与平板辅助之间最好的融合点,使技术为教学增光添彩是我们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方向。
在数学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我尝试将常规教研课《轴对称再认识》与平板辅助有机结合,2022年5月13日我代表学校面向全区教师执教了这节平板课,通过深度互动的设计,让学生学习更直观高效,更有兴致,同时教学手段和方法焕然一些,受到了老师们的一直认可,这也是本年度面向全区的首节平板教学公开展示课!回顾我执教的《轴对称图形再认识》这节平板课,我想用1、2、3这3个数字来概括。
1--一个理念我们都知道:双减政策对教师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2-83页的内容,这是孩子们二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的再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弄清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2、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补全另一半图形。
3、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4、了解其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等。
教学的难点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画对称轴是斜着的图形。
课堂上,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提出为什么是轴对称再认识?关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想学习哪些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思维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2--两个融合点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是教育的一场改革,我们学校处于平板课的摸索阶段,怎样利用平板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想,我们应该找到数学学科教学与平板辅助之间最好的融合点。
第一个融合点:本节课,在教学对称点的性质时,先让学生用平板玩一玩找对称点的游戏,再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点、软件打分、经验分享、大胆尝试”,通过游戏调整对称点的距离,让孩子们感受到对称的性质,特别是当对称轴是斜着方向时,如何利用对称轴找准对称点对学生来说是个易错点,轻松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冀教版三班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同学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肯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许多,也为同学奠定了感性基础。
这是一堂集观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同学在观看中让思索,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同学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洁的学问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心情,切身经受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欢乐,品尝了胜利的喜悦。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嬉戏,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嬉戏,一开头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留意力,提高了同学的参预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潜伏。
通过猜一猜的嬉戏,让同学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冲突,也激起了同学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同学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训练课题试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同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同学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同学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支配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同学多种感官参预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纳应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同学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现让同学通过观看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度揣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纳应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同学都参预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观看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觉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老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同学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终老师在同学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协作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同学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熟悉。
轴对称教学反思
初二:王振江2014/10/14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
的活力和效果。
一、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二、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
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
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
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
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